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思维指导
高考诗歌鉴赏由客观题变为主观题后,重视了阅读理解能力,也加大了答题的难度。每年高考考生在这一板块上失分相当严重。尽管各种教材、资料对诗歌鉴赏方法归纳很系统,但或过于理性,或过于详尽,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笔者拟定从高考常考题型的答题思维角度来简单谈一下,希望能对学生答题有所启示和帮助
题型一 分析“诗眼”型
「题型评点」
“诗眼”是指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或词,一般指句子中的动词、形容词、副词。有时也指能传达主旨的一个句子或关键词。“诗眼”分析题型,命题角度小巧,主要从语言角度来考查诗句中炼字、炼句的技巧。这种题型在2003年高考全国卷中考查了。在以后的几年中,因其命题角度小巧、难度适中而成了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
「命题特点」
在题干中有两种问法:一是先要求找出诗句中用得生动传神的字或词,然后要求结合全诗阐发理由;二是预设一种前人评点(“诗眼”已指明),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观点,再阐发理由。题量上一般只有一个,包含两个问题。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1、某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词?为什么?请结合诗歌简析。(如2003年高考全国卷)
2、提问变体有:①某字历来被人称道,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②本诗某句用的甲字,在其它版本上用的是乙字,你觉得甲、乙两字哪个更好?为什么?(如2004年高考湖北卷和辽宁卷)
「简易思维」
1、读诗句,定“诗眼”。若问字词则抓句中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若问句子则抓诗歌情感句、议论句、警策句。
2、阐发理由,注意层次。先解释字词的字面意义(概念意义),再回归原诗分析所用修辞及其效果(语法意义),最后联系上下文整体感知炼字效果(语境意义)。分析既联系整体又着眼于细节,点面结合。
3、答案表述格式:判断—解释(本意)—分析(手法及效果)—总述(效果)。
「典型题例」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高冠谷口招郑鄠
(岑参)
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氤氳。
“诗眼”指的是诗句中最生动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二联中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析。
简析:此题为“诗眼”分析型,主要形式是先判断再评析,共两问。题干中已把“诗眼”定位在第二联写景的句子,只要抓住句子中的动词或形容词即可找出“诗眼”来。
参考答案:“诗眼”分别是“然”、“暖”。(判断)“然”通“燃”,意思是说暮雨中的涧花开得很红火,像烈火燃烧似的:“暖”是指春云低垂,潭边树木与其相接,好像要为它们送去温暖,多么富有人情味儿。(字面意义)该联中作者用拟人手法,绘形绘色,精练传神地描写了朋友居住之地的环境优美、高雅、温馨而富有生机,抒发了诗人对朋友这种恬淡闲适隐居生活的渴望之情。(语境意义)
题型二 分析意境型
「题型评点」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类的诗词占据了古诗词的半壁江山。无论是写景、借景抒怀,还是托物言志,都要注意景、境、情的有机统一。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是依托景物(意象)、环境(意境)而存在的,因此鉴赏诗歌要从景、境入手去分析诗人的形象和思想感情。分析意境是诗歌鉴赏中最为常见的题型。
「命题特点」
命题时一般从两个方面来考查:一是分析诗中景、诗中境、诗中形象,并能概括其特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内容的整体把握情况;一是对诗歌的艺术特色作深层地理解分析。题量为1-2个,命题点主要有:意象特点概括,意境再现与特点概括,形象及其情感的分析。
常见提问方式有:“这首诗营造了一种什么意境?”“这首诗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作具体分析。”
「简易思维」
1、解读全诗,勾其玄要。要总体把握意象、形象的特征(什么景、什么地、什么时令、什么人、什么特征) .
2、理清景与景、景与人、景与情的关系。有时诗中所描写景物比较复杂,要分清景物间的主从、详略、先后、虚实、动静、点面等关系,分清景与情之间的并列、因果、互衬、交融或交叉等关系。
3、分析写景技巧,主要从三方面考虑:层次角度(时空顺序、动静虚实、色调冷暖、正反点面等),遣词造句(炼字及修辞手法),具体技巧(渲染、烘托、白描、对比、象征、比兴等)。
4、体会意境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心情,表达志向,抒发情感等。
5、语言组织:先分后总,联系诗句,分条作答。
注意问题:
1)描绘诗中图景、形象,不能翻译诗句,要用自己语言再现。既要忠于原文又要适当创新。
2)概括意境气氛和形象的特点用语要全面准确。
3)分析思想感情要具体,要突出题干中的“怎么样”,而不是“是什么”。
4) 分析纯写景诗时,就诗论诗,不必牵强附会地向作者境遇和时代背景上靠。
「典型题例」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日 暮(杜甫①)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②繁。
注:①大历二年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写下此诗。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1、诗中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
2、在全诗中杜甫表达了怎样复杂的思想感情?
