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代诗词鉴赏技法指导与训练

李盛老师

关于古代诗词鉴赏技法指导与训练

  古代诗词鉴赏技法指导与训练“语言”

  近年来各地中考的诗词鉴赏题,难度越来越大,分值越来越高。而有不少考生要么望而生畏,要么无从下手。究其原因,一是积累少,文学积淀不够深厚。二是古典诗词的语言凝练含蓄,含意丰富,考生缺少对诗歌语言规律的了解。本文试图和大家一起,揭开诗歌语言的“神秘面纱”,抵达诗人的内心深处,领略中国古典诗歌的风采。

  诗歌的语言,强调字句的锤炼,讲究音韵的和谐。近年来中考的语言鉴赏题,侧重于考查词语的准确使用,意象内涵的揭示,重要语句的理解赏析等方面内容。接下来我们就一步步走进诗歌语言的大门。

  一、炼字类

  古诗词中词语的考查形式有多种。不过无论是找出句中的诗眼、分析关键词语在诗中的作用,还是比较不同词语的差异,究其实质,都是对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准确使用及其表达效果的考查,都可归结为“炼字类”。以下几类词,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1. 活用词

  像蒋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中的“红”和“绿”;常建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的“悦”和“空”;以及周邦彦的“风老莺雏,雨肥梅子”中的“老”和“肥”,都是化腐朽为神奇的词语。

  2. 表现力强的动词

  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众口相传,千古流芳。

  3. 表示感情变化的词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一个“悔”字巧妙地将“闺中少妇”的感情变化表现了出来。

  4. 表示颜色的词

  色调一般能体现心情,可增强描写的色彩感,渲染气氛。有些虚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可能颇具意味,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在平时的阅读中,要炼就一双善于发现重要词语的“火眼金睛”,在吟咏中用心品味这些词语的妙处。

  二、意象品读类

  意象是蕴涵作者思想感情的物象,是抽象的主观的“意”与具体的客观的“象”两方面的和谐交融和完美结合。它是诗歌中特殊的语言形式,是诗歌鉴赏中极其重要的核心概念。鉴赏时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意象,调动积累,揣摩意象的含意,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对象意的积累和把握,对分析鉴赏古诗词中的景物形象、所形成的氛围及作者的心境,进而深入理解诗词主旨是大有裨益的。

  古典诗词中有一种常见的意象组合方式,全部使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画面,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可称之为“意象叠加”。如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全部是名词的连缀,这些意象看似孤立,认真品读却能发现其内在的联系。

  三、缘物体情,反复揣摩诗歌意象的深层含意

  意象是诗歌形象的主要类型。所谓意象,就是诗歌中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和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或者说是指经作者构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客观物象,它是作者寄情山水、抒怀言志的凭借和依托。因此,鉴赏诗歌时,只有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鉴赏古代诗歌作品。

  一、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整体感知:本诗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思想感情。本诗不是着眼一点描绘景物,而是从整体描绘湖上春意,在行进途中展示蓬勃的春意。诗中善于抓住景物的特征,选取典型景物,加以准确而极富表现力的词语描绘,用“渐欲”、“才能”两个字眼表现了乱花和浅草的勃勃生机。

  “孤山寺北”和“贾亭西”是固定的落脚点,点明诗人观景的游踪。“水面初平云脚低”写湖上风光。“莺”暖树,“燕”啄泥,写出了早春的一派生机。“乱花”“浅草”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透露出诗人游春的舒畅心情。“行不足”,看不够,诗人流连忘返,陶醉于美好的湖光山色之间。

  问题设计:从《钱塘湖春行》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写的是初春景象?

  析: “水面初平”交待出春水新涨的特征。“早莺争暖树”用“早”、“几处”、“争”展示初春独有的风貌。“新燕啄春泥”写出燕啄泥衔草,营造新巢的情景,准确传达出春的消息的同时,也传达出人们初春之时,乍见新燕的愉悦之情。还有那迷人眼的繁花,才没马蹄的嫩草,这一切都展示出初春的动态美。

  1、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B、 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C、 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D、 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

  答: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一二句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句诗人用“乱”字勾画出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深,绿色醉人的景象。

  D.在西湖,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但这首诗紧紧扣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4、白居易这首脍炙人口的春行诗,除了结构、描写、意境写得具有特色之外,用字用句也十分准确生动。其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句中“争”用得好,是因为:

  二、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整体感知:这是一首表达对友人关切之情的赠诗。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朋友真切的关怀。诗中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以奇特的想象,表达出深邃的意境,展示了李白飘逸、豪放的性格。

  首句写景点明了时令:暮春时节。隐悲情于景。第二句叙事,写出了王昌龄远谪所行路线。“过五溪”暗示出迁谪之僻远,路途之艰难,显示出诗人对友人的关切。后两句是对友人的劝勉和安慰。通过想象,视明月为知己,将自己的思念和关心带给朋友,这种移情手法新颖别致,耐人寻味。

