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描写旅游的美文

孙小飞老师

关于描写旅游的美文

  山水游记,景为象,游为踪,感是魂;内容的复杂决定了表达的复杂,所以,在写山水游记时,作者往往会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或叙事或抒发情感,下面给大家分享描写旅游的美文,欢迎借鉴!

  旅游的美文1

  道宝河,是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山河镇的一个古老的村子,她默默地睡在太行山深处,已经有四五百年的历史了。

  夏日,我来到太行山脚下。“太行天路”——207国道,拦腰凿开太行山,蜿蜿蜒蜒,缠绕着大山的身体,盘旋而上。

  在山底,抬头望,四面都是巍峨挺拔的山峰,肩靠着肩,臂挽着臂,人就好像是在山峰围成的井里面。从山顶眺望,峰峦叠嶂,绵延不绝,一座座山峰刀劈斧削一样,直上直下。

  太行深处,一条羊肠小道的尽头系着古老的道宝河村。稀稀疏疏的石头房子散落在山谷里,一片一片的梯田点缀在房子和大山之间。梯田的田埂曲曲弯弯,都是大大小小的石头垒起来的,一道道梯田就像竖起来的波浪,一浪高过一浪,涌向山顶。眼前,就像铺开了一幅巨大的色彩丰富的抽象派画家的画卷。

  道宝河村真的是座石头村。各家各户的小院,墙是石头垒的,地是石板铺的。院子里有小平房,有两层的小楼,都是大大小小的石块砌成的。石头搭的“之”字形的楼梯,从底楼的侧面通到楼上。烟囱是石头的,灶台是石头的,水池是石头的,连鸡舍牛圈也是石头的。

  一条源于南山的泉水,穿村而过,缓缓流淌着。村里的树、草都扎根在石头里,顽强地生长着、尽力地绿着。村子里的小路是青石板铺成的,这样的路,最适合在秋雨中漫步,撑一把油纸伞,就可以做一回雨巷里那个结着愁怨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这样的路,也许就是郑愁予笔下那个“美丽的错误”——青石的街道向晚,达达的马蹄,不是归人,只是过客。

  村口坐着花白头发的老人,看到观光的人,就会热情迎上来。一位慈眉善目的大妈把我带到院子里,院子里住着老两口,兼做农家旅社,游玩的人可以在这儿睡睡石炕,尝尝农家饭。院子里青石铺地,摆着方的圆的石桌石凳,一藤葡萄架遮着半个院子,漏下片片阳光的影子。

  午饭是手擀面,番茄炒鸡蛋,酸菜炒豆芽,一人十块钱,不论是一碗还是三碗。面条爽滑劲道,土鸡蛋味香色黄。家常便饭,原汁原味,口齿留香。还有一锅香糯的红豆粥,一盆黄稠的玉米糁粥,都是免费的。两个人的饭,加一瓶啤酒,结账时问啤酒多少钱,老人说,没零钱啤酒就算了。山里的老人,厚道。村子的民风,淳朴。

  山村的夏天,已经美得让人陶醉,可是据说,道宝河最美的时候是秋天。那时,漫山遍野都是红叶,柿树上挂着沉甸甸的如黄灯笼一样的柿子,山楂树上结满密密麻麻的红宝石一样的山楂。各种野果子也都熟透了,散发着浓郁的果香。那好吧,道宝河,你等着我,秋天我再来。

  旅游的美文2

  秋季,是个登山的好时节。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们一行人随车出发了。我坐在一个靠窗的位置,一路欣赏公路两旁的景色。一株株举着红色小旗的不知名小树在车前一闪而过。进入山区,车的速度缓了下来,感受得到车在奋力攀爬,车内很安静,我望着窗外的小山,在秋风里裸露着层层岩石。褐色的表层,在雨水冲刷下显得苍白,不禁慨叹岁月无情。

  车绕了几道弯,终于来到了景点。山下,已经停好了十几辆大巴,可见今天的九如山迎来了一个热闹的场面,听景区人说,九如山自开山以来还没有过如此盛大的场面。想必都是冲着山水而来的。

  正在发呆,甚至有些茫然无措的时候,导游挥动着一面小红旗在那里大喊各位游客跟上了,这里只有一条上山的道和一条下山的路,请大家一定跟上,不要迷路。于是,来不及多想,便追随着浩浩荡荡的人群出发了。走了没多远,一条木制的栈道出现在眼前,褐色平整的古木被切割成一条条,静静地并排躺在那里供游人上山,栈道上看不到金属丝和铁片的痕迹,踩上去丝毫不动,人在空中却格外安全和古朴自然。栈道很窄,仅容一人通过,等了很久,我们才爬上了一个小山坳,一座平整的小桥出现在眼前。导游招呼大家稍事休息,可以在此拍拍自然风光。一群孩子开始吹起了泡泡,一个个大大的肥皂泡在阳光下闪着五彩的光,给这个小山增添了生气与光彩。

