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三生物教案1
一、细胞的分化
1、细胞分化的概念(41页)
细胞分化是一种普遍的生命现象。由受精卵发育成为一个成熟个体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细胞由全能性向专能稳定性发展的过程。细胞的分工加强,生命活动的效能得到了提高。与此同时已分化的细胞的发育潜能也逐渐受到抑制。细胞开始出现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特异性,而且这种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形态结构相同的细胞通过细胞识别作用聚集粘连在一起,最终形成了一个个具有较明显差异的细胞群。细胞由同型到异型的发展过程就是细胞的分化过程。细胞分化的结果就是组织的形成。
讨论:多细胞生物体在胚胎早期随着细胞的有丝分裂,细胞数目迅速增加。这些细胞的遗传物质相同吗?(复习有丝分裂特点)从理论上讲具有同样的遗传性的体细胞就应该表现出相同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事实果真如此吗?为什么?
教师提示(是引导学生回答):“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核酸对于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重要的作用。”
2、细胞分化的原因
决定细胞分化方向的根本原因是:虽然多细胞生物不同部位细胞内的遗传物质相同,但是由于它们所处的相对位置不同,因此它们控制蛋白质合成的状况就不完全相同,因而导致不同特定部位的细胞内的蛋白质和酶等重要生命物质的组成有区别,这最终导致了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就会不同。从表象上看就是细胞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组织和器官。由上可以看出细胞质在细胞分化过程中对细胞核的活动是有影响的。生命活动的发展方向和最终结果是内因和外因工作的结果。细胞分化在胚胎期达到了限度,出生以后的胚后发育只是原有组织体积的增加,不再增加组织的新类型。
3、细胞分化的特点与细胞的全能性:
细胞分化的稳定性与细胞分化程度有关,分化显著的细胞稳定性会更强。一般情况下分化的细胞将失去继续分裂的能力,尤其是动物细胞最为显著。植物细胞在特定的环境下还有可能逆转,重新恢复分裂能力。恢复分裂能力的细胞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仍可重新再分化。动物细胞的细胞核在离开原有的特定环境后,如果新的环境条件适宜也仍有可能恢复分裂能力。这是因为细胞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并没有遭到破坏。细胞仍然保有该物种应有的全套遗传物质。这就是细胞的全能性。
4、知识应用:
学生讨论交流:以上科学原理在生产实际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105页克隆技术可以应用于珍稀动物的保护;42页的组织培养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名贵花卉、珍稀草药、优良物种的迅速繁殖等;医学上组织器官的体外培养扩增可以用于移植手术;骨髓中造血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和定向分化可以挽救许多血液病人的生命……)
细胞的分裂和分化如果出现异常将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二、细胞的癌变:(可以通过学生阅读后归纳总结也可以由教师讲解)
1、癌细胞的产生原因:
在细胞内有专门控制细胞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的遗传信息DNA片断(基因)。当这些基因受到干扰发生程序紊乱或生理功能失衡时,细胞的分裂和分化就会失常。正常情况下细胞分裂不会超过50~60次,如果失控就会形成肿瘤和癌。癌细胞就是一团失去正常生理功能的恶性增殖的细胞群。
2、癌细胞的特点:(学生阅读后交流)
(1)无限恶性增生
(2)形态结构异常
(3)细胞膜异常,细胞容易分离扩散
癌症种类繁多,如肝癌、血癌(白血病)、骨癌、肠癌、膀胱癌等。随着环境的污染癌症的发病率急速提升,而且有低年龄化的趋势。因此癌症是当今世界上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癌症已经无情地夺走了很多人的生命,严重地影响了人类的生活质量,缩短了人类的寿命。人体为什么会换上癌症,诱发癌症的因素是哪些?癌的特点是什么?如何有针对性地积极采取适当的方法加以预防和治疗?……
3、致癌因素与癌症的预防: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整理(注意进行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哲学教育)
(1)内因:人体内有致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经过科学工作者的研究,目前已经发现了许多与癌症有关的基因。这些基因大体分成两类,普遍存在于人体的染色体上。是否患癌取决于两类基因是否被激活,是否能在适当的时间和空间内正常发挥作用。这属于生物体内的动态调节问题。
(2)外因:
①物理因素:各种有害辐射(如X射线、紫外线和核辐射等)
②化学因素:有害化学药物、制剂(如砷、苯、煤焦油等)
③生物因素:病毒引入。
学生交流讨论:致癌因素究竟离我们有多远?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上述有害环境我们接触到了多少?
