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岳麓版历史教案1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说教材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腐朽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进一步加深。本课的内容为综合考察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提供了思维素材,,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而且能够促进学生整体把握知识的结构和内在联系。从而贯彻“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新课标理念。
教学目标
1、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性质和影响;《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火烧圆明园;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2、分析《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危害,使学生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3、在落实目标1、2、的过程中,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本课重点:《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危害
本课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
二、说教法
探究性学习: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注意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凋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通过让学生静下心来自主学习,对教材内容进行仔细梳理,找出自己的不足,作为教师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提供依据。教师通过给学生进行方法指导,教他们学会挖掘教材的潜在因素,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对教材进行反复整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避免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滑行”,达到查缺补漏、深化提高的学习目标。
三、说学法
学情分析: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刚开始高中学习不久,初高中的过渡尚在进行,学习习惯、思维方式还有待养成。
主要环节:
教师引导——学生自学——当堂反馈。
简述历史思维的三时态特征,并将学生分为三组
让学生分组在课本中找出与各时态相对应的观点
提出本课的总问题:为什么同一事件不同的时间人们的看法会有如此差异?
分别以“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为例通过具体问题引导学生由共时态思维向即时态思维转化,完成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
第三节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英法发动侵略战争
1.英法美提出"修约"要求及实质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
二、《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1.攻占大沽、天津和《天津条约》的签订2.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和《北京条约》的签订
三、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四、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各位评委老师,以上就是我对本课的一些基本构想,上述构想基于新课程标准中“以学生发展为主”这一理念,力图在课堂上体会到历史学习的乐趣,培养发散性四维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学习历史的乐趣不仅仅建立在轶闻野史之上,关注社会演进中人们的观念之变,体味社会文明的进步,才能真正从理性层面体会历史之美。
高一岳麓版历史教案2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教材分析:
1.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它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成为人类历史的转折点。首先,一战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是长期以来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总爆发。它改变了欧洲、亚洲的政治格局,使欧洲对世界的领导地位开始削弱,并促使帝国主义国家在新的力量对比上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其次,在战争中诞生了第一个*国家,有力地冲击和威胁资本主义制度,极大地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
2.作用:本课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有效载体。它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与经济之间关系的验证,可使学生受到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对国际关系的分析,有利于学生树立维护祖国利益的观念。有助于学生用正确的思想观念分析和认识当今国际社会的重大问题,引导学生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贡献力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问题框架:本课围绕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不断发展”阐述了“一战”爆发的原因、性质、经过和影响。
4.教材加工与拓展:
教材加工:将教材的前两个子目合在一起,都作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为,“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实际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的发展。这样,一是使教材更紧凑、充实、完整。二是使本课内容更加简明,突出主线。
教材拓展:提供与本课相关的资料并设置情景,以便发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
5.重点、难点及确立的依据与现实意义
重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性质
依据:1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属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关系史的内容,前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相连,后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接,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形成知识结构、发展思维能力的关节点。
2正确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有助于揭示帝国主义战争发生发展的规律,进而找到制止战争,保卫世界和平的途径,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难点:“一战”的影响
依据:此处是学生认知水平提高的台阶,也是学生能力形成的障碍。由于世界现代史初期的许多问题都与此次大战的影响有关,因此,学习这部分内容,又是学好世界现代史的关键所在
二.教学目标
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历史思维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基础,熟悉了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和步骤,对问题的深入探讨充满热情和自信。但在挖掘历史的现实意义方面尚有欠缺,个别同学的思想认识还比较肤浅。结合上述学生状况,依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了使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确立目标如下:
1.基础知识目标: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实质、表现和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大战的爆发;大战的性质;欧洲战场三个阶段战局的演变;大战的结果。
2.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培养学生正确把握矛盾的变化,学会抓住矛盾主要方面的方法。(2)通过搜集和整合信息,训练学生史论结合,论证问题的能力。
3.思想教育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是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逐渐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念。(2)意大利退出同盟国集团,加入协约国集团作战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没有永恒的友谊,有的只是永恒的国家利益。教育学生时刻把祖国的利益放在心上。(3)揭露帝国主义战争发生发展的规律,明确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进而找到制止帝国主义战争,保卫世界和平的途径。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阅读、分析有关材料,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2)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展示和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3)通过“历史论坛”和“质疑反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大胆质疑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由于我校具有先进的现代化信息资源和多媒体设备,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并具备了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因此本课采用网络研究性学习的模式,进一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五.教学流程:
程序一:学生课前自学
程序二:师生、生生课上多向交流
1.导入新课:
展示有关20世纪战争的图片,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心灵受到震撼,启激学生憎恨战争、维护和平的历史责任感。
2.学习新课:
环节一:展示个人自学成果,建构知识体系,组织学生展示知识结构.