  随着导游,我们来到了一个岔路口,我们正准备向着有小桥的方位进发时,导游拦住了我们说这是一条小路,走过去还要沿原路折回,诺,这里才是通向山上的路。因为害怕迷路,那条小路的通幽处也没有去欣赏,想等下次来时,就不必跟导游可以自己四处闲逛时就可以去探秘了。走了几步,一汪潭水出现在眼前,水面很平静,岸边种着几株柳树,潭水中央一块片状的岩石平铺在水中央,一个长条状的大石矗立在上面,山与水巧妙的一个拥抱。我向四处张望,试图寻找这潭水的来源。仔细寻找才发现在路的左侧一个不起眼的地方,有一个小水洼,这个水洼紧靠旁边的山,山的一面还有水流的痕迹。原来是山上的泉水偷偷溜来了这里。

  导游的步伐很快,山势也越来越陡,很久没有爬山,我都有些上气不接下气了。转了几个弯,我们来到了猕猴岛。铁丝围成了一个长方体,里面一只小猕猴和一只小狗滑稽地站在一起。猕猴调皮的扮着鬼脸,小狗安静地站在那。工作人员不知用了什么招数,小猕猴竟然爬到了小狗的背上,惹得游人驻足观赏并展露笑颜。大概是上山以来最开怀的一次。猕猴岛的左侧一个石头砌成的房子静静立在那里,门口一张桌子上一个竹编的箩里随意躺着几个葫芦。房檐下还挂着个鸟笼,养着一只鹦鹉,好奇地望着游人。站在这里,我久久迈不开步子,想是被这个情景迷住了。导游催促下,我们又出发了。

  循着哗哗的水声,我们来到了景区的一大亮点----峡谷群。高高的山峰无声地耸立,山的一侧几个大字映入眼帘不游峡谷,枉来九如。山的两侧分别修了两条栈道。一条盘曲向上供游人继续高处观赏,一条绕着山峰修到山脚,可供游人从山地仰望山峰和峡谷。几股泉水从高峰的中上部向下流淌,顺着山石汇入山下的六合潭,潭水清澈,水声引来了无数游人留影拍照,我却不想打扰这纯净的山水,就把这种自然地美收入眼底,留在心间吧。山下徘徊了很久,我在想这山,这水配合地如此默契,是不是约好了来这里绘一幅山水缠绵的画卷?

  脚步在移动,内心的情感却在汹涌山上有泉,落水为潭,潭留山影,山水与共。不禁在心底赞好美的自然风景。爬到了山顶,时间已经临近了中午,许多游人纷纷钻进了餐厅,我停下脚步,仔细观察这坐落在山间的餐厅,不得不承认设计者的眼光。餐厅屋顶全部是木制屋顶,仿古建筑,墙身用大石砌成,木与石充分展示了与大自然融为一体。餐厅的斜对面是从山顶淌下来的溪水,不慌不忙地淙淙流淌,我找了个石凳坐下,沐浴着正午的阳光,陶醉地闭着眼睛遐想。阳光暖暖地照在身上,从未感受过如此的惬意。歇过之后我绕到餐厅的后面,一片树林映在眼前。林间闲淡地散着几张石凳和石桌,在那悠悠然地自得其乐。

  看看时间尚早,不自觉地放慢了步伐,想细细品品自然的韵味。平整宽阔的地方,修建了一个个木制的长廊,长廊的上方有一个小亭,纯粹的木制结构,且看不到一丝金属,把木制技术与自然完美融为一体,我爬上小亭仰头久久凝望,不禁慨叹设计者的理念纯自然、原生态!

  下山的路上还巧遇了几座木屋,屋身用整齐平滑的木板严丝合缝拼合组装到一起,屋顶用树皮做成瓦的形状覆在上面。大概这是我所见最原始的房子。在游览的过程中内心有很多疑惑,看到不远处一个导游站在桥上观风景,便走过去向她请教这里的栈道古朴而结识是用什么木材建造的?松木,从东北运来的松木。这里的小亭子明显带有异国风情,请问是哪个国家的风格?日本,这里的景观出自日本著名的景观设计师西久树带领他的团队设计的。缠绕心头的疑惑被一一打开,心中畅快了不少,一群大学生说说笑笑从身旁经过,连空气也变得生气勃勃。