吸烟和被动吸烟、厨房烟雾、汽车尾气、装修涂料中溢散的有害气体、过量的防腐剂、化妆品中的添加剂、色素香精、黄曲霉素、各种喷雾剂、制冷剂等等是否含有致癌物质?与癌症是否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日光浴的度如何把握?医院里是否有会诱发癌症的因素?如何防范?
目前癌症治疗的方法主要靠那些手段?原理是什么?
三、细胞的衰老和死亡
首先要明确:这是一个正常的生理过程。学生例举细胞自然衰老死亡的例子。
提示:人体红细胞、皮肤的表皮细胞、骨髓腔壁上的细胞、根冠细胞等。
1、特点:
对5个特点进行分析,认识因果关系。共同点都是对细胞新陈代谢物质交换和物质转化的阻碍作用,导致新陈代谢减缓、变弱。最终结果就是细胞死亡。
2、原因:
简要介绍有关假说(教参中有相关内容)
3、细胞的死亡:
细胞死亡有正常凋亡和异常死亡两类。正常的细胞死亡是在细胞遗传物质的控制下进行的主动过程,它有一套严格的程序。
它对于生物体的正常发育具有重要的影响。比如胚胎发育期手的发育如果没有细胞的调亡就不会有纤细的手指;如果没有正常的细胞调亡,蝌蚪的尾部就不会消失,它将永远不能变成青蛙……。正常的细胞调亡骸肩负着维持各种组织器官固有体积和形态的功能;还会使机体内异常的细胞得到及时清除,去处潜在的隐患;例如癌症就是异常的细胞没有及时死亡的结果……。因此细胞的正常死亡是生物体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调节机制,是机体平衡细胞增殖,调节机体细胞树木恒定的方式,是必不可少的生命过程。
浙江高三生物教案2
一、案例背景及学情分析
《减数分裂》是苏教版《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二章“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的第1节内容。本节课内容与上学期学过的有丝分裂有密切的关系,同时又是后面学习遗传变异的基础,所以本节课内容在整个高中生物学习中有着承上启下,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本节课内容由于图像多,曲线多,变化抽象等特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减数分裂是高中生物教材比较经典的一个内容,也是我们广大教育者值得思考的一节课。为了学生便于理解,这节课采用多媒体动画、绘图和列表等方法来模拟减数分裂各时期的变化以及整个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在整个减数分裂的学习中采取多种活动形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让学生用建好的彩纸到讲台上演示减数分裂染色体的变化。另外,由于我们普通班的学生基础比较差,所以在讲解和演示的过程中要做到形象化、整体化和直观化,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减数分裂的概念;
精子的形成过程;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分子数的化。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活动,体验合作的力量,养成团体意识和合作意识;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用辩证的观点认识生命现象。
教学重点
(1)减数分裂的概念;
(2)精子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分子数的变化
教学方法
利用探究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模型模拟教学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
法等来学习减数分裂的相关内容。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用ppt打出“受精过程”和“胚胎发育”的动画,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进入学习目标做好心理准备。然后和学生一起讨论我们人类是由什么发育而来的。
教师提问:假设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以有丝分裂的方式产生两性生殖细胞,这个假设成立吗?通过学生的假设,从而进入新课《减数分裂》。
(2) 减数分裂的概念
活动一 小组自主学习:减数分裂的概念
学生阅读教材掌握减数分裂的概念,同时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对象”、“时期”、“特点”、“结果”几个字,让学生从这几方面来更深刻的理解减数分裂的概念。
下一步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开始减数分裂模拟探究活动。
(3) 精子的形成过程
在让学生模拟减数分裂之前,先让学生了解“同源染色体”、“联会”和“四分体”这三个概念,并在ppt上投出:1对同源染色体=1个四分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4个DNA分子
活动二 合作探究:精子的形成过程
每组分发一套染色体模具(用硬纸剪成染色体形态,2种颜色纸表示同源染色体,用小磁铁表示着丝点),其中让一组去黑板上模拟精子的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规律。
学生通过模拟减数分裂的过程,基本掌握了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特点,通过小组的构建学生产生了不同的模式图,关于各个时期的特点学生也发生了一些分歧,也存在一些疑惑。全班形成了三种主要模型构建: 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 ②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没有分裂 ③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知道染色体如何分配
