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里的知人论世》教学反思

刘莉莉老师

  围绕我负责的课题,在研究后期我开展了研究性学习活动。可是,这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学生有的是好奇心和探求欲,但就是没有标准和立足点。为此,我拟定了三个小课题,通过一节指导课对学生的思维和行动进行了激发和引导。特将这堂尝试课的成功之处作如下展示以求再思索再讨论。

  一、点燃辩证思维的火把

  上课之前,我抛了一个问题:前天课间休息,老师无意中听到有同学在讨论李商隐诗歌的清丽深情,今天我希望借此机会和大家讨论一下他的这种诗风形成的原因。学生很积极,口号式的喊出了社会背景、人文环境、家庭环境、个人特质等因素。于是我把这个话题扩大化,要求学生用事例、事理来强化这种认识。有学生说道,我拿盛唐诗歌的大气、繁盛来举例吧。武则天当政时期,骆宾王为徐敬业作了篇《讨武曌檄》。武则天上朝的时候让别人把这个檄文撕下来念给她听,当听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时,她认为这两句会对老百姓有非常大的影响力,真是击中要害了。就遗憾的说,骆宾王这样的人才,宰相竟然没有招他入阁,这是宰相之罪啊。这样的政治环境是宽松、平等的。还有开元盛世时,人民生活富足,一斗米只有三文钱,所以经济是繁荣发的。唐代的留学生也很多还有的通过学习汉文化还入朝为官了。这些都为文学的创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才使得唐代大量的涌现出风格迥异的诗人,从而形成了各样的诗歌流派。这个学生平时就善于积累和思考,一番言论已经震惊四座,从其他学生的表情里我看到了孩子们的思维处于“被刺激、被激活”的状态。这就很水到渠成地迈出了一大步,为我的课堂预期目标的实现做了有力得奠基。

  二、开启多元化的评价角度

  以《长恨歌》为例,我再次让学生评价作品的主题。学生提到了“从此君王不早朝”、“春从春游夜专夜”、“姊妹弟兄皆列土”、“六军不发无奈何”,让我们看到了社会矛盾和“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宛转蛾眉马前死”以后,二人的一往情深和忠贞不渝。“君王掩面救不得”、“孤灯挑尽未成眠”、“魂魄不曾来入梦”等又让人感受到人情感里的真挚。我很欣慰学生在评价的时候没有极端的褒贬色彩,这证明他们的思维里多了些理性经验。于是我顺势提到李煜和宋徽宗这两个被贴上“亡国君”标签的人物。在政治历史上,他们都是受诟病与批判的,可是在文化上,他们是伟大的贡献者。王国维说没有李后主,就没有宋词的成就。他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给予文学形式一种新的可能性。宋徽宗的收藏、编纂的画谱影响力都很大,个人创作丰富到了惊人的地步。接着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启发,学生一致认为要口下手下留情,从多个角度去看待人或事。就拿历史文学人物的品评来说,要在对其信息资料大量占有的情况下,再知人论世、以意逆志。于是我要让学生参与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就有了立足点和着眼点。

  三、延续理想化的.课堂效果

  在对学生即将着手的几个课题进行完引导拓展后,我要求学生高效组合,落到实处,发挥群策群力的作用。当即他们就合理组合资源,选定课题,明确细化了各自分工。接下来的几天我都会关注他们的进展情况,他们每天都有或多或少的讨论以及相关的资料整合,甚至有两个学生还各自组织了配手兼带开展了自己一直感兴趣并且深入了解过的文学人物的研究。更可喜的是这堂课带给学生的启发和思考被延伸到了之后的课堂教学中。我在讲《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时,学生能用这种思维去思考问题,去表达见解。

  高中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判断能力,求知欲强、知识迁移能力强,那么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就能在较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探求欲望。而这次活动的实施本身就是对我负责的《指导学生进行古典诗词赏析方法》的研究课题的有力促进与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