  来到山门前我才发现这里有一个大石横卧,写着山名的由来如山如阜,如冈如丘,如川之方至,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如松柏之茂。心中豁然,这就是九如,山虽无言,却胜过诗人。

  旅游的美文3

  王羲之故居我几年前游过,这次再游,印象更加深刻。

  书法是中国的国粹,最能体现汉字的神韵。王羲之被称为“书圣”,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无与伦比的地位。

  洗砚池街有不少书画门店,文化气息浓郁。王羲之故居在这条街的中段,这片古典园林式建筑是王羲之幼年居住处。

  园林虽然不大,但亭台古雅,竹树掩映,奇石迷人,令人赏心悦目。古色古香的大门上,有当代书法大家启功先生题写的“王羲之故居”扁额。对着大门的是便是举世闻名的洗砚池了。书圣幼时学书,洗砚之处池水尽墨,被后世传为佳话。池北有砚碑亭,亭内立有“洗砚池”、“晋王右军洗砚处”两块石碑。有“晒书台”,王家当年曾在此晒书。有高大厅堂,名为“琅琊书院”。现临沂曾为古琅琊郡地,书院之名让人嗅到一股浓浓的书香味。书院内陈列书圣的碑帖、石刻及全国书法名家精品等。有晋墨斋,内陈列文房四宝、书、画等。有留香亭,池面曲桥回旋、衔亭接岸。洗砚池西有百米碑廊,50余块大理石碑上刻有著名书法家的题字,让人叹为观止。

  洗砚池不远处有王右军祠。王右军即王羲之,他曾任东晋右将军。祠内有王羲之坐像,两边童子各一,左抱文房四宝,右抱白鹅;祠院内立一龙凤碑。

  还有鹅池。王羲之喜欢鹅,世间有“书换群鹅”的故事。鹅池一片碧水映照着长形的亭子,池中有白鹅戏水,岸边有篱笆围起的地块,巨龟驮起的石碑上有榜书“鹅池”二字,导游说“鹅”为羲之字,“池”为献之字,不知真假,却很有趣味。

  园中有普照寺。书圣故居怎么建起了佛寺?原来这普照寺并非今人拼凑建成,而是与书圣故居本来就有关系。确切地说,现普照寺所占之地,就是王羲之当年的`故居。王羲之生于303年,307年(晋永嘉元年)随家族南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舍故宅为佛寺。佛寺历经兴废,数次改名,刘豫伪齐时易名普照寺,沿袭至今。现故居园区的定名和修复,是上世纪九十年至本世纪初分期进行的。大雄宝殿不远处有一高大的石碑,碑文以柳公权字体刻就,称“集柳碑”。原碑为金代翻修殿宇是所立,现在看到的是近年重刻的。第一次游此,感觉碑文刻字与柳公权玄秘塔所书丝毫不差,这次再端祥,却觉得看上去虽然笔画一致,但整体气韵上,倒比世上流传的柳贴多了几分清秀,少了几分骨硬之感。这或许是我看走了眼,或许是复建者刻串了韵,或许是不自觉地受王右军妍美书风的影响?

  此园的内容比较丰富,集中体现了临沂文化的一些看点。园中还有五贤祠。祠中奉祀的是临沂地区古代的五位大贤。这五位大贤,诸葛亮忠贯日月自不必说,颜真卿、颜杲卿忠烈为唐也不必说,需要说说的是西晋时期的王祥、王览兄弟。王祥就是二十四孝中卧冰求鱼的大孝子,王览是王祥的同父异母弟弟,在王祥受后母迫害时,王览总是出面护佑哥哥。如果说王祥主要体现了大孝,王览则主要体现了大悌。王览就是王羲之的五世祖,由此可知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传承性。另有晋墓,出土有大量文物,想来,那墓中的中年夫妇和幼童就是王羲之家里的人了。

  旅游的美文4

  松鸣岩距临夏市50多公里,海拔2700多米,位于甘肃临夏州和政县南25公里处的太子山林区。

  在高大的雕廊画柱的大门外,有许多别墅、宾馆、商店类的建筑,坐落在绿树掩映的花丛中,很漂亮,给人一种走进画中的感觉。我们站在这些建筑群边上拍了几张照片,然后买了大小五张门票,又为我们的座驾交了十元钱的门票,就驱车直达山纵深处。

  见惯了绵延起伏的山脉和曲曲折折、高高低低的道路,当一条平坦整洁的公路被两边侧立的山峦夹着伸进纵深处,到一个转弯处却在路边突然出现一道挺秀险峻的屏障,山下则汪住两泓碧绿的清波,素喜摄影的我赶快下车,对着奇山俊水按下快门,同时为眼见的一切在心里叫起好来。

