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李白的怀古古诗

张东东老师

鉴赏李白的怀古古诗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盛唐诗歌的气象、情怀和神彩在李白的乐府歌行和绝句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气势浩瀚、变幻莫测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这里我们借学习《越中览古》的机会,集中地对他的几首怀古小诗作一番解读,不仅可以体会李白小诗的意境,学习其艺术手法,同时对他的思想也会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台由此得名。李白登台怀古,但此时早是“凤去台空江自流”,由此想到昔日的吴国与东晋:繁华的吴国宫廷已经荒芜,倜傥的东晋才子们也早进入了坟墓。那一时的煊赫,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呢?只有青天外的三山仍旧碧绿,只有分割长江的白鹭洲依旧在把时光守候。

  诗人不是看得很透了吗?其实还没有。请品味最后两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原来他心中正恨恨地生着“浮云”(小人)的气,幽幽地滋生着不能近“日”(皇帝)的.愁。这是他从翰林学士位上被排挤离开长安后的怀古之作,也许他心中仍想着要为皇上干一番事业,哪怕(以便)以后“成古丘”。

  苏台览古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苏台,即姑苏台,吴王夫差与西施行乐之外。早在《乌栖曲》里李白就专门“回忆”过吴王的荒淫,感叹过历史的无情:“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东方渐高奈乐何!”《苏台览古》写得更好:吴苑苏台早已荒废,而杨柳又发新绿,船娘们竞唱菱歌,春色宜人,春意盎然,除了西江明月而外,谁还记得吴宫往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酒问月》)

  写《苏台览古》时,诗人已经不去幻想“见长安”了。残酷的现实让李白更清楚了一点:后人也许连古人的“古丘”也不理,能记住的,恐怕也只有那“曾经照古人”的明月了。

  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从金陵到苏州,从苏州到越中,李白离长安越来越远。自然而然地想起了荒淫的吴王和曾经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终于功成名就的越王。越王雪了耻辱,取得了伟大的胜利,隆重班师回国。吞吴的三千越甲全换上了锦衣,如花的三千佳丽占满了宫殿……多么繁盛,多么美好,多么热闹,多么欢乐!然而,才气、成功、名利如浮云一般,转瞬之间,一切的一切都不复存在了。“生者为过客”,“天地一逆旅”(《拟古十二首·其九》)还有什么呢?偶尔冒出几只“过客”般的野鸟!其实,早在《梁园吟》中李白就曾表达过这种认识:“昔人豪贵信陵君,今人耕种信陵坟。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梁王宾客今安在?枚马先归不相待。舞影歌声散绿池,空馀汴水东流海。”只不过那时可能只是认识而已,不像写《越中览古》时已近于看透了。

  综观李白几首写于不同时期的怀古小诗,不难看出,李白对统治者的认识是逐步清晰,对自己的定位是渐趋客观了。他最后的想法,正像他在《江上吟》里所写的那样:“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他不再想长安了。

  艺术方面,构思上,《登金陵凤凰台》是“现实──过去──现实”结构,《苏台览古》是“现实──过去”结构,《越中览古》是“过去──现实”结构,都以强烈的对比贯之,相映成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