意图:1通过课前预习使学生达到基础知识目标要求,在此基础上设计知识结构,目的是推动学生主动加工教材并从中体会有效学习的基本途径,进而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2通过展示师生知识结构,达到生生间和师生间的思维交流,实现知识共享。
策略: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采用激励式评价,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同时,利用生生互评和教师点拨,纠正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
预测:学生愿意展示自己的才能和思维过程,这既能发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解读教材的能力,又有利于教师有效地对学生因材施教。
环节二:检测基础知识,获得反馈信息根据网络中基础知识检测题,检查和督促学生完成预习任务,并获得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教学。
环节三:突破重点,深化认识、提高能力
策略:依据大纲的要求,结合知识体系和能力建构的需要,在自学和反馈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认知状况,组织探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发展的研究性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研究,并在网页上展示研究成果,使学生的思维和能力达到其最近发展区。
问题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如何?分析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问题二: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根源和实质是什么?你认为“帝国主义是世界大战的根源”这种观点正确吗?
问题三:如何看待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意图:使学生明确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根源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种发展的不平衡导致资本主义各国的实力对比发生了变化,旧的平衡被打破,产生了新的动荡的帝国主义大国间的关系。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斗争的实质是争夺霸权和殖民地。
环节四:再现历史过程,强化知识目标
意图:利用网络中的资源,将一战的史实活化,让学生体验历史过程。激发学生的好奇与兴趣,强化记忆效果,提高知识
目标的达成度。
策略:通过演示和引导学生查阅网络资料库中的照片、形势图、影视录像、具体战役介绍和大战武器库等资源,使复杂的历史过程直观化、简约化。
环节五:探究难点,综合信息,迁移思维
问题:一战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哪些影响?你怎样评价战争?
策略:引导学生搜集查阅资料,整合信息,论证观点。
意图:培养学生深入探讨、多角度论证、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明确一战除了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外,也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环节六:拓展思维,启智明理
意图:在学习教材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阅读网络上的相关资料,提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开放思维的研究性问题,以有效地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和途径.
问题一:对意大利退出同盟国集团,加入协约国集团方面作战一事,你有何感想?
问题二:美国参战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三:美国的参战和俄国革命对大战的进程会起什么影响?
策略:组织学生分组研究、互相讨论,发表看法
预测:学生能够认识到国家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国家利益;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社会进步的总趋势是不可逆转的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环节五:总结并思考:
第一次世界大战留给你哪些思考?面对21世纪新的形势和挑战,你认为应该怎样防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
意图: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及网络资源,实现历史学科的课程价值,突出时代感和使命感。
策略:学生进入历史论坛,各抒己见,教师也加入论坛,实现生生交流,师生交流。
环节六:课后检测题(见课件)
意图:多角度、分层次地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六.教学反思:
1.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教师应抓住适当时机,介入学生的学习和情感体验过程中去,以避免因人机交互冲淡师生、生生间的情感交流
2.历史教师一定要站在现代课程观的高度上,深入挖掘历史与现实的有机联系,为使学生成为具有时代精神和历史责任感的新世纪人才奠定基础。
一.教材分析:
1.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它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成为人类历史的转折点。首先,一战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是长期以来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总爆发。它改变了欧洲、亚洲的政治格局,使欧洲对世界的领导地位开始削弱,并促使帝国主义国家在新的力量对比上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其次,在战争中诞生了第一个*国家,有力地冲击和威胁资本主义制度,极大地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
2.作用:本课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有效载体。它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与经济之间关系的验证,可使学生受到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对国际关系的分析,有利于学生树立维护祖国利益的观念。有助于学生用正确的思想观念分析和认识当今国际社会的重大问题,引导学生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贡献力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问题框架:本课围绕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不断发展”阐述了“一战”爆发的原因、性质、经过和影响。
