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期中复习1
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阅读教材P114~115)
1.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基因库和基因频率
(1)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2)基因频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3.生物进化的实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二、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阅读教材P116~117)
1.可遗传变异的来源突变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
2.可遗传变异的形成、特点和作用
(1)形成
①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这就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②通过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基因重组,可以形成多种多样的基因型。
(2)特点:随机的、不定向的。
(3)作用:只是提供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三、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阅读教材P118)
1.原因:不断淘汰不利变异的个体,选择积累有利变异的个体。
2.结果: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四、隔离与物种的形成(阅读教材P119~121)
1.隔离
(1)概念: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
(2)类型:常见的有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2.物种的形成
(1)三个基本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
(2)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生殖隔离。
五、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阅读教材P123~126)
1.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生物的进化。
六、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阅读教材P126)
1.有些学者认为:大量的基因突变是中性的,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中性突变的逐渐积累,而不是自然选择。
2.有些人认为:物种形成并不都是渐变的过程,而是种群长期稳定与迅速形成新种交替出现的过程。
重点聚焦
1.为什么说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种群的基因频率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3.自然选择与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有什么关系?
[共研探究]
资料:某种群中有AA、Aa、aa三种基因型的个体,其中AA、Aa所占比例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
请分析作答:
1.生物进化
(1)为什么说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不是个体?
提示:个体的基因型是终身不变的,无论它在自然选择中具有多大优势,其基因型也不可能一成不变地遗传给下一代个体,因为个体的基因组成来自双亲。种群中个体的基因来自种群基因库,个体死亡后又通过其后代把基因延续下去。如果一个个体不能与种群中其他个体交配产生后代,这个个体在进化上就没有意义。
(2)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种群、种群的基因频率
(1)判断种群发生变化的依据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2)除自然选择外,基因突变、迁入和迁出等因素都会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3)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的相关计算
①若该种群中基因型为AA、Aa和aa的个体数目分别为a1、a2、a3,则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A的数目(A+a)的总数目×100%=2a1+a22(a1+a2+a3)×100%。
②若已知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P1、P2、P3,A的基因频率=AA的基因型频率+1/2Aa的基因型频率=P1+1/2P2。
③根据资料中的图,第36个月时,基因a在种群中的频率是多少?
提示:三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1,故第36个月时,Aa=0.4,AA=0.2,aa=0.4,基因a的频率为0.4+(1/2)×0.4=0.6。
[总结升华]
1.相关概念的比较
比较项目含义变化后与进化的关系
基因型
频率该基因型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
生物不一定进化
基因频率该基因数全部等位基因数×100%
导致生物进化
基因库种群中全部基因可导致生物进化,它的变化是形成新物种的前提
2.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1)已知基因型个体数计算基因频率(以等位基因A、a为例)
A基因频率=A基因的总数A基因的总数+a基因的总数×100%
a基因频率=a基因的总数A基因的总数+a基因的总数×100%
(2)已知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
设种群的个体数为N,AA、Aa、aa的个体数分别为n1、n2、n3,A、a的基因频率分别用PA、Pa表示,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用PAA、PAa、Paa表示,则:
PA=2n1+n22N=n1N+1/2×n2N=PAA+1/2PAa
Pa=2n3+n22N=n3N+1/2×n2N=Paa+1/2PAa
(3)根据遗传平衡定律计算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①遗传平衡定律
在一个有性生殖的自然种群中,符合以下五个条件时,各等位基因的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一代一代的遗传中是稳定不变的,或者说是保持着基因平衡的。这五个条件是:
a.种群足够大;b.种群中个体间的交配是随机的;c.没有突变发生;d.没有新基因加入;e.没有自然选择。
