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里奇迹》影评

张东东老师

  《绿里奇迹》,关于生死救赎,明显是基督徒思路。下文是为大家精选的《绿里奇迹》影评,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篇一:《绿里奇迹》影评

  弗兰克.德拉邦特在导演生涯的成就,每每被贴上斯蒂芬.金的标签。从肖申克的救赎,到绿里奇迹,再到那部让人绝望的《迷雾》,除开票房口碑双双惨败《忘了我是谁》,每一部作品,都背靠着“惊悚之王”的强大原著文本,却又犀利的将主题挖掘得更深更广。虽然这位并未将导演作为自己唯一职业的电影人近年来更多的将精力投入到编剧和电视剧领域,但其第一部自编自导的作品《肖申克的救赎》,至今仍牢牢占据着IMDB头把交椅的事实,足以反映他在影坛不可磨灭的地位。

  虽然都是根据斯蒂芬.金的原著小说改编,但除开《迷雾》,另外两部作品并非金最拿手的恐怖题材,而是无论在文学还是电影领域都算不上热门的监狱话题。事实上,包括《迷雾》在内,德拉邦特所执导的这三部作品,在某种程度上都可以看做成人寓言。《肖申克》是关于人在体制内的僵化与追求自由的渴望,《迷雾》则残酷的揭露着在极端情形下人性的丑恶,以及绝望中人类的选择。而与之相比,拍摄于上世纪最后一年的《绿里奇迹》,则更像是一则充满着宗教隐喻的醒世寓言。

  同一个导演、同一个原著作者,甚至同样的监狱体裁,《绿里奇迹》不可避免的无数次被人拿来与《肖申克的救赎》相比较。这种比较不那么公平的地方在于,且遑论后者难以超越的经典地位,只要注意到二者中一个充满励志和友情等主流正能量,另一个则灰暗绝望颓唐,哪个更容易引发人们的观影快感和如潮好评,就非常明显了。

  但在我看来,正是《绿里奇迹》中包含的这一丝残酷决绝的味道,和极其明显的宗教意味,赋予了本片独特的艺术魅力。

  这是一幕现代版的“受难”,某种程度上而言,甚至可以视为对圣经故事的复刻。而在这种“牺牲”和“救赎”中产生的浓浓宗教感,让整个故事在“人性”的基础上,又增添了几分“神性”的意味。

  从《胜利大逃亡》到《巴比龙》,再到导演本人的名作《肖申克的救赎》,几乎所有类似体裁的电影里,监狱都是作为象征束缚人性、或是体制桎梏的某种能指存在,而在本片中,监狱更多的被赋予了基督教中的“原罪”含义。除开卡费和沃顿,其他人的罪行我们无从得知。但在只有一级谋杀才有可能判处极刑的美国,每一位来到这里的罪犯一定都是犯下了不可挽回的罪状。而他们洗清“罪”的唯一方式,就是通过那条窄窄的“绿里”通道,用生命回归天国的方式,祈求上帝和被害者的原谅。

  从剧情来看,很难判断拥有“神力”的黑人巨汉卡费的入狱,到底是自我心甘情愿还是无奈含冤待雪。但若是将他与那个愿意背负着荆棘和十字架,用死唤醒世人的神之子视为同一种能指,那么他的身陷囹圄明显带着一种对世人的救赎。他的神力,是将一切伤痛吸入自己的体内。而当他怀抱污名而死,围观的人如同2000多年前的耶路撒冷市民一般,为他的死而叫好,这也更加鲜明的象征着耶稣基督的孑然孤世。神之子被他所挚爱的子民亲手送上死亡的十字架,而卡费也被他所试图拯救的女孩父母所误解、所憎恨。在他走上电椅之时,当电流将生命从他的体内带走之时,闪烁的灯光和狱卒的眼泪,是先知者对他的祭奠,而受害者亲人的咬牙切次和旁观者的冷漠无语,也正是懵懂世人最贴切的写照。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卡费愿意,保罗和其他狱卒甘愿冒着风险放他自由。可是卡费身心俱疲。他对这个世界的悲观,让他放弃了可以延续的生命,也放弃了可以帮助更多人的机会。正是这个世界的“恶”,让拥有“神之力”的他绝望。

