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漂着金子的河》观后感

刘莉莉老师

  电影《漂着金子的河》观后感【1】

  今天我看了《漂着金子的河》这部电影,非常感动。首先感动的就是,我们把新疆的汉族和少数民族的真诚友谊以及民族之间的深沉感情搬上了荧幕,各级领导以及新疆文化阵线上的工作者都非常支持这部影片,今年终于成功地上映,并在上海电影节获得极大好评,这正是习主席这两年来所号召的电影文化要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举动。

  今天我了这部影片,有以下几点感想:

  第一我觉得,这部影片具有创新意义。中国电影每年都拍得比较多,特别是塑造英雄模范的影片很多,当然也有好的,像焦裕禄、孔繁森也确实引起广大观众的强烈共鸣,有很大的社会效应。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影片,在创作模式和创作手段方面都没有独特的东西。我们在创作影片有这么一个信念:要拍摄一部在创作方面有独特发现的一部影片。无论在内容方面,还是在艺术手段方面都应该有独树一帜的东西,那么就电影《漂着金子的河》这部影片来看的话,我觉得是达到而且在相当程度上到了一个非常精致的水平。塑造英雄模范人物的时候,最忌讳就是说空话、喊口号,简单地罗列各种好人好事,这样做的话观众不可能进影院。不过,英雄人物不歌颂英雄事迹也是不行的,这里面有个比较巧妙的艺术掌握问题,这种掌握就是考验我们创作人员的艺术功力以及艺术水平。我觉得这部影片当中创作人员抓住了最重要的一个点感情,那是少数民族老百姓和一个汉族干部之间很深的感情,这种感情有一个巧妙的内容支撑点就是村长去世了。在去世之后这几天之中,这个村子的村民对村长的那种情感作为一个切入点,解构了一些情感上的波折和矛盾。这部影片它有一个特色,不是罗列村长他生前做了什么,这个村长几乎没有一个形象在影片当中出现,但每一个村民都像一束光一样聚焦在这个人物上面,到最后显示了这么一个汉族村长的影响,民族团结的主题非常鲜明地出现在观众面前。这种构思我觉得是有很大的创新意义,而且符合了艺术作品的规律,特别是这部影片它不是依靠演技的,它最重要的是一种感觉、一种气氛,所以在这个影片当中,我觉得创作人员对环境和气氛的渲染能够使观众深入其中。

  另外,它在掌握各种细节的时候,也有一种非常富有典型意义的东西显示出来。演员的这种生活常态,他们在诉说一些事情时的口吻以及他们日常劳动的常态,非常生活化的场景使我们确信这个常态是真实的,这一类东西确实是我们现在的电影当中所缺少的。很多电影为什么让人感到虚假?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环境的虚假、气氛的虚假、演员表演的虚假,而在这部影片当中我觉得能够真正地感受到村民生活的状态和他们的心理感受,这是我感觉到这部影片的第二点。

  第三点就是影片的艺术手段。我听到说这部影片写了31稿才创作成,剧本创作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体现它的独特性,而这部影片的独特性就是采用烘托的办法来塑造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我在所看到的那些同类影片当中还没有这样的情况,就是我们塑造的主要人物本身不出现,而通过投影的方法来塑造,那么这种方法在结构方面起到了一种很好的效果,这种效果我觉得是:一部真正的艺术片最要紧的不是在荧幕上面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东西,它应该贯通观众自己的思索和想象、在内心方面引起激动的东西,这部影片做到了。

  另外我觉得,这部影片无论是在剪接和声音方面都是下了功夫的。这部影片透出了一种散文诗般的诗情画意,河周围的那种背景以及环境,都衬托出了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的情谊和团结,用电影的手段体现出这些东西,使我们非常感动!没有比较就没有判断,把这部影片放在同类型的影片进行比较,它在艺术方面的一种独创性和它表现主题的一种独有的艺术手段,都能使我们得到一种震撼。看完影片之后,我也跟导演刘春彦表达了这种心里的感受,我为这部影片的成功以及各级领导和文化部门对这部影片创作所付出的劳动表示感谢和感动。

  电影《漂着金子的河》观后感【2】

  8月25日上午,按照科技厅机关党委要求,人才中心两名职工积极参加了此部电影的观看,大家观看后深受教育。

  《漂着金子的河》影片取材自新疆泽普县“中国最美村官”刘国忠的真实事迹。电影通过维吾尔族群众为一个汉族村长办葬礼的故事,从点点滴滴真挚情感的细节里折射出民族团结,反映出南疆地区真实的民族关系和社会形态,同时也充分展示喀什农村“维汉团结一家亲”的真实情况和新疆干部“扎根基层、务实为民”的光辉形象。

