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上册20课教案1
1、人类的形成
⑴人类是由非洲南方古猿演变而来;
⑵直立行走是人类进化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⑶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⑷劳动创造了人;
⑸原始社会解体的原因或标志:
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产生、国家的产生
⑹三大人种形成于晚期智人时期;人种的差异是不同自然地理环境等众多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人种的差异只是生理特征的差异,而没有优劣之别;
⑺原始社会经历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阶段;这两个社会阶段的主要区别在于女性在母系氏族社会占主导地位,男性在父系氏族社会占主导地位;母系氏族发展到父系氏族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2、大河流域的文明古国
亚非古代四大文明及其发源地:
①古代埃及文明:尼罗河流域(前3500年)
②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两河流域(前3500年)
③古代印度文明:印度河岸流域(前进500年)
④中国的古代文明:黄河流域(前2100年)
3、亚非古代四大文明发源地的共同特征
都发源于大河流域;都位于北纬20度-40度之间;
原因:
①大河流域气候湿润,光线充足,地势平坦,适合人类生存;
②大河流域上游高山积雪的融化,导致河水的定期泛滥,泛滥的河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这些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4、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含义:尼罗河孕育了埃及和埃及文明
5、对金字塔的认识
①金字塔是埃及文明的象征;
②金字塔是埃及国王法老的陵墓;
③金字塔是埃及国王权利和地位的象征;
④金字塔是古埃及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⑤金字塔是埃及奴隶主残酷剥削、压迫奴隶的历史见证。
⑥金字塔是是中央集权制的君主-的标志
6、对汉谟拉比法典的认识
①是古巴比伦王国的国王汉谟拉比制定的;
②内容:处处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强化奴隶主阶级专政。
③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和目的:是一部严格保护奴隶主阶级的私有财产,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典。
④汉谟拉比法典是中央集权制的君主-的标志
⑤历史意义:是现存世界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7、对种姓制度的认识
①形成:是雅利安人在向奴隶制国家过渡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严格等级的制度;
②内容:社会全体成员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等级不同,权利与义务也不同,婆罗门和刹帝利是统治阶级、特权等级;吠舍和首陀罗是被统治阶级,地位悲惨。
③种姓制度是中央集权制的君主-的标志
④种姓制度的实质:印度的等级制度严格维护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是印度中央集权-政治的体现
⑤种姓制度的影响:种姓制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有不良影响。
8、西方文明之源
⑴西方文明源于古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
⑵雅典的发展:
①公元前8c建立城邦,
②公元前6c成为共和国,
③公元前5c后半期达到全盛。
⑶雅典的全盛:
①时期:公元前5c后半期(希波战争之后)
②当政者:伯利克里(政绩)
发展民主政治,扩大公民权利,把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鼓励学术研究,发展文艺,重视教育。
③雅典达到全盛的表现:
a、经济上,经济繁荣;
b、文化上,文化昌盛,重视教育,人才辈出;
c、政治上,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
⑷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①进步性:它为雅典的昌盛提供了政治上的条件和保障,把古代世界的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成为一种典型范例,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②局限性:奴隶主民主政治的实质是奴隶主阶级对奴隶的专政,民主权利只是占人口少数的奴隶主阶级才享有。
⑸罗马的发展:
①公元前8c建立城邦
②公元前509年建立共和国
③公元前2c罗马成为地中海的霸主,繁荣强盛
④公元前27年屋大维称帝,建立罗马帝国
⑤2世纪,地中海成为罗马帝国的内湖。
⑥395年罗马帝国-为东西两部
⑦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西欧奴隶社会的结束,封建社会的开始。
⑧1453年东罗马帝国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灭亡。
9、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⑴日本的发展
①1世纪前后,出现奴隶制国家
②奴隶制国家大和兴起
③5世纪,大和统一日本
④7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⑵大化改新的原因
①国内,各种社会矛盾尖锐,政局混乱
②国际,中国隋唐的繁荣强盛,朝鲜新罗的崛起,对日本产生巨大刺激。
⑶大化改新的内容
①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
②经济上:把很多贵族的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化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⑷大化改新的历史作用(意义)