  这种“恶”,在本片中以狱卒佩西和犯人沃顿为代表。他们分别是体制内与体制外两种“恶”的代言人。佩西蔑视生命的尊严,不但破灭了德拉克对这个世界最后的温暖期待,甚至赋予了他最痛苦的死亡过程。他的出身所带来的权力背景,让他肆无忌惮,而监狱管理者身份带来的一点点不起眼的权威,却被他用来满足心底卑鄙的恶欲。而佩顿则是另一种无法无天的野兽,他生存的唯一目标是为了满足各种原始的欲望。别人的痛苦是他的快乐,别人的鄙夷是他的满足。这样毫无道德底线和人类最基本的社会意识的渣粹,却用自己无法原谅的罪行,让善良的卡费为之买单。

  卡费最后对他们的惩处,带着几分黑色幽默的意味,也或许带着些只有恶才能消灭恶的暗喻。但无论他们的结局如何,卡费不可能复生,一对小女孩不可能复生,这个荒谬的世界上的最终胜者,每每总是“恶”的哪一方。

  因为“恶”,所以“神”不再拯救世人。不知道这是否表述出斯蒂芬金对现实的失望,但即便是对于没有宗教信仰的我们,细细想来,仍旧不寒而栗。

  而保罗,理所当然的带着圣经故事里亲手下达处死耶稣命令的罗马总督彼拉多的影子。但从他的名字,和年老后对卡费“神迹”的宣说,不难明白斯蒂芬金在他的身上糅合了另一位圣经人物的形象,那就是新约圣经多数内容的撰写者、基督教历史上仅次于耶稣的二号人物、最伟大的圣徒圣保罗。将功臣与罪人合一,让传承耶稣者与杀戮耶稣者合一,是这位恐怖小说大师的又一奇妙构想,既突出了基督教义里所拥有,也应该被所有正常宗教所具有的感化和导善的功能,又隐晦表达了这样一种含义——肉体的生杀予夺,并不意味着精神意义上的臧否取舍。而精神上的不朽,恰恰是从身体的腐朽开始的。

  最终,保罗被赋予了比常人久得多的生命,从而不得不亲眼目送一个个亲人和朋友离去,直至孑然一身,孤独终老。这是对“弑神者”的终极惩罚,却也是对“颂神者”的另类祝福。当然,关于漫长岁月对一个人究竟是惩罚还是祝福,片中不过点到为止,若要加以论述,那恐怕又是另外一篇大文章了。

  全片影调弥漫着一股陈旧、压抑的氛围,仿佛看着画面,鼻子里便能闻到那种凝固、绝望的味道。几乎一色的室内戏对布光的考究与否是一个相当大的考验,从成片效果来看,本片绝对做到了教科书级别的高度。从顶光突出的神圣效果,到底部光源带来的诡异视觉,从多重布光造就角色面部立体感,到整个场景的油画质地与古典审美,导演将一方小小监牢,融进了人世间的林林总总,也极大的突出了电影作为魔幻现实主义题材的讽刺和批判作用。

  这不是一个关于救赎的故事,也不是一个能够从中读到励志、煽情、刺激、惊险和好莱坞主流价值观的故事。即便是在以创作生命力旺盛和类型多样著称的斯蒂芬金的笔下,本片的原著文本也显得另类特别。本作浓郁的超现实色彩和《圣经》底色,给人冷静的反思,让观众从玄奇的叙事背后,几乎毫不费力的读懂作者的表述野心。只是这种讽刺与批判,既不指向我们的日常伦理和道德界限,也不指向社会制度与行为规范,而是如同神一般对普世的怜悯与责爱。我们通常将作者对作品的操控成为“上帝视角”,这一次,斯蒂芬金却真的用上帝般的视角,打量着这个令人绝望的世界。

  忽然想到,基督丧生于罗马帝国之手,而短短几百年后,全世界的天主教中心,却永久的留在了罗马帝国的中心,直到今天。这是不是也是一种令人唏嘘的讽刺?

