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方案

马振华老师

高一新生要根据自己的条件,以及高中阶段学科知识交叉多、综合性强,以及考查的知识和思维触点广的特点,找寻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接下来是关于高一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的文章,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一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变革与成熟的过程。

2.知道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构成。

3.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并能举出典型史实加以说明。

4.认识到古代中国以先进的农业文明闻名于世,小农经济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知识梳理】

一、农业耕作方式变化

1、原始社会,中国农业处于刀耕火种阶段。在西汉时,中国南方依然采用耕种前用火烧,耕种后用火除掉杂草的耕作方式。

2、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铁犁牛耕在这一时期形成。

3、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具农具的数量也大大超过前代,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东汉时,耦犁在某些地方被一牛挽犁所取代,它既便于牛耕的普及,也有利于山地的开垦。

4、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它可以控制耕土的深浅。

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使农产品的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但小农户个体经营方式制约了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发展。

二、土地制度的构成

1、原始社会,实行土地公有制。

2、奴隶社会,实行土地的国有制(井田制),实质上是土地私有制。

3、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肯定了土地的私人占有。

4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有三种类型:即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其中,地主土地私有制是主导,农民占有的土地较少,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比较典型的是北魏到唐前期的均田制。

【合作探究】

一、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

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二、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

1、特点:小农经济,也可以说是自然经济,它的特点一是分散,二是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用来自己消费或绝大部分用来自己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产生时间:但小农经济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主要与商品经济相对。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

3、形式: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4、影响: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高一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识记:希腊半岛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特点;城邦及其特点。梭伦改革为希腊民主制度奠定基础;克里斯提尼改革正式确定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执政时期是希腊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公民大会是雅典城邦的权力机构。雅典民主政治对近代西方政治的贡献。

⑵理解:地理环境在古希腊城邦形成中的影响。归纳并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民主政治的局限性;希腊城邦的阶级与时代局限。

⑶运用:探究地理环境对古希腊城邦形成中的影响。分析雅典民主政治产生发展的历史条件、基本特征、实质和作用。探究古代希腊民主政治衰落的根本原因。

2、过程与方法

⑴分析地理环境、问题探究。

⑵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历史资料,初步掌握信息处理方法。

⑶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从雅典民主政治的兴衰发展过程中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分步骤、分层次掌握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现象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体会古代希腊的辉煌文化为世界文明所留下的重要遗产。

⑵了解雅典民主政治“黄金时代”的重要内容,感受古代希腊的辉煌,分析古代希腊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及其历史局限,感受人类文明的源远流长。

⑶分析雅典民主制度产生发展的历史条件和实质,理解希腊奴隶制度的利弊得失,从宏观上把握人类文明的演进历程。

二、重点难点

重点:伯利克里时期的民主政治

难点: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实质和历史作用。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了解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但在古代西方,民主政治和法律建设却是主流,这在古代的希腊与罗马表现的尤为突出。当代西方的民主政治和法律体系都是由古希腊罗马的政治系统中逐步发展而来的。那到底古代西方的民主和法制到底是怎样的呢?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学习第六单元第一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来了解一下吧。

[讲授新课]

(一)希腊文明的摇篮

在接触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之前,我们需要知道希腊的地理位置。(展示地图)

希腊位于地中海东部的一个半岛---------巴尔干半岛。她被大海所环绕,因此我们称希腊文明为“海洋文明”。由于希腊地形复杂,少有大块的平原地区,而各个地区由于自然环境的影响,交流不便,所以在古代希腊形成了许多的小国家,它们被称之为“城邦”。

城邦形成于公元前8——前6世纪,它一般包括市区和周边的农村地区,范围非常小;而且,城邦一般是通过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共同团体、共同地域和政治经济的独立实体。小国寡民、独立自主就是它的基本特征。

在众多的希腊城邦之中,雅典与斯巴达是两个典型的城邦。西方的民主政治来源于希腊,而希腊的民主政治则以雅典最为完备。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雅典民主政治到底有哪些内容。

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关键要掌握三大改革: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

(二)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1.梭伦的改革

梭伦改革时,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这项措施使许多工商业奴隶主因财富上升了社会地位,他们与原来的贵族都占据了第一、二等级。(打击了贵族的统治。)同时设立公民大会,公民大会成为权力机关。除此之外,梭伦还设立新的政权机构——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前者规定除第四等级外,其他公民都可当选;后者参与例行审判,接受上诉案件。废除了债奴制度。

影响: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2.克里斯提尼的改革

公元前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把整个雅典城邦分为10个地域部落,以取代过去的4个血缘部落。克里斯提尼的这一举措,打破了血缘关系,大大削弱了氏族贵族的势力。设立五百人会议、成立十将军委员会、实行陶片放逐法。这些改革措施,使雅典民主政治正式确立起来。