②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的特点
设A的基因频率为p,a的基因频率为q,则p+q=1。
雄配子
雌配子A(p)a(q)
A(p)AA(p2)Aa(pq)
a(q)Aa(pq)aa(q2)
即AA%=p2,Aa%=2pq,aa%=q2。
③实例:若已知AA的基因型频率为m,则A的基因频率为m。
【规律方法】伴X染色体遗传基因频率的计算
若基因(假设为A与a)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其等位基因,计算基因频率时,只需考虑X染色体,不考虑Y染色体的数量,若N表示基因频率,则计算公式如下:
NXA=2NXAXA+NXAXa+NXAY2(NXAXA+NXAXa+NXaXa)+(NXaY+NXAY)
NXa=2NXaXa+NXAXa+NXaY2(NXaXa+NXAXA+NXAXa)+(NXaY+NXAY)
[对点演练]
1.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和生物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生物只要发生进化,基因频率就会改变
B.只有新物种形成时,才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
C.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
D.生物在进化的过程中不一定有基因频率的改变
解析:选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所以基因频率改变生物就进化,基因频率不改变生物就没有进化。
2.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18%、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78%,基因B和b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A.18%82%B.36%64%
C.57%43%D.92%8%
解析:选CB的基因频率=18%+1/2×78%=57%,b的基因频率=1-57%=43%。
[共研探究]
请根据图示,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桦尺蠖种群中发生的可遗传变异有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
2.在树干变黑的环境下,浅色桦尺蠖易被天敌发现和捕食,ss的个体越来越少,SS和Ss的个体越来越多,决定黑_状的S基因的基因频率越来越高,决定浅_状的s基因的基因频率越来越低。发生上述变化的原因是环境变化了,即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3.对桦尺蠖种群来说,在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表现型,因为天敌看到的是性状,而不是控制性状的基因。
4.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都对种群遗传组成产生影响,但影响角度不一样。
(1)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丰富基因库,改变基因频率,从而影响种群的遗传组成。
(2)基因重组增加基因型的种类,以此来影响种群的遗传组成。
5.有人认为“发生在体细胞中的基因突变不能传递给后代,因此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这种说法不正确(填“正确”或“不正确”),因为发生在体细胞中的突变,可以通过无性繁殖的方法传递给后代,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总结升华]
1.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1)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不定向的改变。
(2)由于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因此它们只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3)变异的有利和有害是相对的,由生存环境决定。
2.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原理分析
[对点演练]
3.下列与生物进化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进化总是由突变引起的
B.如果没有可遗传的变异,生物就不可能进化
C.变异个体总是适应环境的
D.进化改变的是个体而不是群体
解析:选B自然选择、迁入、迁出等只要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就能引起生物进化;变异是不定向的,并具有多害少利性,此处的“害”与“利”即指能否适应所生存的环境;生物进化中发生改变的是种群的基因频率,单位是种群,故改变的是种群的特征,而非个体。
4.腕足类动物海豆芽,从4亿年前出现至今面貌基本没变,又没有灭绝,对此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A.自然选择对其不发生作用
B.海豆芽在漫长的年代中基因频率发生了较大变化
C.海豆芽很少变异,适应性强
D.海豆芽的生活环境基本没有改变
解析:选D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该生物的“面貌基本没变”,说明其生存环境基本没变,基因频率也基本没变,所以性状基本没变。
[共研探究]
1.物种形成
(1)判断下列描述是否属于同一个物种,并说明理由
①生活在同一区域的两个种群不属于同一物种,因为种群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总和,生活在同一区域的两个种群属于两个物种。
②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两个种群不一定属于同一物种。若两个种群能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则属于同一物种;否则不属于同一物种。
(2)物种形成的一般过程:种群――→地理隔离多个种群――→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基因库出现差别――→逐代积累产生生殖隔离(物种形成)。
2.隔离
(1)图中A属于地理隔离,一旦发生某种地质变化,两个分开的种群重新相遇,可以再融合在一起。
(2)图中B属于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就保持物种间基因的不可交流性,从而保证了物种的相对稳定。
(3)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是种群基因库的差异。
(4)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对种群影响的共同点是阻断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5)思考下列问题
①地理隔离一定能形成生殖隔离吗?
提示:不一定,当地理隔离时间足够长,基因库差异明显时,才能形成生殖隔离。
②产生生殖隔离一定经过漫长的地理隔离吗?