  篇二:《绿里奇迹》影评

  过年看了一部不“应景”的电影——《绿里奇迹》,关于生死救赎,明显是基督徒思路。监狱不是犯人们真正的家,他们从原罪中来,都是过客,往行刑室去。死囚们的结局早已注定,他们只是活在当下,彼此面面相觑。

  约翰·考菲以耶稣为原型,他有神力,能治病救人,洞察人心与世事,却救不了自己——或者说他干脆主动寻死。他把别人的病恶吸入自身,从而拯救别人,但他说再也无法忍受世间的罪恶了。考菲既高大健硕又内敛温柔,他的存在就是考察与承受世间的罪恶与痛苦,拯救部分被“选中”的人,却与尘世格格不入,内心的秘密难以说出,受污名而死,群众还大声叫好。考菲预知自己的死,起先恐惧,进而坦然,与《福音书》的记载一致,耶稣死前还安慰身边两个死囚。

  狱长保罗以彼拉多为原型,部分也以圣保罗为原型。为了现行的秩序与“公正”,他不得已要执行考菲的死刑,但内心认识到考菲是神的特使。他为考菲保守了秘密,到了晚年又传扬考菲的神力,他说上帝是不会把神力授予凡人的。

  故事的主要场景设在监狱,暗喻尘世不过是一所牢笼,凡人被欲望和死亡所困,与死囚、病人没有本质区别,缓期死亡而已,多数人即使安度晚年也要受刑——被病痛折磨。凡人就像那只宠物鼠,被名利所诱惑和左右,面包饼干是利,会表演小把戏是名,可笑、可爱、可怜——用上帝视角来看,他们如此卑微,不必击碎他们的梦想,毕竟他们展现着生命的意趣。宠物鼠的主人死囚犯德拉克即是这样的人,狱吏们安慰说在他受刑后会把老鼠送去一个村子,那里的人喜欢观看老鼠的表演,宠物鼠会成为明星,这好比天堂之于凡人,虽然不是真实的,但真相又未免冷酷、令人绝望。

  还有一类人追求“权”,狱吏佩西和变态杀人犯沃顿(他是杀死两个小女孩的真凶,考菲施救却被误认为凶手而获罪)是代表,他们都追求控制、戏弄、恐吓、摧残别人,毫无怜悯心,以别人的梦想和人性之美为敌,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与难堪之上,骨子里却是欺软怕硬的主。佩西踩死了宠物鼠,告诉德拉克那个村子是假的,给德拉克上刑时故意不把海绵弄湿(这样德拉克在受电刑时会死得非常惨烈),从而在精神与肉体上双重蹂躏德拉克。佩西遇上沃顿,便相互威胁嘲弄对方,以致杀戮。佩西开枪打死了沃顿,自己也被送入梦寐以求的归所——精神病院。

  柏拉图主义者与经典基督徒都是尘世即监狱的信奉者。《理想国》中有一个洞穴,凡人是洞穴中的囚徒,却乐于观赏洞里的幻影,只有一个人敢于走出洞穴,迎向刺目的阳光。考菲身材魁梧并拥有神力,却害怕黑暗,他是另类——先知或哲人,凡人眼中他却意味着恶——察见渊鱼者不祥。尘世摆脱不掉贫乏、罪恶与绝望,公正可能只是表面的,所以需要一点超自然的眼光。名与利终究是监牢里的游戏,爱与救赎才具有终极价值。

  现世是一所监牢,那么什么是自由?狱吏佩西,犯人沃顿、德拉克,都是麻木的,他们追求刺激以便忘记痛苦,通过取悦或戏弄他人。唯有考菲是真正痛苦的,因为他痛彻罪恶,心境却在监牢之外。人在监牢里(洞穴)不自由,自己走出监牢还不算完全自由;认识到监牢必定存在,安抚监牢中人,并力图把部分囚徒带出监牢外,才是真正的自由——不退缩、不回避。这可能是创作者想表达的,同时也是耶稣与柏拉图的分界线。

  保罗再也受不了死牢的工作,申请调到少年管教所,他认为防患于未然更有意义。他想建立新的价值,培育“用特殊材料做成的人”?监牢终被打开,还是造就另一所监牢?尼采厌恶以死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厌恶以神或超越的名义来否定现世,并将这类人称为——死亡的说教者。这是两种思路,或许截然相反,却殊途同归?

