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素材五篇

黄飞老师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1

战略大决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把握历史特征——战略决战。

2、认识三大战役的历史作用:认识渡江战役捍卫了国家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了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

3、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时空概念,识别的使用历史图表。

4、通过分析和比较历史史实,归纳得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必然的结论。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时空观念,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的基本技能。

2.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成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历史史实,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毛泽东等领导人把握机遇最终夺取革命胜利,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使学生认识和平解放北平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爱护文物、保护人文环境意识。

教学重难点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渡江战役的历史作用;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活动一

候课时播放歌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提问学生:刚才放的歌曲叫什么名字。

然后要求学生回答:全面内战什么时候爆发?以什么为标志?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开始于什么事件后?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进入新课学习。

【讲授】活动二

一、三大战役

1、背景

根据《敌我兵力变化示意图》。指出从内战开始(1946年6月)、战略进攻开始(1947年6月)到战略决战开始(1948年8月)双方的兵力对比。

根据《中国共产党大典》里的一段话,要求学生阅读后,得出找出解放战争两年多后,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并指出我军将国民党军队分割在哪五个战场?。

根据《战局概况》,指出我军将决战地点选在: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和长江以北。

2、辽沈战役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想一想,战略决战为什么选择东北为突破口?大家可以通过讨论解决。

[学生讨论]……

[教师提示]大家可以从兵力对比;敌军态势;我军态势;战局延伸等方面去分析。回答首战东北的好处。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认真观看下面的一段视频,注意解说词。

[学生观看]……

结合《辽沈战役示意图》,回答:时间、指挥者、参战部队和战果。

3、淮海战役

[教师引导]辽沈战役结束后,淮海战役开始。请同学们认真观看这次战役的视频,注意解说词。

[学生观看]……

结合《淮海战役示意图》,回答:时间、指挥者、参战部队和战果。

[教师引导]这次战役的指挥者之一陈毅说过: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回答:人民群众在解放战争中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是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4、平津战役

淮海战役进行时,东北解放军入关与华北解放军一起发动了平津战役。观看相关视频。

[学生观看]……

结合《平津战役示意图》,回答:时间、指挥者、参战部队和战果。

[教师引导]这次战役中北平是以和平手段获得解放,为什么要这样做?

[学生讨论]……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

5、意义

引导学生根据视频里的解说词归纳三大战役的意义。

[教师过渡]三大战役中,国民党军队惨败,他们又玩起了国共“划江而治”的新花招。这样会造成国家分裂,所以人民解放军乘胜追击——百万雄师过大江。

二、百万雄师过大江

1、渡江战役

[教师讲述]观看相关视频,认真听解说词。

提问学生:刚才视频中合唱的是什么歌?

指导学生看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解放南京

在书本中找出解放南京的标志性意义。并且回顾旧知,说出南京国民政府建立的时间和它代表了什么阶级的利益。

观看《渡江战役形势图》,加深对此战的印象;并指出常熟于1949年4月27日解放。

3、历史作用

[教师引导]渡江战役有什么历史作用?指导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

[教师引导]我军仅用三年的时间由弱变强,打败了国民党军队,原因何在?指导学生讨论。

从共产党和国民党两方面回答此问。

并得出结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教师引导]国共两党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两合两战,引导学生回顾相关史实。

得出结论: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到目前为止,祖国统一大业尚未完成。

提问学生:2015年11月7日发生了两岸统一大业的一次巨大突破,请问是什么?

根据《习马会面》图片,知道学生阅读马英九写的话。指导学生齐声朗读《展望未来》的内容。

【总结全文】

根据图片《十大元帅》,要求学生指出:哪些元帅参加了本课四次战役的指挥。

课后习题

1、为了加快解放战争的胜利, 1948年9月人民解放军首先发动了( )

A.平津战役 B.淮海战役 C.辽沈战役 D.渡江战役

2、“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描述的军事行动发生在( )

A . 北伐战争时期 B. 红军长征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3、 “最后一碗米饭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制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战场上。”这首流行于解放战争期间的民谣最能够说明( )

A.解放战争爆发的原因 B.解放战争的进程 C.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D.解放战争的影响

4、我国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了历史。”站在南京城墙的废墟上,我们可以“读到”的历史不包括( )