(三)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担任首席将军期间,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黄金时代”。

伯利克里改革的措施比较全面,而且很彻底,共有六项:

第一,扩大公民参政范围:除十将军外,执政官和几乎所有其他官职向各等级男性公民开放;

第二,改革公民大会,规定它是雅典城邦的权力机构,管理内政、外交、军事防务、官员选举任免等事项,凡二十岁以上男性公民均可参加,每个人在大会中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

第三,改革五百人会议,规定在公民大会休会期间,负责处理国家大事;

第四,提高陪审法庭地位:负责审理各类重要案件,参与立法;

第五,扩大十将军委员会权力;

第六,发放工资和津贴,调动公民参政的积极性,(观剧津贴)

(四)雅典民主制度的评价

雅典民主制度保证了希腊文明的灿烂辉煌,而且当今欧美众多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政体差不多都来源于它。其次,雅典民主政治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其根本目的就是要限度凝聚本邦公民,以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对外则是为了掠夺他人的财富和奴隶。

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第一,它是少数人的民主,本邦妇女、广大奴隶和外邦人都无权享受民主政治;

第二,它是建立在奴隶制度的基础之上的。

高一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3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秦汉的中枢权力机构(秦——三公九卿,西汉——中朝)

师:在上一节课里我们已经了解从秦朝开始,皇帝位于全国权力金字塔的顶端,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这时的中枢决策机构是三公九卿制度,三公之间相互配合,相互牵制,避免了大权旁落局面的出现。从秦朝开始,中国建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在这一体系中,一直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这矛盾处理得好,就能使国家安定,百姓安乐,处理不好政局就容易出现动荡。在秦朝以后,中枢权力体系随着皇权的不断加强而不断变化。

汉承秦制,西汉时一开始继续沿用三公九卿制度,但到了汉武帝时,为了提高皇帝的,于是起用一些级别比较低的官员作为他身边的办事人员,这些官员直接对皇帝负责,形成宫内的决策班子,号称“中朝”,这样就使得以丞相为首的中央政府机构“外朝”,沦为了执行一般政务的行政机构。(展示图片)

东汉的尚书台取代了三公,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另外设立了中书省和门下省,但还没有规定各自具体的权力和职务,因此它还不是正式的中枢权力机构的组成部分。在这一时期,是三省六部制的萌芽阶段。(展示图片)

2、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师:到了隋朝时,三省六部制得以正式确立。

隋朝和秦朝都是结束分裂、建立统一的王朝,结果也同样相似,都是二世而亡。但这两个朝代在历所起做的贡献都同样不可磨灭,汉承秦制,唐承隋制,都是明证。隋朝的创制是围绕着中央集权的统一帝国的重建而展开的,三省六部制就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唐承隋制,到了唐时,三省六部制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展示图片)

?内容: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中书省的中书令、门下省的侍中,尚书省的左右仆侍都是宰相,他们的办公地点就在政事堂,在政事堂工作的人,除了这些宰相外,还有其他官员也会参加政事堂会议,如参知政事、参知机务等,他们也是宰相。

?三省六部的职权及运行程序:

中书省是决策机构,就军国大事,重要官员的任免等事项替皇帝起草拟旨(这就相当于我国现在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门下省负责审核中书省起草的诏旨,有认为不当者可以驳回,甚至将其封还,因此一道诏书的颁发或执行,需由中书省和门下省在政事堂上达成协议才成;尚书省就是接受决议的执行机关,其下六部的职能大致与我国现今政治制度中的国务院类似。

(举例)假设唐朝时,黄河出现了水患,皇帝认为有必要兴修水利以绝后患,于是令中书省的官员在政事堂会议上对此进行讨论,决定出来后,通过中书令的审核裁定,送给皇帝画敕,皇帝都同意了,那就可以开始动工了吗?当然不是,还要送到门下省去复审,同意了,这时才能交由尚书省去贯彻实行;假如不同意,那就得退回重拟了。

作用:

1)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2)(更重要的是,此时皇帝不能_,宰相同样不能_)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完善;对后世影响深远。

3、宋的“二府三司”和元的一省制

师:经过唐末五代的激烈社会变动,贵族政治彻底崩溃,到了宋朝时,新的的官僚政治体制取而代之。

在唐朝时,相权虽然受到了牵制,但仍然“事无不统”,拥有行政、军事和经济权,这样一来,容易动摇或威胁皇帝的地位,因此到了宋太祖赵匡胤时,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分割相权。(展示图片)