看完学生的展示后,老师对每个组的模式进行纠正,重点讲解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特点,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特点和有丝分裂基本相同。在给学生进行指导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知识点:①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形成四分体的时期,同源染色体分离的时期 ②着丝点分裂的时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的时期 ③染色体减半和DNA减半的时期
老师强调: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了4个精细胞,精细胞经过变形成为精子。
老师ppt展示精子形成过程,看完展示让学生黑板展示精子形成的大概步骤:
师生共同总结:一个精原细胞经过两次分裂形成了四个精细胞,每个精子细胞中含有数目减半的染色体。
(4)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的变化
活动三 合作探究: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的变化
通过前面的合作模拟探究、阅读教材、动画展示,让学生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构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的变化模型(坐标图以及表格),并要求学生能用表格进行归纳总结,安排学生在黑板上展示(以生物体内的染色体为2N为例)。
按照表格上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的数量变化画出减数分裂过程的变化曲线。
(5) 归纳总结
①染色体复制发生在: 间期
②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发生在: 减Ⅰ前期
③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 减Ⅰ后期
④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发生在:减Ⅱ后期
⑤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 减Ⅰ分裂完成时
⑥DNA数目减半发生在: 减ⅠⅡ分裂完成时
(6) 作业布置:完成导学案相关练习
(7)板书设计
2.1减数分裂
一、减数分裂概念
对象:
时期:
特点:
结果:
二、精子形成过程
1. 部位:
2. 过程
三、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的变化
教学反思:减数分裂的学习是在以学生过去的知识-有丝分裂为基础的,教学中通过“温故而知新”的方式复习有丝分裂的知识,进而导入新课。新知识的学习是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完善了学生的知识体系,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减数分裂是微观,动态,连续的变化给正确认知带来困难。为了突破教学难点,一方面制作多媒体动画演示减数分裂过程,精心设计将微观变为宏观的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利用学生自制的模型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让学生对减数分裂的过程掌握得更为透彻。同时,在合作探究过程中,一步步渗透着学生主动参与的新课程理念。
浙江高三生物教案3
一、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经过两年的生物学学习,学生已经储备了很多生物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本节课主要讲述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生理特性,教材对酶的本质和特性作了重点介绍。本章本节课内容是高二生物教材的重难点内容。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现象皆与酶的活动有关。在本章节中通过探索验证酶的特性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精神。
首先,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对酶的发展历程、特性、作用等都已经知道并理解。这些都与接下来的酶的特性紧密相关。也一定程度上反馈了上节课的上课质量和学生的掌握情况。并且为接下来的教学作为指导。其次,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比如说加酶洗衣粉,学生都可能接触过,那么他们就会有很多问题出现了:加酶洗衣粉添加了什么类型的酶呢?酶在洗衣粉里是怎样工作的?在使用加酶洗衣粉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等等的问题。这样,一方面学生会形成无意注意,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欲望,学习效果也大大提高。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从这方面下手,收集资料,增大信息量,活跃课堂气氛。再者,酶的生产应用的引入,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觉得生物对他们来说,不是只是抽象的某某技术,某某发现,某某科学家等等,而是贴近日常生活的,很常见的东西,他们会有这样的想法:“如果我掌握了这个,那我是不是就相当于令人羡慕的科学家了呢?”这样,也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也为以后的择业多一个选择。