  1、填空:“杨花”在旧体诗中常象征____ ,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____ 季节的一种_____气氛。

  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答案:

  (1)(离散、漂泊;暮春;哀伤、惆怅)前一问2分,后两问各1分。

  (2)(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2分)

  2、“落花”在文学作品中通常用来表达对韵华易事的感叹和对命运多的感慨,请写三句古诗词中写落花的句子 。

  3、古人论诗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意即描写景物也是为了抒情,李白此诗中可为一例的一句是: 。

  4、根据最后一句的地名写出一个成语:

  5、诗歌中寓情于景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表现手法,“杨花落尽子规啼”这句诗表达了作者 的心情。

  6 、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7、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赏析】面对朋友被贬往荒凉僻远的地方.自己远隔千里.无法相送.诗人只好委托明月把一颗愁心带到朋友的身边.分担他的痛苦。诗人为什么偏要托明月?因思念之情往往是 夜间最为强烈.由月的阴晴圆缺.最易想到人的悲欢离合。

  三、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整体感知:诗中描绘出一幅秋郊黄昏图,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前三句描写了九种有代表性的景物,情景交融,牵动游子思乡之情。

  “夕阳西下”点明时间,“断肠人在天涯”主旨所在。

  1、这首小令是元散曲中咏景的佳作,被《中原音韵》誉为“ ”,为历代所传诵。小令仅 28 字,写了十种景物,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 之情,其中表现主旨的句子是 。

  2、、对《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

  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因此更加动人。

  D.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3、这首小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分)

  4、这首小令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举出其中一点简要分析。(2分)

  四、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整体感知:首联自问自答,写远望泰山之景。这两句是说看泰山青翠连绵不尽,以距离远来烘托泰山之高。颔联写近看泰山的景色。“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山下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颈联写空中之景,是诗人细望所见:云雾层出不穷,归巢之鸟渐入山谷,诗人心情激荡,眼界空阔。尾联抒写诗人的豪情,表现了杜甫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为千古传诵之名句,富有人生哲理。

  1、品析“割”字的妙处?

  2、结尾一句化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用在这里有何深刻用意?

  3、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

  【赏析】这是说大自然集中灵秀之气在此山,自然有无限神妙。这两句讲山色的变幻。写出了泰山的宏伟。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赏析】从诗中可以看到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两句诗至今还被人们广泛引用。以勉励自己——人生如登山,只有不畏艰难险阻,奋力登上“绝顶”。才能享受“一览众山小”的胜利的喜悦。

  五、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整体感知: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更在叙事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一二句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经过少数民族地区居延,暗示了被排挤出朝廷的处境。三四句山高路远,诗人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五六句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七八句写守边将士繁重紧张的战斗生活,赞美了他们以身许国的爱国热情。诗歌至此完结,但余味未了,回味无穷。

  1、、“单车欲问边”写出了 “属国过居延”是说 。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是说山高路远,诗人觉得自己好像“ ”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 ”一般进入胡天。既言 、又写 ,表现出诗人幽微难言的 。

  3、描写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和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赏析】大漠无边,长天空阔,两相对应,壮阔而单调。在这广阔的背景上,一 缕轻烟直上青天.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 圆圆的落日.好~幅苍凉壮观的大漠黄昏图!“孤”字显出人烟的稀少、境界的开 阔:“直”字表现初到边塞的诗人对塞上景色的惊异。“长河”的形象横亘在画面 之中,把画面分割为两段,又增加了构图的活泼感。而“落日圆”则把分割的画面 涂上统一的色调.显出浑然一体的气势。

  六、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整体感知: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二十多年转徙巴山楚水的悲愤心情,流露了对已故亲人的怀念和对保守势力的愤慨,表现出旷达的胸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首联中“巴山楚水”“二十三年”交代了贬官之地和时间,“凄凉地”和“弃置身”使读者感受到诗人抑制已久的愤慨之情。颔联“闻笛赋”,“烂柯人”来表达自己归来后的感触,此句表达了诗人对死去友人的怀念,对偶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世事变迁的感慨,无限悲痛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颈联运用比喻抒情。借“千帆过,万木春”的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表现出诗人对世事变迁和官途谪升的豁达开朗。尾联直抒胸臆,点明酬赠的题意是“长精神”,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

  1、对唐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分析错误的—项是( )

  A. 首联写自己被弃置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多年,饱含了诗人无限的辛酸。

  B.颔联写归来后的感触,引用典故,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和因人事变迁而产生的生疏、怅惘的心情。

  C.颈联中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前人,表达出诗人要在前人失败之后继续向成功迈进的积极进取的情怀。

  D.尾联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也给友人以鼓舞。

  2、.请选出下列对本诗解说有误的一项 ( )