A.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B.中华民国成立 C.中共一大召开 D.蒋家王朝的灭亡

5、反帝反封建是近代中国人民斗争的双重历史任务。下列重大历史事件按发生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北伐战争 ②渡江战役 ③武昌起义 ④百团大战

A.①③②④ B. ①③④② C. ③①②④ D. ③①④②

6、以下正确反映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的是( )

A.五四运动 土地革命 国民革命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B.新文化运动 国民革命 土地革命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C.新文化运动 土地革命 国民革命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D.五四运动 国民革命 土地革命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片: 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 图片:解放军冲进总统府时总统办公室的台历

材料二 “总的原因是蒋介石发动的内战是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反对中国民族独立和中国人民解放的反革命战争。在军事方面来说,就是我军制定了正确的军事原则,广大指战员很好地执行了这些正确的军事原则。另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站在我们这一边……” ——毛泽东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指出人民解放军是哪一年打败蒋介石?打败蒋介石的标志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说说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

(3)国民党失败,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由此你想到一首歌或一篇古文的一句话是什么?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2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教学目标

1、把握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的史实及历史意义。把握井冈山会师的史实。

2、通过学习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的内容,分析和认识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毛泽东把部队带向农村,开辟了井冈山革命道路,这是毛泽东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3、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中国革命从走苏俄的路到走自己的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朱德等为此作出伟大的贡献,从而激发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的崇敬之情,同时培养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去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南昌起义、秋收起义

难点:毛泽东为什么要领导起义部队向农村进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二、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从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导入。

三、出示目标,学生自学。(约10分钟)

学习任务:

1、南昌起义的经过是怎样的?(包括时间、地点、具体领导人、事件)

2、南昌起义有什么历史意义?

3、秋收起义的经过 是怎样的?(包括时间、地点、具体领导人、事件)

4、秋收起义后,工农革命军为什么要去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

5、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有什么历史意义?

6、井冈山会师的经过 是怎样的?(包括时间、地点、具体领导人、事件)

四、交流探究,教师精讲。(不超过20分钟)

1、教师介绍: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的出路之一:以俄为师,城市武装起义 (学习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组织城市武装起义,以城市包围农村,最后夺取全国政权。)

2、学习南昌起义

(1)南昌起义的经过

(2)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

(3)学生思考回答:南昌起义军占领了南昌城,为什么要南下广东?

3、教师介绍: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的出路之二:工农兵起义,夺取城市 (积极发动农民、工人、革命士兵,组织武装起义,占领大城市,进而夺取政权。)

4、略学八七会议

5、学习秋收起义

(1)秋收起义的经过

(2)学生思考回答:毛泽东为什么要到农村去建立革命根据地?

(3)小组内讨论后回答:秋收起义后,工农革命军为什么要去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

6、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有什么历史意义?

7、学习井冈山会师

(1)井冈山会师的经过

(2)教师简介:井冈山会师后,朱德和毛泽东的名字就紧紧连在一起了,人们往往把他们合称为“朱毛”。

8、略学以后革命形势: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

9、课堂小结。

五、当堂检测,反馈落实。(约10分钟)

检测题见课件。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3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 解 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事实

掌 握 《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能力训练

过程方法 综 合

理 解 甲午战争引发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借口绞杀义和团出兵侵华,结果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讨 论

分 析 《辛丑条约》主要内容对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

情感、态度

价 值 观 爱 国

情 感 中国人民不会忘记102年前的国耻与苦难,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热爱祖国、坚决反抗外侵的优良传统

思 想

意 识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具有野蛮残暴的殖民掠夺性质,义和团对八国联军的抗击,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光荣传统,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

教学重点 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教学难点 《辛丑条约》主要内容对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上学期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为什么说甲午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马关条约》 割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赔白银2亿两,增辟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领土和主权更遭践踏,中国贫弱更加严重,列强扩大商品倾销,还直接进入中国生产领域 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组织学生阅读“导言框”,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甲午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深入,一些外国教会也猖狂地欺压中国人民。义和团就是在反教会斗争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小结、过渡:导言框的歌谣就是当年民众传唱的。帝国主义列强对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感到恐慌,他们便拼凑八国联军发动了侵华战争。请大家阅读新课,记住课题和标题。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八国联军侵占北京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19——20页本目的内容,并在《中国历史填充图册》第9页中,用笔描出八国联军的进攻路线。(可在原线旁另画一条平行线条)

指导学生联系地7页图文,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在班级内交流:

1、 北京两次被外国军队侵占的情况有哪些不同?

