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容量大,不但要掌握目前的知识,还要把高中的知识与初中的知识溶为一体才能学好。在读书、听课、研习、总结这四个环节都比初中的学习有更高的要求。接下来是关于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的文章,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设计方案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概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2.理解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对细胞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利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实验,提高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增加概述和归纳总结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同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对细胞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细胞膜对细胞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
【难点】
细胞膜对细胞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1.老师展示地球与宇宙、中国与外国、生物与外界环境、细胞与外界环境、细胞的结构图,提问:
(1)地球与宇宙的边界是什么?
(2)中国与外国的边界呢?
(3)生物与外界环境的边界呢?
(4)细胞与外环境的边界呢?
(过渡语)细胞作为一个基本的生命系统,它的边界就是细胞膜,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系统的边界——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环节二、新课教学
研究细胞膜的化学组成,首先要把细胞膜与细胞的其他组分分开,怎么样获得细胞膜呢
(一)细胞膜的成分
1.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1)学生思考要制备细胞膜,应该选择什么细胞作为实验材料呢?PPT呈现植物叶肉细胞、神经细胞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的图片?请学生选择并说明原因,之后PPT呈现人体正常的红细胞,人的圆涨的的红细胞和人的涨破的红细胞图片
(2)确定了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作为实验材料,那又该选择什么方法制备细胞膜呢?PPT呈现3种方法:①用针扎破,让细胞的内容物流出?
②用镊子把细胞膜剥下来?
③细胞内的物质是由一定浓度的,如果把细胞放在清水里,水会进入细胞,把细胞涨破,细胞内的物质流出来,这样既可得到细胞膜。
(3)确定了实验材料和试验方法,该如何做实验呢,学生看教材“实验”这一模块,思考总结实验步骤,并在大屏幕呈现人正常红细胞和光镜图片和人部分红细胞已涨破的光镜照片。
思考如果上述实验在试管中进行,细胞破裂后,还需要用什么方法才能获得较纯的细胞膜?
2.细胞膜的组成
(1)PPT呈现材料:①19世纪末,欧文顿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上万次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②人的消化液中含有很多能够水解蛋白质的物质,用这种物质处理细胞膜,会使细胞膜分解。学生阅读这两段材料得出结论: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环节三:总结与收获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堂课重要知识:制备细胞的材料、方法;细胞膜的成分
作业:细胞膜具有怎样的作用?学生课下预习并查找资料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设计方案2
教学重点:
1、细胞周期的概念。
2、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以及有丝分裂的特点
3、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
4、细胞分裂的意义
5、制作临时装片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
教学难点:1、细胞周期的概念。
2、细胞有丝分裂的特点及意义
3、有丝分裂过程中DNA、染色单体和染色体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讨论:生物体是如何长大的?
1、从物质转化角度分析:同化作用强于异化作用
同化作用主要发生在细胞的那些结构上?这使细胞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引导学生简要复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从细胞变化角度分析:细胞分裂——细胞数目增多
细胞生长——细胞体积增大
细胞的体积一般都是很小的,细胞生长到一定大小后就会通过细胞分裂使其体积减小。为什么细胞要进行细胞分裂呢?指导学生展开讨论。(请参考“细胞有丝分裂.ppt”)
学生总结:细胞分裂的生物学意义。
对于单细胞生物体,细胞分裂意味着生物个体数的增加。多细胞生物体的生殖活动也是通过细胞分裂完成的。对于多细胞生物体,细胞分裂则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的基础。细胞分裂保证了细胞有足够大的表面积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从而保证了新陈代谢对物质更新的需求。因此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基础。
根据对细胞分裂过程的观察,细胞分裂主要分为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三种不同的方式。
学生观察并讨论:认真观察39页青蛙红细胞细胞分裂图、37页植物分生组织细胞分裂图和107页产生精子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图,简要说出他们的主要区别特点。
归纳总结:提出三种细胞分裂方式并比较主要不同。
三种细胞分裂方式中,无丝分裂通常是已经分化的细胞所采取的细胞分裂方式,如青蛙血液中红细胞的细胞分裂。(见扩展资料)减数分裂只发生于有性生殖过程中,多是用于产生有性生殖细胞如卵细胞或精子细胞等;而有丝分裂则是最常见的方式,如生长发育过程中体细胞的产生以及无性生殖过程中新个体或生殖细胞——孢子的形成……。人体就是经过连续的有丝分裂由一个受精卵细胞生长发育成的。
有丝分裂可以连续发生,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细胞周期。
学生阅读并讨论:
1、学生分析有关文字描述找出关键词语(什么样的细胞?起、止的标志?为何这样划分?)
