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如何写美文

孙小飞老师

教你如何写美文

  一篇美文,震撼心灵。宛如空山新雨,荡涤尘埃,又似清晨鸟叫,呼唤深情。读者怡然自得,心扉开启,写者一挥而蹴,潇洒自然。美文出于心,出于情,出于造化。往往于润物无声中给人无尽遐思。然而,一篇美文何以得成?是刻意求得,还是随性而为?多少人跋山涉水也未见彩虹,又有多少人“三顾茅庐”最终也未得仰孔明。倒是那些文人大家们,往往于提笔落笔间,引扰一片烟飞云动,著成一篇美文。我们羡慕其倚马可待的风情,同时也感叹于自身的空虚无奈。我们究竟为何缺乏这种倏然成文的才气呢?我想,这很大一部分取决于自身思想上的误区。

  何为美文?我曾经迷恋于李后主的作品,我喜欢他优柔绮丽的特性,譬如“樱花落尽阶前月,象床愁倚薰笼”,薄思绮合,清丽芊眠。这种感觉是来自于眼球的,那时喜欢花间诗词也固有其原因。等至一日成熟,才发现这些华赡彩词不过是水中浮月。不过我相信这不是我一人的诟病,就是现在社会上许多人也是以为美文不过是诸类词藻华丽,艳妍诱人的文章。特别是一些年轻人,尚处于懵懂朦胧之时,这些所谓的“美”文正中他们心灵,与之柔婉哀怨相结合,颇受欢迎。不过我不否认这些情况的发生是与眼球长在大脑之前相关的。艾青说“要有意识地避免用华丽的词藻来掩饰空虚”。确实,他们享受视觉上的盛宴,却忽略了内心的空虚正亟待填补。他们一味渴求夺人耳目(这与所受教育是分不开的),从而胡乱寻找一些彩词佳句堆砌一起,到头来确有凤头、猪肚、豹尾之效,可是这组合成的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可以说是“无物之状,无物之象”了吧!因而,想要写出一篇美文,思想认识上的改变是第一步。我们得明确什么是美文,美文出自何处,这样我们才能写出自己的美文!我记得周国平在谈读书时写到,“最快乐的时候是你把本来已经有的,你却不知道的东西唤醒了”,我想这就是一篇文章的出色之处,并不是如那艳淫之物只会扰乱人的心神。美文祛襟涤滞,发自内心,现于纸张,是心语之倾诉。

  我觉得发自内心确是很重要的。大家作文都是情出于心,发人深省,最终达到引人共鸣的效果。社会上有句话叫做“由字看人”,对于文学来说,则是“由文看人”,一篇美文,你能从文章中发掘作者之思想,作者之情怀,再联系作者写作背景,甚至能想到作者当时心境,这就是文章成功之处。青少年尤其需要培养这种习惯,培养用“心”去写文章的习惯。陶渊明心境淡泊,故而作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以及“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名句;李白心境旷达,故而作出“仰头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绝句;杜甫悲天悯人,最终创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千古佳话!陆机说“夸目者尚奢,惬心者贵当”,他亦承认文章合心才能合理。文字固定,然而心不同,则意不同。词美意浅,不过空负外壳,唯有从心立意,才能见义深远。心是源头活水,字是“挖掘机”,缺少了水源,打再深的井也只是在做无用功而已。

  陆机还说“诗缘情而绮靡”,这句话简直道出了美文之真谛。文美“非是藉秋风”,只是因为心灵“居高声自远”。立意远,情意重才能文章美。古人说“诗从肺腑出,出则愁肺腑”。人都是有着通情的,你有悲欢,他也有离合;你能借景抒情,他亦能凭山怀古。眼前景都是暂时物,所谓“物是人非事事休”,只有一腔心情是天上明月,长在水中游的。心有山水,才能做出山水文章。我只听过有人因为文章感人至深,或者是因为境遇与自身相同而伤心落泪,从未见过有人因为词藻华丽而涕零不已。

  要写美文须从心出发。从心出发则情感真挚,没有做作;从心出发则思维开阔,眼界宏大;从心出发则平淡自然,勿用强求。这是写文章的前提,缺少前提则不知所云。

  不过光有心思可不行,有多少人是有心无力的,或者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所谓空怀满腔热血,无奈无处泄发,在写作上则成了无法泄发。积累是基础,缺乏了文学积累的文章犹如被拔了毛的鸟,犹如被剃了牙的虎,是既不经看,也不经用的。没有锄头你无法锄地,没有船桨船也无法前行,没有堆砌无法成塔,没有打牢基础,房子也无风自塌。同样,对于写作,没有日积月累,则没有信手拈来。这是规律,也是经验,是基础,也是累积,厚积薄发讲得就是这个道理。前人已经栽树,况且是靡大森林,后人若是不进去,如何乘得凉?唯学能广识,唯学能博智。这需要我们操斧伐柯,学习前辈,从前辈处汲取营养,只有学会执古之道,才能做好御今之有。这种道理亘古不变,观察别人才能发现自己。多学能补心之所缺,多学能接心之所长。唯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所以,欲写美文,积累为基础。平时不积累,临了无话说,那时可真就是“苦不堪言”了。

  我们可以拿着前人丢给我们的工具,但是却不能掘着和前人一样的田。若是只会沿着别人的路走,那我们便会迷失自我,还会是真正的自己吗?别人是参考,自己心中得有数。我觉得写作非常注重一个“悟”字,能悟才能说。所谓悟则通,通则变。老子看水悟到了“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苏轼看水写出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名句;张若虚看水更是发出了“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人生感叹。事有同而心无尽。学会悟才能学会发展。若说积累是基础,那一个人文章的成就能有多高,完全决定于他自身的悟性。悟得越多,则文顶愈高。意不称物,文不逮言。悟通则通,一通百通。我们不能被他人之思想所枷锁,要敢于突破,春蚕结茧,蛹化为蛾。文学的天空广哉无比,一代青年更该“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司马迁若没有亲身力行,没有深刻的体悟,岂能创作出“通古今之变”的伟大著作?

  写作还需要丰富的经历做保障。古人的“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必有诗”并不是胡言乱语的,深闺室内只会导致鼠目寸光,见识狭隘罢了。前辈学者凡是稍有声名的无不阅名山大川,览人世风情,毕竟,我们的文章是写在世上的。

  文学一途,悠远漫长,一步一个脚印才能步步稳当,拔苗助长似的前进是毫无所得的。想写出美文就得刻苦铭行,就得从心出发,敢闯敢悟,走前人未走之路,另辟蹊径,成一家之言或也不是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