提示:不一定,如植物多倍体的形成,没有经过地理隔离,直接产生生殖隔离。
[总结升华]
1.地理隔离与生殖隔离的比较
(1)区别
地理隔离生殖隔离
概念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被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
特点自然条件下不能进行基因交流,一定条件下可以进行基因交流不能发生基因交流
举例东北虎和华南虎马和驴
结果形成不同的亚种形成不同的物种
(2)联系: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量变阶段,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质变阶段;长期的地理隔离通常会形成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关键,是物种形成的最后阶段。
2.物种形成的方式
(1)渐变式
(2)爆发式
爆发式物种形成是在一个较短时间内完成的,主要起源于个体的染色体变异或远缘杂交以及染色体加倍等,如普通六倍体小麦的形成。
【易错易混】
(1)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改变,这种改变可大可小,不一定会突破物种的界限。
(2)生物进化不一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对点演练]
5.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是()
A.导致种群基因频率不断改变
B.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C.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D.导致不同种群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
解析:选B隔离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6.下列关于物种形成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是常见的物种形成方式
B.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两个同种种群一旦产生生殖隔离就形成了新的物种
D.基因频率改变一定导致新物种形成
解析:选D形成新物种的方式一般是由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而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生物进化,但不一定导致新物种形成。
[共研探究]
1.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蛋白质多样性,根本原因是基因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多种多样的环境对生物不定向变异进行选择的结果。
2.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的关系:基因多样性是形成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础,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影响基因多样性。
3.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有通过种间互助实现的,如某种兰花和专门给它传粉的蛾;也有通过种间斗争实现的,如猎豹和斑马。
4.生物的共同进化不仅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还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总结升华]
1.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之间的联系
(1)基因多样性:生物存在各种各样的变异,并且变异是不定向的,进而出现了基因多样性。
(2)物种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蛋白质的多样性,基因多样性是形成物种多样性的根本原因,蛋白质多样性是形成物种多样性的直接原因。
(3)生态系统多样性: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的环境共同组成的,所以物种的多样性和无机环境的多样性共同组成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分析
[对点演练]
7.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个体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的内容
B.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不同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
C.物种的灭绝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D.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新物种形成的过程
解析:选B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物种的灭绝说明该生物不适应环境,被新物种代替;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共同进化的结果。
1.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A.突变和基因重组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B.只有出现了生殖隔离,才标志生物发生进化
C.种群基因频率改变一定导致生殖隔离
D.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解析:选D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的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也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2.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母虎和雄狮交配产下了“狮虎兽”,说明了并不是所有物种间都存在生殖隔离现象
B.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黑色与灰色桦尺蠖发生了进化,表现为共同进化
C.基因型为Dd的高茎豌豆逐代自交的过程中,纯种高茎的基因型频率在增加,表明豌豆正在进化
D.被巨大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的Abert松鼠,两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互不影响,而种群内的基因频率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
解析:选D母虎和雄狮交配产下了“狮虎兽”,但“狮虎兽”没有生殖能力,说明它们之间仍存在着生殖隔离;共同进化强调的是不同物种之间,黑色与灰色桦尺蠖属于同一物种;种群发生进化的本质是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而不是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
3.某生物兴趣小组抽样调查的200人中,各种基因型及其对应人数如表所示,则这200人中,Xb的基因频率为()
基因型XBXBXBXbXbXbXBYXbY
人数781487030
A.85%B.30%
C.20%D.15%
解析:选CXb基因频率=Xb的基因数/全部等位基因数=(14+8×2+30)/(78×2+14×2+8×2+70+30)×100%=20%。
4.在一个海岛中,一种海龟中有的脚趾是连趾(ww),有的脚趾是分趾(Ww、WW),连趾便于划水,游泳能力强,分趾游泳能力较弱。若开始时,w和W的基因频率各为0.5,当岛上食物不足时,连趾的海龟更容易从海中得到食物。若干万年后,基因频率变化为W为0.2,w为0.8。
(1)该种群中所有海龟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该种群的________,基因频率变化后,从理论上计算,分趾海龟中杂合子占整个种群的比例为________。
(2)该种群中海龟有多种多样的类型,其中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但由于变异是不定向的,因此只是产生了进化的原材料,进化的方向是由________________决定的。
(3)海龟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种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否产生了新的物种?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种群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该海岛中海龟的基因频率变化后,从理论上计算,分趾海龟中杂合子占整个种群的比例为2×0.2×0.8=32%。(2)海龟的类型有很多种,但没有新的基因产生,故其中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基因重组。但变异是不定向的,只是产生了进化的原材料,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自然选择。(3)(4)海龟的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可认为海龟发生了进化,但未与原物种个体产生生殖隔离,故并没有形成新的物种。
答案:(1)基因库32%(2)基因重组自然选择
(3)发生了进化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4)没有产生新的物种。只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并没有产生生殖隔离
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期中复习2
空气质量与健康
教学目标
1.描述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尝试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
教学重点
1.通过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了解空气
2.质量对人体健康有哪些影响。
3.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教学准备
1.教师:指导学生课前收集有关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关系的资料;指导学生调查家庭成员的吸烟情况;准备有关吸烟危害性的资料。
2.学生:调查家庭成员吸烟情况;收集相关资料。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回忆上节课的内容,回答问题。
复习提问:呼吸运动是如何进行的?
