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选修2教案1
基本情况分析:
一、教师自身状况分析:(一)教学优势:在历史教坛执掌教鞭的十几年,不仅使我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和管理经验,也锤炼了我精练、准确、具有感染力的课堂风格和认真负责的育人态度。同时,十年来我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智力水平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使得我初步具备了因人施教的能力,对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模式。
(二)教学劣势:我在教学方面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在适应我校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模式方面有一个过程,需要不断提高和揣摩。
二是需要尽快熟悉学生的思维和心理习惯。
二、学情分析:高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生活已基本适应,初步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且学习方法上有了改进,高二是高三提高和冲刺的积累阶段,必须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升高二学生在历史认知上的层次,锻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逐步掌握历史演进的规律,学会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所接触的历史,鼓励学生在“史韵流香”的论坛上畅所欲言,发表属于自己的历史论辩,拓宽他们的历史思维,为高三巩固提高打好基础。
教材简析:新历史课程标准教科书是高中历史教学的一次重大变革,势必对我国中学教育的未来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一系列的高中教材突破了原来单纯以时间为顺序,以朝代更替为链条的编写模式,将大历史的发展和蜕变浓缩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几大脉络的演进过程中,历史不再是死板的记忆和背诵,生气与活力跃然纸上。要巩固他们的知识点,必须做一些适合他们的练习题,而做练习题不能以题海作为战术,而应做到“教师下海,学生上岸”精选精练,逐步提高。
重点工作及措施:
1、重点工作:本学期我将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1)、主抓基础知识,每一单元的复习都以基础知识为主,让学生脑子里有清晰的线索。
(2)多研究一些习题,选择适合我校学生的习题,扎扎实实的做题
(3)培养学生的做题技巧,使之掌握考试的方法。
2、措施:
1、 增加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
高中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相较于初中生来说,已经开始发生重大转变,理性思维的能力大幅提升。但是由于毕竟高一、二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完全过渡到成熟的理性思维,完全枯燥和单一的理性分析还不完全适合他们的认知层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既要培养他们对于事件本质和事变规律的认识和分析,也会糅合
趣味性较强的历史典故和历史逸闻,辅助学生对当时历史环境和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
2、转变教学方式,力求做到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
(1)每堂棵的具体安排1+2+1的模式。前3—5分钟复习上一节内容;30分钟讲课;最后3—5分钟检测本节棵学习情况。这样做到日日清。
(2)及时单元检测,把本单元所复习的主要内容以试卷形式考察一遍。考完要及时进行试卷讲评。
(3)每月一次月考,查漏补缺,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3、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研究能力
(1)复习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高考典型例题的演练,培养他们的应考意识。
(2)每复习完一个单元引导学生概括本单元的知识体系,培养他们的概括总结能力。
(3)在时间允许的范围内会组织学生扩大历史阅读领域,拓宽知识面,培养他们的联系能力。
高二历史选修2教案2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教育思想为指导,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贯彻“教育必须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以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面向新课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目标
1、要在高一历史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2、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教育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4、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不良习惯。
三、本年度教学计划
教师通过一年教学,完成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上下册)(选修)全部的讲课课程,要求学生掌握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上下册)第的基本史实,并培养学生相关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综合概括等能力。上期完成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的教学和学习的任务,下期完成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的教学与学习任务。
四、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日期 完成章节 主要内容 估计课节
1--- 5周 3月4日到4月8日 《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一章第二章 俄国十月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一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 14课时
6--- 8周 4月9日到4月28日 《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三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 5课时
9周 4月29日到5月6日 五一放假
10-12周 5月7日到
5月27日 考试,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四章 考试;两极格局的世界 15课时
13-14周 5月28日到6月10日 世界近代现代史》(下)第五章 世界格局的变化 10课时
15-16周 6月11日到6月24日 世界近代现代史》(下)第六章章 现代科学技术的也文化 12课时
17-18周 复习 期末考试
五、教学方法
(1) 以启发诱导式教学为主,并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2) 加强直观教学,充分利用教学挂图等教学工具;
(3) 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争取本年度采用多媒体教学的课程达到30节以上;
(4) 每期都要开设历史活动课,要求自己必须自始至终参加学生的活动,并且要让学生学有所得
高二历史选修2教案3
一、数学和物理学的进展
(1)解析几何学的创立
数学在17世纪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使用了小数来表示分数,代数符号已经规范化。代数是进行着数量关系的研究和运算,它原来只是算术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计算方法的不断改进,符号体系的被引进,使代数有可能成为一门科学。首先用字母做符号的是法国数学家维叶特。后笛卡尔改进了维叶特的符号体系。笛卡尔的方法和我们现在用的已十分接近,表明代数符号已基本实现规范化。符号的规范化,符号体系的建立,使代数发生了一次质的飞跃。
笛卡尔在数学上的又一大贡献是创立了解析几何学。几何学进行着空间形式的研究,如长度、面积、体积的测量。解析几何学的所谓“解析的”,其意义实际是“代数的”,它实现了几何和代数的结合,即形和数的结合。
(2)微积分的发明
提问:微积分的发明者及意义。
教师特别强调:牛顿和莱布尼茨各自独立发明了微积分。
随着解析几何学的建立,必然导致微积分的产生,微积分是人类思维的伟大成果之一。
如果一个物体,不受外力干扰,进行等速运动,就可以用一条直线来描述,用初等数学就可以求出它的运动速度或者所走过的路程。可是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是椭圆,不但运动速度每时每刻在变,而且椭圆的方向处处在变。怎样来计算行星在无论哪个时刻的速度呢?用什么办法来精确地描述椭圆的方向变化呢?科学家牛顿和莱布尼茨在研究笛卡尔解析几何的基础上找到了出路。
可以把任意时刻的速度看作是在微小的时间范围里的速度的平均值;当这个微小的时间间隔缩到无限小的时候,就是微分的概念。一个变速的运动物体在一定时间范围里走过的路程,可以看作是在许多微小时间间隔里所走的路的和,这就是积分的概念。科学家从这些基本要领出发,建立了微积分。
欧几里得的几何学也好,上古和中世纪的代数学也好,都是一种常量数学,微积分才是真正的变量数学。从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使人们习惯于常量计算,但是只要稍稍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人们遇到的就是大量的变化着的事物。现在有了微积分这门变量数学,对变化着的事物进行精密的测量和计算就有了可能。所以,微积分的发明不仅在数学史上,而且在整个人类的认识史上都是一次巨大的飞跃,称得上是一次“革命”。
牛顿在1665年发明了微积分,但他只是把研究结果通知了自己的一些朋友。莱布尼茨最早关于微积分的笔记写于1673年,他在这方面的著作发表于1684年,比牛顿公开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的时间要早。于是,就引起了关于微积分的发明权的争论,欧洲大陆的数学家们站在莱布尼茨一方,英国的数学家们站在牛顿一方,双方剑拔弩张,甚至进行人身攻击。在牛顿和莱布尼茨死后,经过调查证明:双方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独自发明的。
(3)牛顿和力学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中小字部分:牛顿简介。
再请同学看书归纳出牛顿的科学成就,教师填表格。
牛顿在科学上重大贡献有很多,在本课课文中主要指的是发现运动三大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这些定律,反映了物体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牛顿把力学确定为完整、严密、系统的学科。
请同学思考:牛顿在物理学上作出重大贡献的原因。
教师归纳: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牛顿以前有许多科学家对力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牛顿本人的天资和刻苦努力。牛顿有句名言:如果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充分表现了牛顿的谦逊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4)电磁感应原理的发现
提问:电磁感应原理的发明者、时间及作用是什么?
