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于孔子的《论语》,千古名句,代代相传。译文:孔子说:“学到的东西有机会付诸于实践,这难道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吗?”
孔子
孔丘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字仲尼。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订了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对历史人物和事件往往寓有褒贬而不直言,这种写法称为“春秋笔法”。指藏在心里不说出来的言论。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出处
《论语·学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翻译:Learn and often review and practice,and is this not very happy?
译文
对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字面上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见解:
⒈朱熹在《四书集注》中的见解是:
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中心喜说,其进自不能已矣。
⒉部分小学语文教材的解释是:
学习并时常复习,不是很快乐吗?
⒊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解释是:
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
⒋部分学者的解释是:
学到了(知识或本领)以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不也是令人愉悦的吗?
辨析
“学”与“习”的差异
中学语文教材中对于《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e)乎?”的注解翻译:“学习并经常温习,不是很快乐的事吗?”这是最歪曲的解释。这句话表现出什么思想?劝学吗?要大家学习了之后再学习?而且是反复温习同一种东西?且不说这与“温故而知新”的思想境界相去甚远,表现的是“读死书、死读书”的机械活动,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这不是培养书呆子的结果吗?!这怎么会是孔子的本意呢?又怎么会让普遍的大众体验到快乐呢?
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中写到:讲句良心话,当年老师、家长逼我们读书时,那情形真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孔子如果这样讲,我才佩服他是圣人,因为他太通达人情世故了。可见他根本不认同这种解释。
造成误解的最大原因有两个:其一,随着时代的演变,人们逐渐将古人用来表达不同意象的“学”与“习”重合等同起来;其二,朱熹的解释,强调了“习”字含有的“反复不断”的含义,误导后人以为是“重复学”就是“习”在这里的本意。
查看“习”字解释,我们可以发现,同一个“小鸟反复试飞”的意象,在不同的语境中,其含义会有所偏向。可以表达“演练、练习”的意思,如果强调需要反复多次才能达成的意思,就衍生出“熟习、熟练”的含义。所以要想准确把握孔子的本意,需要依据当时古代的用语习惯和语境来领会他的真实用意。
从古人的用语习惯上看,多采用单字来表达意象。“学”与“习”对于古人而言是不同的意象,考察年代与春秋时期较为接近的古代典籍,“习”作动词用时,全部与肢体活动有关,主要用来表示动作模仿,如“习礼、习战、习射、习用干戈”等等,表达“演练、演习”等含义。再看看“学”字在古汉语的语境:学,古汉字,写成“壆、学”。不论是“壆”还是“学”,我们从字形上看,都有一个特点是没有改变的:两手与“爻(yáo)”的组成部分。爻与《易经》和古代占卦有关,再联系《广雅》和《说文》的解释,前者说“学,识也。”后者说:“学,觉悟也。”可见,古汉字“学”的含义,明显指代通过脑力活动、从书本上获得知识或经验的行为,绝不等同于我们现代的“学习”概念!
可见孔子在“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e)乎?”这句话中,要表达一种境界的提升,一种行为的变化,恰恰要强调“学”与“习”的差异性!那么,从“学”到“习”的过程,隐含一种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从思想到行为的一种归依。这才是孔子要表达的真正思想内核!在那个还没有形成“理论”与“实践”这一哲学概念的时代,孔子能用什么词汇来表达出自己对这一真理的领悟呢?既要体现出“实践”的含义,又要与学习到的东西有关,除了“习”,他还有别的选择吗?“小鸟反复试飞”这种意境,难道不是他最好的选择吗?可见,在这里,“习”字最佳的解释就是“实践和试验”!
只有学到的能用得上,才能体现学习的价值,在实践中体验成就感;“学以致用”才是孔子提倡学习的根源和出发点。学习者能在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能不快乐吗?!在实践中验证并丰富对真理的领悟,能不快乐吗?在实践中施展自己的才学、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能不快乐吗?这才是孔子“乐”的真谛!孔子发出“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喟叹不正是他孜孜追求真理的最佳佐证吗?孔子首先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然后才成就他“圣人”的美誉——这还是后人给他的称誉。所以,孔子首先就一定有着普通人的情感体验,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然后,随着思想的逐渐成熟、现实境遇的不断磨砺、以及自身修养的不断完善,才产生了一些非常人所能体验的道德情怀。
可见从语境上看,根据心理分析(对古人的心理活动照样适用),孔子这里的“习”字可以有“演练、试验、实践”等含义,但绝不会是“温习、复习”这种完全不合逻辑的误解!
