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节诗歌

莉落老师

  《新年有感》

  钱来苏

  金瓯何事告凋残,此责当涂敢自宽。

  遥望中原烽火急,狂流一柱在延安。

  满地疮痍不忍看,三边耕织有余欢。

  勤劳无逸能兴国,士马腾欢敌胆寒。

  《拜年》

  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甲午元旦》

  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凤城新年词》

  黄景仁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

  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新年作》

  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癸巳除夕偶成》

  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迎春》

  叶燮

  律转鸿钧佳气同,肩摩毂击乐融融。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

  延伸:关于春节的句子

  1、春节的街头可热闹了,我带你去看一看。首先,进入眼帘的是那一幅幅对联,它象征着下一年给人们带来喜庆欢乐,摊主面带笑容,为我们推销对联。然后是精美绝伦的壁画,那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鸟兽虫鱼,样样都有,让我眼花缭乱,不知哪一张好,真漂亮!接着,就是那活泼的大鲤鱼,活蹦乱跳,在迎接新年的到来,白鲢鱼也不甘示弱,蹦出水面,在阳光的照耀下,它们浑身发亮。

  2、春节的街头不仅仅是这些,最显眼的是吉祥物-——鸡;花灯发着五彩的光芒;水果挺着大肚子,更不少的人们,也忙碌地买这买那:有的人嘴上乐开了花;有的人因买的太多,累得喘不过气来;有的人拎着大包小包,坐车回家。可热闹了!

  3、春节是我国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处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这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定照。

  4、春节是一年当中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春节正悄悄地向我们走来,大街小巷都洋溢着节日的气息,各个商场里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不管是老人还是小孩子们手里都是大包小包的,脸上洋溢着节日快乐的笑容。

  5、冬去春来,年复一年,后来,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了准确的太阳历,后来为了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日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传说就是为了纪念万年的。

  6、亲戚,靠走动,越走动也就越亲,走动勤了,原本不怎么亲的亲戚也变得亲热起来。春节,走亲戚看长辈是中华民族传统,在儒家文化浸染几千年的山东表现得更为明显。逢年过节,有长辈可以去看望,还可以享受做晚辈的快乐,还有自己仍然是个孩子的感觉。没有了这些至亲的长辈,表兄表弟的走动好的还可能多走动几年,走动懒的不几年也就销声匿迹了,俗话说的好:表兄表弟热乎一阵,意思很明确,有至亲的长辈牵挂着,逢年过节走动是必须的,没有了长辈,平级的表兄弟谁看谁去呀!大过年的,没有长辈可看的日子是凄苦无依的,只能在寂寞中怀念我那些见过或者没见过的至亲的长辈,愿他们在天国尽享他们的欢乐。

  7、现在,人们的生活好了,走亲戚基本上带的礼物都给了亲戚,一表真心实意,不像我们小时候,走亲戚,客人拿的东西,有时候大人们原封不动的给他们退回,眼馋得我们几个小孩子暗自生气。是的,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告诉现在的孩子们:“我们的童年生活是清苦的,与我们相比,现在的孩子是多么幸福啊!你们要珍惜父辈们为你们创造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只有国家富强了,你们的生活才会更幸福。”

  8、走亲戚的习俗不知上溯到公元前什么世纪,走亲戚涵义和方式也少见记载,但我们每个人都走亲戚。今年春节回老家就勾起了我很多关于走亲戚的思绪。有人说没有闺女就没有亲戚,有一定道理。传统的亲戚就是娘舅家姑家姨家,以及派生出的表亲戚,而现代的同学同事战友老乡朋友等之间的相互走动似乎也在走亲戚的行列,兄弟间的相互看望或是给上司送礼托人办事,就实难算作走亲戚了。

  9、谁和谁是亲戚,那至少表明两者关系不一般,比常人要有一种距离更亲近的感觉。人和人之间的亲戚关系,在世俗的眼光中,其实还表明因双方或很久很久以前的长者有一定的血缘关系而带来的亲属关系。人说皇帝还有三门穷亲戚。人啊,谁还没有几家或穷或富的亲戚?也就是说,亲戚的关系有远有近,亲戚的经济状况有好有差,亲戚的能力有大有小,不可强求,不可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去责备。

  10、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万家团聚的日子。春节的习俗有很多:剪窗花贴对联包饺子蒸馒头走亲戚发压岁钱等,其中我最喜欢走亲戚。今天是大年初三,我和爸爸妈妈到姥姥家走亲戚。吃过早饭,我们坐上出租车很快就来到了关王庙街上。节日的大街到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呈现出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有的人在买礼物,有的人在忙着卖水果,有的人站在路边东张西望,好像在接客人……车辆来来往往,像流动的小溪。亲戚越走越亲。我离开家乡二十多年了,只要有机会,都要回老家过年。走亲戚,成了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不管时间多紧张,我都要去看看那些一辈子都呆在大山里头的舅舅姑姑姨姨们。那无法改变也无法忘怀的亲情,值得我永远珍惜。

  11、按照我们这里的习惯,新年那天,给别人过年儿子和干儿子分别去他们认得爹娘或干爹干娘那里去走亲戚,给他们拜年。初二那天,刚结婚第一年的女孩儿和新女婿一起去娘家走亲戚。初三那天是结婚超过一年的女孩儿去娘家走亲戚。初四到十六,走亲戚比较随便,没有什么规矩。平时,由于每个人都有自己需要做的事情,学习工作比较繁忙,亲戚朋友间无暇来往。新年是团圆的日子,只有在春节才是人们调剂休息和走亲串友的最佳时间,走亲戚一方面使人们在节日的欢乐气氛中联络感情,另一方面,也保持了中国礼尚往来的传统,使节日既热闹又充满乐趣。

