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传统文化,共筑完美人生》美文

阿林老师

《学习传统文化,共筑完美人生》美文

  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生活节奏也变得越来越快。人们每天忙于工作,起早贪黑,朝九晚五。车水马龙间,多少喧嚣繁华随尘起;多少日升月落伴风逐。

  不记得已是多久无暇清闲,倚一窗阳光,阅一本好书,历经春荣秋枯将近三十载,蓦然回首,也不过弹指一挥间。偶有感慨,亦是唏嘘这光阴的虚度。

  于是,每当夜深人静无眠时,也将那落满了灰尘的书籍翻上几番,没想到这几近被人遗忘的传统文化,竟也能抚慰这颗嘈杂浮华的心,带给心灵不少沉静与思考。

  其实,中国本就是具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知恩图报,尊老爱幼,待人诚恳……这些优良的传统从古至今都为人所熟知。在古代,论语孟子道德经等等这些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因现代人大部分对古文生涩,觉得高深难解,所以研读之人甚少。其中,弟子规便是相对较易解读的传统文化书籍,薄薄的一本书,却关系到家国、人格。它是做人的准则,也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分,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它在每代人的虔诚阅读和信奉中,嵌入了人类的精神史。即便在当代,仍然影响着很多人,教育我们如何规范言行礼仪,如何诚义做人,明理于孝、悌、礼、仁、忠。

  人这一生,从受生于世,到归落于尘,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质。人生百态,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所谓欲做事,先做人。记得红楼梦中有句话:“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无规矩不成方圆,凡事言行皆规范,方显素质修养。只有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归宿,更是照耀心灵永恒的阳光。

  一直觉得,学习,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通过学习对自身产生的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相对容颜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却是需要时间来沉淀。置身扰攘尘世,每个人为人处世必定有着各人不同的原则,并在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而学习传统文化,就是要把圣人的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也许,是古人没有现代人忙碌的节奏,纷繁的追求,所以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人生、思考未来、思考言谈举止、待人接物方方面面的行为规范。

  特别喜欢易经中的那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我经常用这句话去勉励自己,告诉自己,做一个人,必要做好一个强者、智者。又想起温总理在上任时说的那两句话:“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摸索”。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那么今天倘若能对如此精深的文化精髓有所领悟,是不是也能足够受用终生。

  现代的人多是浮躁,甚至是一些研究古典文化的人亦是难免同化,倘若所有人都能专心学习传统文化,让旷久的时间,静默的历史浩瀚无声的浸润心灵,社会又将是怎样一番景象?

  不敢说自己是个有智之人,但至少在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后,我知道一个人要有着豁达的心胸才可以宁静平和的心态去对待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淡泊名利,,去掉尘世的浮华与虚无,修心,便是一个提升精神家园的过程。

  自从品读了弟子规之后,我就深切的体会到,做人要懂得感恩。感恩给我们生命的人、感恩给我们知识的人、感恩给我们衣食的人、感恩给我们住所的人、感恩曾经批评过我们的人。滴水之恩,要当涌泉相报。将别人的爱永记于心,把别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动别人。

  对一个人而言,应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最先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些都是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但当今社会的我们,又有多少人还会将尽孝尽到如此细微之处?

  再比如说,弟子规里面讲到待人接物要怀着恭敬之心。虽然当年李夫子把千年以来博大精深的融家思想融会贯通在这短短一千零八十个字里,但他却把中国五千年的道德规范集大成为一体,正因为如此,我们在理解弟子规的时候,才不能只执着于文字的字面意思,更要解其深厚内涵。

  例如,弟子规中有讲:“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虽然这个是描述人在入别人门的时候先敲门,或者是走入一个房间的时候,要出一点声音或者打声招呼,让里头的人知道有人要进来,以免打扰他人或者造成困扰。这一条讲的是这个态度,但是在这个态度背后就反映了一个平时做人所需要注意的一种心态。我们真正要学习的更多是这个心态,而不是字面上的行为举止。换句话说,那个心态我们拥有了,不管将来在任何的场合任何的时候,这个心态就能够时不时地反映出来,而不一定是入门的时候或者是上堂的时候。这个态度就是厚道笃实诚恳,在平时的行为举止中保持谨慎谦卑的态度,以礼待人,让人有所知觉,感到舒服和尊重。不管自己是什么身分,平等待人,把对方放在心里,就能够做到这个态度。包括下文中的“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表面上是别人询问时,要告诉对方自己的姓名,而不是只是一个“我”,这个所表达出来的一种态度就是恭谨,跟他人应对的时候非常的恭敬谨慎。态度来自于平常的训练,我们要注重对自己的要求,包括真诚心、恭敬心、笃实心的态度。

  佛法里说人有四种恩德必须报答:父母、师长、国家和众生。上面已经提到了父母之恩;老师的恩德,启发我们的智慧非常的大;今天如果没有国家,没有一切的施政,我们就没有办法生活在安定的社会里头;我们今天所享有的一切,都是一切众生努力才有的结果。所以我们不仅要常怀感恩之心,更要在与人相处之时,为人谦和有礼。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朋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想让别人喜欢与你相处,你的态度首先要恭敬,行动上要多为他人着想。“为他人着想是第一等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所谓做人难,不就是难在这里吗?我们有时候会觉得敏感度不够,其实是缺乏平日的训练。“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弟子规教育我们要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件小事上,人前人后,都要持有恭敬的态度,唯谦卑有礼,才是一个人自然流露的品质。

  弟子规中还教育我们要找准人生目标。人生就是一个过程,过得如何很大程度取决于选择什么样的目标。“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这句经文让我明白了人这一生,要以“德学”和“才艺”为重。把“努力学习,积蓄力量,努力工作,贡献社会”作为人生的目标。如果只是以外在的物质作为追逐目标,无论成就几何都不能让人感到真正长久的快乐。唯有精神富庶才可以充满人生的每一个瞬间、每一个过程,这种快乐应该是可以带入坟墓并影响后世的,能达到如此境界的人,想必一生都不会再觉遗憾。

  我觉得弟子规博大精深,意义深远,它给予我们的是人生的方向,生活的向导,甚至是灵魂的升华与塑造。它能让我们明白何谓修养,人生在世又如何知足常乐。通过弟子规的学习,用来反省自身不足,取长补短。正如荀子有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因为无知,所以才更要学习前人的知识与智慧。就像春暖花开的人生,恰逢一场甘霖的浇灌润养,但愿平凡的人生,可以活出不平凡的智慧与思想境界,伴你我共筑完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