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教案范文

张东东老师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教案1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夏朝和商朝的历法、战国的24节气;知道扁鹊的成就;了解屈原和编钟。

2、过程与能力:通过分析史料和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运用资料的能力,培养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详细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学习诗人屈原,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

[重点与难点]

本课重点是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

本课难点是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故事法)

我们同学每天都在读书、写字,要接触大量的文字,文字帮助我们记事、传达信息、获取信息,文字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祖先在文字没产生之前是如何记事、传达信息的呢?(学生能说出结绳记事、刻符号等等)

一、文字的演变

1、先展示各种文字—--陶器刻符、甲骨文、金文、竹简、帛书(让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

2、关于这些文字,你想知道些什么呢?你对哪种文字最感兴趣呢?(让学生选择学习内容)

3、甲骨文:商朝的文字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称为甲骨文。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来的,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金文

4、小结:随着书写工具的变化,字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展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书法条幅,学生感受书法艺术美,陶冶了情操,同时对文字字体演变有了简要的了解)。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字字体在进行不断的演变,向着简明、快捷的方向发展。

汉字形声表意,历经千年而不衰,成为维持和联结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希望同学们热爱我们的汉字,并写好汉字好吗?

(这种形象直观的教学能发挥多种教育功能,既可以使学生清晰掌握我国汉字的早期演化过程,也可以通过了解造字方法增强学生准确运用汉字的本领,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能够培养学生观察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过渡:随着对天象的观察,我国的历法发展起来。]

二、向学生展示网上的资料)

(1)什么叫历法?

(2)夏朝的历法的发明、商朝历法的特点、战国24节气从生活入手,让学生了解历法和24节气,并让学生深入思考他们的作用。让学生课下继续搜集24节气的谚语。

三、扁鹊

⑴名医扁鹊,望、闻、问、切四诊法

⑵补充扁鹊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四、屈原

诗歌赏析,体会屈原的思想感情,并从中受到启迪。

(说明:《离骚》是屈原被流放后用诗歌形式写成的自叙传,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表达了崇高炽热的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激情。同时通过阅读和分析《离骚》,教育学生认识学习两千多年前的屈原忧国忧民、高洁耿介的崇高品德和为追求理想顽强奋斗的精神。)

五、战国时期盛行钟鼓之乐

提供一些资料供学生了解。

六、整合知识:纲要知识图(可让学生自己画,小组互相交流)

七、总结认识:(总结出今天的收获,并引导学生继续探究)

1、通过学习这些知识,你还有哪些想进一步了解?你打算怎样继续去了解呢?

2、对于这些知识,你还能用其他形式表现出来吗?

3、约定:把自己探究的成果互相交流和展示。

附:板书设计

1、商朝的文字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称为甲骨文

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3、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金文

4、历法产生于夏朝,完善于商朝,战国时测出24节气。

5、名医扁鹊,望、闻、问、切四诊法。

6、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称为楚辞。

7、战国时期盛行钟鼓之乐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教案2

灿 烂 的 青 铜 文 明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2、过程与方法:

(1)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动手上网查资料,搜集史料,体会夏商周青铜文明的辉煌。

(2)通过合作讨论,得出正确结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正确人生观。

二、重点和难点: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是全课的重点子目。

正确地理解青铜文明这一概念是本课的难点问题。

三、教法和学法:

1、启发式教学结合网络教学

2、自学探究式学法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四、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出示一组三星堆文化图片,进而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商周时期青铜文明的基本概况。

2、打出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的图片供学生讨论,了解夏商周青铜器的高超技艺,运用物理和化学知识分析青铜器的制作成分和制作工艺。并要求学生用橡皮泥或胶泥制作一种器皿,引出夏商周陶瓷,玉器制造业也很兴盛,体会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艰辛,通过实践提高感性认识。

3、以同学们日常生活中常吃什么?导出夏商周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情况,得出当时的农牧业已相当发达的结论,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便被称作青铜文明。

4、设置二个动脑筋题:

(1)组织学生讨论:谈谈你所认识的青铜文化,全面了解青铜文化,认识是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夏商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2)提出你认为谁是辉煌灿烂青铜文化的创造者?问题,供学生讨论,明确青铜文明代表夏商西周高度奴隶制文明。