法拉第是自学成才而取得巨大成就的科学家。他出生在英国一个贫困的铁匠家庭,只上过两年小学,十二三岁曾以送报获得微薄收入辅助家庭,14岁当装订书籍的学徒。他求知欲望十分强烈,在七年的学徒期间,废寝忘食地阅读了许多自然科学的书籍,他勤奋好学,工作努力。法拉第由于对电磁学作出的贡献,而成为19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
从此,人们根据电磁感应原理,制成了发电机、电动机、建造起巨大的水力和火力发电站。人们利用电能推动工厂机器运转,利用电力为人类服务,推动了一系列新机器和新产品的研制,从而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各方面的面貌。电学的发展,有力地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二、化学和生物的发展
(1)原子—分子结构学说的确立
道尔顿出生在英国一个贫穷的家庭,年轻时干过农活,27岁时成为曼彻斯特新教学院的数学和自然教师。他没有受过正规的科学教育,但他不屈不挠的勤奋自学使他对科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1808年,他提出了近代的科学的原子论。他认为:一切物质都是由小的微粒一原子组成的;每一种物质都由自己的原子组成;化合物是由几种不同元素的原子按固定的比例结合而成;不同的元素原子量不同。道尔顿的原子论即使以当时的标准来看也是有缺陷的,但道尔顿不愧为现代自然科学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原子科学的创始人和奠基者。
1811年,阿佛加德罗在论文中提出:分子是由原子组成,分子是具有物质特性的最小单位。
原子—分子结构学说的确立,合理地解释了很多化学现象和定律,给化学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石。
(2)门捷列夫制定化学元素周期表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小字部分,说明门捷列夫的周期律引起广泛重视的原因。
(3)达尔文的进化论
关于生物是神创造的观点,称为“神创论”;关于生物物种是一成不变的观点,称为“物种不变论”。这些都是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但在18世纪中期以前,这些错误观点的盛行有一定的客观原因。除社会宗教原因外,生物学的发展状况也是一个原因。
林耐(1707年-1778年)是18世纪最伟大的植物学家,他在总结前人作过试验的基础上,拟定了最初的生物分类学,但他认为物种是由上帝创造的。
法国学者布丰(1707年-1788年)为进化论的前驱者。他的进化观念最初由观察化石得到启发。他拒绝接受上帝创世的说法,对整个自然界提出了一种发展的观点。他把生物界与地球的历史联系起来,断言有机界并不是以现有的形式被创造出来,而是有自己的发展史。
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1744年-1829年)于1809年出版了著名的《动物学的哲学》一书,明确提出了生物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进化的观点。
1859年,英国科学家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问世,把生物进化思想卜升到理论的高度。他在书中指出:一切生物都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生物不是不变的。他还指出,在自然界,生物物种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生存斗争的结果是优胜劣汰。这就是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生物进化论学说。
达尔文进化论是19世纪牛物科学的最大成就。它是生物科学的一次理论综合。从达尔文开始,把生物科学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并且从发展的观点对生物进行研究。
进化论的提出,在人类整个思想史上也是划时代的大事。17世纪的牛顿把上帝从无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虽然牛顿承认了上帝的第一性),现在,进化论又把上帝从有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了。
恩格斯在1883年总结马克思一生的贡献时说:“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个比喻是对达尔文的最高评价。
(4)巴斯德开创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结构和功能的科学。巴斯德是法国化学家、微生物学家,他开创的生物学分支——微生物学,改变了外科手术的面貌,大大提高了外科手术的成功率。
三、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的科技进步
(1)发现放射现象
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并深入研究了-射线,后人为纪念他,也称伦琴射线。伦琴这一发现,成为人类探索原子内部的微观世界的重要开始。因发现-射线,伦琴获得19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
(2)居里夫妇发现放射性元素镭
法国物理学家皮埃尔·居里及其夫人玛丽·居里,在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放射性物质铀(1896年)以后,对放射性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898年7月,他们从铀沥青矿中含鉍的部分发现了一种新的放射性元素,命名为“钋”(以纪念居里大人的祖国波兰);同年12月又在含钡的部分发现了另一种新的放射性元素“镭”,其放射性强度要比纯铀强900倍。以后,他们又在极其恶劣和简陋的条件下,不顾个人健康,艰苦工作了整整4年,终于在1902年从数吨铀沥青矿渣中提炼出微量的氯化镭,并初步测定出镭的原子量是225。居里夫妇由于发现放射性元素钋和镭等重要成就,而与发现放射性铀的贝克勒尔共同获得190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3)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德国出生的犹太血统美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19世纪末,由于电磁学方面一系列的新发现、新实验同经典物理学理论发生了矛盾,物理学出现了危机。当时老一辈物理学家都企图用修补漏洞的办法来维护经典理论框架。科学界中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爱因斯坦,却敏锐地意识到只有对物理理论的基础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才能解决这一危机。1905年,年仅26岁的爱因斯坦发表了《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创立了狭义相对论。1915年,爱因斯坦又创立了广义相对论,进一步揭示了时空结构(四维时空)同物质分布的关系,指出了物质问所存在的万有引力,是由于物质的存在和分布使时间和空间的性质不均匀(即时空弯曲)而引起的。相对论的捉出是物理学思想的一场重大革命,相对论既是原子内部的微观物理学的基础,也是大体物理学和宇宙学的基础。相对论的提出,使爱因斯坦成为继牛顿之后世界上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
[课堂小结]
1.结合表格小结所学内容,巩固新知。
2.请学生思考:牛顿和达尔文作出重大贡献的原因是什么?两者对比,其共同性的东西又是什么?
[课堂练习]
课后习题一、二、三。
[教法建议]
1.由于本课教材内容丰富,涉及的人名及事件较多,故教师在讲授时要突出重点,详略得当,语言准确,板书可通过列表的形式,边讲边问边填。
2.讲授时最好以启发式讲解为主,配以简明的表格和适当的电教手段,增强其生动性、趣味性。
3.讲授本课涉及的力学、电磁学、化学、生物学的发现或成就时,要充分运用学生在其他学科中所学的知识,帮助理解,并引导他们从历史的角度加以认识。
4.本课涉及的科学家较多,在讲解过程中注意适当补充他们的成长经历、钻研精神、爱国思想等优秀品质,激励学生刻苦学习,见贤思齐,有所贡献。
高二历史选修2教案4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秦朝的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末农民战争。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及历史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指导学生评价秦始皇,培养学生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秦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从此统一思想深入人心。
2.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3.秦朝的暴政,引发了秦末农民起义,推翻了残暴的秦朝,迫使后来汉初的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推动了历史的发展。陈胜、吴广的革命首创精神,为历代农民树立了榜样。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秦统一的历史条件与意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影响;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教学难点:全面掌握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并具体分析其历史作用与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复习回忆商鞅变法的意义?