4.教材加工与拓展:
教材加工:将教材的前两个子目合在一起,都作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为,“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实际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的发展。这样,一是使教材更紧凑、充实、完整。二是使本课内容更加简明,突出主线。
教材拓展:提供与本课相关的资料并设置情景,以便发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
5.重点、难点及确立的依据与现实意义
重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性质
依据:1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属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关系史的内容,前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相连,后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接,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形成知识结构、发展思维能力的关节点。
2正确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有助于揭示帝国主义战争发生发展的规律,进而找到制止战争,保卫世界和平的途径,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难点:“一战”的影响
依据:此处是学生认知水平提高的台阶,也是学生能力形成的障碍。由于世界现代史初期的许多问题都与此次大战的影响有关,因此,学习这部分内容,又是学好世界现代史的关键所在
二.教学目标
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历史思维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基础,熟悉了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和步骤,对问题的深入探讨充满热情和自信。但在挖掘历史的现实意义方面尚有欠缺,个别同学的思想认识还比较肤浅。结合上述学生状况,依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了使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确立目标如下:
1.基础知识目标: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实质、表现和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大战的爆发;大战的性质;欧洲战场三个阶段战局的演变;大战的结果。
2.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培养学生正确把握矛盾的变化,学会抓住矛盾主要方面的方法。(2)通过搜集和整合信息,训练学生史论结合,论证问题的能力。
3.思想教育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是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逐渐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念。(2)意大利退出同盟国集团,加入协约国集团作战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没有永恒的友谊,有的只是永恒的国家利益。教育学生时刻把祖国的利益放在心上。(3)揭露帝国主义战争发生发展的规律,明确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进而找到制止帝国主义战争,保卫世界和平的途径。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阅读、分析有关材料,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2)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展示和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3)通过“历史论坛”和“质疑反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大胆质疑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由于我校具有先进的现代化信息资源和多媒体设备,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并具备了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因此本课采用网络研究性学习的模式,进一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五.教学流程:
程序一:学生课前自学
程序二:师生、生生课上多向交流
1.导入新课:
展示有关20世纪战争的图片,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心灵受到震撼,启激学生憎恨战争、维护和平的历史责任感。
2.学习新课:
环节一:展示个人自学成果,建构知识体系,组织学生展示知识结构.
意图:1通过课前预习使学生达到基础知识目标要求,在此基础上设计知识结构,目的是推动学生主动加工教材并从中体会有效学习的基本途径,进而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2通过展示师生知识结构,达到生生间和师生间的思维交流,实现知识共享。
策略: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采用激励式评价,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同时,利用生生互评和教师点拨,纠正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
预测:学生愿意展示自己的才能和思维过程,这既能发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解读教材的能力,又有利于教师有效地对学生因材施教。
环节二:检测基础知识,获得反馈信息根据网络中基础知识检测题,检查和督促学生完成预习任务,并获得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教学。
环节三:突破重点,深化认识、提高能力
策略:依据大纲的要求,结合知识体系和能力建构的需要,在自学和反馈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认知状况,组织探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发展的研究性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研究,并在网页上展示研究成果,使学生的思维和能力达到其最近发展区。
问题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如何?分析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问题二: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根源和实质是什么?你认为“帝国主义是世界大战的根源”这种观点正确吗?
