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诗词鉴赏

孙小飞老师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诗词鉴赏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赏析

  咏月抒怀,早已成为古今中外诗人笔下永恒的主题。词中篇什,缠绵悱恻,伤怀念远,幽情寂寂者多;思与境谐,景与情会,飘飘有凌云之气(王闿运《湘绮楼词选》评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词语)者少。而像辛弃疾这样情思浩荡,神驰天外,异彩纷呈,爱国壮志隐含其中者,尤不多见,宜乎陈廷焯称其为词中之龙也(《白雨斋词话》卷一)。

  据词题知作于淳熙元年中秋夜,时稼轩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苏省南京市。吕叔潜字虬,余无可考,似为作者声气相应的朋友。破题写中秋的圆月皎洁,似金波,似飞镜。转而磨,既见其升起之动势,复见其明光耀眼,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月穆穆以金波。颜师古注:言月光穆穆,若金之波流也。苏轼《洞仙歌》词:金波淡,玉绳低转。飞镜,飞天之明镜,指月亮。甘子布《光赋》:银河波曀,金颸送清,孤圆上魄,飞镜流明。李白《把酒问月》诗: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因明月而思及姮娥,遂有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高诱注说,她后来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白发欺人,壮志难酬,正是稼轩此时心情的写照。他南来至今已十二年。初,始终坚持投降路线的宋高宗赵构传位于其族侄赵昚(孝宗),一时之间,南宋朝野弥漫着准备抗战的气氛。但经符离之败,隆兴和议,事实证明赵昚也是畏敌如虎的投降派。1165年(乾道元年),稼轩上赵昚《美芹十论》;1170年(乾道六年),上宰相虞允文《九议》,七年之内,连同另两篇,四次奏议,慷慨激昂,反复陈说恢复之事,但始终冷落一旁,未被采纳。写于同年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云: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所以这问姮娥是含有无限凄凉意的。虽用薛化能《春日使府寓怀》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却决不是一己之哀愁。

  下片陡转,如高山坠石,不知其来,突变为奋发激扬之音: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豪情胜概,壮志凌云,大有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三首其三)之势。此是勉友,亦是自勉。一结更发奇思异想,把这股英雄语(周济语)、英雄之气(陈廷焯语)推向高峰: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杜甫对明月怀念家人云: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一百五十日夜对月》)。如此可照见家中人也。后来他漂泊夔府孤城,离家千里,此时对月,想像又不同:斟酌姮娥寡,天寒奈九秋(《月》)。由于自己的孤寂,想象姮娥也会孤寂。稼轩襟怀高阔,他斫却婆娑摇曳的'桂枝,是为了使洁白、清纯的月光,更多地洒向大地、人间!《酉阳杂俎》称: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遂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词源自传说故事,前人诗句,但内蕴丰厚多了。周济《宋四家词选》眉批谓此词所指甚多,不止秦桧一人而已。夜宴中秋,对客把酒,词人抒发他的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只是点到而已。他准确地把握了诗亦相题而作(瞿佑《归田诗话》)的道理,由首至尾未离中秋咏月,只是意在月外,出之于飞腾的想象,使节序之作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