“时”的含义
时,四时也。本意是“时间、时节、时辰”等,引申含义还有时机、机会等等。有了前面的分析,这里可以排除了“时常、经常”这种解释。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将这里的“时”,解释为“在适当的时候”,这与其他学者倡导的“时机”已经很接近了。何为“适当的时候”?不外乎内外因两个限制因素:外部因素就是有没有给你施展行为的机会或条件;内部因素就是自己是否已经做好去实践的心理准备或有没有安排出时间去实践。这与“时机”的含义几近相同。
若我们联系孔子一生的境遇,为了宣传他的思想理念,一生多数时间处于颠簸流离之中,他那超前的思想观念并不完全被当时的统治阶级所重视,难于实现他的理想。可见,他在这里或许更加侧重于施展抱负的机会!联系整个语境,“时机”的解释还是比较合理的。
快乐的真谛
如果我们用心理分析的方法来审视《论语》学而第一中的开篇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比照一下,我们会意外发现,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透过字面的含义“学到了(知识或本领)并有时间有机会在实践中去用上它、验证它并完善它,不正是值得快乐的事吗?”它倡导的是学以致用的思想,隐含的是追求真理、把握真理、检验和完善真理的思想理念,体现的是“学有所用”、实现自我价值的成就感!那么,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不正是一种“传播真理并获得认同”的绝佳体现吗?虽然我们知道,古代地广人稀,民风淳朴,热情好客,但如果仅仅因为这种人所共知的原因,还需要孔子拿来强调吗?这也不太靠谱。这“朋”显然是指志同道合的人(不一定是旧相识),这样的人聚在一起,会谈论什么呢?当然是他们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他们共同的理想与抱负!对于一个想着当时常人所难于想象的思想者而言,这种朋友显得异常珍惜。其次,更重要的是,这位来自远方朋友,风尘仆仆地赶来拜访孔子,意味着什么?那就是说明了两层含义:其一,孔子的思想与理念,已经传播到遥远的地方;其次,孔子的思想理念已经被对方认同,至少是获得对方的重视,才使得远方的友人不辞千里之遥前来拜访他!这是一种被认同、受尊重的价值感与成就感的体验,这才是让人振奋、让人快乐的真正原因啊!试想,在孔子的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即使有,也一定不会多!那么,我们从心理分析角度来审视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们就不难明白这位哲人所流露的情绪。对于一个曲高和寡、高处不胜寒的先哲而言,不被他人理解和认同的情形才是他当时的生活常态。那么,对于遇到这种情形,孔子或代表追求真理的人们应该怎么办呢?这句话以其说是孔子对后人的教导,不如说是孔子的自我排遣与自我安慰的自励警语!因为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能有几个人能够达到或接近孔子的思想境界?更何况是同一时代的人呢?!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无奈与苍凉。同时也体会到一点孔子对人生的一种态度。当我们所领悟到的真理,不仅不为他人接受或认同,甚至还招来打击或讽刺,我们会愤怒!这个时候,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愤怒能改变现实吗?如果我们迁怒于人,倒行逆施,也许会让我们走向另一个极端!这时,孔子告诉我们要坚守自己的德行,保持一种君子的风范,这正是孔子“仁”的道德价值体现!
追求真理的不同境界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句能做为《论语》开章的第一段,极不简单,微言大义,其真实含义历来被人们割裂和误解。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字面含义是“学到的东西有机会付诸于实践,这难道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吗?”这句话的主旨是“学以致用”!隐含的意思是追求真理,并能在实践中获得检验、应用与完善,在实践中体现学习的价值,这才是令人开心的事!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字面含义是“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这难道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吗?”隐含的含义是传播真理,并被人们普遍重视甚至认同,这才是令人开心的事!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字面含义是“别人不理解(你的思想)还能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应该具备的气度吗?”隐含的含义是如果我们领悟或掌握到的真理不被别人所理解或认同,那是因为这些真理过于艰深或太过超前,曲高而和寡,这时候,我们也不应该迁怒于人。论语第一段就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开宗明义告诫人们,追求真理的不同层次与不同境遇。论述的是掌握真理、应用真理和传播真理三种层次,以及用最古朴的实例阐述了人实现自身价值的不同情感体验;也在不经意之间,粗略地阐述了人们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与自我实现的需求。这里不仅指导人们如何实现自身价值,获得应该具有的愉悦情感体验,同时也告诫我们如何防止在不被别人理解或认同时,千万不要走向另一个极端。
原文注释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 (《学而》)
孔子说:"学后经常用得上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重点字词解释:
⑴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 阜)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⑵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⑶时习:时常地去复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人教版教材中也将“时习”解释为“时常地复习”。“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时,按时。
⑷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
⑸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⑹乐:音lè,古音luò。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⑺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⑻愠:(yùn)生气,发怒。
⑼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⑽曰:说,说道。
⑾而:顺接连词,表示被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是顺着下来的,可不译。
⑿之:代词,指学到的知识。
⒀不:不是。
⒁乎:语助词,相当于“吗”。“不亦……乎”,即“不是……吗”,反问句式。
⒂自:从。
⒃知:了解。
本段理解:
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重庆高考排名1425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14178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贵州高考排名12291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南高考排名1384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和沈阳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考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要多少分山西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云南高考排名4499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黑龙江高考排名956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安徽高考排名9169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文山学院和韶关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海南高考排名400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沈阳科技学院和广州软件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重庆交通大学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山东高考排名43850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498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辽宁财贸学院和新疆农业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青海高考排名1683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2246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皖西学院和山西中医药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高考励志经典名言警句
暖人心扉的励志的语录
高考励志的经典名言
高考作文名人名言套用
初三优秀作文学会坚强
马云的经典励志句子
挑战自我的励志句子
职工励志格言
屈原经典励志名言
有关处暑节气的相关谚语
适合比赛的励志歌曲
本兮个性签名
自立自强的励志名言
关于诚信的人生哲理句子
人生哲理个性签名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