联军名称 侵略国 占领年代 清朝帝、后

英法联军 英、法 1860年 咸丰、慈禧

八国联军 英、法、俄、美等 1900年 光绪、慈禧

2、根据课本20页“动脑筋”:请你根据这些图片叙述当年八国联军的罪行。

(可自由发挥和互相补正,但应控制在3人次以内)

二、《辛丑条约》

学生阅读21——22页课文(包括小字)、插图、“自由阅读卡”等,思考回答:

1、分别指出《辛丑条约》关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方面各有什么规定?(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条约具体内容来感知“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概念,而不是死记硬背其条款)

2、22页“活动与探究1?议一议”:《辛丑条约》签订后,有人指出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有道理吗?(有)为什么?(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掠夺更加疯狂,清政府几乎成为列强向中国人民征收“战争赔款”的代理机构;帝国主义列强武装控制了清朝都城北京,清政府必须为帝国主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他们完全成了列强的忠实走狗。)

3、22页“活动与探究2?谈一谈”:《辛丑条约》中的“使馆界”同今天的使馆区有什么不同?(“使馆界”形同“国中之国”,界内外国人犹如“太上皇”,中国政府无全无权过问其事务;“使馆区”虽然仍是外国使节居住的专门地区,但它完全处于中国政府的管辖之下。)

4、隋朝大运河的中心、南北两端分别在哪里?(洛阳、余杭、涿郡)

5、根据第21页“动脑筋”:《辛丑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哪些危害?(它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要求学生正确指出《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所造成的影响。(通过反复讲练,让学生理解 “开始沦为……大大加深……完全陷入……”这些词语所反映的近代中国社会变化脉络)

2、当堂完成22页“练一练”:下列各条款不属于《辛丑条约》的是A。(赔款2亿两白银是《马关条约》规定的数额)

3、学生集体朗读22页“自由阅读卡”内容后,教师联系课本相关部分,指出义和团的正面作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具有野蛮残暴的殖民掠夺性质,义和团对八国联军的抗击,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光荣传统,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要求学生完成《中国历史填充图册》第9页剩余题目。(可延伸到课外)

4、提醒学生预习第6课《洋务运动》。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4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内容(时、地、人、口号等)、结果及其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意义。

掌握五四爱国运动 的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概况。

讨论分析理解概念 从五四运动的传单、口号分析其性质,理解其精神。

从中共一大召开,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意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教学难点 对于五四精神和中国共产党诞生意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导入新课:

你知道五四青年节的来历吗?七.一建党节,中国共产党是七月一日诞生的吗?

教师引导:今天大家要探究的本课的内容,它可以告诉大家青年节(学生节)的由来、“七一”建党纪念日的由来等重要历史知识。

【讲授】五四爱国运动

1.“导言”和小字部分的内容与五四爱国运动有什么联系?(它们是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

2.根据 “动脑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国家主权为什么仍然遭侵犯?(当时中国综合国力仍然弱;北洋军阀政府仍然实行封建统治;帝国主义在中国仍然享有许多特权;中国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之中。)

3.五四爱国运动中的青年学生提出了哪些主张?(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21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等)[对于“21条”,要指出它是袁世凯复辟帝制过程中,与日本帝国主义签定的卖国条约]

4.插图《还我青岛》反映学生什么样的心态和要求?(愿为收回国家领土,不怕牺牲、斗争到底)

5.插图《北京高师被捕学生回到学校时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顶端题字中的“中华民国八年”是公元哪一年?(1919年)你从这幅图片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它证明了北洋军阀政府曾经镇压学生运动;但是,北洋军阀政府迫于人民的压力,不得不释放被捕的学生,五四爱国运动取得初步的胜利;被捕学生返校受到热烈欢迎,说明五四爱国运动得到广大学生的支持和拥护;被捕学生敢于斗争的爱国行为值得炎黄子孙为之自豪和骄傲 。)

6.五四爱国运动的性质是什么?有什么意义?(它是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7.资料·‘五四’传单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什么精神?(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敢于斗争——这些又被称作“五四精神”。)

