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美文章欣赏:西塘的风

张东东老师

优美文章欣赏:西塘的风

  西塘的风

  我的思绪还停留在杭州湾大桥如虹的气势中,人却已来到了小桥流水的西塘古镇,便捷快速的交通条件,使我有机会在短暂的时间里欣赏到两种迥异的风情。

  景区的介绍看得很多,但囿于纸上谈兵还没来过,步入景区的大门后,虽然眼前是曲院风荷、风光旖旎,但我明白真正的风韵应该在老街,那才是一种内敛和幽深的美。果不其然,当老街映入我的眼帘时,我心中感到了一种难言的惬意,那撩拨我心弦的是西塘的风。

  西塘的风引领着我的脚步在连绵的廊棚下穿过,塔湾街临河的街道全部搭建成外形基本统一的廊棚,绵延700余米,与我见过的有些古镇时断时续的廊棚相比,可以说气势恢宏,蔚为大观。西塘人给它起了一个与古镇风貌匹配的名字——烟雨长廊,中间镶嵌着一座送子来凤桥,以秀气端庄的廊桥风格与廊棚融为一体,使历代的文人墨客徒生不知多少的赞叹和遐想。廊棚下不乏名宅,“桐村雅居”、“醉园”等小巧典雅的明代建筑维护保养得极为妥善,居室的雕花门窗老得暗淡无光,庭院里假山绿苔,草木苁蓉,恰生意怏然,老宅院里照样也有着春光。廊棚内的住户当然是平民居多,看起来家家都显得整洁清静,不少人家还办有设备齐全的家庭旅馆,为游兴较浓、想欣赏西塘夜景的客人提供了食宿之便。我看看外面是艳阳高照,暑热难消,廊下却遮荫避日,凉风习习,真乃是“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西塘的风吸引着我的目光在平静的河面上掠过,西塘的河道虽然历经岁月变迁,但比起其他村野小镇的河道还是要宽。时已春末,风和日丽,几乎感觉不到的微风吹皱了一河春水,在阳光的折射下犹如一条大鱼的鳞片,远望倒也令人心旷神怡。偶尔划过的小船象一把剪刀裁开了平静的水面,辛劳的水乡妇女来到河边洗衣淘米,随手一挥就画出了一圈圈的同心圆,不断地向外扩展,给平静的水面带来了些许的活力。待到船过人去,水面又被神奇地熨平,看不出半点异样。只有那河边廊棚内喝茶朋友的身影,与古老的廊棚一起倒映在水中,很容易使人产生悠闲舒坦、宁静致远的感觉……

  西塘的风在拱型的桥洞里涌过,使站在环秀桥上的我感到仿佛有一种力量在足底抚摸。西塘的桥不下几十座,西塘河就象是线把它们串成了一根美丽的项链,但是我最欣赏的还是这烟雨长廊旁的环秀桥。环秀桥确实巍峨,我举目四望,周围房子的屋顶大部分都在我的视线之下,很有一种超然的感觉。古桥连同水中的倒影形成了一个虚幻的圆球,我就象站在圆球的顶部,惶然间我总想努力地保持自身的平衡,以免因瞬间的思绪飘忽导致身体的移动。想想古往今来,桥上一步步的石级,走过了多少男女老幼,就象桥洞内流过了多少碧波清流,都是无法寻求到答案的,桥面上留下的是风霜,桥洞内流过的是时光,如此而已。

  西塘的风在狭窄的弄堂里挤过,身处石皮弄内的我分明地感觉到了那一丝寒意。高高的围墙,窄窄的弄堂,灰暗的光线,悠幽的感觉,只有抬头才能看见那一线蔚蓝的天空。我打量了一下,弄堂的宽度绝对不会超过一米,两人相遇就得客气地侧身而过,否则就会发生不必要的碰撞。铺地的石板被前人的鞋底打磨得光滑铮亮,墙上的沙灰却是饱经风霜,被岁月雕琢得残痕斑驳,陈旧不堪,沿路面的墙上是一层厚厚的青苔,给黑沉沉的弄堂添上了一抹深绿的色彩。来去的行人步履匆匆,踩在石板上发出“咯咯”的声响,尽管行人稀少,脚步轻微,但也说明了弄堂的生命力——能绕近路,能避免拥挤的烦恼。

  西塘的风终究有点古,我端坐在种福堂客厅的.红木椅上,体会着南宋大臣王渊的后代忍辱负重隐于乡,不求闻达图安逸的心态;我漫步于西园的假山亭台,小桥幽径,追忆着柳亚子先生与南社诸友针砭时弊,激扬文字的状况;护国随粮王庙内香火特旺,供奉的是拯救百姓于水深火热的金七老爷,无论传说是真是假,他总是人们心中的偶像,我想也寄托着百姓对今日公仆的希望。

  西塘的风实在有点醇,空气中基本闻不到令人为之厌恶的异味。街巷中店铺比比皆是,旅游纪念品琳琅满目,街上的行人都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脚步,随意地挑选着自己喜欢的物件。精明的小店老板从不高声地吆喝拉生意,如此丰富的旅游资源使小镇人气倍长,他还怕没有赚钱的机会吗?西街上的不少饭店酒肆明牌告示,后园设有临水茶室,欢迎光临尝试云云。我后来绕道烟雨长廊再看过来,果然环境极佳,沿河树荫下摆有圆桌和躺椅,喝茶人三二成群,或娓娓清谈,或举杯品茗,尽显几分幽雅和潇洒。此情此景令我想起了中午刚吃过的,使大家赞不绝口的西塘老酒,因为这酒确实很醇。

  老街出来,无意间发现护国随粮王庙对岸的古戏台旁有一大片整理好的空地,看看旅游导览图上规划的是未来的四星级宾馆,再想到在环秀桥上看到的,占了一半河道用作水上餐厅的两只大水泥船,心中未免有点心疼。真想寄语西塘人,你们手中捧着祖宗传下的宝物,千万不要涂上廉价的油漆,西塘的风不要变,西塘的风也不能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