  篇三:《绿里奇迹》影评

  《绿地奇迹》算是斯蒂芬金关于监狱题材的惊悚片子,只不过与以往不同,走了温情路线,他上一部关于监狱的片子还是经典的一塌糊涂的《肖申克的救赎》。通常看斯蒂芬金的电影,大家都有种时而纠结,时而更纠结,最后纠结死的感觉,有种心情被斯蒂芬金玩弄于股掌之间的感觉,也难怪,他老人家实在太擅长抓取人的神经,刺激人的心智了,他可是被称为“恐怖小说之王”啊。

  一般来说,我们看完他的电影,都很沮丧,想想《闪灵》、《1408幻影凶间》、《人皮客栈》、《迷雾》等等,大家忘不了《迷雾》片尾托马斯简一枪一枪杀掉儿子和朋友之后,猛然发现迷雾退去危机解除的天打雷劈一幕吧!他老人家在片子里都把希望碾的稀碎,总把常人脆弱的心绪都逼上了绝路。但在《绿里奇迹》里例外,这片子里有希望,给了人不少的欣慰,片子好人多,坏人少,坏人死光光,好人前途亮。说实话,在他诸多作品中,这么肆无忌惮的赚取观众泪水的,真不多。

  克救赎》开始,接着是《绿色奇迹》和《迷雾》。导演节奏把握的很好,片子虽然长达三个多小时,但没让人觉得枯燥,总是会在恰当的时候乍现各种精巧的情节抓取人的注意力,并牵引着人的注意力跟着导演的节奏走。再赞一个!

  再说演员,总体上一搭眼就知道是众星捧月的路子,汤姆汉克斯一人傲视群雄,估计6000万美元的制作成本他能拿走2000万吧,全片他都不动神色地拿捏着大佬神色,一副舍我其谁的主角风范,好在各种大配角都也都很给力的捧场。这种拿过两次奥斯卡的家喻户晓的银物我一般不感兴趣,我喜欢聊那些大家容易遗忘的陪角。

  陪角之麦克克拉克邓肯,这位去年过世的大个子麦克克拉克邓肯可谓酱油之王!从《绿色奇迹》到《超胆侠》到《末日浩劫》到《罪恶之城》,从小酱油到大酱油,一举打穿了好莱坞众多大片的瓶子,最大的酱油当数超胆侠里的大boss,把本阿弗莱克饰演的超胆侠好顿揍啊!最小的酱油当数《春丽传》中的杀手,“嘿嘿哈哈”一闪而过。片子大小不说,入流不入流,他都要插一腿,看看最近他加盟的《食人鱼3D》和《食人鱼3DD》……我只能说,酱油英雄迟暮,但他的逝世还是酱油世界的一大损失!

  陪角之巴里佩珀:再说那个让人眼前一亮的波希的饰演者巴里佩珀,第一次看他还是那个《拯救大兵瑞恩》里的万人迷狙击手,那个让多少战争电影粉丝为之倾倒为之癫狂的狙击手啊,到这里变成了一个冷酷、变态而又胆小的娘娘腔狱警,两个角色的共同之处,都是演汤姆汉克斯的手下,不过这个更有在老大脖子上拉屎撒尿的嚣张气焰。巴里曾经也对自己的陪角命运进行过不屈不挠的抗争,还真争取到一从转运的机会,2000年在约翰特拉沃尔塔的电影《地球战场》里演主角,哪知道……这片子砸锅了,砸的稀巴烂,约翰特拉沃尔塔自己赔钱不说,还把巴里拖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没办法,巴里也不年轻了,像杰瑞米雷纳一样一跃成名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不过最近在《破碎之城》看到了出演市长候选人一大配角的巴里佩珀!

  (……困了,赶快说说剧情,不然就睡着了。)

  片子告诉我们以下几点:

  1. 世间还是好人多,不论在哪里都是这样。哪怕是死刑犯聚众的监狱,狱长是好人,狱警是好人,罪犯也是好人,这里简直是一个教堂!!(不过这个监狱的死刑犯和吕客贝松的天空一号关的罪犯不太一样啊)。

  2. 没有坏人怎么办?真巧,来了一个管二代,又来了一个变态狂,这下子好人坏人凑齐了,够一出戏了……事实告诉我们,有官二代的地方就有斗争,有变态的地方就有冲突。话说,管二代一般都不好照料,看看这位波希爷爷,人家姑父是州长,在中国就相当于省长,省长外甥啊,连典狱长大人都说:凭他的关系,他去哪里都不成问题。

  3. 坏人终于恶报,好人终有好报,终!就是影片末了的时候,约翰咖啡最后死在电椅上,相信不少人都落泪了,咖啡还说去天堂玩耍等等(死对于好人都是好报了?!难道是说好人活着不如死了呢……好吧,应该不是),不管怎么说,咖啡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也就是自己追求的好报。波希射杀比利,波希如愿以偿去了精神病院,这都是大快人心的恶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