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面墙都在呼吸美文

张东东老师

每一面墙都在呼吸美文

  20××年3月的一天,风和日丽,宁波博物馆举行开馆典礼仪式。参加开馆的人们远远看见一座房子,很平凡,似乎与宁波这座最早东西方文明对话的“海上丝绸之路”核心港口,也是最早接受西方文明的港城。不相称。走近之后,却不能不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博物馆外形奇特,外墙是用旧的青砖和瓦片堆砌而成。墙上还不规则地开着一些窗,窗的大小不一,高低不同。难道富足的宁波连一座博物馆都建不起吗?旧的青砖和瓦片透露出的是宁波的寒碜还是设计者王澍的独具匠心?

  于此相比,中国美术学院象山分校校区就更像是建在农民的油菜地里一样。校区内、建筑周边的土坡上。倒处开满了金灿灿的油菜花,一只只蜜蜂嗡嗡叫着穿行在校区里,与朗朗的读书声交织在一起。如一幅田园风光画,传达出的人、建筑、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给了学生们极大的创作灵感。

  王澍设计的那些别致、像错落抽屉般的商品楼盘,哪怕住在100米的高度上,也能体会到住在两层高的小楼里的感觉,屋檐滴雨,窗前有树。就像是李渔的半亩园,或者中国的书院。书院真正的意义是一连串用院子围合起来的纯粹场景,其中不能缺了那些不会伤害人的植物和动物。

  回头来看,宁波博物馆像是宁波的四明山,尽管山的平均高度只有100到300米,但从古到今游人如织,历代文人骚客留下不少诗篇,确实是名至实归,这山永远是主角。虽然是旧砖旧瓦,但赋予了新的生命。中国的传统从来就不认为“旧”是坏事,即为所谓的“循环建造”,清代的民居常可发现砖材有前代故朝曾使用过的物品。宁波博物馆的建成,在王澍看来是一种标志,他形象地把宁波博物馆的建造比作中国园林的建造。他说:“中国园林在建造之初的状态不是最好的,但当十年之后,通过滋养,它具有了勃勃生机。宁波博物馆运用特殊材料使它有了生命的环境,若干年后,当‘瓦爿墙’布满青苔,甚至长出几簇灌木,它就与自然融合起来,真正地融入了历史。”远看是一堆砖头,近看却每一个细节都很清楚。这种建筑思想来源于中国园林的'建造,大中见小,小中见大。

  最理想的建筑师基本就是一个哲学家,要懂得生活,带有一种人类学家的气质,思考一些生活中、生命当中带有诗意的事情,拥有一种类似于文人的感觉。王澍更像是一个达·芬奇式的科学家,除了画画、做建筑,还做各种研究。最后是一个亲自动手的工匠。

  他的作品被人称为“会呼吸的建筑”。人们在仰望一栋栋摩天楼那些灰蒙蒙、硬邦邦的砖块的时候,常有一种死气沉沉的感觉。而他却冷静地思考,赋予作品以生命,让每一幢建筑物都活起来,让每一堵墙都在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