问题三:如何看待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意图:使学生明确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根源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种发展的不平衡导致资本主义各国的实力对比发生了变化,旧的平衡被打破,产生了新的动荡的帝国主义大国间的关系。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斗争的实质是争夺霸权和殖民地。
环节四:再现历史过程,强化知识目标
高一岳麓版历史教案3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与其前后知识之间有直接的因果联系。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实施的。它使美国摆脱了危机,并且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对二战后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影响深远。学好它,有助于学生较好地理解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因而本课内容非常重要,具有承上启下作用。
2、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整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内容、特点,理解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教师提供有关统计数据,利用影视作品或图片生动再现当时情景,同时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唯物主义思维方式。
2.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展开互动式讨论,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中肯的评价。
3.通过学生主动参与,角色扮演,体验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培养其合作探究能力,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罗斯福应对危机的学习,培养学生以人为本,关注现实,迎难而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通过对罗斯福新政内容和影响的讲述,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和内部调整。帮助学生懂得在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借鉴资本主义的先进经验。
二、学情分析
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是施教的出发点。依据新课改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分析,高一学生开始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意识,有探究的渴望和信心,但学习方法和习惯还待养成。因此,我认为应该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及特点。
(依据:到底是什么样的新政不仅使美国度过危机而且对后来影响深远?这个问题是学生必须要分析并掌握的重点知识。)
难点:如何评价罗斯福新政,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依据: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起怎样的作用?这个问题是学生感到迷惑的,因而是难点问题。)
四、说教法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学过程实质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由于本课理论性较强,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尤其对于世界史内容比较生疏,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故采取“设置情景---激发兴趣---师生交流---落实重点---启发诱导---合作探究—-引导分析---突破难点---学以致用”过程,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师生互动贯穿其中。
五、说学法
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教学生学会学习。教学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改变其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理解和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六、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关于经济危机破坏性和罗斯福新政的资料、新闻图片,电影片段等资料,并制成多媒体课件
学生:阅读课本,根据兴趣自愿结合成几个小组广泛查阅、收集有关经济危机资料,了解有关罗斯福应对危机的措施,模拟罗斯福的智囊团,为新政出谋划策。
七、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教学程序设计意图
导
入
新
课1、播放2分钟的《大国崛起》片段(反映大危机对美国的破坏)
2、(幻灯打出)设疑:1929-1933年的大危机对美国造成什么严重危害?(学生通过录像片段,归纳出危机是全面的:金融、工业、农业、社会矛盾、失业问题等)影像设疑、温故知新:
本环节采用直观录像、复习旧课的方法导入,不仅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而且让学生明确新政的时代背景,从而为学习新政的内容作铺垫。
讲
授
新
课
新
政
背
景
对于“罗斯福新政”的背景,课前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搜集相关资料,课堂上教师课件出示
1.设疑:
经济危机期间的美国总统大选中,如果你是一位生活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公民,你会投谁的票?能说明一下你的理由吗?
2.引导学生从以下两方面分析:
(1)学生说说所了解的罗斯福,从中发现他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身残志坚爱国救民乐观自信改革创新。
(2)罗斯福击败胡佛就任第32任总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创设情境,感受历史
再现历史场景,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各抒己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使学生认识到胡佛采取自由放任理论和政策已经过时。罗斯福当选总统,推行新政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设计问题,探究讨论: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学习罗斯福强烈的自我意识和顽强的毅力。
内
容
及
效
果1.探究活动
假如在座的同学们是罗斯福的“智囊团”成员,请你们为罗斯福总统出谋划策。分组讨论,共同探究:分成金融、工业、农业、社会福利四个方面说一说。(提示:出谋划策前首先要了解此领域的状况和问题,再提出有效性的方案和措施,并说明你提出这些方案的目的和原因?)
2.学生讨论后,教师课件展示表格,要求学生逐条分析其作用。在分析各条措施时,教师要补充一些典型事例,使措施具体化,而不是简单的文字叙述。
打出示范空白图表:(幻灯打出)
领域措施作用
金融
工业
农业
福利
以诱达思、讲授新课
学生结合金融、农业、工业、社会福利方面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推导出罗斯福新政的具体内容,让学生在探究、讨论的过程中更深刻地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及其在资本主义运行机制调节中的作用。
本环节的设计可调动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理解、归纳的学习能力,学习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新
政
特
点探究问题一:
罗斯福新政“新”在哪里?(学生思考回答)思考探究,落实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贯彻诱导学生思考探究的理念,让学生得出结论。
新
政
评
价探究问题二:
1.介绍当时的人们看待新政的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你如何看待这些观点?我们应当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呢?指导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2.分组讨论:如何评价罗斯福新政?学生回答后,归纳总结。(指导阅读材料)深入分析,突破难点:
本内容是本节的难点。让学生通过原始材料进行主动探究,自觉得出新政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避免了教师空洞的说教,又引用罗斯福的内心独白,较有说服力。新
政
影
响设疑:
新政的实施会产生什么影响?