  刘国忠1998年担任村支部书记后,带领科克墩村告别了无电、无路、长期喝苦水的历史,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也从十几年前的不足300元,增加到2012年的7000元,94%的村民住上了安居房。在科克墩村群众心中,刘国忠就是他们最坚实的靠山。但刘国忠本人家里却十分穷困,他曾说:“村里现在还有五户贫困户没有盖新房,等他们都住上新房后再盖吧,这样可以和他们做个伴。”

  2013年,刘国忠收获了“中国十大最美村官”的殊荣。也就在这一年10月,刘国忠与妻子在骑摩托车回家的途中意外摔倒,终因伤势严重,抢救无效离世,享年62岁。

  观影结束后,中心职工说:“观看本片后,非常感动。本片充分展示了泽普县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真实情况和新疆基层干部扎根基层务实为民的光辉形象,是一部学习先进典型,学习身边人物的优秀影片。”

  电影《漂着金子的河》观后感【3】

  为丰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载体,贯彻落实民族团结进步年活动要求,根据区直机关工委“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协调小组安排,自治区信访局机关党委组织党员干部观看反映全国最美村官----新疆泽普县古勒巴克乡科克敦村原党支部书记刘国忠先进事迹影片《飘着金子的河》,观影后各党支部召开组生活会进行讨论交流。

  8月24日下午,自治区信访局机关党委组织7各党支部的10名党员干部,在人民剧场观看电影《飘着金子的河》。电影以独特的方式讲述了维吾尔族村民为汉族“村官”办理汉族传统葬礼的故事,从侧面展现了“中国最美村官”刘国忠扎根基层,数十年来为村民默默奉献的共产党员本色和新疆喀什农村“维汉一家亲”的民族团结先进事迹。大家一致认为,泽普县古勒巴克乡科克敦村原党支部书记刘国忠的感人事迹是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爱民为民的真实写照,刘国忠的一生体现了“四讲四有”合格党员的标准,用他的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宗旨意识,是一名忠诚、干净、担当的共产党员。

  通过召开组织生活会交流讨论,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思想,信访工作要把“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及时反映社情民意、着力促进社会和谐”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全局信访干部要向刘国忠同志看齐,立足岗位化解疑难复杂信访案件,全心全意为民服务,与新疆各族群众一起谱写民族团结进步的新篇章。

  电影《漂着金子的河》观后感【4】

  昨天,反映新疆喀什农村“维汉一家亲”的影片 《漂着金子的河》 在立鼎影业放映厅举行首映式。该片以独特的叙事结构,展现了“中国最美村官”刘国忠扎根喀什泽普县科克墩村,数十年来为村民默默奉献的故事。中国电影家协会党组副书记许柏林表示:“这是一部真诚的电影,故事的真实为电影提供了坚实的基石,而故事架构的突破则让观众有着强烈的在场感。”

  值得一提的是,《漂着金子的河》由上海援疆指挥部策划推出,此次入选第19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单元,将于14日放映,成为首次参加国际A类电影节的援疆文化产品。

  在泽普,提起刘国忠,乡亲们都会竖起大拇指。泽普县副县长提拉尼萨斯地克说:“我从小就是听着刘国忠的故事长大的。”刘国忠8岁的时候跟随父母来到了科克墩村。长大成人后,全家决定搬回甘肃武威老家,刘国忠却对这片土地充满眷恋,不顾家里反对坚持留了下来,成了村里唯一的汉族汉子。

  1982年,刘国忠开始担任村委会主任,1998年起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成了维吾尔族村里的汉族“村官”。凭着满腔热情和无私奉献,刘国忠让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从不足300元增加到7000多元,94%的村民都住上了富民安居房。“老刘”、“刘爸爸”是村民们对他的称呼。“可以说,全村没有人没有得到过老刘的照顾和接济。”提拉尼萨说。

  住在县城的儿女几次想接老刘进城居住,但他因放不下村民而屡屡拒绝。到了退休年龄,原本准备“休息”的刘国忠却仍然被村民全票选为村支书,甚至有村民到乡里“上访”要求刘国忠继续担任村官。

  2013年10月24日,在乡里开完会,刘国忠带着妻子骑摩托车返村。路上,因为太累,摩托车重重摔在了路边的石头上。老刘再也没有醒来。

  《漂着金子的河》根据刘国忠真实事迹改编,以纪录片的风格展现了老刘朴素的一生。影片导演刘春彦表示:“为了讲好老刘的故事,剧本前后写了30多稿,推翻重来了三次。”“刚开始拍摄时,我们发现从北京带去的专业演员在村民当中显得很突兀”,于是,为了展现大家对于老刘的真情实感,导演最后决定全片除了刘国忠的哥哥由专业演员扮演外,全都由当地村民担任,刘国忠的妻子、儿女们也在片中讲述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