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的记忆美文

李盛老师

清明的记忆美文

  又到草长莺飞三月天,春意烂漫花万树之时,此时的沂蒙暖风和煦,花团锦簇,一年最美时光“清明”如期而至。

  沂蒙地处北方,只有到清明时节才是春暖花开真正意义上的春天了。清明,记忆里一直心中最美的期盼。从二月二春龙节,就开始了期盼,传说春龙节的豆子,留到清明吃,会耳聪目明,那年的我和姐姐真的用小花布缝好一个小袋子,装上满满一袋豆豆,忍者馋虫,又怕忘记,把小袋子挂在门挂上,天天等呀!盼呀!等到清明那天来临了,曾经香香的豆子,已经索然无味,才知道自己做了件多么愚蠢的傻事,但兴致不减,依然快乐。

  幼年时,物质匮乏,生活得窘迫,很少有过度的衣服,不像现在有毛衣,绒衣等春季衣服,那时候似乎,脱掉棉衣就是夏装了,总感觉春天是那么的短暂,北方的天气春季又总是春寒料峭,忽冷忽热,母亲总是说“春捂秋冻”,不许孩子过早地扔掉棉衣。孩子天生活动量大,一到春天亟不可待,盼着能够早些穿上轻快单衣,搬着指头盼呀!清明到了,就可以扔棉衣了,因为老人常说:“清明穿棉裤,会耳聋”。再穷的人家也要给孩子换上春装。退去厚厚的盔甲欢快奔跑在田野上的情景,恍如昨日还是那么清晰地留在记忆深处。

  传统的清明节大约源自周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一个既是节令又是节日的日子。现在的清明节俗,实际上是“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三节融合的结果。人们只要一提起清明,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祭祖、扫墓、挂山之类的内容。其实不然,清明节这天除了祭扫之外,还可出门踏青、折枝插柳、放风筝、荡秋千,开展一系列郊游活动。白居易早有戏言:“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也有人用柳丝挽成一个圆圈,当作帽子戴在头上,以祈福避邪,民间流传“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

  清明时节是要上坟祭奠祖先,家家户户会去坟地培土圆坟,学校也会组织学生一起去陵园扫墓,农村孩子难得去一次城里,大家兴奋看做一场旅游。清明因为也是寒食节,做母亲的会在头天夜里就煮好鸡蛋,传说吃了清明的鸡蛋不头痛,远离疾病。第二天孩子就可以带着熟鸡蛋旅行,能够吃上鸡蛋在那年月也是一种奢侈。

  在我们家乡有清明消病一说,沂蒙地区温泉多,清明这天四面八方的民众都会扶老携幼去泡温泉,俗称:下汤。洗去一冬天的浮沉,寒气,跑去所有的病痛,迎接新的春天。离温泉远的地方,没有条件下汤,也要全家下河,去河边走走,沐沐春风,在河滩坐坐,用河水洗把脸,让河水带走一年的晦气,冲泡所有的疾病,俗称,扔病。换来健康的身体,带着美好的心愿迎接新的农耕季节。

  说道农耕,自古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过后农耕大面开始了,农耕离不开耕牛,爱牛如子的农民,心疼一年到头劳苦的哑巴儿子,这天要很好款待耕牛,一般人家要磨豆子,铡鲜草,给牛吃,常听姥姥说:牛不容易,抽千,打万,盼着清明吃顿饱饭。

  春雨清明湿杏花,小山明灭柳烟斜。古人关于清明的诗句不胜其多,思亲怀故,憧憬幸福,清明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如今我们少了当年的期盼,但仍可借着美好的春光,祭祖,旅行、休闲,种下美好的希望!迎接生命中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