①新政的实质②直接影响
③间接影响④深远影响引导分析掌握方法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畅所欲言,最后总结,培养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学
以
致
用探究问题三:
罗斯福新政对我们建设有*的*有哪些有益的启示?
课堂延伸学以致用
这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用这节课学到的相关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一种关心社会,学以致用的意识。
小结
归纳利用板书串讲本节课的知识点,再次明确新政的背景、内容、特点、和影响作用。(打出板书)承上启下,埋下伏笔:
串讲式的小结能够把本课内容浓缩,再现学习思路和重难点。
反馈
练习精选例题反馈练习,掌握方法
高一岳麓版历史教案4
亚洲国家经济的发展
一、教材分析:《亚洲国家经济的发展》反映的是二战以后亚洲国家经济的发展情况。亚洲民族国家经济的发展的先决条件之一是亚洲国家的民族独立,与教材的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联系密切。亚洲民族国家经济的发展虽然起步较迟,但进入60、70年代以后,经济发展的增长速度十分迅速,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亚洲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和启示又成为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借鉴。因此,本节教材的教学成为本章教材的重要内容。二、教学目标
高二历史说课稿亚洲国家经济的发展1、主要掌握韩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以及西亚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理解“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均衡增长”战略、石油输出国组织等概念。结合区域,掌握地区的主要气候特征。2、发展学生的归纳和比较能力。使学生善于从典型的亚洲国家的经济发展原因中比较其异同。并分析亚洲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3、使学生在解读历史中感悟历史,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去审视亚洲历史发展的作用,并从亚洲国家经济发展的典型史实中总结经验。三、教学方法
主要采取阅读法、比较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布置预习提纲,要求学生根据学习提纲的要求自己进行预习。2、出示《亚洲的经济发展形势》图,让学生熟悉亚洲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3、提出问题:“亚洲民族国家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引导学生从国际政治和经济、亚洲国家政治和经济两方面入手分析。有利因素:世界政局相对稳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民族独立;劳动力和资源丰富;
不利因素: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存在;亚洲国家生产力落后。
4、检查学生预习情况。亚洲国家经济发展简况表
地区
气候类型
主要国家
发展概况
经济类型
存在问题
备注
东亚
东南亚
南亚
西亚5、比较韩国和新加坡经济发展原因的异同。6、归纳亚洲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发展速度快;发展不平衡;类型多样。
7、讨论:亚洲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和启示。启示:抓住机遇,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并且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也要更加国际条件,适时调整政策;同时反对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仍然是亚洲各发展中国家必不可少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8、强化训练:(1)二战后亚洲新兴国家经济发展具有哪些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亚洲新兴国家经济的发展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面临哪些主要问题?(2)战后,北太平洋沿岸国家和地区各呈现怎样的经济发展形势?从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看,应如何认识?
新文化运动
一、说教学目标(本节课共有三个目标)
第一、知识目标
1、掌握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
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时间、领袖及发展概况。
3、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4、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第二、德育目标
1、新文化运动中,先进的中国人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主张民主和科学。反映了他们为振兴中华,向西方学习的新探索。
2、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李大钊、鲁迅想西方学习,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第三、能力目标
高二历史新文化运动说课稿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前后时期的变化,正确认识其性质和影响,使学生正确认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提高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运用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陈独秀等重要历史人物,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说教材分析
全节共三大史实: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其影响。本节贯穿一个主题:新文化运动。本节重点是突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概况。难点是如何挖掘出新文化运动背后深刻而有价值的东西。因此:
三、说怎样突破难点、重点
根据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发展概况。
2、教学难点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及其影响。
3、教学方法:我采用讲述法、比较法、分析评价法、分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教学做到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
4、突破重点:(1)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只有通过其内容的教学,才能深刻理解其实质,才能使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当时的斗争精神和贡献。这一部分内容在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生把握本节内容的关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2)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是重点。它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构成新文化运动前、后期一个整体。后期传播的*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不断加深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认识,继而突破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这个重点。