5、教学小结:要求学生自行设计本节课的知识结构,体现知识的整体性。

6、课堂验收:摘星星专栏,以多种方式使学生掌握本课知识重点。为进一步发散学生的思维,提出问题你认为我国是世界文明故国吗?学生大体了解什么是文明古国,并和其他世界文明古国横相联系,增强民族自豪感。

附:板书设计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出现青铜器;

2、到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的有司母戊鼎----至今发现的青铜器和四羊方尊

3与商周同期,在我国西南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青铜文化,即三星堆文化。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教案3

春秋战国的纷争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的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晋楚争霸与城濮大战,了解南方的吴越争霸,掌握战国的形成过程、名称、方位及长平之战的影响。

能力要求:通过比较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所体现的不同时代特征,培养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历史的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建立霸业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兴靠治,人兴靠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兴人是兴国的关键。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齐、晋称霸。

本课的难点是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等表述中,就隐含着历史走向统一趋势的意思,要指导学生分析理解。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我们生在山东,长在淄博,齐鲁大地,物产丰盈,人杰地灵。谁能说说看,为什么称山东称为齐鲁大地?齐国古都出现在哪一历史时期?引出课题。

提问:东周从何时开始,它分为哪两个历史时期?为什么取名春秋战国?(明确春秋战国是两个历史时期)

一、春秋争霸

(一)第一霸主齐桓公

出示史料:"平王立,东迁于洛邑,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史记?周本纪》

阅读材料回答:

1、春秋时期为什么出现诸侯争霸的局面?

2、春秋时期出现了哪些主要霸主?最早称霸中原的是谁?,

3、假如你是齐桓公,应该怎样作才能成就霸业?请同学们充当谋士,为齐桓公献计献策。小组讨论,选出代表发言。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鼓励,然后做一概括总结。

1.齐国东方,盛产鱼盐。出示春秋形式图,显示齐国的位置。

2.任用管仲,改革内政。(插入"管仲与齐桓公图",问:你知道管仲与齐桓公的故事吗?谈谈你对齐桓公的看法.)

3."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尊王攘夷"的含义是什么?

过渡:齐桓公以后即起参与争霸的是晋国和楚国。晋楚数次联合盟国在中原地区的对决,先后持续百余年,是春秋时代最壮观的景象。

(二)、晋楚争霸

1、这两国争霸的情况怎样?哪位同学能说说看?(培养学生概述历史事件,口头表达的能力)

2、奠定晋文公成为霸主的战役是什么?

3、为什么本处于劣势的晋军能取得胜利?

4、想一想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今天有哪些历史启迪?

5、除了中原各国的争霸,还有南方的哪些国家也加入了争霸战争?

6、你听说过卧薪尝胆的故事吗?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春秋时期的两百多年间,诸候们打了四百多场大战。到春秋末期,初期的一百多个诸候国锐减到二十几个了。到战国时期主要只有七雄,

说明了什么?(出示春秋战国形势图。此题有些难度,可对照地图,学生讨论,然后回答。)

二、战国七雄:

战国时期,形成七雄并立的局面,出示战国七雄示意图,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地理位置,说出有什么特点?(教师总结口诀:"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这七雄中,哪些国家变化?谁能指图说说看?(如果学生能回答出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可不作讲解

1、战国时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由家乡梓童山的鬼谷洞,引出军事家孙膑庞涓,学生了解桂陵、马陵之战。

2、请大家想一想,身处这样一个环境中,一个国家怎样才能避免被消灭的厄运呢?

3、如果你是当时的预言家,请你预测战国时期的走向(或历史发展趋势)是什么?哪国最有能力主宰历史?

4、战国七雄的局面是怎样被打破的?长平之战中秦取胜的原因是?