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秦国逐步强盛起来,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讲授新课:
一、秦朝的统一
1.统一的历史条件
⑴客观条件:
①社会经济发展,民族和地区之间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
②人民苦于战乱,渴望统一;
③商鞅变法比较彻底,实力最强,具备进行统一战争的条件。
⑵主观条件: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赢政掌权(公元前238年)后采取的措施:
①重用尉缭、李斯等大臣;
②取消“逐客令”,搜罗任用外来人才;
③部署统一全国的战略和策略(远交近攻,分化离间,各个击破)。
2.统一的过程及措施
①灭六国:结合《秦灭六国形势示意图》,讲清: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的
--年,秦国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了全国,建
都咸阳。
②平越族:
a.越族和西南少数民族越族是我国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散布在东南沿海和珠江
流域。他们有的以农耕为主,有的靠渔猎过活。
b.公元前2--年,秦朝派军队征服了珠江流域的越族。秦朝政府在那里设置桂林、
南海、象郡,派官吏进行管理。
c.秦朝迁徙50万中原人到这些地区,与越族杂居。中原的铁器和先进生产技术,
随之传人越族地区,促进了当地生产事业的发展。
d.在秦军攻打越族的时候,为了解决军粮运输困难,秦政府派史禄负责开凿了灵
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把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连接起来。
③击匈奴:结合《秦朝长城》讲清以下内容:
a.秦朝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夺取了河套广大地区。
b.秦朝在河套建城设县,迁徙内地人民到那里,发展生产,加强边防。
c.秦朝大规模修筑长城。把原有的秦、赵、燕北方长城连接起来,再向东、西延
伸出去,西起临挑、东抵辽东。这道城防就是著名的“万里长城”。万里长城是
我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是我国历史上农牧分界的一个最显著标志,是我国
古代劳动人民富于智慧和独创性的见证。
3.秦朝的疆域(对照《秦朝疆域》图)
秦朝疆域的四至。东临大海,西到陇西,南濒南海,北抵长城一带。
4.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封建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奠定了基础,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
②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各族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③从此,统一成为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国家的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秦王嬴政
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完成统一大业,功不可没。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
⑴政治方面:
①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
a.规定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呼为皇帝,嬴政自认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
自“始皇帝”;
b.规定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
总揽,一切军国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
c.影响:皇帝制度为此后历代王朝所沿用。自秦至清末,延续了2100多年。②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
a.在中央设“三公”及“九卿”。
“三公”。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
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太尉负责管理军事。
“三公”以下设“九卿”:九卿分掌朝廷和国家各项行政事务,分掌政要。
b.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县以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组织。这些机构负责管理百
姓,收取赋税,征发兵徭。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加强中央对地
方的管理,巩固国家的统一。
c.三公、九卿和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皇帝能够有效地控制封建朝廷和
地方权力。
③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
a.秦律制定的基础是秦国自商鞅以来的律令,同时也参照了东方六国的律令。
b.秦律集中体现了地主阶级的意志,影响了后世封建律令的制定。
④销毁天下兵器,迁徙六国富豪,其目的是防止百姓造反和六国贵族的反秦势力。
⑵经济方面。
①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
指出: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地主阶级专政的经济基础。封建国家保护土地私有制,有
利于社会生产的组织,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但加重
了人民的地租、赋税负担。
②统一度量衡;
a.引导学生看《铜权》图,指出“权”就是秤锤。
b.指出统一度量衡改变了战国以来度量衡的混乱局面,便利了经济交往和发展。
③统一货币;
a.引导学生看《秦半两钱》图,指出圆形方孔钱的形制,为后来历代王朝所沿
用,只是重量、大小不一。
b.货币的统一,便利了商品的交换和物质交流,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家
的统一。
④统一车轨、驰道和邮驿。
a.规定全国大车两轮之距为六尺(秦朝1尺相当于今25cm, 6尺等于1. 5m),
史称“车同轨”。
b.“车同轨”对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⑶文化方面。
①书同文,即统一文字。
a.指出小篆作为当时的官方文字,民间则使用更加简易的隶书。
b.文字的统一,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文化的发展;
c.秦统一文字后,汉字的字形结构基本定型,影响深远。
②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a.主观积极影响: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b.客观消极影响:毁灭了文化典籍,极大地摧残了文化。
③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a.规定了教学的内容(法令)和教师的资格(官吏,当时设有专门担任教师的
官吏)。
b.秦朝只许官府办学,严禁私学,实行愚民政策,以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作用
⑴积极方面:①为维护封建统一提供了条件;
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⑵消极方面:大大加强了统治人民的力量,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
三、秦末农民战争
1.原因。
①徭役繁重。秦始皇大兴土木,修阿房宫,筑骊山墓等;征发徭役,筑长城,开灵渠,
戍边塞,修驰道等。大量人口脱离生产,田地多荒芜。
②刑罚严酷。秦的刑罚名目繁多,对农民和奴隶往往轻罪重刑,从严惩处,一人犯罪,
株连亲族、邻里,致使数十万人成为囚徒。
③赋税十分沉重。除田租、户赋外,还有种种苛捐杂税。秦朝的田租、户赋要占农民收获物的三分之二,已是相当沉重了,再加上名目繁多的捐税,农民很难承受。
④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
2.经过:(注意结合《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
①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及其失败。
a.公元前2--年大泽乡起义;
b.起义军队伍迅速壮大,并在陈建立张楚政权;
c.陈胜、吴广兵败被害;
d.反秦起义由刘邦、项羽领导继续进行。
②刘邦、项羽领导起义
a.公元前2--年巨鹿之战,项羽消灭秦军主力;
b.秦统治集团内讧,赵高杀秦二世,子婴被立为秦王;
c.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3.意义
①直接意义:
a.推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b.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迫使后来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
c.大大削弱了奴隶制残余。
②间接意义:
a.他们的首创精神,为历代农民树立了榜样;
b.他们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为汉初“布衣将相”局面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
4.秦王朝对后世的影响。
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几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
建国家,使统一思想深入人心;
②秦朝开创的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制度和措施,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所继承和改造;
③秦朝因暴政而亡的教训,为汉初统治者所吸取,促成了西汉初年兴盛局面的出现。
高二历史选修2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要求:苏联第四个五年计划的突出成就,*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独立和*改造的完成,朝鲜的分裂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与越南人民的抗法斗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世界历史意义,*阵营的形成;苏共“二十”大的召开,赫鲁晓夫的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东欧变革的原因,南斯拉夫实行的*自治制度,波兹南事件与哥穆尔卡改革,匈牙利事件与卡达尔改革,“布拉格之春”;建设有*的*。
2.能力要求:(1)比较波兹南事件与匈牙利事件的异同。(2)分析对比苏联、东欧变革失误与中国改革成功的原因。(3)透析苏联与东欧国家关系的演变轨迹,总结苏东关系的经验教训,得出正确结论,形成正确历史认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二战后欧亚一系列国家走上人民民主革命和*革命道路,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紧密合作,表明*已越出一国范围而形成世界体系,人类社会走向*成为世界性进程,这是世界历史的一个巨大进步。
*建设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国家间必须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独立自主,反对霸权主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重点
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亚洲人民民主国家的成长;苏联的改革和挫折;东欧的变革。
教学难点
苏联*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阵营形成的积极意义;苏联和东欧*国家改革的经验教训。
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解决模式进行教学,教师通过设置富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把握重要概念之间的联系与综合,揭示本质和规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教师运行课件,出现世界地图画面,提示学生观察有红旗飘扬的地方,然后教师说明讲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地图迅速发生变化。除了苏联外,在东欧,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东德相继脱离了资本主义体系,走上了*道路。在亚洲,中国、北朝鲜和北越也成功地实现了这一目标。*国家共拥有世界1/3的人口和1/4的土地。欧亚一大批国家走上人民民主革命和*革命道路,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紧密合作,表明*已越出一国范围而形成世界体系,人类社会走向*成为世界性进程,这是世界历史的一个巨大进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战后*国家的历史,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第三节 战后的*国家(课件显示)
一、战后初期的苏联(课件显示)
1.第四个五年计划的突出成就(课件显示)
教师布置学生看书,然后提问:(1)苏联第四个五年计划从何时开始到何时结束?学生答:1946~1950年。(2)苏联第四个五年计划取得了哪些突出成就?学生答: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巨大成就,工业的成就突出,农业总产值接近战前水平,尤其是1949年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
运行课件,出现“修复后的第聂伯河水电站”图片、教材前面彩图19的图片,然后教师总结:1946年3月,苏联苏维埃通过了第四个五年汁划,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重建苏联受害地区,使工业和农业恢复到战前水平,然后再超过这个水平。在五年计划的指引下,苏联人民辛勤劳动,重建家园,同时广泛开展了*劳动竞赛,争取提前完成四五计划。
课件打出:苏联第四个五年计划取得的成就简表:
项 目 成 就
工业 1950年总产值超过1940年的73%
农业 1950年的总产值接近战前
国防工业 1946年建成了原子能反应堆;
1949年爆炸第一颗原子弹
教师最后指出:苏联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过渡到下一个标题。
2.*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课件显示)
布置学生看书,提问:苏联在*建设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学生答: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日益显著;②对斯大林个人崇拜有增无减;③*民主和法制遭到破坏;④文艺界和学术界开展的广泛批判运动,把许多学术问题当作政治问题进行批判,给科技文化事业发展造成巨大损害。
师生逐一讨论分析:讨论1 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有哪些弊端?
