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理且饶人经典美文

阿林老师

得理且饶人经典美文

  芸芸众生,大多都是讲理的。理是生活隐匿的轨道,是生命内在的基准线,是人和人相处的界碑,不能游离,亦不能随便跨越。如果违逆,便会酿造出各种冲撞纷争,甚至会繁衍出各等令人匪夷所思的荒唐来。理由道派生,因此理和道常常携手而行。道在前,理在后,说明道在引领着理,理随道而亦步亦趋。理因袭的是规矩,秉持的是良俗,遵循的是公义,讲究的是对错——文明社会的存续,有赖于公众对公理的敬畏与坚守。

  理并不抽象,亦不深奥,它渗透于日常的细节当中,凝结为一个个的生活常识,比如借债还钱,考学按分数高低录取,邻里间不能把自家的杂物堆积到别家的门口,以及不能随地大小便,等等。一国之君不循理,天下则乱套;一家之主不讲理,家庭则鸡犬不宁。然而讲理并非万能,单纯地讲理而不兼顾其他,结果会与初衷南辕北辙。作为人,角色不同,站位不同,高低有别,身份迥异,同居于一座屋檐下,共济于一条舟船上,一旦论理起来,仿佛各有各的理。人和人之间,有时候心灵相拥,亲密无间;有时候心坐围城,遥隔千山万水。阻隔的心,宛若相距千里之遥的河流,越流越远,很难融合交汇。在互不信任的氛围里,若执拗于讲理,执意于分出个孰是孰非,不但无益于弥合分歧,而且极易使原有的裂缝更加地趋向纵深。讲理,是要分场合和对象的,且不能让理走向僵化与教条。人是活人,理也是活理。人易动易变,理就不能僵硬得一成不变。

  家庭是不适合讲理的。一个家庭,如果讲理之风弥漫,日日唾沫飞溅地非要辩出个你错我对来不可,则预示着距离家庭关系的分崩离析已为期不远。家庭是讲情的地方,成员之间本就是一笔糊涂账,与谁有理谁无理几乎无涉,只要念及于亲情,在体恤中后退,在体谅中包容,一切纠结都能消散,所有难题都会有解。

  然而理毕竟还是要讲的,因为理关乎生活秩序,左右于社会风气。当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的情景一再涌现,只能證实我们身处的现实世界已浸染疾患。无理可讲的生活,肯定是黑白颠倒的;歪理盛行的社会,无疑是暗无天日的。理要小心翼翼地维护,不可随意践踏。对理的维护,是为预防社会成员避免陷入非仁非义的泥淖,在遭遇诬陷时无处伸冤。对理的践踏,对理的越界,对理的枉顾,可能一时得利,但最终必受其害——为摘取一颗甜果,却要将整个树木砍伤或毒化,来年品尝到的肯定是一枚又青又涩的苦果——循理而行,依道而为,方为人生的正途。但理是一回事,讲理又是另一回事。理本身所蕴含的善德,还需要以善意的方式释放;否则,就违逆理存在的'本意,而堕入非理的境地。也就是说,讲理时要节制唾液的杀伤力,泯灭唇齿的火药味,点到为止,适度而可,切忌咄咄逼人,炮火连天,穷追不舍,得理不饶人。

  一个人在路上走,清洁工不小心将灰尘扫落在了他的脚面,他心里有所不悦能够理解。如果清洁工已向他报之以歉意的微笑,或者已向他说出了“对不起”三个字,而他依旧不依不饶,或冲着清洁工咆哮不止,责骂不休,或得寸进尺地揪住清洁工的衣领挥拳猛打;那么,他已经从有理的一方,转化为无理的一方了。他占有的那点薄理,在他的过度反应和失当举措中,悉数被荡涤殆尽。理是是用来讲的,不是用来骂和打的。打和骂,失之于理,失之于礼,更失之于仁德。

  至为重要的是,还在于理不能成为无理的遮羞布,更不能被偷梁换柱地被拿来为蛮横撑腰。一个年岁稍长者,在公交车上,于众目睽睽之下,对着一位让座稍微迟缓的少年破口大骂,甚至挥拳相向,则意味着该施暴者已脱轨于理,而滑向了蛮横无理。由尊老爱幼延伸出的让不让座,属于道德范畴,不属于法律义务。让了,实为高尚;不让,亦不卑鄙。无论长幼,先来后到,先来先得,就是人间至理,而那些后来者的抢夺与逼迫,属于不当得利,无疑是对理的亵渎与背叛。

  理直而气不壮,得理尚且饶人,不因据理而飞扬跋扈,不因持理而锱铢必较,则为做人的一种风范和美德。给失理者顾全面子,预留退路,从而让他们有台阶可下,既是对自我教养的提升,又是对大道大理的补充完善。理唯有与善同行,才能化为熠熠的光辉,温暖心扉,照彻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