5、突破难点:(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是难点。新文化运动兴起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的背景,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对辛亥革命前后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难以理解。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共同分析——在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后,尽管成立了中华民国,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并没有改变,仍然处在封建军阀统治下,在思想领域中,对封建思想的批判,在辛亥革命前就不彻底,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继续用封建思想禁锢人们的头脑,思想上是黑暗时期。在经济上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反对封建军阀的统治,袁世凯上台后,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为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所不能容忍,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2)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是难点。引导学生互相讨论,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共同分析其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的认识。新文化运动中的知识分子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偏向,让学生分析对东西文化的正确认识是什么。.在对新文化运动进行评价时,找准切入点,帮助学生既看到新文化运动巨大的历史功绩,又看到它的局限性和不足。教师应强调它的积极性是主要的,占主导地位。在此处可帮组学生整理近代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历程,采用联系讲解法,引导学生回顾近代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地位和作用。
四、说学生情况
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基础差,给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人教版的历史教材叙述简明、史实可靠、解释准确、知识性强,具有科学性、知识性和针对性。
五、说活动与探究
这节课要抓住“向西方学习”这一主题,突出强调“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教学中要强调历史与现实结合,例如:在评价“-孔家店”这个口号时,要提倡用新文明方式看待祖国的传统文化,从而发现学生的亮点,充分运用“师—生—师”互动模式,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效果。
1、新课的导入:介绍近代前期先进的仁人志士学习西方的情况及辛亥革命后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向西方学习的潮流,即新文化运动,然后对新文化运动做一个总括性的介绍。
2、在讲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长期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维新派同封建顽固派的论战”、“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思考辛亥革命后,为什么会出现袁世凯复辟帝制?从中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必要性。
3、在讲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时,出示有关人物的投影片,帮助学生整理相关知识,对于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人物的生平可以采用讲述法。
4、在讲本节的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时,沿着两条线展开,一条是思想战线,一条是文学战线。两条战线交织进行。对于运动的主要内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认识其内涵和意义,使之充实化、具体形象化,即与教材内容和补充资料对照,联系起来分析、认识。对于运动前后期内容的变化,教师应适当强调。分析它的影响,明确积极方面占主导地位。
六、说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
(一)说设计思路
本节充分运用“师—生—师”的互动模式,进行历史课开放式课堂教学,其主要目标是:探索历史学科的规律、特点,按照国家关于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总要求,探索在高科技飞速发展形势下的历史教育、教学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努力培养*人才的人文综合素质。
(二)说现代教学手段
为了学生便于掌握、记忆,通过课件出示图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指导思想、代表人物、活动阵地和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新发展及其影响。使纷繁复杂的知识点一目了然。
七、说上课心德
通过上课、说课活动的心得是要上好一堂适应教改的优质课。教师不但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能力、文化素养,还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同时要依靠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制作多谋体历史课件。如果不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将会不适应现代教学。另外,对自己教学中的不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普通话不是很标准。
通过上课、说课活动使我清醒认识到: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才会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效果,以适应时代、教改的需要;同时,也让我深刻的认识到历史教学只有为现实服务才具有生命力。
高一岳麓版历史教案5
知识点一 “蒸汽时代”的到来
1.条件
(1)17世纪末,英国取得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经济发展扫清了障碍。
(2)18世纪,随着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应用机器进行生产成为可能。
(3)科学技术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发现和发明。
2.进程
(1)18世纪60年代,英国人瓦特制成单动式蒸汽机,大大提高了蒸汽机的功率。
(2)80年代,瓦特又制造了联动式蒸汽机,能够适应不同工厂的需要。
3.影响
(1)19世纪三四十年代,蒸汽机在欧洲和北美被广泛采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2)蒸汽机促使工场手工业作坊转变为机器大工业工厂,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大生产逐渐形成。
(3)在工业化进程中,形成了许多工业城市,英、法、美等国家成为工业国家。
(4)蒸汽动力在交通运输工具上的应用,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蒸汽机广泛应用的历史意义有哪些?