课件显示: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经典模式:公有制+计划经济=*。
分析这一模式存在的弊端:(1)片面强凋发展工业,轻视农业;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轻视轻工业,使农、轻、重比例失调。(2)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忽视产品质量,结果产品不对路,质量低劣,消耗性大,浪费惊人,经济效益不高。(3)片面强调计划的指令性和单一的国家所有制,决策过于集中,使企业和职工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4)片面强调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结果部门林立,互相扯皮,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滋长官僚主义和本位主义。影响地方作用的发挥和经济效益的综合发展。(5)过于强调速度和积累,把消费压到最低限度,使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为建设自己的国家不得不长期作出重大牺牲。
课件显示:苏联高度集中政治体制最主要的特征:共产党代表工人阶级掌握政权,国家实行一党制和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
分析其弊端:如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机构臃肿,会议成灾,官僚主义严重,个人崇拜盛行,缺乏有效的人民监督,忽视*法制等。
讨沦2 何谓个人崇拜?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盛行的原因。
教师解释:个人崇拜一词的意思是指不恰当地夸大个人的作用。神化个人,把个人作为偶像来崇拜。
师生讨论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盛行的原因:(提示学生从历史、国情、个人影响几个方面去思考。)(1)俄国是一个具有东方专制主义传统的国家。(2)苏联是从封建的沙皇专制制度直接转变为苏维埃形式的集中制的,封建传统或多或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3)苏联在资本主义包围下一国建成*,是形成专制体制的客观原因,它使党和国家有某种“紧迫感”。(4)斯大林个人具有坚强的意志,有高超的组织才能和政治敏感性,但同时性格上有一些严重弱点,粗暴任性,独断专行,心胸褊狭,权欲心重。(5)个人崇拜是农民意识的反映。农民阶级自己不能代表自己,在无产阶级领导下获得了土地的农民,本能地把无产阶级领袖人物奉为自己的救世主。由于斯大林本身存在的一些弱点,终于和社会上的生产者产生了共鸣。
讨论3 苏联*民主和法制遭到破坏。
课件打出材料:
材料1 1953年1月13日,苏联政府宣布破获“医生阴谋案”:9名克里姆林宫医生“以破坏性的治疗为手段”谋害苏联党政军高级官员,包括1949年突然死去的政治局委员日丹诺夫,并准备继续从事此类谋害活动。在这9名医生中,6名是犹太人,5名被指控听命于国际犹太组织和美国特务机构。
材料2 (在赫鲁晓夫“秘密报告”中说)仅凭一封完全未经调查核实的诬告信,他便下令逮捕一批的苏联医学家,并且“亲自召见了预审审判员,批示他们应当使用什么样的审讯方法,这样的所谓方法是十分简单的,那就是所谓拷打、拷打、再拷打。”
材料3 党的机关———代表大会十几年没举行。党中央委员会应每四个月召开一次,可是在1947年3月到1952年8月间一次也没有举行。许多重大问题是在斯大林别墅的晚宴上决定的。
让学生根据材料得出结论:苏联*民主、法制和党内民主集中制原则遭到破坏。
讨论4 文艺界和学术界开展的广泛批判运动,把许多学术问题当作政治问题进行批判,给科技文化事业发展造成巨大损害。
教师讲解:苏联在全国开展思想批判运动,反对世界主义和崇洋媚外最早开始于1946年,1948年后批判运动扩展到语言学界、政治经济学界和生物学界。运动中,对一些作品作了不公正的评论,把许多学术问题当作政治问题进行批判,同时禁演了一批电影剧目,封闭了一批杂志,解除了上千人的职务,还逮捕处死了一些人。这些都给苏联科技文化事业健康发展造成了巨大损害。
讲到此处,教师放——段影像资料:二战后期东欧各国的解放。既让学生轻松一下,同时顺利过渡到下一课题。
二、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课件显示)
1.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建立的历史条件和政权实质(课件显示)
教师讲解:同学们从刚才放映的影片中看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东欧各国人民奋起打击德意占领军和本国-,民主力量不断壮大。二战后期,反法西斯战争节节胜利,东欧各国无产阶级政党迅速领导人民,把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斗争发展为人民民主革命。1944~1945年,苏联红军追击法西斯,开进东欧。在苏联*强有力的援助下,东欧的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东德相继脱离了资本主义体系,走上了*道路。
运行课件:显示东欧地图画面,让学生观察有红旗飘扬的地方。
引导学生总结:(1)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建立的历史条件:①二战使帝国主义力量严重削弱。②东欧各国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把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斗争发展为人民民主革命。③苏联的作用。(2)东欧人民民主政权的实质:无产阶级领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和各民主党派的联合专政。教师作解释: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组成的政府中主要是共产党人;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匈牙利组成的政府中都有较多的民主党派代表。如捷克斯洛伐克组建的政府中,26名政府成员,共产党9人,社会民主党3人,国家社会党、人民党和斯洛伐克民主党各4人、国防部长和外交部长由无党派人士担任,所以说东欧人民民主政权的实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和各民主党派的联合专政。
2.东欧人民民主国家(课件显示)
课件显示东欧地图(填充图),让学生填写东欧主要的民主国家及其位置。
3.东欧国家人民民主革命胜利的主要原因(课件显示)
课件打出课本78页一段史料:“人民民主及人民民主国家之成为可能,如所周知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法西斯力量失败的结果,苏联的历史性胜利的结果,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工人阶级领导底下为民族自由独立而斗争的结果,这一斗争使一些东欧和东南欧国家脱离了帝国主义体系。”
———保加利亚领导人季米特洛夫《人民民主和人民民主国家的性质、作用和前途》
请学生阅读回答:东欧人民民主革命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答:(1)二战中法西斯国家的失败。(2)这些国家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为民族独立而斗争。(3)苏联*的强有力的援助。
4.苏联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东欧的确立(课件显示)
布置学生阅读教材回答:斯大林模式在东欧确立,对其经济发展有何积极意义?又存在哪些消极影响?