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标志。
⑸对大化改新的认识
是一场古代日本以学习和模仿古代中国隋唐的经济和政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它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力,形成了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为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⑹大化改新给我们的启示
日本民族非常善于把其他民族的文化拿来,变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所以,一个民族要繁荣强盛,必须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学习和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锐意改革,重视教育。
⑺唐朝时期,中日交往密切的原因
唐朝的经济文化在当时处于地位,唐朝的繁荣对日本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唐朝自身也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
⑻阿拉伯国家的建立与伊斯兰教的产生
①伊斯兰教的产生原因或背景
6世纪末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大部分地区尚未形成统一的国家,为了争夺水源和牧场,部落间相互仇杀。在内部矛盾丛生、商业连遭破坏、生产停滞和外部势力入侵的形势下,阿拉伯人民渴望建立统一的国家,伊斯兰教应运而生。
②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
a、创立伊斯兰教;
b、麦加传教失败;
c、622年出走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
d、630年兵临麦加城下,征服麦加。
③伊斯兰教的历史作用
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国家的形成和阿拉伯半岛的统一过程中起到了一面旗帜的作用,推动了阿拉伯国家的形成和阿拉伯半岛的统一;伊斯兰教后来成为阿拉伯国家扩张的工具。
中古欧洲社会
⑴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与确立
①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封建制度形成
②8世纪前期,查理马特改革,形成封建等级制
⑵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
①封建等级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以土地为纽带的封建主与附庸之间的关系;
②封建主与附庸之间的主从关系只存在与直接建立分封与受封关系的领主与附庸之间,不同等级的贵族之间,没有严格的上下级制约关系。
⑶西欧封建社会时期,罗马教廷有至高无上的权利(表现)
①政治上,与世俗王权分庭抗礼;
②经济上,是西欧的土地所有者;
③文化上,控制思想、垄断文化,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⑷西欧城市的重新起的时间:10世纪
②西欧城市是在封建主和教会的领地上兴起的。
③西欧城市的条兴起:
①西欧城市重新兴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④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
a、经济方面,城市的商品经济对封建制度起着瓦解作用
b、政治方面,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和工商业发展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其中富裕的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为资产阶级,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c、思想文化方面,随着市民阶级在经济、政治生活方面地位的提高,一种新的世俗生活观念逐渐形成,这为以后出现的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
⑸拜占廷帝国的灭亡
①过程:
a、6世纪,帝国穷兵黩武,造成国弱民穷;
b、此后几百年帝国内忧外患,日益衰落;
c、15世纪中期,拜占廷帝国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灭亡。
②拜占廷帝国的灭亡给我们的启示:
开放宽容导致文明繁荣,保守狭隘致使文明衰落。
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暴力
⑴古代文明之间交往的方式:暴力冲突与和平交往
⑵古代世界的三大战争:希波战争、亚力山大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
⑶希波战争的影响
希波战争是东方帝国波斯帝国与西方希腊城邦在各自发展过程中的一次碰撞,也是早期东西方文明的一次重要冲突,此后,世界文明发展的格局便逐渐形成东西方并立共存之势一直延续至今。
⑷亚力山大东征的影响
亚力山大东征的过程伴随着战争与灾难,但它使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东方文化也渗透入希腊文化,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⑸罗马帝国扩张的影响
①消极性:罗马帝国的征服和统治充满着暴力,给被征服地区带来灾难。
②进步性:罗马帝国的扩张使罗马文化渗透到它统治过的地区,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⑹罗马帝国扩张的过程
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后屋大维不断扩张,2世纪达到规模,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成为地中海的霸主,地中海成为罗马帝国的内湖。
⑺罗马帝国的繁荣
①时间:帝国建立后的两百年时间
②原因:内战的停止和统治政策的加强
③对材料的理解:
“身在罗马,就做罗马人”反映了当时人们以做罗马人为荣的一种自豪心态。