(1)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革新。蒸汽动力的应用,直接导致了蒸汽机车、轮船的发明,带动了铁路的出现,开辟了交通运输的新纪元。
(2)带动了许多工业部门的发展。到19世纪40年代,欧洲国家和美国都普遍推广使用了蒸汽机,蒸汽机不但在纺织、采矿业中得到广泛应用,而且还被推广到冶金、印染、机械、化工等一系列工业部门。
(3)促进了近代城市的兴起。蒸汽机的广泛使用,带动了机器技术体系的成熟及各类产业组织数量的增加,产业技术及机器生产向城市聚集,吸收了大量农业人口流入城市,开始了近代意义上的城市化进程。
(4)推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它改变了人类以人力、畜力、水力作为主要动力的历史,引发了人类历的第一次技术革命,完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第一次飞跃,使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以蒸汽为动力的时代。
(5)推动了生产方式的进步。蒸汽机的应用为实现由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变革提供了强大杠杆。英国、法国、德国、荷兰、瑞典等国先后实现了从手工作坊到机械化大生产的变革,这是人类劳动组织形式的重大改变,在这之后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大生产。(6)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变革。蒸汽机的应用和机械工业的发展,既造就了庞大的无产者队伍,同时也养肥了资本家,使社会阶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日益分裂成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无产阶级和工业资产阶级。
【题1】 在19世纪上半期,欧洲流行着这样的说法,“史蒂姆(Steam,即蒸汽机)是英国人。”对这句话的准确理解是( )
①当时使用蒸汽机的都是英国人 ②以蒸汽为动力的机器是英国人发明的 ③当时的英国已广泛使用蒸汽机 ④蒸汽机的出现是英国工业革命的象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解答该题的方法是排除法。①说法错误,因为18世纪末开始,工业革命扩展到法、美等国,随着工业革命的扩展,使用蒸汽机的不再都是英国人,法国人、美国人也开始使用蒸汽动力。②说法错误。美国人富尔顿制成了以蒸汽为动力的汽船。③正确。19世纪上半期,英国已完成工业革命,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蒸汽机也广泛推广开来。④正确,体现了工业革命后动力的巨大变化。因此正确选项应为③④,即D项。
知识点二 电气革命的出现
1.条件
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2.进程
(1)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成为影响人们生产和生活的一种新能源。
(2)长距离的输变电技术也日趋成熟。
3.影响
(1)出现了新的技术革命浪潮,促进了工业的迅速发展,被称为第二次工业革命,也称为电气革命。
(2)生产力的迅猛发展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资产阶级掌握了先进的生产力,实力日益壮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3)企业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促成了垄断组织的形成。
(4)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城市的面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蒸汽动力和电力产生过程的不同点与相同点有哪些?
(1)不同点
①蒸汽动力主要由机修工瓦特改良产生,主要是生产实践的总结,是技工的创造;而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是建立在电磁学理论基础上的,即电力是科学理论发展的产物,科学与技术真正结合起来。
②蒸汽动力主要在英国完成,而电力是由多国的科学家共同创制出来的。
(2)相同点
①都源于社会生产需要,也就是说两种动力的产生都是时代呼唤的结果。
②都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反复实践,通过科学实验得以产生,投入生产生活领域。
河南高考排名1955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吉林外国语大学和湘潭大学兴湘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黑龙江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甘肃高考排名54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和天津城建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高考排名715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关于高中政治理论课教学计划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文案
小学冀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样本
关于八年级政治上册教学计划五篇
历史教学目标工作计划五篇
七年级历史学科组教学计划方案
关于初二历史下册单元教学计划
高中阶段历史简单高效学习方法
初中历史多媒体课堂导入方式的选择最新资料
高效的高二历史学习方法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在新疆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河南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河北高考排名18497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17460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要多少分宁夏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湖南师范大学在云南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广东高考排名24743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在宁夏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的审计学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安徽高考排名2639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安顺学院要多少分广东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广东高考排名9412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高考排名67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洛阳科技职业学院要多少分甘肃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福建高考排名4683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的数控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和辽宁工业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赣州职业技术学院和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在内蒙古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四川高考排名142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关于高二历史多媒体教学计划
高中高效历史学科学习方法
中学历史多媒体技术教学方法最新资料
初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最新资料
关于初中历史教学基本情况总结
关于初二历史下册教学计划方案
初二历史下册教学计划方案
关于初中历史个人教学计划方案
高二历史下册教学计划方案五篇
八年级下册历史6单元复习教案范文
学期末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总结报告
高二历史教学工作总结与反思
初三毕业班历史学科教学总结报告
高一历史必修课程教学设计
高一下册历史课程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