学生回答:积极意义:初步改变丁这一地区的落后面貌。消极影响:随着东欧各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这种体制逐渐束缚了*各国的发展,它的弊端日趋暴露,为日后国民经济发展埋下隐患。
教师指出:战后初期,亚洲也有一些国家走上了人民民主和*的道路。过渡到下—课题。
三、亚洲人民民主国家的成长(课件显示)
1.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独立与*改造的完成(课件显示)
这—课题的内容,结合教材小字,理清线索即可。
课件打出如下内容:
(1)1911年,外蒙古脱离清政府,宣告自治。
(2)1924年,蒙古人民共和国成立。
(3)1945年2月,雅尔塔密约关于“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予维持”的规定。
(4)1946年1月,中国政府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独立。
(5)1958年,蒙古人民革命党宣称,蒙古已由一个畜牧业国转变为农业工业国。
(6)1959年,蒙古政府宣布,完成了农村中的*改造。
2.朝鲜的分裂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课件显示)
运行课件:出现朝鲜地图画面,让学生在图中找出北纬38度线的位置。
教师讲解:二战后期,苏联百万红军于1945年8月9日向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发起猛烈进攻,同时向日本占领的朝鲜北部进发。其时,美国正在进行太平洋战争,唯恐整个半岛由苏联单独占领,于次日提出朝鲜半岛以北纬38度线为界,以北由苏联占领并接受日本投降,以南由美军负责。半个月内,苏军在金日成领导的朝鲜人民武装配合下,迅速解放了朝鲜北部全部地方,并遵照美苏军队在波茨坦会议上达成的协议撤回到三八线以北。而美军未发一枪一弹,于日本签订投降书后的9月8日开始派兵在朝鲜南部登陆。1948年8月,在美国的导演下,南朝鲜举行“选举”,通过“宪法”,建立了“大韩民国”,以汉城为首都,73岁的亲美人物李承晚担任了总统之职。9月,金日成在朝鲜半岛北部成立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以平壤为首都。朝鲜半岛从此处于分裂状态。
运行课件:显示金日成和李承晚人物图片。放映苏联红军进入中国东北和朝鲜北部的影视资料,美军进入朝鲜南部的影视资料。
3.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与越南人民的抗法斗争(课件显示)
运行课件:显示胡志明人物图片,胡志明在河内巴亭广场群众大会上宣读《独立宣言》图片。
教师讲解:二战后期,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后,1945年8月,越南人民在印度支那共产党领导下,发动“八月革命”,-了阮氏王朝的末代皇帝保大,9月2日,胡志明主席在河内巴亭广场举行的群众大会上,宣读了《独立宣言》。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根据战时盟国协议,中国国民党军队开进北纬16度线以北地区,接受日军投降;英军则进入越南南部。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后,法国拒绝承认越南独立,企图重建法属“印度支那联邦”。1945年9月23日,在英国支持下,法国殖民军占领西贡,并立即着手恢复殖民政权。越南南部人民抗法战争开始。越南人民进行了长达9年的抗战,1954年取得了奠边府战役的胜利,法国被迫签署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以北纬17度线为界,越南北方获得解放。
建议:如课堂允许可放映有关奠边府战役的影像资料,然后教师作介绍:奠边府战役是越南人民在中国军事顾问团协助指挥下取得的抗法斗争决定性胜利。1953年冬至1954年春,越南军民在全国各战场取得一系列胜利,解放了西北区广大城镇。法国侵略军为挽回败局,于1953年11月,以大量伞兵占领奠边府,作为进犯解放区的据点,并在该地集结重兵把守。同年12月,越南人民军发动攻势,解放了莱州并包围了奠边府。1954年3月13日越南人民军向奠边府发起攻击,经过55昼夜的战斗,于5月7日解放奠边府,全歼守敌16000余人,活捉法军司令戴卡斯特利,拔除了法国殖民军在西北部的最后堡垒,全部解放了北半部国土,扭转了整个印度支那的战局。
四、*阵营的形成(课件显示)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世界历史意义(课件显示)
课件打出材料:
材料1 日本共产党领导人野坂参三说:“新中国的出现对于世界劳动人民,特别是对于中国接壤的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有重大影响。”
材料2 毛泽东说:“自从伟大的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世界上人民胜利的局面就确定了,现在则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的成立而使这个局面发展和巩固了。”
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和教材叙述,归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世界历史意义:(1)揭开中国历史新篇章,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逐步走上*道路。(2)大大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一个占世界人口l/4的大国加入*体系,极大地增强了世界*力量。(3)中国革命胜利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给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
2.*阵营的形成(课件显示)
运行课件,再次显示世界地图,让学生观察有红旗飘扬的地方。
布置学生阅读教材回答:(1)*阵营的国家有哪些?学生答:*阵营的国家包括苏联,东欧的民主德国、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亚洲的中国、朝鲜、越南和蒙古等。(教师插问:为什么没有南斯拉夫?留下疑惑,给下面教学埋下伏笔。)(2)*阵营的形成在当时有何意义?学生答:巩固*成果,支持民族解放斗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世界和平。(3)*阵营是怎样瓦解的?此点由教师讲解:1965年3月土~5日,召开了苏共一手操纵的公开分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分裂*阵营的莫斯科会议,这次会议原计划有26国共产党参加,结果有19个党参加,7个国家的党拒绝参加。这个会议表明,*阵营内部从政治路线、理论观点的分歧发展到组织上的分裂,标志着*阵营已不复存在。*阵营瓦解的根本原因在于:苏联从民族利益出发,要求其他*国家的内外政策必须服从它的需要,甚至不惜损害以至牺牲别国的主权和利益以维护苏联的利益。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维护自己国家的主权和正当的民族利益,这就是问题的实质。
最后教师指出:*是一个新生事物,无论在经济建设、政权建设中以及*国家之间关系上,都有许多有待解决和需要探索的问题,这样50~80年代*各国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为讲授下一节课内容作铺垫。
第二课时
五、苏联的改革和挫折(课件显示)
1.苏共“二十大”的召开(课件显示)
教师讲解:苏共“二十大”召开的背景:1953年3月5日,苏共中央*、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1879~1953年)突患脑溢血在莫斯科逝世。斯大林逝世后,苏联政局一度动荡,赫鲁晓夫先是发动高层官僚一举铲除了贝利亚,接着,他又成功地剥夺了马林科夫的政府首脑地位。1953年赫鲁晓夫当选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开始对苏联内外政策进行调整。在这些基础上,1956年2月召开了苏共“二十大”。
会议概况:(1)赫鲁晓夫作党中央的工作总结报告。(2)大会还听取了赫鲁晓夫作的揭露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秘密报告。
运行课件:显示赫鲁晓夫人物图片。
教师详细介绍赫鲁晓夫作的揭露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秘密报告。1956年2月24日夜晚11点半,会议闭幕后,赫鲁晓夫突然发出通知,要参加大会的代表回到克里姆林宫去听报告,他从午夜起到25日凌晨,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尖锐地揭露了斯大林在领导苏联*建设中的严重错误以及对他个人崇拜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会后,秘密报告内容向党的积极分子进行了传达,接着又传达到所有工厂、机关干部、商业部门以及其他组织的全体党员,最后传达到了党外的所有人群,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但秘密报告没有在苏联国内正式公开出版。5月,法国人声称他们弄到秘密报告手抄本全文,并在《法兰西晚报》上发表了其中的部分内容。5月末,美国情报局从华沙搞到它的全文。6月4日,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记者招待会上把这个报告公之于众。美国驻苏大使在6月中旬的一个宴会上,直接向赫鲁晓夫进行探问,虽未明确答复,但他们感到确有这个秘密报告。美国《纽约时报》于1956年了月5日发表了报告全文,这样,秘密报告便以各种文字传遍全世界。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中没有对斯大林进行全面评价,只是列举了斯大林滥用职权和违反法制的种种表现,着重揭露了斯大林在加年代大清洗运动中和卫国战争初期所犯的许多严重错误,但他对问题的分析肤浅,把这些错误全归结于斯大林的个人品质问题。如斯大林的“不良性格”(“粗暴而放肆的性格”),“心胸狭窄、残忍”等。