二、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在这节课中,我打算先回顾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酶的本质,作用。然后问大家一个问题:“生活中你遇到酶了吗?”其次,给大家展示几张酶的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看大家反应,并尝试总结。再者,就用几个案例来一一说明酶具有哪些特性。
2、本节课的生物学概念:
1、酶的特性:酶特别具有的。与众不同的性质。
2、酶的专一性:酶对所作用的底物有严格的选择性。一种酶仅能作用于一种物质,或一类分子结构相似的物质,促其进行一定的化学反应,产生一定的反应产物。
3、酶的高效性: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具有高效率的催化能力。
4、酶的作用条件温和: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是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其代表是温度跟酸碱度。
三、学习动机的唤起和保持
1、通过提问一些看似跟学习无关的,其实大有玄机的问题。比如说:“你们家用什么牌子的洗衣粉?你们喜爱的牛仔裤是怎样子做成的呢?”当然,在众多的答案中,教师要绕回主题。
2、展示一些能够引起注意的图片,比如说面包,啤酒。也能引起他们的无意注意,也能激发他们的有意后注意等等。以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
3、教师的语言当然也要适当地调整,尽量使用贴近学生的,但又不失专业的语言。也一定程度上引起注意。
4、可以尝试布置学生去查阅关于酶的资料,并综合汇报展示。
四、落实课程目标
本节课要实现的高中生物学课程内容是: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二、酶的特性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案例分析:酶的特性
收集酶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并加以分析运用了酶的哪些特性,再综合汇总,然后汇报。
五、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达到以下目标:
1、知识目标:(1)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特性。
(2)能够准确说出酶的特性包括那个方面,并举例说明。
2、能力目标:(1)通过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使学生学会与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2)试图准确辨认酶在生活生产中(比如说某商品)运用了哪些特性。尝试搜集感兴趣的相关资料,汇总、分析、总结。
(3)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的虚拟实验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程序和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3、情感目标:(1)感受酶在生活中的应用,自然地形成酶在生活中应用多样,种类多样,但用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它的特性。也形成了一种观念:生物其实离我们很近,它不仅仅是科学家的事,我们也可以当“科学家”。(2)在学习的过程中,懂得一个道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且也使学生养成好奇、勇于质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科学探究精神。
六、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酶的三特性: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温和及其案例
教学难点:1酶如何“娇气”了?
2低温的时候酶失活了吗,为什么?
七:课前准备
1、教师课前收集相关资料,比如说酶的应用的图片,案例。
2、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资料,并加以指导。
浙江高三生物教案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简述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2.理解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自主对比观察几种氨基酸的结构,思考讨论后得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提高观察分析能力。
2.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在获取形象的、信息内容的同时,提高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树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氨基酸的结构及其形成蛋白质过程。
难点:氨基酸形成蛋白质过程和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电影《蜘蛛侠》的片段。设问:电影中的主人公是谁?他最有力的武器是什么?
接着,ppt展示两组图片:(1)黑寡妇蜘蛛的图片,黑寡妇蜘蛛因为它蛛丝中的“蛛丝蛋白”,使得它的蛛丝的强度异常的高。(2)荧光水母的图片,荧光水母因为它体内的“荧光蛋白”,使得它能发出美丽的荧光。
问:从这些画面中我们应该不难发现这些神奇的生命现象是由谁来承担的?蛋白质有什么样的结构?它又有哪些功能呢?(引出课题)。
(过渡)研究表明蛋白质的结构是复杂的,可是这种复杂的分子却是由一些结构简单的氨基酸分子作为基本单位所构成。所以认识蛋白质的结构,首先就必须了解氨基酸的结构。
(二)资料分析,探究氨基酸的通式
PPT上展示拥有4种氨基酸,让学生思考讨论如下问题:
(1)四种氨基酸都由哪些元素组成?有什么共同特点?区别是什么?