导言: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呼吸,一天要呼吸两万多次,空气质量直接影响人的健康。
2.空气质量影响人体健康
2.1资料发布
2.1.1几位学生上讲台发布所收集的有关空气质量影响人体健康情况的资料,其余学生聆听并对资料内容表示惊讶,产生触动。
课前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有关信息,上课时指导学生发布这些信息。
2.1.2阅读课本P52~53的资料分析,并分组讨论问题。学生代表本组同学的意见,组内其他学生补充。
指导阅读,组织并参与学生讨论,分析、评价,给予鼓励。
资料分析
2.1.4说出调查结果。通过交流分析,了解吸烟的危害。
课前组织学生调查各自家庭成员的吸烟情况,为家长算笔吸烟帐。
引导学生认识到吸烟的危害性。
分析资料,并质疑:吸烟危害健康,为什么有人还要吸烟呢?
小组成员阐明对吸烟的看法,并提出可行的策略方案。
2.1.5展示从报纸上剪贴的吸烟危害健康的资料,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
2.2在教师的引导下交流,说出治理沙尘暴的对策。
出示沙尘暴的资料,让学生了解沙尘暴对人体的危害,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2.1结合肺内气体交换的原理,理解煤气中毒的原因,提高防范意识。
讲述煤气中毒的原理,加强学生的防范意识,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3.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
阅读并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疑惑。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的探宄方案,让学生通过阅读,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采集和测算空气中尘埃粒子及探究方法
强化认识,进一步了解探究的方法和步骤。
展示探究步骤,提出在探究中应注意的事项。
小结和练习
用自己的语言说出通过本节课所学习到的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提高。讨论如何完成课后练习。
课后探究
课后分组,小组成员分工采集和测算当地空气中的尘埃粒子,并将结果进行公布和交流。
组织分工,强调活动的注意事项,参与交流,对学生的活动进行评价。
课后活动
到有关部门获取有关当地空气质量的资料,了解当地存在的空气质量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可行的改进建议。
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
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期中复习3
第六章 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描述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说出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2.运用调查的方法了解当地或我国某地的植被状况。
3.阐明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重要意义。
4.设计绿化校园的方案。
5.形成爱绿、护绿的意识,积极参加绿化祖国的活动。
重点和难点
重点:懂得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意义,并能积极地参与美化祖国的活动。
难点:唤起学生的危机感,激发起学生爱绿、护绿的保护意识。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材分析
本章的教学重点主要不是知识目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了解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和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重要意义,形成爱绿、护绿的意识,积极参加绿化祖国的活动。
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组织好调查、设计和课外实践这三个学生活动。这三个活动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相关技能的训练,具有重要意义,要认真组织实施。还要特别关注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本章是这册教材的最后,时近期末。所列调查和设计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也为教师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提供了方便。因此,应把评价一并考虑在教学实施之中。
教师可组织学生自学有关植被类型的知识。例如,通过录像和幻灯片等媒体,让学生了解各种植被类型,描述各种植被类型的特点。从动态的角度演示我国(或某地区、或家乡)植被的变化情况,为学生提供其他资料,便于学生讨论我国植被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可以进行横向比较(通过观察各国的植被分布地图,让学生粗略计算,并列表比较我国与其他国家人均占有绿地或森林的面积,或者我国不同地区人均占有绿地或森林的面积),也可以纵向比较(通过计算、列表比较建国以来各时期我国人均占有绿地或森林的面积)。或者组织学生撰写、宣读小论文,开小辩论会,了解我国植被破坏的严重程度,唤起学生的危机感和保护意识。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 学生活动 | 教师活动 |
一、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六种植被的特点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
4人小组合作进行自主性学习活动,观察书上插图,结合经验互相交流,在教师引导下进一步分析本地情况。 |
创设问题情景,出示图片,指导学生自学,然后组织全班交流,作为一员参与交流,对交流做引导、点评,保证交流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
二、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1、我国森林资源贫乏,属少林国家,并且资源分布不均匀 | 4人小组合作粗略计算,然后进行横向比较(各国森林面积和人均占有绿地面积)或纵向比较(建国以来各时期我国人均占有绿地或森林的面积),通过比较发现问题,分析原因。 | 出示表格(如各国植被情况数据),引导学生进行活动,组织交流,并作出评价。 |