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增设了同书门下这个部门,其长官中书门下平章事也是宰相,参知政事为副宰相,这样一来,相权就被分得很散;

在军事权力上,宋太祖一手策划了“杯酒释兵权”的喜剧,用高官厚禄作为交换条件,让石守信等将领交出兵权;另外,设置了枢密院,剥夺了宰相的军事权。宰相的政事堂和枢密使的枢密院合称“二府”。

财权由“三司”(度支、盐度、户部)掌握,三司号称计相,意思是主管财政的宰相。

这样我们就不难得到这样的结论:宋朝时进一步削弱相权,形成了君主_体制。政事堂管政治,枢密院管军事,三司管财政,三权分离,互不相知,一切都要通过皇帝,这就意味着皇权这次在与相权的博弈中,又取得了胜利。

师:从课本的材料可以看到元世祖采纳了高鸣的建议,在中央实行一省制。(展示结构图)根据材料总结出:

原因:这跟元朝的统治疆域十分辽阔有关,统治地区一广,自然政务也就繁杂,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加强对国土的管辖,因此缩减三省为一省,保留了中书省,六部也归入了中书省。

设问:元朝的一省制加强了皇权吗?

生:没有。通过一省制,相权得到加强,皇权和相权的这次博弈中,相权取得了胜利。

设问:在中央集权体系中,哪一体制下的宰相权力?

生:元朝

师:影响:到了中后期,相权过重,不时卷入统治内部的斗争,甚至左右皇位的继承,引起政局动荡。

设问:不同时期的中央集权体制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在皇权与相权的激烈的争夺过程中,皇权逐渐取得上风,皇帝越来越成为中枢权力体系的核心。

师总结:四个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变化,其实质是:皇权与相权的争夺;

总的趋势是:皇权逐步加强。

二、选官制度

?西周:世卿世禄

?战国:军功爵

?秦、汉初:沿袭军功授爵的制度

?汉武帝:举荐模式——察举、征辟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科举制度

1.西周——魏晋南北朝的选官制度

过度:同学们听过“公务员”这个词吗?他们是国家正式的政府官员,现在想在政府担任个一官半职,都要通过公务员考试,经过笔试、面试、体检等层层筛选,才有可能成为政府里的一员。说不定哪天我们在座的同学也有这样的经历成为我们的公仆。那么古时候的政府官员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师:现在我们就从西周开始,回顾官员是如何产生的?(演示图片)

生:就是与宗法制、分封制相应产生的“世卿世禄”制度,到了礼崩乐坏的时期,宗法分封制逐渐崩溃,世卿世禄制度也逐渐被破坏了。

师:在战国的变法和混战之中,产生了新的选官制度,秦国的商鞅变法中就有一个奖励军功的措施(演示图片)。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帝国以后,主要还是沿用传统的军功选任制。但是,“马上夺天下”,能“马上治天下”吗?很明显,战场上骁勇善战的军人未必是治国的良才,在《亮剑》里边的李云龙显然就是这么一个人物。秦朝就是吃了这个亏,从军人中选官,甚至发展到强烈排斥知识分子的地步,发生了历骇人听闻的“焚书坑儒”事件。

师:西汉初也还是沿用军功授爵的方式,经过“文景之治”,到了汉武帝时期,更是出现了我国古代的第一个盛世,在选官制度上汉武帝采用了适应和平年代的选官制度——察举、征辟。这是一种举荐模式的选官制度。课本上有解释。大家可以画起来。

师:但是察举容易造成用人权的下移,随着时间的推移,举荐人和被举人容易结成小集团,出现“门生故吏遍天下”的局面,严重冲击中央集权统治。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九品中正制”,这样就更容易形成私人势力集团。(演示图片)

2.隋唐的科举制

过渡:隋朝统一以后,为了改变长期以来士族控制地方政权的局面,隋文帝废除了按照门第高低选用官员的九品中正制,改创科举制,开创了通过文化水平考试选拨人才的制度,后为唐朝所继承和进一步完善。

(1)科举制的产生、完善和发展

师:1)隋文帝时,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拨官员;到了隋炀帝时,设立了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2)贞观年间,以明经和进士为主;开元年间,开始任用高官主持考试,以后成为定制。

3)宋朝时,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分为三级(乡试、省试、殿试),大大增加了录取名额,为更多读书人进入仕途开辟道路,既进一步扩大了宋朝的政权基础,又使得选官过冗过滥。

4)明清的科举制,实行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

(2)科举制的影响:

1.拓宽了政府选拨人才的基础,为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文人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是一种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拨制度,成功笼络了读书人,有利于巩固统治,对维持政治和社会的稳定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2.科举制具有发掘、培养人才的作用,为官僚队伍提高了素质较高的人才;

