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美文散文

阿林老师

戏说美文散文

  美文,顾名思义,能给人美的享受的文章——美,清新丽雅、入骨透心。应该说,这是狭义的美文,是少了功利性目的,纯粹抒发情感的载体。广义上来讲,美文没有文体局限:真实,可读,理性感性的,只要阅读如饮佳酿,就是好文章。

  真实不一定美,但美绝对离不开真实!时尚俏佳人、小家碧玉也好,憨厚拙朴、冷峻粗犷的汉子也罢,姣好的面容,刚毅的脸膛,都是一种可以阅读的自然美。因为他们散发的气息是自然纯真的,所以,争论孰优孰劣是很无聊的事情。一理通百,文章也是如此——古朴庄重,细腻委婉,张扬的,内敛的,只要情感真实,不停留在追求表面的五颜六色,都会让人抚卷欣然。

  道理谁都懂,可总有些人不愿意讲道理。Why? 文章以外的目的!这句话的意思可能有些不便上台面。有些人或许谬解了美文的涵义,抑或另有所图而极尽轻浮文章,失去了自我矜持,流于媚俗。对爱文者来说,看这类文章不知算不算是得不偿失。

  美可以雕饰,但不可流于做作。断背维纳斯,美!也有人说配上胳膊就完美了。完美的定义是什么,谁见过完美?生命离开了痛苦便失去了真实性,痛苦有时可以塑造出更震撼的美。罗丹为什么砍掉“巴尔扎克”那双完美的手?喧宾夺主,分散了整体表现力。所以,美就是真实与和谐!

  有人说;不要排斥那些唯美得过分的文章,我不知道其审美基调源自何处。国画中有一种绘画技巧曰留白,供人想象发挥,文章也不例外。好的文字会给人留下思索的空间,每个人看事物的着眼点会有不同,从而延伸不同的思维方向。这应该是有益于事物的发展,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唯美,没有错!唯美得过分我不知道是个什么概念,可不可以理解成‘做作’?文章如果竭尽铺陈、尽显做作,就像粉脂气十足的女子搔首弄姿一样俗不可耐!女子的娇羞妩媚源自天性流露:……未语人先羞,浅握双手,任发丝缠绕双眸;和羞走,倚门回首 ,却把青梅嗅……静若清池,动如涟漪,刚刚好,恰恰好,少一分显木,多一分则妖。所以季老说,“淳朴恬淡,本色天然。外表平易,秀色内含”。这些用在文章上也是一个道理——惜墨如金,天道自然。

  有句关于审美的俗语:要想俏,三分孝。我的理解是;一要清淡素雅,过于繁琐的美让人找不到欣赏切入点;二有一点淡淡的忧伤——伤即为失,若有所失是因为美的事物容易消逝,每个人都竭力去挽留却阻挡不了逝去,唯恐不曾珍惜。所以美中有哀,更容易引起共鸣。这大概就是此种审美的心理基础。

  无病呻吟,老生常谈的话题。小儿今年六岁,三四岁时,在玩耍中左手被抽屉轻轻夹了一下,使劲喊疼,内子忙去拿起他的小手吹呀吹的。过不久我问他还疼么,他却举起右手说还疼,让我也吹吹,这算是无病呻吟吧!小孩,可以理解,倘若大人如此举动,倘若文章如此用笔,你有什么感觉?

  古往今来,能流传的文字无不是沉甸甸的情感际遇所促成,而现在有些所谓的美文,真实的生活基础倒不是必须的,翻几本古人诗词,揣摩一下凄凉心境,品一品“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意韵,再似断似续地串一堆“雁鸣孤星冷月落,凭栏西风看花飞”等前人的美艳哀婉词句,便以为一篇好文章诞生了。

  这种临摹的文章看不出生活的`味道,倒像是张飞邂逅了林黛玉,旁人怎么看都是别扭。模仿是学习的一种方法,但切不可沦为复制,什么事情都想着捷径,搞不好就入了魔境,不如静下心来多读几本书、走几里路,品一品自己的生活。诸君试想,绝大多数网络疯传的美文,是不是看罢五味杂陈欲喷,拍案直呼后悔?而真正能让人沉思的,都是那些朴实、真情实意且生活韵味十足的文字。

  真实的经历是模拟不来的,那心境也是局外人难以体验的!长歌当哭必是在痛定之后,而一声幽长的叹息,比之当哭的长歌,蕴含着同样沉重的凄怆苍凉。

  许多圈内人士不无无奈地说:网络文学现今已成了肤浅的代名词,大有西风压倒东风之势。这或许有些偏激,但实质上透着的是无奈和担心。

  小情感,大世界,用心的作者很看重收放,也就是平衡小情调和社会意义。已经有很多东西沦为作秀和纯娱乐,文字可以消费,但不能消遣,是不是应该留给子孙一点真正美的东西?文化是社会精神的晴雨表,文者乃社会心理行为监听、诊脉者:踅摸历史,叩问将来。吹尽黄沙始得金,不失责任感,也许舞文弄墨者会少挨一些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