(2)如果将各氨基酸的不同部分用字母R表示(—R),尝试归纳氨基酸的通式。
提示:每种氨基酸都由C、H、O、N四种元素组成,每个分子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羧基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共同点);R基不同(不同点)。
教师邀请两位学生到黑板上演板,其他学生尝试在纸上书写。并请学生评价演板的两位同学尝试写出的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教师最后总结,并针对错误进行说明。
(过渡)现在我们知道了氨基酸的结构,但是由氨基酸作为基本单位又是如何形成蛋白质的呢?
(三)动手操作,演示蛋白质的形成
用角色扮演法让一组学生代表不同的氨基酸,尝试怎样才能连接起来。学生会很容易想到“手拉手”。
提问:
(1)描述氨基酸分子间是如何“相互连接”的?
(2)有没有“左右手”和“握手的地方”?(总结出“肽键”)。
(3)虽然和手牵手有相似的地方,但有没有不同的地方?(总结出这种“相互连接”称为“脱水缩合”)。
(4)这是不是一种新的分子,指出“二肽”。
(5)二肽还能继续进行“脱水缩合”吗?
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出“三肽”、“多肽”、“肽链”,以及一条肽链中“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和“氨基酸数”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用表格的形式)。
创设情景:观看蛋白质形成的flash动画。
课件展示:胰岛素的空间结构。
师生共同探讨归纳蛋白质的形成过程。
(过渡)展示一些常见蛋白质的结构图片,指出这些蛋白质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并指出生物界中蛋白质的种类有1010—1012种,可是构成这些蛋白质的氨基酸只有约20种,这些氨基酸是怎样形成数量如此多的蛋白质分子呢?
(四)合作探究,深度理解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
活动:将学生分成每6人一组,请其中一组的同学到台上来扮演氨基酸,其它组同学相互讨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多样性,请2组学生代表发表蛋白质分子多样的原因。
评价并总结:结构多样性的原因(氨基酸种类不同;氨基酸数目成百上千;氨基酸排列顺序变化多端;多肽链盘曲折叠形成的蛋白质空间结构千差万别。)
(五)巩固新知,归纳总结概念图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概念图。
(六)作业拓展
课后调查资料:科学上第一个人工蛋白质的诞生和“国际人类蛋白质组计划”的研究进展及成就。
四、板书设计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和结构通式
二、蛋白质结构的形成
三、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
浙江高三生物教案5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课标要求】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
【考向瞭望】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过程特点及相互关系。
【知识梳理】
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概念
1、物质: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
2、循环:无机环境 生物群落。
3、范围:生物圈。
(二)特点:
1、具有全球性,因此又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具有循环性。
二、实例——碳循环
(一)无机环境中存在的形式:二氧化碳和碳酸盐。
(二)生物群落中主要存在形式:含碳有机物。
(三)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形式(如图)
1、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而实现的。
2、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靠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形式为有机物。
3、大气中CO2的来源有三个:一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二是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三是化石燃料的燃烧。
4、实现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的关键是生产者和分解者
5、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传递时,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其他各成分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四)特点:具全球性,可反复利用。[
(五)温室效应与气候变暖
1、温室效应的形成:CO2与悬浮粒子是决定地球温度及气候的关键因素。CO2能吸收太阳辐射的红外线。当太阳照射到地球表面时,使地球变暖,这种热能又以红外线的形式向太空辐射,再次被CO2吸收,从而使大气层成为地面的保温层,起到保温作用。
2、大气中CO2含量持续增加的原因:
(1)工厂、汽车、轮船等对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向大气中倾放大量的CO2。
(2)森林、草原等植被大面积的破坏,大大降低了对大气中CO2的调节能力。
3、影响:
(1)气候变暖会使冰川雪山融化,海平面上升,这样就使沿海城市和国家面临灭顶之灾。(2)由于气候变化,也改变了降雨和蒸发机制,影响农业和粮食资源的生产。降雨量的变化使部分地区更加干旱或更加雨涝,并使病虫害增加。
4、缓解措施:
(1)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
(2)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3)开发清洁能源。
三、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形式 以有机物为载体 无机物
特点 单向传递、逐级递减[ 往复循环
范围 生态系统各营养级 生物圈(全球性)
联系 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①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
②物质是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的载体;[
③能量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往复循环的动力