8. 探究: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9.讨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与新文化运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讲授】合作探究: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的条件:思想基础,阶级基础,组织基础。

2.“中共一大”基本知识:

参加者、 内容、 性质 、意义

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

通过党纲,选举产生领导机构

中国无产阶级先锋队

中国历史上开天 辟地的大事,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3.根据《共产党早期组织分布示意图》说明:中共一大的代表来自哪些地方?(北京、上海、济南、武昌、长沙、广州、日本东京、法国巴黎等地。)

4.根据插图《“一大”会址嘉兴南湖游船》说明:“一大”原来在什么地方召开?(上海)

5.这三则材料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事实?(“示意图”反映中共“一大”召开的条件,“人物像”是中共一大的参加者,“南湖游船”是一大召开的地点之一。它们都是中共正式成立的历史证据。)

6.根据 “动脑筋”:陈独秀没有参加“一大”,为什么被选为中央局书记?(他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贡献巨大,声望很高;他还是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发起人之一。)

7.“活动与探究·议一议”: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为什么要建立中国共产党?(在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旧式的民主主义革命中,领导革命的阶级是农民、开明地主、资产阶级等,他们都由于自身的弱点,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这使得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认识到,要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必须有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必须建立中国共产党。)

8.教师指出:由于“一大”是当年7月召开的,以后就把每年的 7月1日定为党的生日。由于五四运动是爱国的青年学生首先发起的,以后就把每年的5月4日定为青年节。

课后小结

1、巩固知识

2、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选择题:应选A(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21条;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等)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5

《辛亥革命》

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一)学习内容特征分析:

《辛亥革命》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册第二单元第8课的内容。《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进步革命人士在政治近代化上的探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承接了继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后,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前的社会变革的爆发力。由经济技术变革到政治改良,再到政治革命,本节课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本节教材的安排特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提出问题,深入讨论辛亥革命的必然性以及必要性。

(二)学情分析

1、生理学习技能分析:初中八年级学生经历过小学与七年级的学习,在历史知识上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但是水平参差不齐,对于调度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显得有些困难。不能从历史时间的大环境下看问题。

2、心理学习能力探讨:革命史本身就带有丰富的激情色彩。对于长期饱受强国凌弱的中国,辛亥革命的历史运动又显得极其振奋人心。本节知识既有枯燥乏味的纲领文件,又有行色生动的革命运动背景。将二者结合,恰到好处的牵动了学生的空间思维与发散思维。

(三)教学设计重点

在教科书的设计和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合理运用学习理论,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学习。由生动的《辛亥革命》电影精彩片段引入课堂教学,以简便易行及形象的多媒体影音将历史事件变得生动化。注重概念形成与发展的思维过程,即知识建构的动态过程。

(四)教学设计基本理念与思路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创设丰富的情境,以历史事件中实例加以多媒体形象的呈现,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效果激发学生的眼到、心到、手到效应。通过知识迁移、情景设问促进学生的协作与交流,最终实现意义建构。

二、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 辛亥革命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第二章 第8课

教 学

目 标

【知识和技能】

1、了解孙中山救国革命思想路线的转变过程。

2、学会结合时代背景,深入探讨辛亥革命的爆发因素。

3、知道孙中山创办的政治团体以及武昌起义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1、根据联系前后知识点将知识面层层递进,知道辛亥革命的历史必

然性。

2、通过历史再现,激发对辛亥革命的学习热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近代革命志士的热血付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

2、培养学生学会联系历史与现实生活,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 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武昌起义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探究式学习法、情景创设法

学习方法

结合本教材的特点及所设计的教学方法,用“情景创设法”开展学习活动,以学生自己为主体,以历史时代背景为起点,利用“抛锚式”建构主义教学法教学,联系相关历史影音并进行深入探究,把学习过程和认知过程有机地统一起来,化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索,使学生自主完成知识建构,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影音设备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旧知】 【新课导入】

多媒体呈现单元知识框架图

多媒体播放《辛亥革命》纪录片片段

观看完纪录片后,针对影视中提到的“孙中山的想法赢得了周围一些人的赞同”,引出孙中山创建革命党并展开提问。

【提问】 孙中山在檀香山政治体制变更中,更加肯定了必须要武装暴力夺取清政府的想法,那么为了革命那一天的到来,他又做了那些前期准备呢?以及怎么去建立武装革命组织的呢?