2、我国森林面积和草原面积日益减少,并呈现退化现象 |
先看一看,想一想,然后4人小组议一议,之后以“假如我是一棵树,我想说……”为题进行角色模拟,进一步表达感情。 |
播放一段森林受到破坏的录象,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进行创意性角色模拟,激发学生情感。 |
三、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1、 植被资源可持续发展对策 (1)依法治林,加强资源保护,例如:《森林法》、〈草原法〉、〈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 (2)加强造林绿化进度,提高绿地面积及造林质量。
|
4人小组合作调查绿化活动开展情况,写出调查报告,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与同学交流。 |
讲述有关国家采取的策略,课前引导学生调查,组织学生互相交流和学习。 |
2、意识的提高 从自身作起,提高意识,关心绿化,积极参与植树造林活动
|
结合时事(如2008年奥运会主题),4人小组合作讨论准备为奥运会做点什么。 |
引导讨论,组织交流,激发学生情感。 |
进一步增强爱护植被和热爱学校的情感
“绿化校园”设计活动 |
课前4人为小组,调查校园内植物的品种及分布情况,其他的建筑情况,画出草图,并表明各自的位置,了解有关的园艺知识,然后讨论,设计出方案,制出美化环境平面图。 |
布置设计内容及目的。指导学生开展活动,提出评价方案,指导学生办专刊,进行展览。 |
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期中复习4
一、说教材分析
性别是一种特殊的性状,在学生中总是存在着一种神秘感,自然成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安排本节内容可以满足学生对于性别决定和性别遗传知识的需求。另外,社会上一些人仍存在着重男轻女思想,母亲生出女孩而遭到家庭成员冷落和责备的现象并不少见。通过本节的学习,要使学生科学地理解和正确地对待生男生女问题,希望教师在教学中渗透这一精神。
本节教学内容并不难,时间也较充裕,应该适当安排学生活动,让学生更多地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分析与讨论获得结论。
关于男女染色体的差别,教材编入男、女成对染色体排序图。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后安排学生仔细观察,找出男女染色体组成上的差异。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
能力目标:解释生男生女及机会均等;
情感目标:能用科学态度看待生男生女问题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
教学难点:解释生男生女及机会均等;
用新的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倡导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即培养普通公民必备的生物科学素养,而不是培养生物科学家的素养,以此来指导教学行为。《性别和性别决定》属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范畴,本节课的重点是人类性别决定的方式和生男生女的原理。我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是: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知道了遗传的物质基础,本节课重在从人类性染色体的水平分析人类性别遗传的规律,另外基于社会上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倾向,把生男生女的责任推于女性,导致了许多悲剧的产生。这和人们生活关系密切,也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有必要通过教学了解科学真相,这是我确立重点的依据。生男生女的原理,在知识联系上属于断层,突如其来,而且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因此确立为难点,教学中通过学生的游戏活动来突破这个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
1、关于导课:
以问题导入:“雌雄有别是自然界的一种普遍现象,人有男性和女性,许多动植物也分雌性和雄性,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人类性别决定的方式?想不想知道生男生女的奥秘?”这样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2、新课:
本节教学从认挂图、为染色体配对、寻找男女染色体异同开始,引出“性染色体”概念,进而通过生男生女的小组游戏活动,理解人类性别的决定方式及男女性别比例特征。再引导学生分析我国人口普查资料,分析数据,发现问题,对男女平衡问题产生兴趣,探究自然状态下,为什么生男生女的概率为1:1。
3、学生活动:
为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合作,勤于动手,乐于探究,亲身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设计了活动环节,老师宣布游戏规则,两人一组,制作卡片,随机抽取,模拟家庭生男生女的游戏,各组统计男女性别比例,向全班汇报、汇总。老师巡回指导,依据学习活动中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原则,设计思考题,启发学生思考:A这个活动的原理与生男生女的奥秘有关系吗?B有人认为生男生女的责任全在女性,你认为这种想法科学吗?通过学生活动揭示人类性别遗传的自然规律。当然从一个班统计结果来看,样本不够,不能科学地反映性别比。老师可引用全年级或几界届学生的统计总数,更有说服力。甚至推广到全国人口。
4、充分利用教育资源:
为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用小黑板列举建国以来我国大陆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对比,启发学生实事求是的分析历次人口普查有什么共同特征?尝试解释产生这种特征的原因。
5、知识的迁移和升华:
新课标关注个体差异,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创造机会,因此设计了以下问题:
A人们的观念和医疗技术会不会影响男女性别的比例?