图示
四、物质循环过程中的生物富集作用
(一)概念:是指环境中的一些污染物(如重金属、化学农药)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大量积累的过程。
(二)富集物特点:化学性质稳定不易被分解;在生物体内积累而不易排出。
(三)富集过程:随着食物链的延长而不断加强,即营养级越高,富集物的浓度越高。[
(四)危害:有害物质的浓度通过生物富集作用增高,会对人体或动物造成危害。
【思考感悟】
生物圈是一个在物质和能量上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那么地球上所有生态系统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吗?
不是。例如,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都需从外界输入物质和能量。
【基础训练】
1、在碳循环中,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相联系的生理作用是( A )
①光合作用; ②呼吸作用; ③蒸腾作用; ④化能合成作用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2、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看,人体内的碳元素究其根源是来自( D )
A、食物中的碳 B、大气中CO2的碳 C、燃料中的碳 D、非生物环境中的碳
3、火灾常给森林带来较大危害,但是某些国家有时对寒带地区森林中的残枝落叶等进行有限度的人工火烧,以对森林进行资源管理,这种人工火烧的主要目的是( C )
A、消灭森林病虫害 B、刺激树木种子萌发
C、加速生态系统的分解过程 D、提高森林的蓄水能力
【高考模拟】
4、下列选项中,由温室效应所产生的影响是( A )
A、永冻土融化,造成冻土区域内公路的破坏
B、水体富营养化,对近海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
C、酸雨加剧,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
D、臭氧层破坏,使全球皮肤癌患者数量增加
5、分析下面有关生态系统碳循环、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的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C )[
A、乙图中的d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
B、人体O2浓度的是甲图中的b
C、人体发生过敏反应时,甲图中的a增加导致组织水肿
D、因捕食关系而建立的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乙图中的b所处的营养级
河南高考排名1955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吉林外国语大学和湘潭大学兴湘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黑龙江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甘肃高考排名54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和天津城建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高考排名715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幼儿园数学老师的教学总结范文
关于八年级历史理论课教学设计
高三生物一轮教案全套范文
关于人教版七年级政治教学计划
高三生物一轮教案全套范文
关于初中生物教学总结怎样写五篇
让我们荡起双桨三年级语文同步练习答案
高一生物教学案例设计
高中生物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高二生物理论课教学设计方案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在新疆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河南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河北高考排名18497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17460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要多少分宁夏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湖南师范大学在云南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广东高考排名24743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在宁夏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的审计学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安徽高考排名2639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安顺学院要多少分广东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广东高考排名9412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高考排名67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洛阳科技职业学院要多少分甘肃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福建高考排名4683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的数控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和辽宁工业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赣州职业技术学院和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在内蒙古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四川高考排名142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初中生物个人教学工作总结最新五篇
常用的生物教学方法
九年级生物理论课教学方法有哪些
高一年级下册生物教学设计五篇
关于高中生物学科组教学设计案例
做一片美的叶子同步练习答案最新
三年级上册西湖同步练习答案
五年级手指补充习题答案
五年级清贫课文补充习题答案
跳水课文补充习题答案
童年的发现课文补充习题答案
五年级搭石补充习题答案
金字塔课文补充习题答案
人教版部编本春补充习题答案
五年级珍珠鸟补充习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