这个秘密报告在苏联国内和国际上都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帝国主义乘机掀起了一个世界性的反苏反*浪潮,在各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中造成不同程度的思想混乱,给世界*运动带来巨大困难。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不赞成全盘否定斯大林时期苏联党和人民为*而奋斗的历史。1956年3月17日晚,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说:“现在全世界都在议论,我们也要议论。现在看来,至少可以指出两点:一是他揭了盖子,一是他捅了漏子。说他揭了盖子,就是讲,他的秘密报告表明,苏联、苏共、斯大林并不是一切都是正确的,这就破除了迷信。说他捅了漏子,就是讲,他作这个秘密报告,无论在内容上或方法上,都有严重错误。”美国统治集团把苏共领导大反斯大林看作是“空前未有的合乎我们目的”的举动,叫嚷要利用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作为武器来摧毁共产党运动的威望和影响”,并且乘机鼓吹促进苏联的“和平演变”。
会议的影响:会后苏联开展了批判斯大林的活动,同时进行了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二十大过后,出于赫鲁晓夫的主动,组织了约百来个专门委员会,对各劳改营和流放点的所有政治犯进行重新审查。这样从“1956年至1957年间七八百万人获释回家。另有五六百万人死后恢复名誉。”大规模政治恐怖及与之相伴的劳改营体系从此在苏联完全成为过去。
2.赫鲁晓夫的改革
布置学生阅读教材,教师提问如下问题:
(1)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有哪些?学生答:在经济领域,特别在农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一定成效;工业方面,他采取了一些下放权力、精简机构的措施。
教师深入讲解:赫鲁晓夫在经济领域的改革首先是从农业开始的,改革的重点也在农业。赫鲁晓夫以农业专家自居,为提高粮食产量发动了大规模的垦荒运动。他还提出苏联农业的出路在于畜牧业发展的观点。他说:“不能离开畜牧业问题来看粮食问题。”他强调要大力发展新的饲料资源——玉米,提出要在1960年使全国的玉米种植面积达到2800万公顷,要求白俄罗斯某个集体农庄每公顷土地上的收入达到2500卢布,即高出于该农庄计划的5倍多。赫鲁晓夫以极大的热情,频繁会见各地方领导人,与他们谈话,向他们施加压力。就连他政治方面的对手莫洛托夫也承认:“赫鲁晓夫跑了很多地方,他经常在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他本人经常呆在庄稼汉中间,在这方面对他是无可指责的,他的优点恰恰在这方面。”农业的丰收为取消义务交售制奠定了基础。义务交售制是根据斯大林的“贡税论”,从1953年以来开始实行的,它成为阻碍苏联农业发展、使苏联农业陷入慢性危机的重要原因。赫鲁晓夫认识到这一问题。从1953年起,农业产品交售制逐渐被取消。为了鼓励农业生产,国家调整农业部门的收购制度,提高农产晶收购价格;鼓励农庄庄员和职工发展个人副业;改革农庄计划制度,扩大农庄、农场的自主权;合并集体农庄,将力量薄弱的农庄变为国营农场。为了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赫鲁晓夫决定改组机器拖拉机站,消灭“一块土地两个主人”的现象。机器拖拉机站是全民所有制企业,耕种的却是集体农庄的土地。主要的生产工具由机器拖拉机站掌握,生产活动成果的责任制则完全由集体农庄承担,两者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严重影响了集体农庄生产的积极性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1958年4月18日,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通过决定:自1958年起,把农业机械自由地卖给集体农庄,农庄可分2—3年还清贷款。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研究和管理,赫鲁晓夫还决定把农业院校和农业科研机构从城市搬到农村等。
(2)赫鲁晓夫改革为什么会失败?学生答: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在具体做法上也只是对原有的经济体制小修小补,加上他作风缺乏实事求是精神,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与目标,这—切导致他改革的失败。
教师深人讲解:赫鲁晓夫改革的决心是大的,有些措施也是很有效的,但为什么会失败呢?教材上讲他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在具体做法上也只是对原有的经济体制小修小补,加上他作风上缺乏实事求是精神,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与目标,这一切导致他改革的失败。这个评价是中肯的。如他在改革中不断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与目标,助长了浮夸风。1958年苏联粮食大丰收,赫鲁晓夫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提出苏联在“3~4年内在人均肉类、牛奶和黄油产量方面赶上美国。”其实,当时美国人均每年消费肉类96公斤,苏联只有36公斤,差得很远。一些地方领导为了讨好赫鲁晓夫,采取虚报、浮夸等办法,助长了浮夸风。梁赞州1958年卖给国家肉类4.8万吨,却许诺1959年卖给国家15万吨,,为了完成该计划,,一是杀种畜,二是花钱从外地买,然后再以1/3或l/4的价格卖给国家,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产力。1960年当地农业生产一筹莫展,新的保证成为泡影,言过其实的州长饮弹自杀。还有瞎指挥,—刀切,决策缺乏严密的科学论证。如开垦荒地,不注意保护,破坏了生态平衡。改组拖拉机站本是件好事,但一窝蜂起,操之过急,产生了不少消极后果等。
3.勃列日涅夫的改革(课件显示)
运行课件,显示勃列日涅夫人物照片、即将发射的苏联火箭等历史图片。然后教师讲解: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上台,他在苏联历执政了18年(1964~1982年11月去世)。他执政的18年,是苏联历军事力量大、苏联真正成为超级大国的时期。这是一个内政外交上既有改革与发展,也有停滞和僵化,在外交上既有缓和与对话,也有对抗和争夺的矛盾时期,该时期是苏联兴亡非常关键,而学术界研究甚为薄弱的时期。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然后提问:
(1)教材上讲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只是对苏联原有经济体制的某种修补,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原有的经济体制是什么?学生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2)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是什么?学生答:是工业,特别是重工业。
(3)重视重工业改革对苏联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学生答:综合国力大大增强,成为与美国势均力敌的超级大国。
(4)勃列日涅夫统治后期苏联国家陷入怎样的困境,原因何在?学生答:由于勃列日涅夫个人专断作风的滋长,政治生活的僵化,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活力衰退,社会矛盾丛生,国家陷入困境。
六、东欧的变革(课件显示)
教师首先向学生交待,东欧变革的根本原因在于照搬苏联模式的消极后果。东欧各国在*建设初期曾经历过一段向苏联学习的阶段,其中都犯有照搬苏联模式的教条主义错误,由此造成的消极后果有:经济上:农、轻、重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未得到应有的提高,抑制了生产力的发展。政治上:追随苏联大搞个人崇拜和阶级斗争扩大化,打击迫害要求改革、主张走独立自主道路的干部群众。加上苏联推行霸权主义,肆意干涉别党、别国的内政,导致东欧各国社会矛盾重重,摆脱苏联模式束缚和苏联控制,走独立自主道路的要求日益强烈。最早抛弃苏联模式,实行*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国家是南斯拉夫。
1.南斯拉夫实行的*自治制度(课件显示)