B男女性别比例不平衡会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吗?给学生留下思考、想象和自主学习的空间。
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期中复习5
第二节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1、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2、运用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探究动物行为的原因
二、教学重点
掌握动物的几种行为类型的特点以及各科种行为对动物的生存和种族繁衍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设计探究蚂蚁觅食行为的方案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5-2-2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一、动物的行为有: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等。
二、先天性行为的概念
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如鸟育雏、蜜蜂采蜜、失去蛋的企鹅会把鹅卵石当作企鹅蛋来孵化等。
三、学习行为
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称为学习行为。如山雀偷吃牛奶等。
四、先天性行为与学习行为的区别
类别
先天性行为
学习行为
形成
生来就有的
不是生来就有的,在成长过程中形成
获得途径
由遗传物质控制
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
适应性
造就相对稳定的环境
适应复杂的环境
进化趋势
无脊椎动物主要的持为方式
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在它们的全部行为活动中所占比重也越大。
课本例子
母袋鼠与幼袋鼠、小鸟喂鱼、菜青虫的取食行为
蚯蚓走迷宫的实验、大山雀喝牛奶、黑猩猩钓取白蚁、黑猩猩摘取香蕉、动物的绕道取食行为
六、作业
1、动物具有“学习能力”,有利于( )
A、找到食物 B、逃避敌害 C、找到配偶 D、适应复杂的生活环境
2、下列各项中,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
A、马戏团的狮子表演节目 B、老鼠打洞 C、小狗作算术 D、蚯蚓走迷宫
3、下列属于学习行为的是( )
A、野鸭的迁徙 B、蜘蛛结网 C、蜜蜂采蜜 D、山雀偷喝牛奶
七、教学反思
河南高考排名1955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吉林外国语大学和湘潭大学兴湘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黑龙江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甘肃高考排名54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和天津城建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高考排名715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关于初三政治教研组教学总结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教案五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必看
七年级下生物教案人教五篇
七年级下生物教案人教五篇
关于初中生物学科教学设计
七年级生物血液教案范文
高一生物教学案例设计
高中生物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高二生物理论课教学设计方案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在新疆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河南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河北高考排名18497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17460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要多少分宁夏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湖南师范大学在云南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广东高考排名24743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在宁夏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的审计学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安徽高考排名2639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安顺学院要多少分广东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广东高考排名9412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高考排名67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洛阳科技职业学院要多少分甘肃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福建高考排名4683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的数控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和辽宁工业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赣州职业技术学院和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在内蒙古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四川高考排名142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初中生物个人教学工作总结最新五篇
常用的生物教学方法
九年级生物理论课教学方法有哪些
高一年级下册生物教学设计五篇
关于高中生物学科组教学设计案例
关于九年级生物教学设计
七年级生物上饮食与营养教案最新范文
新七年级上册生物学教案范文
初一生物下册教案范文
七年级生物教案学会观察范文
生物学七年级上册教案五篇
生物七年级教案上册范文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教学计划
关于新学期初中生物教学计划
生物八年级上教案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