“条条大路通罗马”反映了昔日罗马帝国疆域的辽阔和盛世的辉煌。
④罗马帝国与外界的和平交往:与北欧、印度、中国的东汉。
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阿拉伯
⑴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主要商路: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
⑵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阿拉伯人
⑶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①保存和传播古代文化:收集和翻译希腊罗马文稿;
②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媒介:传播阿拉伯数字;传播中国的三大发明(印刷术、-、指南针)
③在数学、天文、医学、文学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
⑷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典型人物:马可?波罗
①马可?波罗的主要历史事迹
17岁来到中国元朝;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赏识在元朝做官;在中国生活了17年;形成名著《马可?波罗行纪》
②《马可?波罗行纪》的影响
向西方世界展现了迷人中国文明,介绍了亚洲各国的情况
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和憧憬,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
促进了世界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
古代科技文化
⑴古老而神秘的文字
①公元前3000左右,古埃及人创造象形文字,是世界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埃及象形文字对以后的字母文字产生了重要影响
②公元前3000左右,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了楔形文字文字,被西亚古代各民族所采用,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③腓尼基人创造了腓尼基22个字母,为以后欧洲的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础。
⑵世界三大宗教:佛教、-教、伊斯兰教
⑶古代科技文化:
①杰出科学家:
古希腊阿基米德:发现杠杆定律、浮力定律,发明螺旋式水车
②史诗:古希腊盲诗人荷马创作《荷马史诗》,再现了希腊社会的图景,是研究早期希腊社会的重要史料。
③戏剧: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代表作《俄底浦斯王》,把古代悲剧艺术推向成熟。
④民间故事:阿拉伯帝国《天方夜谭》,生动描绘了阿拉伯帝国丰富的社会生活。
⑤建筑:
a、麦加清真寺:伊斯兰教风格,突出特点是大而高。
麦加清真寺的中心是克尔伯神庙,是穆斯林必拜谒之地。
b、巴黎圣母院:属于-教风格、哥特式建筑,突出特点是高而尖;被雨果喻为“石头的交响乐”,世人称之为中世纪建筑中最完美的花朵。
九年级历史上册20课教案2
《元朝的统治》
一、教材分析
1、课题:《元朝的统治》
2、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元朝是我国历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封建王朝。元朝的建立促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基本上奠定了我国疆域的基础,元朝行省制度的建立对明、清乃至后来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根据历史课程标准及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节课的课程目标及重、难点分别设置为:
3、目标是:
①知识与能力:了解蒙古族的兴起,识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并统一全国、行省制度的建立,理解元朝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客观地评价元朝统一和文天祥抗元等历史事件。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收集、整理资料,从多方提供的历史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文天祥抗元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元朝统一和施行行省制度的学习,使学生肯定元朝的历史地位。
4、重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元朝的统一、行省制度和民族融合。
5、难点:对元朝统一意义的认识与对文天祥抗元斗争的评价。
二、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及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我主要采用盘锦三段六步教学模式,三段即:自学、导学、测评阶段,六步指:定向示标、自学指导、自学督查、导学释疑、合作探究和自主测评。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我利用自制的简单课件适当点拨,使学生的视觉、听觉相结合,并密切联系旧知和现实生活实际。
三、学法: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插图和史料,学会感知历史。引导学生注意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
2、元朝的统一和行省制度,充分利用《元朝疆域》图,增强学生的空间地理概念,把握行省制度的三步曲(目的、内容、影响)。民族融合的表现从四个方面来把握,培养良好的思维和记忆习惯,并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方法,掌握历史表象下的深层次的内容。
四、教学过程:
上课后欣赏一下元世祖的治国风采,接着复习上节课的知识,这样很自然地导入本课。然后出示本节课的自学思考题,鼓励学生结合思考题自学教材内容,有疑难的地方合作解决。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深入学生中间了解学情,参与他们的讨论,解决个别学生的疑难。