看图并回忆旧知,从旧的认知中寻找对新知的理解。

观看纪录片,思考“为什么孙中山会选择武装暴力革命,而不是政治改良道路?”

了解革命先驱孙中山的热血救国的艰辛经历。

学生在了解完视频内容后,依据问题阅读课本内容。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复习与本节内容密切相关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点上建立新的知识体系。

将历史中的云雾般的孙中山,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的影视表达出来,直击课题“辛亥革命”,用影音、图像演绎方式将辛亥革命引入历史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用生活的镜头感受辛亥革命的真实存在。

通过多媒体影音展示内容的再现,教师抛砖引玉,让学生带着问题,结合视频播放内容在课本中找答案,达到学生自主建立知识结构,自主填补知识缺口。

【授受新课】

同学们阅读课本并填写回答“兴中会”与“同盟会”的创立时间、地点、创建人以及纲领。

【承转】兴中会的“振兴中华”纲领发展为同盟会的“三民主义”,在三民主义的启发与鼓舞下,满怀热血的有识之士,发动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

【多媒体呈现】武昌起义形势图

【提问】

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回答武昌起义的时间、地点?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武装革命形势路线,结合课本知识看看你们能不能说出起义的过程?

【多媒体呈现】

清帝宣布退位影像视频资料

【承转】以清政府的覆灭,清帝的退位引出第三个知识点——中华民国的成立

【多媒体呈现】孙中山戎装图

【提问】

1、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地点以及主要人物?

2、中华民国成立后的结局?

【发散思维】

有人说“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你同意这种说法吗?结合学过的时代背景说说为什么?

学生阅读课本且之间讨论交流,并思索回忆课前所讲,结合课本知识进行着答案的推测。

学生看图思考

学生回答

学生观看影像资料,感叹清王朝的覆灭。

学生回答

“1912年1月1日、南京、孙中山”

结局: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学生深思并回答成功方面:1、_了清朝统治。2、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3、使民主共和深入民心。

失败方面:1、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取。 2、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以多媒体形象的演示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启发学生将历史信息进行联系比较,找出其中的继承性,让学生学会总结归纳、同类比较、综合分析等方法来总结知识点,有利于学生加强对知识点的记忆,加深对知识的了解程度。

让学生在问题中将新知识慢慢消化,并启发学生对新知识的记忆、理解。

将重要历史节点的一幕以多媒体影音呈现给学生,图文并茂的生动教学,刺激了学生的感、知觉。

引导学生回忆旧知识(历史时代背景),旧知识有时是不完善的,此处设下伏笔,意在引导学生形成认知冲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并为新知识的理解提供便捷之路。

【知识延伸】

发散学生思维,增加学生知识面的广度,对本节知识的教学具有积极作用。以中山装的纹饰、纽扣向学生阐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与深入人心的民主思潮。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认识到孙中山的革命思想的形成与转变,知道了民主革命的艰辛道路,明白了满怀热血的有识之士报国救国的壮志。掌握了三民主义的含义,以及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及时小结和反思,加深印象和理解。

【课堂练习】

1、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之后,继任这一职务的是:

A.黄兴 B.蒋介石

C.袁世凯 D.黎元洪

2.1912年中华民国正式成立,首都是:

A.北京 B.武汉 C.南京 D.广州

3.对于辛亥革命的作用,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_了清政府 B.结束了封建帝制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改变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

4.有位老人说他出生于民国三年,那么他现在的年纪是:

A.96 B.93 C.100 D.87

【板书设计】

辛亥革命

一、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1、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形成:

2、革命党的发展历程:兴中会——同盟会

二、武昌起义

1、时间:1911年10月10日

2、地点:湖北武昌

3、起义过程:

4、清宣布退位:

三、中华民国的成立

1、时间:1912年1月1日

2、地点:南京

3、人物:孙中山

4、结果: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教学反思】 1、基于建构主义理论

指导学生利用生活影视素材,了解辛亥革命发生原因。

2、凸显历史学科特点

以历史史实为基础,从生活走进历史,从历史走进生活。

3、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有机结合

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使历史事件直观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4、培养学生树立尊重历史,热爱国家、热爱生活的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