感恩励志朗诵稿参考

马振华老师

  《常怀一颗感恩的心》

  落叶在空中盘旋飘荡,

  描绘着一幅幅感人的画面

  那是大树感恩大地对她的滋养

  浪花在大海中翻腾歌唱

  谱写着一曲曲感恩的乐章

  那时浪花对哺育塔的大海的颂扬

  不要抱怨上苍给予你太多的坎坷与沧桑

  也不要悲叹命运中有太多的曲折和跌宕

  常怀一颗感恩的心

  我们体验生活的快乐,沐浴着爱的阳光成长

  有人说——

  善良的本质就是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也有人说——

  感恩是人世间的美德,它至高无上

  感恩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给予我宝贵的生命,哺育我们健康的成长

  感恩我的老师,因为他们带我品尝知识的琼浆,叫我放飞青春的梦想

  感恩亲爱的党,因为它为我们创造和平安定的环境,播洒阳光让新苗茁壮

  感恩伟大的祖国,因为它赋予我们中国人的尊严,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

  多少次带着幸福的感觉进入梦乡

  多少次满含着感动得泪花把未来畅想

  学会感恩,就会虔诚的面对生活的挑战

  学会感恩,带着欣喜与热爱去进行生命的远航

  感恩,是一种力量

  感恩,是一种境界

  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我们就会拥有快乐、拥有幸福,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拓展知识】

  朗诵的技巧

  朗诵前的准备

  朗诵是朗诵者的一种再创作活动。这种再创作,不是脱离朗诵的材料去另行一套,也不是照字读音的简单活动,而是要求朗诵者通过原作的字句,用有声语言传达出原作的主要精神和艺术美感。不仅要让听众领会朗诵的内容,而且要使其在感情上受到感染。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朗诵者在朗诵前就必须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一)选择朗诵材料

  朗诵是种传情的艺术。朗诵者要很好地传情,引起听众共鸣,首先就要注意材料的选择。选择材料的时候,要注意选择那些语言具有形象性而且适于上口的文章。因为形象感受是朗诵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干瘪枯燥的书面语言对于具有很强感受能力的朗诵者也构不成丰富的形象感受。其次,要根据朗诵的场合和听众的需要,以及朗诵者自己的爱好和实际水平,在众多的'作品中,选出合适自己的作品。

  (二)把握作品的内容

  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是作品朗诵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固然,朗诵中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十分重要,但如果离开了准确透彻地把握内容这个前提,那么,艺术技巧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了一种纯粹的形式主义,也就无法做到传情,无法让听众动情了。要准确透彻地把握作品内容,应注意以下几点:

  1.正确、深入的理解

  朗诵者要把作品的思想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需要透过字里行间,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首先要清除障碍,搞清楚文中生字、生词、成语典故、语句等的含义,不要囫囵吞枣。望文生义。其次,要把握作品创作的背景、作品的主题和情感的基调,这样才会准确地理解作品,才不会把作品念得支离破碎,甚至歪曲原作的思想内容。以高尔基的《海燕》为例,扫除文字障碍后,就要对作品进行综合分析。这篇作品以象征手法,通过暴风雨来临之前。暴风雨逼近和即将来临三个画面的描绘,塑造了一只不怕电闪雷呜,敢于搏风击浪,勇于呼风唤雨的海燕一--这一“胜利的预言家”的形象。而这部作品诞生之后立即不胫而走,被广大工人和革命群众在革命小组活动时朗诵,被视作传播革命信息,坚定革命理想的战歌。综合分析之后,朗诵时就不难把握其主题是:满怀激情地呼唤革命高潮的到来。进而,我们又不难把握这部作品的基调应是对革命高潮的向往、企盼。

  2.深刻,细致的感受

  有的朗诵,听起来也有着抑扬顿挫的语调,可就是打动不了听众。如果不是作品本身有缺陷,那就是朗诵者对作品的感受还太浅薄,没有真正走进作品,而是在那里“挤”情、“造”性。听众是敏锐的,他们不会被虚情所动,朗诵者要唤起听众的感情,使听众与自己同喜同悲同呼吸,必须仔细体味作品,进入角色,进入情境。

  3.丰富、逼真的想象

  在理解感受作品的同时,往往伴随着丰富的想象,这样才能使作品的内容在自己的心中、眼前活动起来,就好象亲眼看到、亲身经历一样。以陈然(我的自白书)为例,在对作品进行综合分析的同时,可以设想自己就是陈然(重庆《挺进报》的特支书记),当时正处在这样的情境中:我被国党逮捕,在狱中饱受折磨,但是信仰毫不动摇,最后,敌人把一张白纸放在我面前,让我写自白书,我满怀对敌人的愤恨和藐视,满怀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自豪地写下了“怒斥敌酋”式的《我的自白书》。这样通过深入的理解、真挚的感受和丰富的想象,使己动情,从而也使人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