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爱情诗分类

莉落老师

  《诗经》中有许多反映婚恋风俗的诗,它们是《诗经》中晶莹的明珠瑰宝。这些婚恋诗,其美学价值尤为异彩纷呈:其喜剧之美,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值得肯定的进步、可贵的一面;其悲剧之美,以否定的形式肯定了进步力量的实践和斗争;其崇高之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巨大威力的明证。

  一、《诗经》中的婚恋诗

  《诗经》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标志着中国文学光辉的滥觞。《诗经》包括风、雅、颂三部分,共收录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其中以爱情为题材的婚恋诗共计有77篇,其中风诗含71篇,占全部风诗160篇的48﹪,占《诗经》总篇数的25%左右,此外雅诗含6篇。婚恋诗包括恋爱诗和婚姻诗两部分。

  《诗经》中与恋爱有关的代表性作品有《周南·汉广》《邶风·静女》《卫风·木瓜》《秦风·蒹葭》等。它们是《诗经》中最精华的部分,体现了当时青年男女的自由恋爱生活。概括起来,这些恋爱诗大致表现了四个方面的主题:

  1.赠物定情。赠物定情这一主题在风诗中有充分的反映。《卫风·木瓜》是一首绝妙的男女馈赠定情的典型小诗。年轻的姑娘把馨香的木瓜、木桃、木李献给意中人,向他敞开了爱的心扉。年轻的小伙子毫不犹豫地回赠“琼琚”“琼瑶”“琼玖”,且说“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彼此交换信物私定终身。纯真的自由恋爱生活在诗人的笔下活现出来。

  2.幽会密约。异性间的爱悦钟情,自然导致的`幽会。或进一步了解,或倾吐真情,或密切感情。《邶风·静女》是全部恋爱诗中状描幽会、密约情景最完整的一首诗:人物、地点、过程尽含其中。文静而秀美的少女,在城角处等待男主人公。少女故意躲避起来,急得男子“搔首踟蹰”——挠着头,走来转去,犹如热锅上的蚂蚁。呈现出男子对所爱者的痴迷状态。

  3.邂逅相遇。生活中不期而会、一见钟情之事屡见不鲜,而将之酝酿成诗则为周人所首创,《郑风·野有蔓草》就是例证。诗中写到:“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清人方玉润在评说《唐风·绸缪》时指出:“此诗只描摹男女初遇,神情逼真,自是绝作,不可废也。”

  4.思慕求爱。《魏风·汾沮洳》就是一首“女子思慕男子诗”,诗中描写汾水河边的低洼地上,有位采摘野菜的姑娘正在思慕她的意中人。在她看来,“彼其之子”是个“美无度”极其英俊的人;仪表“美如英”,品格“美如玉”,“殊异乎公族”,则是她爱慕思念的原因。诗歌造语虽轻淡,但所呈现的情思却非常深邃、隽永。类似的篇什还有《郑风·东门之墠》《秦风·蒹葭》等。

  二、《诗经》中的婚姻诗又可分为贺婚诗、弃妇诗、思妇诗、抗婚诗、爱情讽刺诗等几类。

  1.贺婚诗。祝贺婚礼之诗首推《周南·关雎》,身材窈窕、性情善良之少女恰是有能力有德行男子的好匹配。寤寐反侧状思之深,琴瑟钟鼓绘周人婚礼之状之盛也。“寤寐思服”“辗转反侧”抒发了求之而不得的忧思;“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写求而得之的喜悦,同时描绘出周人婚礼之盛。《关雎》写出了婚姻之一般,但这日常的情感生活中实在的谐美和欣欣之生意,却是那风雅最深厚的根源。

  2.弃妇诗。有结合,就有抛弃。这些诗篇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即妇女被欺凌压迫的悲惨事实。《氓》是弃妇诗的代表作,把女主人公同“氓”的恋爱、结婚、被虐待、被遗弃的全部过程淋漓尽致地叙写出来,它揭示了这样一个生活真谛:人格与道德品质是维系婚姻家庭的一个支柱。“氓”的忘恩负义、背信弃义是造成这场婚姻悲剧的直接原因。像这类弃妇诗在《诗经》中尚有很多,弃妇诗的存在说明男女之间经济地位不同,女性只是男子的附属物罢了。所以恩格斯痛切地说:“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回到公众的劳动中去。”

  3.思妇诗。动荡的社会、频繁的战争及连绵不绝的徭役使夫妻离别,相互思念,这是思妇诗产生的社会背景。思妇的主题多是妇人对征战和服役的丈夫的怀念,即所谓“怨女思旷夫”。而表现方式则各有各的特色,写“首如飞蓬”不梳妆不打扮的哀怨,直诉自己“甘心首疾”的刻骨相思,这都成为中国古代情诗最典型的表达方法。

  4.抗婚诗。著名的《鄘风·柏舟》是此类诗的代表作。女主人公爱上一个“髧彼两髦”的年轻英俊的男子,然而却受到母亲的无理干涉和阻挠,激愤中她大声疾呼“之死矢靡它”,“母也天之,不谅人只”,这种怨天恨母的极度激愤的悲叹,是对“父母之命”包办婚姻制度的蔑视和反叛。此诗开创了女性争取婚姻自主之先河,为后代女性争取婚姻自由树立了光辉榜样。

  5.悼亡诗。悼亡诗是配偶或夫或妻一方的早逝,活着的一方对逝去者的深切悼念。据此,可以寻绎到周人爱情之纯洁忠贞,伉俪之情之深厚融洽。《邶风·绿衣》是首悼念亡妻之作,主人公见物伤情,看到“绿衣”“黄裏”“黄裳”,引起绵绵不尽的哀思;而治衣纠过两个情节则突现了亡妻之才德和贤惠。本诗亦为悼亡诗之鼻祖、悼亡诗之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