教师讲解:指出南斯拉夫开始走上改革道路是因为苏南关系破裂带采的困难处境。1948年6月,共产党情报局在南共代表未出席的情况下通过《关于南斯拉夫情况》的决议,决定开除南共。1949年初,苏联进而中断苏南两国贸易关系、外交关系,苏南关系彻底破裂。苏联、东欧各国对南斯拉夫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威胁。尽管南斯拉夫处境十分困难,却摆脱了苏联模式的束缚,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道路,即实行*自治制度。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内容回答问题:南斯拉夫*自治体制包括哪些内容?(不要求学生掌握)它的实质是什么?(教师着重指出其实质在自治二字)起了什么作用?(调动了劳动者积极性,使国民经济获得发展)存在什么问题?(削弱了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等问题尖锐起来。)
课件显示:“苏南交恶后,铁托在南共五大上抨击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铁托“奉行的‘自治*’受到工人拥护”等历史图片。
2.波兹南事件与哥穆尔卡改革(课件显示)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总结波兰改革的主要原因:长期实行僵化的苏联*模式,造成农、轻、重比例的严重失凋,人民群众对经济状况强烈不满。导火线是波兹南事件的发生。
教师讲解:波兹南事件后不久,哥穆尔卡出任波兰统一工人党第—书记。波兰开始了政治、经济改革。哥穆尔卡批评了苏联模式的弊端,实行中央计划和企业自治相结合的方针,扩大企业自主权。“—五”计划期间,经济发展较顺利,职工收人也有增长。
1959年国际共运中开始批判“现代修正主义”,波兰党也认为“修正主义”是党的主要危险,逐渐停止了改革,致使60年代又陷入经济困难。1968年波兰又追随苏联出兵侵捷,群众失望和不满日益增长。1969年和1970年农业歉收,造成严重困难,政府无力保证物价稳定,1970年12月12日宣布67种商品提价,引起了工人罢工和动乱,哥穆尔卡被解职,政府靠军队平息了动乱,却长期无法摆脱经济困难。
3.匈牙利事件与卡达尔改革(课件显示)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和资料,并进行分析,出示问题:匈牙利事件最初的起因是什么?如何发展成为武装暴乱?我们应当从中吸取什么教训?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①原因:苏共“二十大”以后,匈牙利人民要求进行政治经济改革,发扬民主,纠正匈苏关系中的不平等现象。以拉科西为首的匈牙利党政领导,坚持苏联模式,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在政治上排斥打击不同意见的同志,仅1948年开始的清洗“铁托分子”运动,株连迫害达20万人,处死匈牙利党的创始人伊拉克等6人。对外政策上唯苏联之命是从,损害民族利益,伤害人民感情。拉科西的错误路线引起了大干部群众的不满,强烈要求改革。②发展:人民提出正当要求时,采取了大规模--的“大民主”方式,国内外反革命势力利用人民的不满和社会动乱,发动武装暴乱;纳吉政府软弱无力,助长了反革命分子的气焰,致使10月30日以后反革命势力完全控制了局面,白色恐怖笼罩全国。③教训:13天的武装暴乱,使国家、人民蒙受了巨大的灾难,教训是深刻的。首先,执政党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本国国情出发,独立自主地制定正确的路线,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改进;其次,必须坚持*民主与法制,人民内部矛盾尽量不要采用“大民主”的方式,以免被反革命势力利用,使之转化为敌我矛盾,给国家、人民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匈牙利事件后,以卡达尔为首的党政领导认真总结了经验教训,进行了较有成效的改革。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卡达尔改革的内容:从1968年开始大规模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把国民经济按计划发展中央管理与商品关系、市场积极作用有机联系起来。改革的成效:在一段时间里,经济发展较快,市场比较繁荣,人民生活有较大改善。
课件打出讨论题:从背景、过程、结果、影响和性质几方面分析对比波兹南事件与匈牙利事件的异同。
讨论后提供答案:
①背景。相同点:都是由于党犯了照搬苏联模式的错误,造成经济困难,人民生活下降,又不能及时调整、改革;苏联的霸权主义;苏共“二十大”的冲击等因素,激化了社会矛盾而引起的。不同点:前者工人要求增工资、减税,而后者则是由知识分子组织了裴多菲俱乐部,进行了舆论准备,制定了较全面的纲领。
②过程。相同点:二者均采用了大民主的手段,都有国外敌对势力挑动,发生了动乱,都改组了党和政府,靠军队介入控制了局势。不同点:前者发生于一个远离首都的工业中心,后者发生在首都;前者以工人为主,后者以知识分子、大学生为主;后者由于国内外反革命势力大规模介入,以至控制运动,使之发展为武装暴乱,规模和破坏性远超过前者;前者依靠本国政府控制了局势,后者则因党组织解体。政府软弱无力,重新组建了党和政府,靠苏军帮助,才控制了局面。
③结果。都平息了事件,都带来了生命财产损失,而后者损失更加巨大。
④影响。后者给匈牙利:本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都留下了更为深刻的教训。
⑤性质。前者是人民内部矛盾,后者则发展为武装暴乱,从人民内部矛盾转化为敌我矛盾。
4.“布拉格之春”(课件显示)
教师讲解:6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经济也遇到了困难,社会矛盾日趋激化,捷共领导内部斗争激烈。在1968年1月召开的中央全会上,改革派取胜,杜布切克取代诺沃捷尼担任党中央第一书记。改组后的党中央通过政治、经济体制全面改革的《行动纲领》,宣布它将“创立一个新的符合捷克斯洛伐克国情的、富有人情的*社会。”(学生看课本,找出其内容,分为政治、经济,对外关系三方面)人们称这个改革时期为“布拉格之春”。其实质是要摆脱苏联控制和苏联模式,争取独立发展,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苏共领导公然指责《行动纲领》背离了*道路,甚至不顾捷共中央和广大人民的强烈反对,不顾国际法基本准则,纠集波兰、保加利亚、匈牙利、民主德国等华约国家,于8月20日突然出兵50万,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并将杜布切克等捷共领导挟持去苏,强迫签署《捷苏会谈公报》等文件,在苏军枪口下,扶植了—个听命于苏联的新政权,用武力扼杀了“布拉格之春”。
运行课件,显示有关苏联出兵捷克斯洛伐克的历史图片,或放映录像片断。然后提问学生:苏军1968年出兵捷克斯洛伐克与1956年出兵匈牙利性质相同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后小结)性质不同。1956年是应匈牙利工农革命政府之邀去镇压反革命武装暴乱,保卫匈牙利人民政权;而1968午则是公然用武力干涉别国内政的霸权主义侵略行径。
通过课件提供几个讨论题和解答,供学生思考。
苏联与*国家关系的演变:(1)战后初期(1946~1952年):巩固战争胜利成果,加强同欧亚各人民民主国家的团结和合作,支持被压迫民族的革命斗争,壮大*力量。同时片面强调苏联的安全和利益,要求和迫使别的国家服从它的利益和安全,以“老子党”自居,任意干涉他党他国的内部事务。1948年的苏南冲突就是突出的表现,造成严重的后果。(2)赫鲁晓夫时期(1953~1964年):加紧控制*国家,干涉*各国的内政外交。成立华沙条约、1956年波匈事件;要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潜艇舰队;撤走在华苏联专家;不断制造边界纠纷,最后导致两国关系破裂。(3)勃列日涅夫时期(1964年10月~1982年11月):进一步加强对东欧的控制,1968年纠合华约国家人侵捷克。1969年挑起中苏珍宝岛事件。
50~80年代*国家改革的三次高潮、四种模式:(1)三次高潮:第一次以50年代初南斯拉夫开始的体制改革为发端,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的改革,1956年波匈事件以后波兰、匈牙利的改革,到1957年苏联对工业和建筑业进行改组的尝试。这些改革除了南斯拉夫外,都未涉及到苏联*模式的主要弊端,因而未能对旧体制进行根本改革。第二次发生在60年代初期,有苏联、东欧国家卷入,主要特点是围绕改进经济管理的手段和方法,要求提高经济效益而展开。这次改革仍然没有涉及体制构造本身的弊端。由于苏联出兵人侵捷克而受到严重挫折。第三次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国家出现了广泛的、全面的改革高潮。中国是这次改革的先行者,代表了*改革的正确方向,它完全突破了苏联*模式,形成了有*的*道路。这次改革的特点,一是世界性,改革范围由以往几国扩大到大多数*国家;二是各国改革是全方位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的改革一起上,三是深刻性,改革触及旧体制的弊端及其理论基础,并在新的理论体系和对*认识上有许多突破。(2)la种模式:一是南斯拉夫*自治理论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二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基本框架内进行改革的苏联体制;三是实行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匈牙利模式;四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实践中选择的*市场经济体制。