2、根据图解描述什么是细胞周期。
3、一个细胞周期包括哪两个阶段?它们在时间分配上的特点是什么?如果观察一个正在进行有丝分裂的组织,处于哪个阶段的细胞会更多些?
(一个细胞从它产生开始直到它又通过细胞分裂变成两个相同的子代新细胞这就是一个周期。它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两个阶段。)
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上一次分裂结束开始,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时为止。包括两次分裂间期的遗传物质复制,和分裂期的遗传物质的均分两个过程。
设问:为什么有丝分裂可以连续进行?
一般情况下,通过有丝分裂产生的全部细胞都具有相同的遗传性。克隆技术就是利用的这一原理。为什么有丝分裂能够产生相同的细胞呢?在一个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和分裂期这两个阶段各自完成了那些生命活动?
配合课件进行讨论学习,并且作笔记:
根据课本给出的数据等资料可以知道,在一个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占有极大的比例。分裂间期是一个新生的细胞进行物质积累生长成熟的阶段,与此同时这个细胞还要为新一代细胞的产生做好充分的物质准备。因此看似静止的分裂间期其实是细胞最繁忙的阶段。
根据给出的图形和照片比较并描述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具有哪些特点?是否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分裂间期:为细胞分裂做物质准备。(占时90~95%)
细胞变化:细胞核大核仁明显,染色加深。核内渐出现染色体纤丝。
分子变化:DNA复制加倍,有关蛋白质大量合成。
总结:
1、细胞变化:细胞由扁变方,细胞核占有极大的比例。细胞核染色均匀,颜色渐深,核仁不止一个,非常显著。
2、物质变化(原因):细胞核内完成了DNA分子的复制,细胞核内DNA分子数量增加了一倍。核酸容易被碱性染料染色,因此细胞核颜色明显变深。细胞内有大量的蛋白质被合成,其中有一部分与DNA分子一同构成染色体。根据书中图示可以知道复制的两个DNA分子是靠一个着丝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核仁部分见扩展资料。可以给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讲解。)
一切准备就绪后,细胞分裂就可以开始了。细胞分裂是一个相对较快的阶段,在这一阶段要完成遗传物质的均分和细胞质等结构的分离。分裂间期复制的DNA要完整地分离,使新形成的两个子代细胞分别获得完全相同的一整套DNA。如何保证复制的两套DNA分子能准确无误地分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呢?
根据课件引导学生讨论:
学习细胞分裂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看图说话,学会抓重点、要点,学会比较、分析……。
细胞分裂是一个连续发展变化的过程,没有严格的阶段界限。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核的变化以及核内DNA、染色体的变化是观察的重点,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是主线。要引导学生从中体会生命精密合理的美感。
为了研究方便,将有丝分裂的全过程被人为地分成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四个阶段。
细胞分裂期:细胞一分为二。主要是完成细胞核遗传物质的均分。(占时5~10%)
1、前期:
进入分裂期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让细胞核内的DNA散出来,只有这样才可能实现遗传物质的均分。观察前期细胞模式图及其变化过程,描述分裂前期细胞的主要变化特点。染色质转变成染色体的生物学意义?