(一)、“蒙古的兴起”一目,因为不是重点内容,所以只找一名学生结合能反映蒙古人生活的图片和教材内容,概述蒙古人的生活特点及蒙古社会发展的原因。
(二)、“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一目,先出示成吉思汗的画像,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并提出问题:毛主席曾赞誉他为什么?为什么给予他这么高的评价?学生很容易就会答出,接着进一步强调蒙古政权是怎样建立的,从而师生共同归纳出其主要业绩,肯定其历史地位。蒙古政权的扩张,我利用《元朝和四大汗国》图,让学生感受到当时帝国面积的庞大。
(三)、“元朝统一全国”一目,让学生结合当时的疆域图,谈谈蒙古军队是怎样一步步吞并了周边的政权,建立了元朝,又是怎样灭了南宋最终实现了全国的统一,从而理清基本线索,增强直观性。为了突破难点,我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元朝统一的意义,肯定元朝的历史地位。文天祥抗元,先出示其画像,增强感性认识,让学生讲述其抗元事迹并对其进行评价,之后找一名学生有感情地配乐朗诵《过零丁洋》全诗,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进掀起课堂的一个高潮。
(四)、“行省制度和民族融合”一目,也是本课的一个重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除了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答出行省制度的内容外,还借助《元朝疆域》图,强调管辖大都及其周围的机构名称、管辖我们家乡的行省,增强学生的空间概念。为了让学生认清行省制度的影响,我提示学生要加强与当今行政制度的联系。元朝对台湾的管理,在学生回答之后,将管理机构的名称落实到地图上,并补充其隶属于福建省,启发学生回顾三国时内地与台湾往来的史实,以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对西藏的管辖,先让学生回忆唐朝与吐蕃的关系,再转向元朝时二者之间关系的变化,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台湾、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民族融合的表现,师生共同归纳出四个方面,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同时也便于记忆。
最后,由学生小结:10-11课知识整合,在此基础上,我出示知识结构图,理顺本课线索。为了巩固本节课内容,我最后还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非常侧重习题的“精”。
五、教学手段:用课件辅助教学,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但注意不要喧宾夺主。
九年级历史上册20课教案3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内容选自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十二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我将从以下7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为了有效组织并实施教学,我对本课内容作出如下分析:
该课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的第十二课,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知道宋元时期商业贸易的繁荣;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宋词、元曲的流行”。课本由“繁华的都市生活”、“宋词”、“元曲”三个子目构成,主要讲述了宋元时期大都市景象繁华,市民生活十分丰富。
从历史发展逻辑来看,宋朝实现了政局上的局部统一,元朝更是建立了多民族统一的国家,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环境。经济的发展为城市的繁荣提供条件,进而促使了市民阶层的出现,使得市民文化得到巨大发展,也使中国的城市文化达到新的高峰。因此,我将本课的主题定位为:市民生活和文化的发展。根据教学主题,我将本课内容整合为三个子目“市民阶层的出现”、“普通市民的生活”、“市民文化的发展”。
二、学情分析:
奥苏伯尔:“影响学生学习新知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某普通初中初一年级学生——
从学生的知识状况看,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对宋代社会经济发展和商业繁荣有一定的了解,为本课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知识储备。但是本课内容较多,学生把握起来较为困难,容易产生混淆,为了帮助学生更加清晰的学习,我将补充市民阶层的相关概念,并用“市民生活与市民文化的发展”为立意,学生跟随主题思路清晰地展开学习。
从学生的思维特征分析,七年级学生处于心理学上“形式运算阶段”拥有一定的逻辑思考能力,但历史独立思考的能力较弱,而且“00”后偏向自我思考。针对这一情况,我将对一些重要问题组织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进一步思考问题。
三、教学目标:
在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课标要求,整合三维目标,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1.通过材料展示,让学生知道宋朝时期产生的新兴阶级——市民阶级。
2.通过图片展示、播放视频与课堂活动,让学生了解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的主要表现,认识到宋词与元曲的风格特色。
3.通过材料展示与问题探究,让学生学会分析宋元时期市民文化繁荣的原因,体会到宋元时期是我国城市发展的新阶段,是文化上的又一高峰。
四、重难点:
根据课标和学情分析,可以看出本课内容的重要性,为此我拟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市民的生活,难点为市民娱乐文化生活多彩的原因。
重点是:了解市民生活的主要表现。这既是对课标要求的体现,同时只有了解市民生活的表现才能充分体会宋元时期的都市与文化特点。
