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需要培养那些学习习惯

阿林老师

古诗词教学需要培养那些学习习惯

  古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节奏强、跳跃大、文言词语多、意义浓缩性大,我们把理解古诗词意思,体会古诗词含义,辨析古今词义的不同作为教学重点。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由于小学生认知层次教低,抽象思维能力不足,对古诗词的时代背景缺乏认识,因而对古诗词理与情的体会、感悟自然就成了古诗词教学的难点。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在中高年级利用“知诗(词)人,解诗(词)题;读诗(词)句,晓诗(词)意;寻诗(词)眼,悟诗(词)情”摸式流程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坚持训练学生“查、解、释、换、猜、调、补、寻、想、悟、诵”古诗词学习习惯,提升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品位和实效。其具体做法如下:

  一、在“知诗(词)人,解诗(词)题”中让“查、解”成为习惯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曾兴起从“知诗(词)人,解诗(词)题”入手开始古诗词教学的热朝。时过境迁,不在时髦,取而代之的是多媒体创设情境、图画音乐导入等花招,虽然表面繁华,但实效性低。其实,在古诗词教学中长期坚持“知诗(词)人,解诗(词)题”的训练,有如下好处:第一,可以养成查阅古诗词资料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在查阅中了解诗(词)人的生平、写作个性特点,了解诗(词)的时代背景,为理解全诗(词)做铺垫;第二,从诗(词)题目入手解题,可以培养审题能力,可以整体感知全诗(词),了解全诗(词)大意。由此看来,古诗词教学伊始,我们要坚持进行“知诗(词)人,解诗(词)题”的训练,让其成为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终身习惯之一、

  二、在“读诗(词)句,晓诗(词)意”中让“释、换、猜、调、

  补”成为习惯

  试看新课改下古诗词教学对诗(词)句的理解,不管是名师课堂,还是一线教师的普通课堂,大都利用多媒体、注释等粗知大意,不求直译(古今词义对译)。长期这样教学,何谈翻译古诗词、理解古诗词的能力?在中高年级古诗词教学中要坚持训练学生用“释、换、猜、调、补”的学习方法直译古诗词,让其成为学习习惯,终身受用。

  1.释──看注释。这是学习古诗文的常用方法。在教学中我们要时时提醒学生利用这一学习资源,直译诗句。

  2.换──古今词对换。如我在教学新课标人教版教材第十册《古诗词三首》《牧童》一诗,理解“草铺横野六七里”中的“铺”时,我先让学生查字典,学生找到词条“把东西展开或铺平”,联系诗句大致理解意思后,再让学生给“铺”组词,学生很快想到了铺天盖地(把古代汉语中的单音节词“铺”换成了现代汉语的多音节词“铺天盖地”),一下子就理解了草长得茂盛,草野辽阔的意境。

  3.猜──联系上下文推测古诗(词)中词语的含义。如我在教学新课标人教版教材第十册《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这首词,理解“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中的“卧”时,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推测其含义,有的说是“躺”,有的说是“趴”,双方争持不下。于是,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辩论,结果是既可解释为“躺”,也可解释为“趴”,两个意思都表现了儿童天真、顽皮的天性。

  4.调──调换顺序,即古诗词句中的词序有时与现代汉语语句的叙述顺序不同,需要调换才能正确直译。如在教学新课标人教版教材第十册《古诗词三首》《牧童》一诗,理解“笛弄晚风三四声”时,应调换为“晚风笛弄三四声”,翻译为“晚风中牧童吹笛嬉戏,不时传来悠扬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

  5.补──补白,即在直译古诗词遇到意义跳跃性大、意义含蓄时,就需要教会学生补充意思,补充含义。如在教学新课标人教版教材第九册《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一诗,理解“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时,学生对京口、瓜洲、钟山三个地名,只是机械地理解为“从京口到瓜洲仅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却不明白其含义──作者心里的'想法。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补白:这是诗人在瓜洲遥望家乡时的所见所闻。作者的心飞过长江,飞过几座山,就到了家乡钟山,心理距离近,特想“还”;而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山高水长,路途遥远,不能“还”。作者通过心理距离和实际距离巨大反差的对比,表达了诗人王安石人在旅途,却心系家乡的强烈思乡之情。

  三、在“寻诗(词)眼,悟诗(词)情”中让“寻、想、悟、诵”成为习惯

  这是古诗词教学的第三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教师要在学生理解诗词句子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全诗(词)寻找诗(词)眼,紧扣诗(词)眼想象诗(词)的意境,体会诗词理与情,在正确、流利地朗读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诵、背诵全诗。如我在教学新课标人教版教材第十册《古诗词三首》中《舟过安仁》一诗,(通过“知诗人,解诗题;读诗句,晓诗意”的学习,理解了诗句意思后)到最后一步“找诗眼,悟诗情”,学生找到了诗眼“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中的“使”时,我首先让学生把“使”换成“让”,体会诗句中是用“使”,还是用“让”更能表现其意境。学生联系前面学习中对“使风”的理解(即借风),进行了一次“使”好,还是“让”好的讨论。通过争论,学生最后一致认为还是原文的“使”好,其理由是:这是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认真地观察、思考,结果恍然大悟: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这里的“使”是“借、利用”的意思,是“利用伞借风顺风顺水行船”;而“让”的意思是“指使、容许或听任”的意思,没有“借、利用”的意思。这个“使”字,把渔童玩耍中透出的天真烂漫、聪明顽皮的天性写活了。然后,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再现儿童天真烂漫、聪明顽皮的天性,品出这首古诗表现出来的古代儿童独特的生活情趣。最后,要求学生背诵这首古诗,并把它改写成300字左右的记叙文。这一训练过程,不但体味了诗人杨万里用“使”的精妙,而且玩赏吟诵了“张伞借风行船”的美妙意境与精妙诗句,培养了学生“寻诗眼,想诗境,悟诗情,诵诗文”的能力。这样坚持几年、十几年即可形成习惯。

  总而言之,古诗词教学要像教学其它诸如记叙文、说明文、散文、小说等一样,既要注意知识的学习,也要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更要注意学习方法、学习技能、学习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古诗词学习的本质──自觉运用学法,感悟古诗词理与情,积累古诗词;自觉养成自读自悟古诗词、自我积淀古诗词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