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从审美心境角度对古诗词教学瓶颈的突破分析

莉落老师

关于从审美心境角度对古诗词教学瓶颈的突破分析

  如何在借助美学视角,培养小学生对古诗词阅读的审美心境,对其今后学习古诗词至关重要。审美心境,主要指的是主体意识在完成欣赏古诗词作品时所获得的一种持续性的精神、情绪状态,可使意识主体的心理情绪、审美知觉等受到影响,进而更深刻地感受到古诗词的意境。因此,教师只有把握古诗词教学基调,并根据其创设适宜的学习氛围,才能促使学生拥有阅读古诗词的审美心境,激发小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以及投入感。

  一、以别致导入为培养审美心境铺垫

  培养审美心境是一个较为漫长且复杂的“工程”,它的竣工与否、质量如何都取决于教师这个“建筑者”的引导。一般而言,创设富有吸引力的教学导入环节是学生审美心境培养的初始工序。课堂导入是拉开整个课堂活动的序幕,影响着整个课堂完成的质量,奠定所有教学过程的情感基调,因而若是能运用别具一格、有声有色的导入形式来展开教学活动,就能激起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课堂的动力。

  教师可以在了解小学生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别致的导入,将学生引入古诗词的课堂教学中,进而为学生审美心境的培养奠定情感基础。以小学五年级下册的《古诗词三首》为例,由于这三首古诗词中有两首为古诗,一首为词,又都是用来描绘童趣之事的,因而教师可以将其导入部分设定为“童年”。例如采用话语交谈的方式:“有人说一支支优美的旋律是童年的乐章,有人说一幅幅灵动的画景是童年的景象,而我却要说,一首首别样的诗词是童年的模样,只有用心去欣赏,才能读出歌的动听,读出画的美感,读出故事的美好,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去看看,是否童年就是一首首诗词。”既简单地点明了主题,又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以语言示范促进情感体会的交流

  教师的教学智慧在于教学中如何将文本情感以及个人体会传达给学生,并带动学生在体会交流的情感基础上主动抒发自我的情感体会,从而增加个人对文本的独特体会,而这也正是古诗词授课教师的教学任务之一。要想促使情感达到交流状态,首先要借助于语言的示范。

  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课为例,由于该诗是诗人用来表达自己对家乡、对亲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因而其整体的情感基调为伤感、惆怅以及深沉。因此,教师在授课前,应先把握好自我的情感基调,然后再通过用自己的语言情感、语言塑造来牵引、带动学生的情感,进而促使师生之间的情感达到同一层面,才能实现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进入与古诗、与诗人相契合的心境中。在情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还应指导学生把握住古诗中表达情感的字词,例如“独”与“异”,“独”字表达了诗人独自在外的场景,而“异”字更是表达了诗人与亲人人地两疏的情形与伤感的情感。通过字词的情感把控,可以更好地促使学生掌握整首古诗的情感基调,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

  三、以指导朗读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是小学生完成阅读的起点与基本功,对其审美心境的塑造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一个人对陌生事物的了解、鉴赏,首先来自于其对这一事物感性、形象的直观感受与认知,而古诗词的感性面就是其语言符号的结构,因而认知其语言符号的结果就是对其感知的开始。古诗词的语言向来都是经过推敲、精简而组成,具有声韵和谐、节奏清晰的特点,非常适于小学生的认知特征。要想激发小学生对古诗词的朗读兴趣,主要看教师对其良好学习、朗读氛围的塑造。

  朗读之所以可贵,主要在于其具有将古诗词无声的表达转变为有声,将诗人的静止情感转变为动态情感,并借助读者之口宣泄情感的作用。因而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感受到古诗词字里行间的情感表达,进而受到熏陶,提高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以《独坐敬亭山》为例,该诗虽然表面上写到诗人独游敬亭山的情趣,但是其深含之意却是表达自身怀才不遇、孤独寂寞等情感,敬亭山的静景正好是诗人的写照,因此其语言节奏较为缓慢,犹如表达自我孤寂之感后的轻松。在学生的朗读中,教师先要指导学生把握其基本的情感基调,然后纠正字词的错误读音,再通过节奏、神韵等方面的指导来营造朗读的氛围和审美的氛围,进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与投入,使学生融入到作品的情境里,并将其欣赏、学习的认识层面转化到心境上来。

  四、以音乐引入激发个人阅读情绪

  古诗词的句读之间之所以一直存在着节奏感、音律感,主要在于其自始至终都离不开与曲调的结合。教师可以借助古诗词的.这一特性,在古诗词的教学课堂上引入适宜的音乐,增加学生对古诗词情感的把握,营造学习古诗词的氛围,极大程度上改变传统课程中枯燥、沉闷的学习氛围。

  古诗词学习的配乐大多可以根据其内容进行选择,例如激昂、悲愤、伤感、幽静、急切、欢快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带动学生的情感基调,激发学生思维的发散,进而持续将情绪状态贯穿于整个课堂中,完成审美心境的确立。

  以《黄鹤楼送别》一课为例,这首诗主要渲染的是离别的情感,情感基调基本上为悲伤、不舍、落寞等,因此教师可以选用类似曲调的音乐,或是以离别为基调却更积极乐观的音乐作为课堂教学的背景音乐。例如先播放《别亦难》,想象着在杨柳依依、江水东流的情景中,二人泛舟诉别,悠悠离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让离别的浓郁之情弥漫在整个教室里。然后可以再播放《相知相守》,因为“天下无不散的筵席”,离别虽在所难免,但是“我们”相知相守着这份情感也不失为另一种情感的升华,这样就使学生的情感在课堂中起伏,深刻体会古诗的情境。

  五、以精彩图片刺激想象思维的展开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诗与画的奇妙关系,同时也表达了古诗词的另一美妙特点,即画面感很强。诗与画在结合中相得益彰,不仅可以增加古诗词的美感,而且也使画面增加了些许诗意。古诗词就是一幅幅图画的真实写照,字里行间可以为人们展现出真实的画面感。同时,图画也可以成为诗词的描绘与写照。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课堂中增加些许精彩的图片,可以促进学生对诗词文本的理解,不仅便于理解基本内容,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发散思维。

  在如今的教材课本中,大多数古诗词旁都会附上一张张图片,用于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画面的掌握,进而促进学生对诗词中情感的体会。以《江雪》为例,这首诗可以说是写景诗,因为其诗中既有山又有水,既有人又有鸟,既有船又有雪,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一幅美景图。教师可以利用图片资源将画面更加形象地展示,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画面及画面中蕴含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