难点是:宋元时期市民文化繁荣的原因。七年级学生逻辑分析能力较弱,难以认识到市民文化的繁荣与经济发展、城市发展密切相关。攻克难点有利于学生学会综合分析历史问题。
五、教法学法:
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我将采用活动教学法、图示法、史料教学法和问题探究法来完成本课的教学。
教法中包含着学法,学法里体现着教法,因此,与教法相对应的学法是观察法、史料分析法和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本课主题确立为“市民生活与市民文化的发展”。以此作为本课的线索。经过整合将课本内容分成三个板块“市民阶层的出现”、“市民阶层的生活”、“市民文化的繁荣”。使学生跟随线索,思路清晰地展开本课的学习。
一堂课好的开始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此导入新课部分我将展示云南夜市的图片、展示夜市建立的史料,切合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下面是新课学习环节:
市民阶级的出现
宋元时期的城市和文化的发展与市民阶层的出现息息相关,但书本缺少对此的介绍。我将采用展示材料和设问的方式,让学生更好明晰市民阶层的相关含义与组成部分,以便更好地学习接下来的内容。
普通市民的生活
这一子目的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为了突出重点,我将本子目内容分成五部分,分别是“大都市”、“市民商业活动”、“市民娱乐活动”、“社会节日习俗”、“文学艺术生活”。
第一,展示宋元时期几座大都市的城市复原图,让学生了解宋元时期大都市的概况。
第二,展示视频、图片以及史料,让学生了解宋元时期主要的商业活动,体会宋元时期商业活动丰富多样。
第三,通过展示图片,使学生了解宋元时期丰富多彩的市民娱乐生活。
再让学生通过猜测三位诗人的诗句所描写的节日,介绍宋元时期相应的节日习俗。
再以任务卡的活动,引导学生为三位词人制作名片。活动中了解宋词的发展、体会宋词不同派别的特点。
最后展示材料和分析材料,让学生了解元曲的特点,并分析其流行的原因,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能力。
市民文化的繁荣
本子目是本课的难点,为突破难点,我将在史料教学的基础上进行问题探究。先通过关汉卿的作品以及罗列市民生活的表现,让学生总结宋元时期市民文化的特点,由此组织学生讨论市民文化生活多姿多彩的原因。以此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课题小结部分
通过线索式总结,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理清市民阶层、市民生活以及市民文化的发展关系。
七、板书:
最后板书设计方面,我采用纲要式板书,直观、清晰地展示本课的主题和线索,充分体现条理性和逻辑性。
以上便是我的说课的全部内容,感谢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的聆听。
九年级历史上册20课教案4
《宋代经济的发展》
一、“课标”要求
关于《宋代经济的发展》这一课,《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知道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农业技术更新,优良品种增多,农业产量大幅增加。纺织业、制瓷业均有重大发展,航海业、造船业成绩突出,海外贸易发达。南宋时期,南方地区进一步开发,促进江南地区成为中国经济中心之一,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三个突出倾向:农业、手工业领域各项技术的创新与推广、海外贸易的繁荣与经济重心的南移。
二、教材与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部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9课。本课是有三个子目组成,分别是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和商业贸易的繁荣,三部分内容之间联系密切,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商业繁荣局面的出现,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全面发展直接推动了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所以,本课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两宋时期经济的发展和变化最终促进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强,思维活跃,所以要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图片,分析资料,培养他们这种获得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合作学习。
四、教学目标的设定
1、了解宋代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的表现。
2、思考宋代经济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之间的关系。
3、掌握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原因和现实价值。
【设计意图】教学目标具体可行,旨在符合《课标》三维目标的要求。
五、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重点:商业贸易的繁荣和经济重心南移(宋代的商业贸易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并且本子目涉及“市舶司”、“蕃学”等专有名词。因此将其作为本课重点)
教学难点:经济重心南移(这既是宋代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也是我国古代经济格局的一次重大变化,对后世影响深远,对今天我国的经济建设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将其作为本课难点)
教法设计:通过自主阅读、问题思考,小组讨论等方式分析图片,研读材料获取知识,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给以必要的讲授。