因此,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国家长期繁荣稳定的制度保障之一。

三、监察与谏议

(一)监察:针对官僚而言。包括监督和弹劾。

师:为了维护国家统治机器的正常运转,中央政府必须对各级官吏实行有效的控制,监察制度就是控制各级官吏的基本制度,

1.监察制度的必要性(这是由于君主专制集权的需要,君主一方面大权独揽,另一方面又必须依赖百官进行控制):一是提高行政效率;二是防范官员胡作非为、贪赃枉法的劣行。

2.监察制度的形成过程:源于西周,初步形成于战国,秦汉时期基本定型。

西周—在诸侯国设“监国”,代表周天子监视各诸侯国,三监之乱

战国—国君的秘书御史逐渐兼有监察的职能

秦汉—三公中的御史大夫

东汉—设置御史台,成为相对独立的监察机关;在地方的13分设12名刺史和一名司隶校尉(管理王畿地方)。

(二)谏议:针对皇帝而言。监督皇权是否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师:谏议制度的历史大概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建立和发展——汉至宋,元朝搁置到明清败坏变质了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的门下省就负责谏议和封驳,对皇帝的做法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

明清时,随着皇权高度加强,对官员的监察达到顶峰,可是对皇帝的谏议机构就已经消失了。

明朝的监察机构名目众多,在中央设有都察院,充当皇帝的耳目;都察院下设立监察御史,负责各方面官员的监察;另外还有六科给事中六科与六部相对应,对应吏部就叫吏部给事中,兵部就叫兵部给事中,等等。在地方上还有负责司法、监察的按察使司。

高一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4

一、诗歌——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

1、时代背景:

18世纪后半期至19世纪中叶,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成功后,欧洲各国没有出现启蒙学者所描绘的美好景象,人们普遍对社会失望,对现实不满;人们开始寻找新的精神寄托,催生了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2、代表

拜伦: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具有民主思想和反叛精神,反对封建专制和资本主义的丑恶。代表作《唐璜》被誉为“讽刺现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雪莱: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具有乐观主义精神,代表作《西风颂》;

雨果:法国人,代表作《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把浪漫主义文学推向顶峰;

3、影响:

①其行动有力支持了当时席卷全欧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

②其文学为欧洲文坛树立了一面光辉的旗帜。把文学思潮与风云变幻的社会变革密切结合,是近代人们对科学理性、物质主义带来的异化现象的一次彻底的检视和清算,_了西方资本主义旧的价值理性,以强烈的反叛精神构建了一个新的文化模式。

二、小说——现实主义文学

1、时代背景:

19世纪30年代以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日趋复杂尖锐;

在文学上,人们已不满足于浪漫主义的幻想和激情、抽象的_和呐喊,而要求真实地描写现实生活、揭露并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罪恶。

2、主要代表:

巴尔扎克自称法国社会的“书记员”,《人间喜剧》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托尔斯泰:俄国人,是人们公认的世界文豪,其代表作《战争与和平》是一部人民战争的英雄史诗,赞扬了人民的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具有非凡的艺术成就.

法国: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等;

英国: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萧伯纳《苹果车》;

俄国:普希金的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奠定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础;果戈里的小说《死魂灵》。(以上后3点一般了解)

3、评价:

深刻揭露了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的腐朽和丑恶的本质,描绘出极为广阔的资本主义社会复杂丰富的生活图景。

其经典作品不仅是人们认识当时社会的百科全书,而且为人类文学艺术宝库增添了光彩夺目的瑰宝。

由于历史局限,批判现实主义未能指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他们“批判”现实,却“没有什么可以肯定的”。

四、荒诞派

1、时代背景:

19世纪末以来,西方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人类在20世纪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大危机;人们对现代资本主义产生失望、苦闷、迷茫等精神危机,现实的丑恶、人生的痛苦成为荒诞派作家不断重复的主题。

2、代表:

贝克特,法国人,代表作《等待戈多》,是荒诞派的开山之作和经典之作,是世界戏剧一座不可忘却的里程碑.196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3、特点:

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是反传统的:没有鲜明的人物刻画、台词对话、情节结构、完整的主题等。

高一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5

课标要求

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教学目标

1、了解议会制由来;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发展的基本脉络。

2、了解君主立宪制度和内阁制度形成过程,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努力做到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3、通过学习英国以君主立宪为特征的英国代议制度确立发展的过程使学生理解任何新制度的出现都要经过一个反复的曲折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对历史规律的认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

