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励志和激励

孙小飞老师

为什么要励志和激励

  这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是一个东西方文明和智慧碰撞的时代。

  在这种碰撞下,西方文明不但向东方文明展现了其强势的经济,更展示了他们优越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品质。

  有比较才有反差;有反差才有奋进;有奋进才有富强。在文化的冲突和生活方式的反差中,我们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需要不断的励志和激励。

  可是,当越来越多的励志和激励的导师对渴望财富、渴望成就、渴望改变自己命运的人们进行励志和激励的时候,常常产生这样的结果:既无法让一个人成为生活的主人,又不能回归往昔的平静生活,而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我们冷静地来看看励志和激励中的常见的现象吧:

  1、 只要有梦想就一定能成功。

  因为发明“电灯泡”的梦想,让爱迪生成为了百万富翁,但那并不表明,一个梦想着成为百万富翁的人,就能发明电灯泡。的确,发明电灯泡是一个梦想,百万富翁也是一个梦想,但是前者是热情的创造,后者是贪婪的欲望。

  梦想是靠创造来实现的。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的能力,意味着他实现梦想的能力。

  巨大的财富获得者,最终不是财富的幻想者,而是有非凡创造里的创造者。

  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每个怀着百万富翁梦想的人,都成为了百万富翁,地球何以堪容?又到哪里去开发那样无穷无尽的资源呢?

  梦想可以是无穷大的,而财富确实有限。如何平衡无穷梦想与有限财富之间的关系,是我们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和诱惑。

  2、 苦难成就人生。

  总会有些人是白手起家的,总会有些人是崛起于社会的底层,总会有些传奇的人物从生命的低谷爬上了事业的高峰。所以有一句耳熟能详、长盛不衰的励志和激励口号叫:“苦难成就人生。

  可是,我们别忘了,泯灭于苦难之中的人何其多?消沉于苦难之中的人又何其多?然而奋起高升的永远是佼佼者。苦难常常是性格的催化剂,它使强者更强,弱者更弱,智者更智,愚者也就更愚。

  苦难之所以成玉一个人,并不是苦难经历本身,而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基本素质,是一个人的生命力、智力和魄力。而这些东西来自一个人,甚至来自于一个家族乃至一个民族的长久修炼和沉淀。

  3、 心态改变命运。

  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萨特曾说:“人生无法改变,人生的所有意义在于你的赋予。所谓赋予人生某种意义,就是以某种心态和情绪去面对它而已。因此,改变心态就等于改变意义,改变意义就等于改变人生。”

  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个逻辑,也可以说这是一个绕口令。简单一点说就是:我们无法改变命运,但是我们可以改变对命运的`态度。

  曾经,我也崇尚这句精神格言,现在才发现这是一句精神谎言。而以这句精神谎言的存在主义,也随着对时光的流逝而渐远。可是,励志和激励的学者导师却从纸堆里把这句话翻了出来,换个脸面,告诉我们的每一个渴望成功和财富的人们:若是想成功,首先要具有成功者的心态;要想成为富豪,首先要有富豪的心态。

  如果不加以探询,单单听这句话,它是否定了体验,直奔结果。导致的后果就是,明明咬的是一颗梨,却非要品出橘子的味道。就好如在蚂蚁的胸膛里塞进一颗大象的心——自我膨胀!

  4、 永远保持生命的热忱。

  积极与热忱是没有错的,我非常赞同积极的生活态度,但是永远的积极确是一种狂燥。总有一天,这种盲目的狂燥会演变成歇斯底里的疯狂。

  无论励志和激励的书或课堂里告诉我们:请保持微笑和生命的热忱!也要小心永远的微笑和热忱。要知道,正因为有了冷漠、大家才欢迎热情;正因为有了泪水,我们才珍惜微笑。如果一个人永远只有一张热情而微笑的面孔,那么就只有四个字:你累不累?

  不管经典和大师们如何教导我们度过自己的人生,都要留个心眼,保持一点自我。因为人生永远是我们自己的人生。

  一个不存在自我的人,最终将成为别人的附庸,而难以成为最终的“赢家”。

  励志或激励,不仅仅是激活一个人的财富欲望,更是要激活一个人的生命能量,唤醒一个民族的创造热情。失去创造力,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的最大悲哀。而励志或激励,便是可以让一个人重新焕发起这种力量。

  真正的强者,敢于正视自己的失败,只有在真正强大的目光逼视下,失败才会孕育另一种价值——诞生智慧。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自我觉察。

  一个人的创造力,说到底就是一个人内在的精神力量的发挥。惟有从内心深处展开的力量、用心灵体验总结出的精华,才是一个人真正获得尊严和自信的途径。

  总之,引用马斯洛的一句话:励志或激励永远不会产生奇迹,真正让一个人改变的是对自我的觉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