六、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
导入:名画引领,再现历史。多媒体展示《清明上河图》。提问:从中你能看到哪些不同身份的人?他们正在做什么?你可以买到哪些物品呢?你对这幅画的第一印象是什么?这一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又有什么新发展?又将产生怎么样的影响?我们今天来一起学习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设计意图】视频导入,激发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寻找信息,感受宋代都市的繁华。
㈠农业的发展
1、自主阅读第一子目,圈点批注宋代农业发展的表现,并展示学习的成果。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通过阅读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2、图片再现。通过识读《耕获图》和《秧马》,结合相关事实,了解宋代农业在技术和工具方面取得的进展。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识读,使学生直观的了解历史知识,激发兴趣又增强历史体验。
㈡手工业的兴盛
1、自主阅读教材第二子目,了解宋代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取得的成就,并展示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通过阅读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2、图片再现。展示宋代丝织业的图片,瓷器的图片以及阅读课本第43页相关史实。了解宋代无论是纺织业,制瓷业还是造船业,都处于世界水平。
㈢商业贸易的繁荣
1、自主阅读第三子目,了解宋代商业贸易繁荣的表现,并展示学习成果。
2、对比《唐长安城平面图》与《北宋东京城平面图》,体会宋代都市商业新的突破。
【设计意图】通过读图,加深对宋代都市商业贸易新突破的理解。
3、宋代海外贸易超过前代。小组讨论:为什么宋代海外贸易如此兴盛?
【设计意图】使学生们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4、探讨宋朝出现纸币的原因及它的作用,今天除了纸币外,还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支付?
【设计意图】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同时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5、出示《宋代经济分布图》,以及两宋时期国家赋税收入南北比例变化表,使学生明确经济重心南移。
【设计意图】结合地图,图表使学生能对经济重心南移这一概念有更直观,深切的体会。
6、研读材料,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研读分析材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
7、这节课的学习,对我国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七、教学反思及改进
九年级历史上册20课教案5
古代印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古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文明历程;印度种姓制度;佛教的兴起和传播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教义的相关材料,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印度的初步了解,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印度这一名称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后来西方人沿用了这一名称。在我国的《史记》中把印度称为“身毒”,《汉书》中把它称为“天竺”,《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成为印度。现在印度共和国的印地语的国名为“婆罗多”,起源于古代婆罗多族。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古代印度。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教师提问:古代印度河上游两岸土地肥沃。造成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们前面讲过的哪个国家相似?
提示:非常准确,就是埃及。
2.教师讲述: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印度河北部建立起许多小国。到公元前三世纪,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国经济发展较快,力量强大,国王阿育王统一了除南端以外的印度。但是,这种统一是不巩固的。不久,印度又陷入分裂的状态。同学们还记得中国历史元朝史中,元朝统治者的民族分化政策吗?
元朝为了巩固它的统治,把全国各族分为四等。而印度的雅利安人。在征服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目标导学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古代印度有几个等级,他们的名称是什么,各等级有哪些社会阶层,各等级的职责或义务如何?
提示:印度的等级制度,也叫种姓制度。种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肤色,品质”;第一等级婆罗门,即僧侣。第二等级刹帝利,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军政大权。前者是人民的精神生活的统治者,后者是国家的世俗统治者。第三等级是吠舍包括农牧民、手工业者,要向国家纳税,供养前两个等级。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以奴隶为主。随着主产和分工的发展,在种姓之外又出现了大批的不可接触者,即歧视和压迫的贱民,各个等级间职业世袭,互不通婚,界限森严甚至不能共食、共住。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婆罗门祭司将种姓制度赋予神秘色彩的目的何在?种姓制度的实质又是什么?