根据对动画、图解和照片的观察,描述有丝分裂前期细胞的变化过程及细胞特征。
染色质→染色体。
每个染色体含2条姐妹染色单体,复制的两个DNA分子分别位于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
核膜、核仁消失,细胞核解体。纺锤体形成。
总结:
1、完成了DNA的复制及其相关蛋白质的合成后,核仁逐渐解体消失。阻碍DNA分离的核膜也随着解体消失。
2、DNA分子很大,数目也较多,遗传物质以染色质形式高密度地聚集在细胞核内。在细胞分裂初期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变成染色体,可以使DNA分子在分离过程中不损坏,保证了遗传信息的完整性。
3、简要介绍纺锤丝的来源和纺锤丝体的形成。
4、关于染色体与染色单体、染色体与DNA的关系,可以通过照片及动画进行讲解。
重点讲解染色体的结构。让学生明确:染色单体形成于细胞分裂间期,在有丝分裂前期才能通过显微镜观察到。
通过复习染色体与遗传物质DNA的关系——染色体是转载遗传物质DNA细胞结构,让学生清楚地知道DNA分子与染色体、DNA分子与染色单体间的数量对应关系。DNA分子的行踪是通过观察细胞结构——染色体的行为了解到的。
2、中期:
根据对图解和照片的观察,描述有丝分裂中期细胞的特征。
DNA高度螺旋化。短粗的染色体清晰可见。
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集中在“赤道板”上。
总结:
1、突出在纺锤丝的牵引下,染色体的着丝点集中到细胞中央的道板上。
2、强调赤道板是位于细胞中央部位的一个坐标面,不存在任何物质性结构。
3、由于染色体高度集中,造成纺锤体清晰可见。
4、强调绘图要点……。
3、后期:
根据对动画片段、图解和照片的观察,描述有丝分裂后期细胞的变化过程及特征。
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增加一倍。
纺锤丝牵引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核遗传物质DNA均分。
总结:
1、在纺锤丝的牵拉下,每个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成两个。原来在一起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用词要准确。重点强调染色体数目增加的原因。
2、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上着丝点是受力点,染色体臂应该是顺向细胞中央的赤道板。
3、由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形成的两条染色体,由于是复制品,因此形态、大小等特征应该完全相同。
4、末期:
遗传物质已经完成了均分过程,接下来就是细胞质的分离等收尾工作了。根据对图解和照片的观察,描述有丝分裂末期细胞的变化过程及特征。
DNA解螺旋,染色体→染色质。
新的核膜出现,细胞核重新形成。纺锤体消失。
赤道板中央位置出现细胞板,并向外围扩展形成新的细胞壁,细胞质分离成两部分。
1个亲代细胞→2个核遗传物质完全相同的子代细胞。
总结:
1、收尾工作与分裂前期正好相反。
2、由于细胞壁的物理特性,导致了植物细胞在分裂结束时只能是细胞板向外扩展形成新的细胞壁。
3、有丝分裂有效地保持了细胞内遗传物质的恒定性。对生物的遗传意义重大。
讨论:
1、为什么细胞只有在进行分裂的过程中出现染色体,其他阶段都以染色体形式存在呢?
2、同时出现或消失的结构都有哪些?其中细胞核结构与染色质几乎是同步存在的意义?
3、DNA是如何实现平均分配的?
4、简要说明有丝分裂的特点?其生物学意义是什么?
5、回味有丝分裂过程中精巧的程序设计,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6、在一个细胞周期中,遗传物质的规律性变化设怎样的?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表示?
用表格形式如何表现?表格的优点是?
用曲线如何描述?优点是什么?
根据表格中的内容,用曲线描述一个细胞周期中DNA、染色体、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
根据这一图表可以清楚地读出一个细胞周期中各个不同阶段内DNA、染色体和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
复习:(课件素材资料:可以选用网上下载的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动画、自制课件中的动画或下载的录像片断)
播放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动画
看有丝分裂过程中的“丝”,回忆遗传物质的均分过程。
展示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图片和动画片段,对比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讨论二者的异同。
讲解有关中心体的产生时间及组装过程(后者选讲)。
课堂练习:尝试用表格形式表示动物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
讨论:
1、有丝分裂的特征和意义。
2、通过有丝分裂进行繁殖所产生的下一代个体有什么特点?
3、由同一个受精卵发育成的两个双胞胎个体应该具有什么特色?
4、科学技术方面有哪些成果是利用生物有丝分裂的特点实现的?
5、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一样,在细胞进入分裂期以前也进行过一次遗传物质的复制过程。但是紧接着却连续发生了两次细胞的分裂——遗传物质两次被平均分配。你认为减数分裂产生的子代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与亲代细胞相比还会相同吗?应该有什么特点?(这就是减数分裂名称的由来)
6、无丝分裂过程产生的子代细胞能否用于培养新一代个体?为什么?