  很多车停在路边,一条沿着山谷沿着公路流下来的河流,到了这里汪成了两泓碧波荡漾的湖水,是被一座矮矮的堤坝拦截成的高低有致的两段,中间隔着一溜钢筋水泥的栅栏,栅栏下是一个个圆形的水泥墩,人踩着水泥墩,可以临波微步地靠近山。水可以穿过栅栏流到下一个湖里,继续照着山的影子。

  湖上有桥,蜿蜒起伏的舞到了对岸。人也跟着舞着的桥扭到对岸,对岸很直接,迎面就竖起一座绿色屏障。

  山很高很陡,峰形奇特、芙蓉俊貌,宛如三位飘逸的仙女,衣袂飘飘地行走在绿树环抱的群山峻岭之中。半山腰悬出几座色彩绚丽的庙宇,溢光流彩的屋檐掩映在树丛中,神秘而又迷人,有宽阔挺直的台阶可以到达,一些人已经沿着台阶走上去。

  我仰着脖子看,头晕起来,赶快收回一点注意力到水上。湖水清澈而碧绿,倒映着山的影子,寺庙的影子,桥的影子,人的影子,有潺潺响声入耳。沿着湖中的水泥桩走向对岸,到了湖中间就被水流炫得晕起来,赶紧抓住了身边钢筋水泥的篱笆,闭眼凝神一会,才疾步走过,全顾不上制造一点临波微步的效果,到了岸边,心几乎要飞出胸腔了。

  从对岸看过来,公路如练,湖水如镜,是流动着的镜,也不完全是镜,因为镜照不出这样的水波潋滟。风景真的如诗如画,而我也宛在画中了。

  不敢再抬头看山,山太高,也不敢看庙,因庙里有佛,我六根未净却想悟到禅意,怕被佛哂笑。走向台阶,我要去朝佛。我知道不能以逸代劳亵渎自己向佛的心,就决定用自己很久没有跋山涉水的双脚做一回攀援。

  台阶很高很直,一直延伸到陡直的主峰下,任我心思迫切,它却毫无变数,托我几步一喘,一步步走入佛的掌中。陡直的石阶大约有几百级,最上面是一块巨石,巨石的上方,就是悬在头顶的庙宇。在没路可走时石阶才拐向两个方向,两个方面的路都是平缓细碎的台阶,走走试试,两个方向似乎都是通往庙宇的道路,只不过沿途风景各异。

  沿着庙宇下的巨石走过去,这条路慢慢地隐藏在了浓密的树丛里,前面是更加陡峭的台阶,从另一条路上去,到了一个悬修在路上面的庙宇,名为天王殿。进了山门,已经到了修在悬崖上的路,路边有栏杆,挡住山上摇摇欲坠的游人,靠着山势依旧是一座座小佛殿,佛殿有名,殿有菩萨塑像,有香火袅袅,燃香的是几个穿着俗家衣服的老人。满面烟灰色,倒也看不出超凡脱俗的味道,也许他们并不是住持而只是为了躲避俗世烦恼或者仅仅为了求得一安身立命之处的的无家可归的人吧。

  依次走过悬空的山道,抬头看,更高处突起更大的一块巨石,巨石上一座约隐约现的庙宇,似乎修的更雄伟华丽些,但是恐高的我已经没有勇气再登一段山路了,只好放弃。

  下山的时候,才发现穿过天王殿的那段台阶陡得离奇,上去容易,下来却难,需要面向台阶,背向天空,手脚并用才能保证万无一失。好容易走到笔直对着山下的宽大台阶上,我紧张的眼睛都花了。

  拐向另一条上山的路,听见流水潺潺,还有一些轰鸣声。寻声而去,见一挂银白的激流从陡直的山间飞下,直垂到路尽头一个石坎上,石坎深处有个大洞,人真的可以沿着修了锁链的石阶走进里面去。不过水花迸溅,石阶上湿漉漉的,要是不小心,滑到,可真的有点危险。

  一起下山,顺着没有台阶的草坪走还容易些。到了山下扭头看去,彩旗飘飘的庙宇大殿,在暮色里渐渐地隐去了。天已黄昏,山间有乌鸦的叫声,到了回去的时候。

  坐车上看门票背面才知,早在元代,就有人在此凿洞塑佛,修庙建寺,修行隐居,明代初具规模,万丈悬崖上的飞檐寺,好像也叫悬空寺,建成于明朝成化年间,现存的殿宇有:玉皇阁、菩萨大殿、天王殿,观音殿,王母殿… …有了满载于摄像机中的照片为证,我可以在回家后夜半无眠时一一对应着回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