提示:为了维护反动的等级制度,婆婆罗门祭司把等级制蒙上了一层神圣的色彩。统治者利用婆罗门教的说法,目的是为了保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特别是婆罗门的特殊地位。
3.问题思考:它对后来印度的发展会产生哪些不利影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联系印度现在的发展,谈出自己的观点。
提示:等级制度渗透到印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在奴隶制的发展中,等级制度越来越引起人民的不满、婆罗门教日益遭到反对,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佛教。
目标导学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1.教师提问:同学们都看过《西游记》齐天大圣孙悟空辅佐他的师父唐僧到西天取经,实际上就是到印度研究佛经。那么,佛教的创始人是谁?概括一下佛教的教义。
提示: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
佛教教义上要是“众生平等”、“自已修行以求来世”,所有这些在当时充满不平等的奴隶制国家里对于广人的群众是有诱惑力的。但是,佛教宣杨的平等是灵魂上的而不是现实中的,佛教并不反对奴隶制,并且把刹帝利摆在第一位。
2.拓展延伸:国王为什么要扶植佛教?到底该如何评价佛教呢?想想为什么佛教能广泛传播?
提示:佛教主张人民应忍耐、顺从、放弃斗争,所以历代统治阶级便利用佛教宣扬的“众生平等”的假平等,掩盖阶级社会中真正的不平等,从而达到维护剥削制度的目的。后来,阿育王也信了佛教,并把它定为国教。大建佛塔、寺院、也正是在阿育王统治时佛教开始向外传播。
3.资料链接:乔达摩?悉达多
传说他年轻时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他想,人总是要老、要死,能不老不死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9岁那年,他离别双亲和妻儿,去深山访道经过7年的冥思苦想终于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境界;“佛”就是大彻大悟的人—一般专指释迦牟尼。中国寺院的佛殿称大雄宝殿,殿里的大佛就是释迦牟尼。大雄也是尊称,意思是大无畏的勇士。
三、课堂总结
古代印度是亚洲南部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2500年左右开始出现奴隶制小国。后来在雅利安人进入古印度后,在公元前3世纪,印度半岛除南端外一度统一。在印度奴隶制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种姓制度),体现了鲜明的阶级性,成为印度奴隶社会的重要特点。随着印度社会经济的发展,婆罗门和其他等级的矛盾激化,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佛教,逐渐发展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板书设计
1.古代印度的自然条件
2.古代印度的文明历程
3.种姓制度
4.佛教的诞生和传播
河南高考排名1955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吉林外国语大学和湘潭大学兴湘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黑龙江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甘肃高考排名54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和天津城建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高考排名715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初中8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最新模板
人教版高一历史教案模板五篇
高三政治备课组教学设计方案五篇
政治教学实用心得总结范文
人教版高一历史教案模板五篇
九年级下册历史课程教学总结报告
北师大版初三历史教案范文
高中阶段历史简单高效学习方法
初中历史多媒体课堂导入方式的选择最新资料
高效的高二历史学习方法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在新疆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河南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河北高考排名18497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17460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要多少分宁夏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湖南师范大学在云南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广东高考排名24743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在宁夏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的审计学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安徽高考排名2639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安顺学院要多少分广东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广东高考排名9412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高考排名67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洛阳科技职业学院要多少分甘肃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福建高考排名4683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的数控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和辽宁工业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赣州职业技术学院和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在内蒙古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四川高考排名142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关于高二历史多媒体教学计划
高中高效历史学科学习方法
中学历史多媒体技术教学方法最新资料
初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最新资料
关于初中历史教学基本情况总结
历史教学工作个人计划范本五篇
人教版初二历史教案五篇
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教案范文
初二历史八年级下册17课教案范文
初二历史复习教案范文
历史科目教学工作总结范文7篇
历史科目教学工作总结例文7篇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单元复习教案范文
关于九年级历史备课组教学总结范文
历史学科实用教学工作总结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