苏东关系问题上的教训:(1)兄弟党之间应当坚持独立自主,一律平等的原则,要坚决反对大党主义,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主义的恶劣作风。(2)*国家之间也应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只有这样,才谈得上按国际主义原则处理国家之间的问题。(3)在*建设问题上,不能以一种模式到处乱用,必须根据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本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走具有民族特色的*道路。
七、建设有*的*(课件显示)
教师讲解:与苏联、东欧各国改革受挫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改革的巨大成就。中国在*建设中也走过照搬苏联模式的弯路,从1956年开始,中国共产党经过20余年的探索,终于走出了一条建设有*的*道路。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
提问:为什么中国改革成功了,而苏联、东欧的改革相继受挫呢?(同学回答后总结)*现代化改革是一场崭新的复杂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影响它的进程的有国内外诸多因素。但是,最主要是由于指导思想与路线不同。我们党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创立了*初级阶段理沦,制定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党的基本路线,走上了具有*的*道
路。而苏联、东欧的改革没有能完全摆脱苏联模式的经济理论;没能完全把握本国的国情;苏联热衷于霸权主义,搞军备竞赛,干涉别国内政;东欧则没有完全摆脱苏联的干涉、控制。因而它们都相继遭受挫折,而我国取得了成功。
课堂练习
1.欧亚*阵营形成时,其中各国都 ( )
A.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 B.已建立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
C.面临恢复和发展经济的任务 D.已完成农村中的*改造
答案:C
2.下列对*阵营评价不正确的是 ( )
A.对维护世界和平曾起过很大的作用 B.巩固了*成果
C.不利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D.推动了历史进步
答案:C
3.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国家之所以陷入困境,主要是因为 ( )
①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活力减退 ②将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方面,人民生活改善
不多 ③个人专断作风滋长,政治生活僵化 ④大国沙文主义和对外扩张政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4.在南斯拉夫分裂以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 )
A.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B.没有坚持*的公有制度
C.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薄弱 D.与其他*国家关系紧张
答案:D
5.在波兰、匈牙利和捷克进行改革的分别是 ( )
A.哥穆尔卡、卡达尔、杜布切克 B.卡达尔、杜布切克、哥穆尔卡
C.哥穆尔卡、杜布切克、卡达尔 D.杜布切克、卡达尔、哥穆尔卡
答案:A
本课小结
在刚刚逝去的20世纪,*第一次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出现在我们的星球上。这一时期,*国家从无到有,从一国到多国;*各国既尝到胜利和成功的喜悦,又饱经挫折和失败的困扰。*制度的兴起、发展和受挫是贯穿20世纪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也是20世纪最伟大、最深刻、世界意义的社会实验工程。本节课集中讲授了*由一国发展到多国、形成世界体系的历史,同时详细介绍了20世纪50——80年代*国家在改革中曲折发展的历程,其中的深刻教训值得我们牢牢记取。
当前国际共产运动处于低潮阶段。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后,西方帝国主义的辩护士布热津斯基之流大放狂言。胡说什么“到下个世纪,共产主义将不可逆转地在历衰亡。”但是他们高兴得太早了。苏联的解体只能看作*一种模式已经僵化而又长期不改所导致的失败。今天,中国人民正在进行*初级阶段的建设,并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显著成就。中国*的成功必将重新唤起世界人民对于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再次兴起高潮的契机。
河南高考排名1955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吉林外国语大学和湘潭大学兴湘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黑龙江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甘肃高考排名54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和天津城建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高考排名715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高中政治必修2教案最新范文
五年级数学教学总结范文
高一教案政治课最新范文
高三年级上学期历史组教学总结五篇
高三年级上学期历史组教学总结五篇
关于高中优秀历史学科教学计划
高一年级下学期历史教学总结五篇
高中阶段历史简单高效学习方法
初中历史多媒体课堂导入方式的选择最新资料
高效的高二历史学习方法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在新疆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河南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河北高考排名18497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17460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要多少分宁夏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湖南师范大学在云南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广东高考排名24743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在宁夏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的审计学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安徽高考排名2639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安顺学院要多少分广东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广东高考排名9412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高考排名67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洛阳科技职业学院要多少分甘肃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福建高考排名4683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的数控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和辽宁工业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赣州职业技术学院和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在内蒙古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四川高考排名142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关于高二历史多媒体教学计划
高中高效历史学科学习方法
中学历史多媒体技术教学方法最新资料
初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最新资料
关于初中历史教学基本情况总结
历史教师教学心得总结模板7篇
中图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最新模板
历史教学考核工作总结模板7篇
高中历史教案范文五篇
七年级历史教案最新范文
教师历史教学总结范文五篇
高中新课标历史教案五篇
高二备课历史教案模板五篇
湖南高二水平考试历史教案范文
高中历史教案教学目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