  12、走亲戚还是有一定的规矩或是格式的。规矩是有“走”也有“回”,“回”就是回节,一般亲戚收了礼不回节不礼貌,是要遭断亲的。走亲戚的节令主要有两个——春节和八月十五(中秋节),春节原来是送果子,纸匣子装大薄脆,一盒一斤,看长辈是一盒果子外加一斤糖角儿或是白糖,糖角儿或是白糖是孝敬长辈留下吃,果子要回节。由于要回节,一盒果子转几家,小孩子在路上还要抽出几片偷吃,走亲戚转到最后也就所剩无几了。八月十五送月饼,给姥姥家送的是母亲蒸的面月饼,好大的个儿,一层一层的中间还撒了芝麻盐,好看又好吃;看大姑二姨其它亲戚的是买的月饼,带青丝红丝冰糖花生仁儿的,要回节的。

  13、看,花市人山人海,真热闹啊!春联,风车,花儿……花市里应有尽有。有的是温馨一家子齐来逛花市,有的是甜蜜的情侣手牵手来逛花市,有的是小宝宝坐在爸爸的肩上逛花市……不少人拿着相机周围捕捉美丽的瞬间。

  14、年近而立,孩提时代积攒的或多或少的好印象随之趋淡,不再是鞭炮烟花水饺压岁钱的年代,不再憧憬自己又长了一岁,见识又多了一成,与其说春节是个最快乐的时候,不如说是个让人猛然意识到年龄为之衰老责任为之重大的关口。

  15、偶尔,坐进去,女主人便会拿出自己家里的果盘请不知名的小客人吃。泡茶,极尽地主之宜的热情招待新年送祝福的小财神们。拜年的小朋友一路上吃着,玩着,叫着,闹着,笑着,幸福的声响一直延续到午饭。

  16、盼啊,盼啊,春节终于来临,伴随着时钟的敲响,我们又迎来了美好的传统佳节-春节。我满怀激动地呼喊着:“新年到了!新年到了!”啊!新年多么美好啊!我兴奋地在家中来回地跑着,抑制不住自己喜悦的心情。

  17、大街上人来人往,大家有的去拜年,有的去买年货,有的全家人去旅游,好一派喜庆的样子。

  18、鱼跃龙门,贺岁送福:大福小福全家福,有福享福处处福。知福来福有祝福,清福鸿福添幸福。接福纳福年年福,守福祈福岁岁福!

  19、春节是中国最古老的节日,是一年四季中最隆重的日子。尽管我们民族众多,幅员辽阔,但是千百年以来,还是逐渐形成了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

  20、盼呀盼呀,眼看春节就快到,想到这,我不由得笑了起来,在春节前,人们个个喜气洋洋,个个精神饱满,逛街的人很多,有的在买年画,有的在买年货,有的坐着板凳围着火炉开电视,有的人在打麻将,打扑克,等等不一而足。

  21、一年的'日子是诗集,正月就是色彩斑斓的封面。封面上画着玻璃窗上喜鹊登梅肥猪拱门的喧闹,画着脆生生的鞭炮炸响的粗门大嗓,画着大街上高跷旱船的豪壮和潇洒。

  22、春节悄悄的来到人们身边,带来了喜气,福气还有那合家团聚的机会。整个城市好象是一个待嫁的女孩浓装淡抹,一派喜庆的样子。大街上人来人往,大家有的去拜年,有的去买年货,有的全家人去旅游,好一派喜庆的样子。

  23、春节不知不觉在忙忙碌碌中到来,每到这个时刻,每个人都不得不停下手中的活,好好和家人及亲戚团聚一般,以续亲情以报亲恩以示孝顺。这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和特有的文化情缘。

  24、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25、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26、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27、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28、吃完年饭,一家人聚在一起,庆祝新一年的到来。大年三十的晚上更是火树银花不夜天,家家灯火通明,处处礼花朵朵,鞭炮声声。大家一起守岁,告别如水似已逝去的岁月,憧憬对新一年的希望。在大年三十的晚上还要放一挂鞭,叫做“出行”,代表踏上一年的脚步。

  29、“呯”,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最后的“压轴炮”——小叔的烟花。烟花首先喷出一团金色的火焰,把它射向天空,最后那团火焰在空中爆炸,形成了一朵怒放的“花朵”那一瞬间,似乎它把整个夜空都给照亮了。

  30、春节的灯,最能烘托出节日气氛。小时候,家里面还没有电灯,平日里点盏小油灯。春节,也是点油灯,但与往日的油灯不同,是那种很大的带有玻璃灯罩和白玻璃灯伞的能挂起来的油灯,灯上有一个旋钮可以调节灯的亮度。记得每年的除夕下午,父亲都早早的把那盏等拿出来,灌满油,灯罩和灯伞擦的锃明瓦亮,挂在屋天棚的中间。天一黑,就把灯点亮,调的灯火大大的,照的满屋通明。从除夕到正月十五,每晚这盏灯都亮起来。在我童年的记忆中,这盏灯是最重要的春节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