7、分析比较三种细胞分裂方式的异同。他们各自适用于那些过程?为什么?(选作)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设计方案3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理解ATP的分子简式及其结构特点
2、理解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其对细胞中能量代谢中的意义
3、理解ATP的形成途径
4、掌握ATP是新陈代谢的直接能源,并理解ATP作为"能量通用货币"的含义
能力方面
学生通过分析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及其对细胞内供能的意义,初步训练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让学生在分析自己身体内发生的ATP-ADP循环及其重要意义过程中,体验到生物学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价值,加强学生对身边的科学(RLS)这一理念的理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对于ATP的分子结构,教材首先介绍了ATP是腺嘌呤核苷的衍生物,分子简式为A-P~P~P,其中A代表腺苷,T代表三个,P代表磷酸基,~代表高能磷酸键,然后从比较高能磷酸化合物释放能量的标准数值和ATP释放能量的数值入手,使学生很信服地认识到ATP的确是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
2、对于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教材中首先介绍了ATP水解和重新合成的过程:ATP与ADP的转化中,ATP的第二个和第三个磷酸之间的高能磷酸键对于细胞中能量的捕获、贮存和释放都是很重要的。第二个高能磷酸键的末端,能很快地水解断裂,于是ATP转换为ADP,能量随之释放出来以用于各项生命活动;同样,在提供能量的条件下,也容易加上第三个磷酸,使ADP又转化为ATP。在ATP与ADP的转化过程中都需要酶的参与,活细胞内这个过程是永无休止地循环进行的。
同时还介绍了ATP与ADP的这种相互转化是十分迅速的,ATP在细胞中的含量是很少的,如肌细胞中的ATP只能维持肌肉收缩2钞钟左右。从而易于引发学生讨论ADP-ADP循环的意义,同时可使学生加强ATP是生物体维持各项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的观点。
3、对于ATP的形成途径,教材是在介绍了ADP-ATP循环的基础上,从动物(包括人体)和绿色植物两方面进行了阐述。对动物而言,产生ATP途径是是氧化磷酸化,即呼吸作用;对植物而言,产生ATP的过程包括氧化磷酸化(呼吸作用)和光合磷酸化(光合作用)。
4、对于ATP的生理功能,教材先分析了生物体内糖类、脂肪等物质具有储存能量的特点,指出新陈代谢不仅需要酶,还需要能量,糖类是细胞的主要能源之一,脂肪是生物体内重要的储能物质,但这些有机物中的能量都不能直接被生物利用,它们的能量只有在细胞中随着有机物的逐步分解而释放出来,且储存到ATP中才能被生物体利用,从而使学生易于理解为什么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在本节的最后,教材还用ATP是流通着的"能量货币"这一形象的比喻,以加深学生对ATP的生理功能以及ADP-ATP相互转化的认识,即伴随着ATP的水解与合成的过程,发生着能量的释放与储存,从而推动新陈代谢顺利进行。
教法建议
本节教学内容中,ATP的分子简式、ATP的生理功能是重点,ATP与ADP的相互转变在新陈代谢中的作用,既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1.引入本节课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以下事实,即生物体的生存不仅仅要依靠物质上的支持,同时还必须有能量的维持,在生物体内发生物质变化的同时,必定伴随着能量的获取、储存、释放、利用和散失。这样,引入ATP这一生物体直接能源就顺理成章了。
2.引出ATP这一高能化合物时,还是先从学生较为熟悉的能量形式入手比较容易被学生接受。比如,可先从宏观上引导学生分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把光能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在糖类、脂肪等有机物中;动植物又通过呼吸作用分解体内的有机物而获取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出:光能只有转化成一种活跃的化学能,才能被绿色植物利用;同样,动、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出的能量,除了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或维持体温外,其余的都要转化成一种活跃的化学能,才能用于各项生命活动。那么这种活跃的、随时可以利用的化学能是什么呢?这样自然而然地就引出ATP这一生物体的直接能源物质。
3.ATP的分子结构不宜讲授得过于深入。学生只要了解ATP中具有不稳定的高能磷酸键,ATP水解时释放其能量,形成ATP时需要能量就可以了,应把学生讨论的重点放在ATP释放出的能量用于哪些生理过程,及形成ATP的高能磷酸键时,能量来自哪些生理过程,以便使学生易于理解ATP和ADP的相互转变在细胞中能量的储存、转移和利用中的作用。
4.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及这种转化在能量的储存、转移和利用中的作用,是本节学习的难点。为使学生的讨论顺利进行,教师应适时给学生以下提示:
其一,细胞内ATP的含量是相对稳定的;
其二,ATP在细胞内的含量是极少的,
其三,细胞内的糖类、脂类等能源物质不能被细胞直接利用,ATP的水解后释放的能量才是细胞内各种生命活动的直接能量来源;其四,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不能为生物体直接利用,只有这些能量转移给ATP,且ATP水解后释放的能量才可被细胞利用。最终应使学生认识到ATP与ADP之间高效、迅速的转化是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的,ATP是生物体的直接能源,是细胞能量代谢的"通用货币"。
5.ATP的形成途径也不宜太深入,因为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具体过程还没学到。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出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成ATP中的化学能,并将ATP中的化学能最终储存在糖类等有机物中,即光合作用过程中固定的光能是绿色植物、动物和人形成的ATP的能量源泉。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设计方案4