教学重难点

《权利法案》与责任制内阁;代议制度的确发展;君主立宪制的特点与作用

教学过程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1.前提: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年)。

(1)背景

①17世纪初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出现;

②斯图亚特王朝厉行专制,侵犯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2)过程

①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并建立共和国;

②1688年“光荣革命”结束了复辟王朝。

教师讲授,引导学生分析。革命爆发的必然性: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英国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也决定了原本就已经存在的王权和议会的斗争更加激烈。

1640年11月,国王查理一世召开议会,企图由议会通过法案,征收新税。当时英国议会中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不但拒绝通过征税法案,而且要求限制王权。这次议会的召开揭开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

革命中,查理一世于1649年以叛国罪被处死,英国成立共和国。克伦威尔当政时期巩固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于1653年成为“护国主”,建立军事_政权。而后英国经历了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在王权和议会的斗争中,英国政坛发生分化,政党开始形成,出现了代表不同利益集团的政党——辉格党和托利党。1688年,辉格党联合一部分托利党人发动政变,邀请信奉新教的荷兰执政威廉和他的妻子玛丽共同入主英国,这就是英国历的“光荣革命”。“光荣革命”最终解决了国王与议会的主权之争,它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

2.标志: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

(1)内容:以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利,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

(2)作用:议会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利,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发展

1.代议制:教师分析:由于各个等级的利害不同,议会从1343年起分成两院:上议院叫“贵族院”,由教俗贵族组成。下议院叫众议院,由代表各郡的骑士和市民组成。骑士和市民之所以同在一院,是因为他们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已渐趋一致了。议会的形成,使国王的封建谘议机关逐渐成为国家的代议机关。城市代表的参加和下议院的形成,对后来英国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正在兴起的市民阶层与下层贵族逐渐联合,他们利用议会批准赋税和通过法案的权力,对王权起了限制作用。

2.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教师分析:内阁制是17世纪英国革命的间接产物。国王召集咨询会议本是英国的传统,革命后内阁作为国王的私人会议的成份减少了,而从议会多数党领袖中来遴选内阁成员也渐成惯例。乔治一世(1714-1727年在位)让内阁自行处理国事,沃尔波尔就成了实际上的首相。内阁制是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与总统制相对。由于内阁制政府具有对议会全权负责的特征,故又称责任内阁制、议会内阁制。

3.1832年议会改革

教师分析: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工商业资产阶级不断壮大,资产阶级掀起了议会改革运动。1832年的第一次议会选举制度改革,降低了候选人和选民的财产资格要求,使富有的农民和城镇工商业者获得选举权;同时取消了一些人口很少的选区,增加了一些新兴的工业区为选区。新兴工业城市的资产阶级代表首次获得进入议会的权利。英国工商业资产阶级不断增强了在议会中的地位,保证了英国资本主义更加迅速的发展。

重难突破:全面认识和理解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学生分析讨论,小组展示,教师总结点评。要点如下:

1.特点

(1)以责任制内阁;

(2)国王是“统而不治”的虚君。是礼仪性的国家元首;

(3)首相是行政首脑,即政府首脑;

(4)内阁对议会负责,由议会选举中取得多数席位的政党组建内阁及多数党领袖担任首相;

(5)以代议制为基础,议会掌握国家主权;

(6)实行分权原则。

2.作用:

(1)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2)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使英国走上政治民主化的道路,避免了专制_统治

(3)不同利益集团通过议会和平斗争,避免了不必要的暴力冲突,保障了政治稳定

(4)为世界上很多国家树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模式(对欧美有深远影响)。

3.内容:

(1)国王:

①产生:世袭、终身;

②地位:作为国家元首,是国家统一的象征;也是英联邦首脑,起着维系英联邦的纽带作用;不仅临朝不理政,而且游离于党派纷争之外。

(2)议会:

①产生:由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

②地位:国家权力中心,国家立法机关。资产阶级通过议会对国家实行集体统治,以防止专制_。

(3)首相:

①产生:国王任命在议会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担任;

②职能:有权提名内阁成员即各部大臣,决定国家的重要政策,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又能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

(4)内阁:

①产生:由首相提名,经国王任命而组成;

②地位:对议会负责。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必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要与首相共进退。

课后反思

在构思本节课的教学时,我觉得需要拓展的内容很多,关键是要引导学生的思考,培养历史思维能力。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是世界近代划时代的事件,对此史实的透彻理解有助于整个世界近现代史的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教师讲授的方式,未采用多媒体辅助手段,目的是聚焦知识核心,培养学生深入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课后练习及谈话收集的反馈信息看,基本上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也提醒我们,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至关重要,滥用不如不用,有效、高效才是运用它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