  A.“二十三年”,指自居易因参加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的前后时间;“弃置”指被贬谪。首联表达了诗人的无比辛酸之情,也流露出了内心的不满。

  B.“闻笛赋”是指西晋的向秀为怀念自己的好友嵇康所作的《思旧赋》,“烂柯人”是指晋人王质。颔联写贬谪归来后的感受,借用两个典故表达怀念旧友和人世桑沧之感。

  C.颈联写诗人对未来的展望。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说明虽然处境艰难,但仍然信心百倍,积极进取。

  D.“听君”中的“君”指唐代诗人白居易,“歌一曲”指白居易所作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尾联不仅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精神,也是和友人共勉。

  3.这首诗是古代酬赠诗中的佳品,其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请发挥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4、“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赏析】沉舟侧畔,有干帆竞发;病树前头.是万木皆春。诗句有催人奋进的感人力量。 这两句诗本意是劝慰白居易不要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后来引申出“新事物终究要取代旧事物”这一客观规律和真理。

  七、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整体感知:作者借赤壁之战来抒发自己的感慨,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1、2句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经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暗寓岁月流逝,物是人非的慨叹,为下文的议论做了铺垫。3、4句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的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警策深刻,表现出诗人非凡的史识,慨叹自己生不逢时,政治军事才能得不到伸展,同时也暗含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的豪爽气概。

  1、《赤壁》诗中“东风不与周郎便”句中“东风”不仅指自然界的东风,而是含有之意。

  2、这首咏史绝句,立意新奇,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3、诗人写这首诗的用意是什么?

  4、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

  5、“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它的意思是:

  八、己亥杂诗【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整体感知:作者用鲜花自比,表现了诗人不畏惧挫折,不甘心沉沦,始终都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用斜日和天涯路烘托无限离愁,流露出天高地迥,天涯漂泊的苍茫迷惘之感。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虽辞官还乡,仍思为国效力。这两句也包含深刻哲理,常用来比喻为追求美好事物而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

  1、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也有回归的喜悦,更有 。

  2、请你说说对三、四句诗的理解。

  3、从三、四句诗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

  4、这首诗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诗的一二句写的是 。三四句借花喻人,抒发了诗人的 。(每空限填一个词语)

  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这首诗的精华所在。请自选一个角度(或语言、或诗意、或情感、或哲理)写一段鉴赏性文字。(40字以内)

  6、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赏析】这两句诗以落花为喻,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个人抱负融为一体.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人议论,表达了诗人的爱国热忱。

  九、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整体感知:全词表达了为国效力的坚强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的的表现了期盼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老夫同少年形成强烈对比,老夫犹发少年之狂,更加振奋人心。下面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上片描绘打猎的威武场面。“酒酣胸胆尚开张”写作者打猎时畅饮美酒,胸襟开阔,胆气豪壮。“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化用典故,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重用自己,再展宏图。“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卒章显志,表明愿望和志向。下片抒情,写自己为国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

  1、词中典故出自《史记》的是 。这句话表达什么意思? 。

  2、划线句子勾勒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本词上阙写景,描写了 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阙言志,抒写了词人的豪情壮志。

  4、.“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5、词的上片突出观猎盛况的的一个词是“________”。

  6、、对这首词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老夫……擎苍”三句,不仅写出了打猎时威武的阵容,而且突出了作者少年的豪情。

  B.词的上片“卷平冈”一语,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C.词的下片作者以冯唐自喻,表达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D.词的上片以记叙为主,语言风格粗犷、豪放;词的下片以抒情为主,语言格调婉约、纤柔。

  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整体感知:这首词名为“壮词”,名副其实。壮就壮在它形象的描绘了抗金部队的壮盛军容,豪迈意气,道出了英雄的一片壮心。上片描述军旅生活,表现了作者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功立业。下片描写战斗场面,抒写内心悲壮,及壮志未遂的抑郁,愤慨。上片描写一个秋天的早晨沙场上点兵时的壮烈场面。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军中生活情景,绘声绘色。“看剑”表雄心,“挑灯”表示时间,醉里还挑灯是写念念不忘报国。下片写投入战斗场面,最后一句写出现实与理想的矛盾,理想在现实中幻灭。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描写战斗获胜,大功告成时将军意气昂扬的神情,这是诗人的理想,“天下事”指收复平原。“可怜白发生”表达了壮志未酬而已年老的境况。

  1、指出《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赏析有误的一项( )

  A、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阕。上阕为前九句,下阕为最后一句。

  B、全词共62个字,描写了“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军中生活情景。

  C、全词共62个字,还展现出醉态、梦境、往事、理想和现实等多重境界。

  D、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作者为现实而悲叹,为人生而悲叹。

  2、这是一首壮词,是从哪些方面表现的?

  3、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

  4、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 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

  5、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