一、教材及学习任务分析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新课标教材(人教版)必修三第五章第五节的内容,着重讲述的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对生态系统进行整体讲述的一节课,与本章的第一节相呼应,也是第二节到第四节的总结。
本节课中我们将共同学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稳定性的分类。这有助于我们更清楚的认识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并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意义有充分的认识。
二、学习对象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对象针对的是已经对生态系统结构有基本认识,能够阐释生态系统的功能。
三、教学目标确立
知识目标:
1、能够解释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说出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
能力目标:简要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形成人和自然和谐发展思想。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难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五、教学思路
以“问题探讨”为引入点,通过正面和反面的实例,使学生认同并理解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并准备多个实例,让学生在分析实例的过程中体会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方式和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负反馈调节”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学生已经对生态系统能够保持稳定有了基本的概念,此时提出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强调抵抗力稳定性核心是“抵抗干扰,保持稳定”,恢复力稳定性的核心是“遭到破坏,恢复稳定”。区分两者之间的区别,并理清稳定性是建立在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之上的。
举出相应的实例,如:请比较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之间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强弱。进而得出决定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应该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的复杂程度。
进一步提出,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与实际生活进行关联,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有了依据。
六、教学资料准备
演示负反馈调节的模拟动画
七、课时安排:一课时
八、详细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请大家阅读教材中的“问题探讨”,为什么这些原始的森林经历了这么多的磨难依然存在呢?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教师活动:在讨论时可以从生物和环境之间及种群间的相互作用这个角度切入。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教师活动:根据大家的讨论可得:原始森林的存在是因为环境的适宜和物种之间的平衡。那么我们再想想,人类能否在生物圈以外再建立一个适合人类生存的空间呢?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教师活动:实际上,我们人类曾经做过这样的尝试,我们曾经建立过生物圈2号,但是持续的时间只有两年多,最终因为各个组份的不协调导致失败。通过这两个实例可以得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
【通过介绍生物圈2号的建立及失败原因创设教学情境,引出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通过实例激发学生学习思考及探究兴趣。】
教师活动:那么生态系统是如何实现自我调节的呢?大家请分析下面两个例子
1.草原上生活中着兔子和狼,那么兔子和狼是怎么样实现了各自之间的平衡的呢?
2.一些森林被大火焚烧后,可是一段时间后,被焚烧的地方就会有更多新的树木生长出来,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学生回答
教师活动:很好,由于生物之间的相互制约,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才会导致这样的情况,我们就将通过生态系统自行调节后达到稳定状态的过程,称之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通过对生活素材的合作讨论,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教师引导,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转化和应用,理解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师活动:展示上述两个例子的动画模拟图
教师活动:通过相互制约达到平衡的调节,我们称之为负反馈调节。而与之相反的正反馈调节方式会使整个生态系统偏离平衡状态。但是这样的调节是由限度的。
教师活动:生态系统会遭受到一定的外界干扰,但是最终会恢复平衡,这样的方式我们称之为抵抗力稳定性。如果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但是最总恢复原状,我们称之为恢复力稳定性,这两种稳定性是一个生态系统最重要的。它们是自我调节的延伸。
教师活动:请大家比较一下:草原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和抵抗力稳定性的强弱。
学生活动:草原的恢复力稳定性更强,森林的抵抗力稳定性高
教师活动:大家是如何判断出来的呢?
学生活动:根据两个生态系统物种的多少
教师活动:决定生态系统稳定性强弱的最主要依据是生态系统中物种的复杂程度,物种越复杂,那么抵抗力就越强,同时恢复力相对就要弱。两者之间是成反比的关系。
教师活动:那么对于生态系统,我们应如何提高其稳定性呢?