三、课堂小节:出示历史歌谣,小节本课。

春秋诸侯齐首霸,尊王攘夷管助他,晋楚争霸在中原,此时旧制如碎瓦。

战国七雄并立打,桂棱马棱留史话。长平战后秦无敌,秦扫六合统天下

四、课堂练习

附:板书设计

一、春秋争霸:

1、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2、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3、的霸主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4、在公元前7世纪中期,葵丘会盟,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顶峰,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5、城濮大战:公元前7世纪晋楚双方在城濮大战,晋胜,楚败。

二、战国七雄:

1、战国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2、韩、赵、魏三分晋国,后来田氏建立齐国。

3、列举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结合图位置:最北是燕国;最南是楚国;最东是齐国;最西是秦国)

4、这个时期的战役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5、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长平之战,赵国战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教案4

大变革的时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在掌握和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的基础上,分析商鞅变法的成败,以掌握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解决历史问题,再实践前人的创新过程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

[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本课难点: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法学法]分组导学,学生自学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课前准备:

教师查阅书籍、报刊、网站等,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学生的准备情况以便能及时、准确地对学生的资料作出评价、指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式,春秋战国时代也是一个大变革时代,让我们了解当时的改革是怎样推动社会进步的.

二、展现大变革的时代背景

通过学生角色[奴隶、统治者、新兴地主]扮演,展现大变革的时代背景

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水平提高。奴隶生产积极性不高。

2.奴隶主大量开垦私田,改变剥削方式,成为新兴地主。

3.统治者统治面临危机。[公田不治诸侯争霸]

三、讨论问题:假如你是当时的统治者,怎样解决这些社会问题?

通过学生讨论,得出结论,要变法改革。

四、指出当时各国都进行了变法,提问最彻底的变法在哪国?引出秦国商鞅变法。

二组同学介绍商鞅。

商鞅最主要的功绩是变法.,那么变法的具体情况怎样?

讨论:假如你是商鞅,你会采取什么措施?

学生讨论,制定变法措施。

用多媒体展示商鞅变法内容。

1、背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奴隶主将新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这些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们成为农民。

2、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3、变法的内容,课本把它归纳成为三条。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C;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4、变法意义: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讨论问题:秦孝

附:板书设计

一、农业的进步:

1、春秋时期,铁器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上开始使用。

2、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次革命。

3、秦国李冰在岷江修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二、商鞅变法:

1、背景:生产力的发展。

2、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3、变法的内容:土地私有;奖励耕战;建立县制。

4、变法意义: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教案5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古典小说的创作到明清时期进入成熟阶段,四大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的思想艺术特色,明清时期书法绘画的代表人物。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得出这些作品大都具有反封建的积极内容,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了解它们不仅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在世界文学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从思想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两个方面鉴赏文艺作品的方法,培养学生鉴赏文艺作品的素质,激发学生阅读文学名著原作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大古典文学名著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

本课的难点是:《牡丹亭》主题思想的理解。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3分钟)

上节课我们领略了明朝的建筑科技成就,请一位介绍一下。今天我们共同来了解明清在文学、戏剧、书画方面的艺术成就。

(二)讲授新课

一、古典小说的高峰(20分钟)

1、老师播放四大名著音像片断,学生指出里面塑造的主要人物。并加以介绍。

2、引导学生简单概括出这四部小说的主要内容。并讲一个自己熟悉的四大名著里面的小故事。

3、以《三国演义》为例,引导学生讨论历史和历史小说的区别。

4、 指导学生列表(包括书名、作者、创作时间、小说题材等)比较归纳出四部小说的共同特点。

“明代三大奇书”:罗贯中《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施耐庵《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吴承恩《西游记》(是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话小说)

5、列举明末三大奇书及作者?

(1)<<三国演义>> 罗贯中 (2)<<水浒传>> 施耐庵 (3)<<西游记>> 吴承恩

二、戏剧的繁荣(6分钟)

1、戏剧:汤显祖《牡丹亭》

2、《永乐大典》----一部大型综合性类书,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类书。

3、小组学习,找出明清时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及代表作,讨论作品反映的思想感情。

4、播放京剧片断,学习了解京剧的产生。

课后习题

列举明末三大奇书及作者?

课后习题

板书

一、小说:“明代三大奇书”:

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庵《水浒传》 吴承恩《西游记》

二、戏剧:汤显祖《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