学生活动:应当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
教师活动:人类的哪些活动会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呢?我们应该如何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学生活动:讨论并回答。
【通过学生讨论,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的重要意义,联系到人类各种活动(如乱砍滥伐等)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深刻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总结:生态系统的稳定可以保证我们生活环境的稳定,但是现在我们人类生活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生物圈的稳定性,这样的后果是严重的,因此,我们应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共同维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通过知识学习,认识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联系生活实际,提出相关保护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实现本节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并制作生态缸,并观察其稳定性。比较小组各自设计的生态缸稳定性,分析影响其稳定性的因素。
【通过课后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生物学习兴趣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设计方案5
一、教材及学习任务分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普通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生物必修模块3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它是本章第一节的知识延伸,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中最重要的一个功能。《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揭示了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过程和特点。能量的流动在整个生态系统中,不论从个体层面还是群体水平,都是存在的。我们学习时,一般在群体水平上研究,这种将群体看作是一个整天的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经常用到。
同时,在本节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能量流动的概念以及能量流动的方式和过程。能过具象化的表示或阐述能量流动的流程。能够概述能量流动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尝试调查周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
二、学习对象分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建立在生态系统的结构基础之上的,它体现了生态系统的功能。同学们已经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对生态系统有基本的了解,但是缺乏将个体看做一个整体进行系统性分析的能力,这样会导致分析能量流动时以个体的视角审视,无法深刻领会能量流动的内涵。同时学生缺乏具象化思维能力,可能会无法分清能量流动的过程和方向。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
【知识目标】
1、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来源,流动渠道和研究目的。
2、概述能量流动的特点。
3、说出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能力目标】
1、使用数据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
2、尝试调查农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情况。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处理相关数据,计算能量利用效率。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注农业发展和生态农业的建设,形成生态学观点。认同科学服务于社会观点。
四、学习重点和难点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五、学习研究目标
1.在群体水平上分析能量流动的过程。
2.阐述能量流动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六、学习思路设计
本节教学可以从“问题探讨”出发,引发学生的讨论,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能量角度考虑,并提示学生“生命活动离不开能量,生物需要不段的获取能量才能够生存”。进一步引导学生“那么什么是能量呢?能量一般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呢?不同的生物获取能量的方式是如何的呢?”在一步步的引导中,学生能够逐渐明确能量的存在形式,可以将抽象的“能量”概念具象为“食物,阳光”等实物。
然后再进一步的引导学生回答“是不是获取了能量以后,所有的能量都被利用呢?能量是沿着什么线路进行流动的?”。其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能量流动的短暂性思考,铺垫后面的知识内容。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之上,提出能量流动的概念。然后引导学生“我们如何研究能量流动最能够直观的表现能量流动的脉络呢?”
七、学习准备
网络资料的准备:制作能量流动的多媒体视频
河南高考排名1955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吉林外国语大学和湘潭大学兴湘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黑龙江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甘肃高考排名54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和天津城建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高考排名715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劳动节放假时间安排
政治教学工作经验总结范文五篇
数学工作教学总结范文7篇
高一下学期物理课程教学设计五篇
高中生物学科教学设计方案五篇
关于九年级上学期生物教学设计
教师资格考试高中生物学科专业知识模拟试题(三)及答案
高一生物教学案例设计
高中生物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高二生物理论课教学设计方案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在新疆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河南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河北高考排名18497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17460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要多少分宁夏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湖南师范大学在云南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广东高考排名24743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在宁夏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的审计学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安徽高考排名2639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安顺学院要多少分广东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广东高考排名9412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高考排名67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洛阳科技职业学院要多少分甘肃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福建高考排名4683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的数控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和辽宁工业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赣州职业技术学院和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在内蒙古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四川高考排名142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初中生物个人教学工作总结最新五篇
常用的生物教学方法
九年级生物理论课教学方法有哪些
高一年级下册生物教学设计五篇
关于高中生物学科组教学设计案例
教师资格高中生物组成细胞的分子模拟题及答案
七年级实用的生物课教案范文
七年级生物学习探究教案五篇
初三生物教案范文五篇
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五篇
七年级下册生物人教版教案五篇
高二生物学习方法解答
高考生物学习方法提升
高二生物学习方法掌握
高一生物学习方法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