简析:本诗首联化用《诗经》中的“日之夕矣,羊牛下来”之句,另创新的意境,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山村寂静的图画。“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夕阳淡淡的余晖洒满偏僻的山村,一群群牛羊早已从田野归来,家家户户深闭柴扉,各自团聚。自然让人从阒寂冷清的村落想到家户内人们享受天伦之乐,隐隐透出诗人思乡恋家之情。
参考答案:1、诗中第一、二句描绘了一幅牛羊归来,农家柴扉紧闭,寂静清冷的山村日暮图景。
2、杜甫在诗中表达了自己怀念故园、思乡恋亲之情,以及暮年济世渺茫的人生悲凉之感。
题型三 对前人评点再评价型
「题型评点」
对前人的评价或诗论进行再评价是一种开放性的题型,它自由性、综合性、创新性都较强。答题时着重在阐发理由,考生只要言之有理,均可得分。
「命题特点」
一般先引用前人或诗论中有关该诗在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上的评论,然后要求你去判断(是否同意),并阐发理由。题干文字表述格式:前人评论(诗论引文)—要求判断(是否同意)—阐发理由(为什么)——要求(结合全诗)。
常设立的评价角度有:评“诗眼”,评关键词句,评思想内容,评艺术手法等等。
「简易思维」
1、解读题目,明确要求。即弄清前人评论的具体角度(内容、技巧、炼字、感情基调、语言特色等),诗论引文中已知的信息(评论角度、对象、已告知的特点概括等)。
2、精读诗歌,整体感知其主旨、情感、抒情方式和写法上最明显的特点。
3、对第一问“是否同意”原则上要顺应命题者的意图(同意),但也不绝对,然后回归原诗阐发理由。
4、恰当选用诗歌鉴赏术语、概念作理性分析,不能就诗论诗。
注意问题:
1)切忌以术语、概念代替分析,分析要有原文意识,应有理有据。
2)分析要有条理,有几问就答几问,其提问顺序一般不能更换。具体表达时,内容与技巧两个角度不要交叉表达。
3)运用术语要准确,切忌张冠李戴,答非所问。
4)高考只答第一问,一般是不给分的,必须有分析。
5)答案语言表述上要注意逻辑性和文采性。
「经典题例」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送李端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塞云外,人归暮雪时。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有人说,本诗以一个“悲”字贯穿全篇。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之。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基调的评价。由题目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自古多情伤离别,本诗以“悲”字统领全文自然言之有理。首联第二句直言离别之“悲”,有提挈全篇之作用;颔联描写了一幅严寒送别图,淡雅中有几分沉郁,暗含其“悲”;颈联回忆往事身世,更见其“悲”;尾联也收束在“悲”字之上。
参考答案:同意。(第一小问)本诗以一个“悲”字统领全文:首联写送别环境,直击“悲”字;颔联又写送别,抒依依不舍之情,“寒云”“暮雪”紧扣“悲”字;颈联回忆往事,感喟身世,更显其“悲”。少孤漂泊,知音难求,刚遇知己,却又要别离,能无悲乎!尾联写故人远走,只盼早日相见,可风尘纷扰,何时才能相见?前途一片茫然,仍“悲”情不断。(具体分析)总之,全诗将惜别、孤寂、感时伤怀复杂情感融合在一起,给人以荡气回肠之悲凉。(总述)
题型四 比较鉴赏型
「题型评点」
这种题型命题者往往给出在题材、感情、写法、风格上相似甚至对象相同的两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这种题型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考查点多,易于考查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综合鉴赏能力。因此,这种题型会成为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命题特点」
一般选取的两首诗歌在内容和写法上有某种相似点。命题的'方式是要求学生从异同两个方面来思考,具体设立为1-2比较点,指向性明确,没有大而全的题目出现。比较中综合考查了“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相关知识和能力。提问方式有:
①设二问:一问内容或写法的异(同),二问具体分析其差异性。
②变体一:比较更改前后的优劣。如诗歌顺序打乱后,比较改变前后的效果的不同;就诗句中关键字词更换后,比较更换前后的效果的不同。
③列举两首诗,问你更喜欢哪一首,并阐明你的理由。这种题目十分开放,答案一般是一则短小的鉴赏文,目前高考中尚未出现过,备考中要适当训练。
「简易思维」
1、通读诗歌、题目,把握考查重点,做到胸有成竹。
2、分别解读每首诗,把握其内容和形式方面的信息。
3、结合题干要求,从相同或相异角度去整合两首诗的信息。
4、分条作答,组织语言要简明、连贯、准确。
注意:分析不能顾此失彼,要兼顾两诗;对比分析要具体,突出差异性。
「典型题例」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这两首诗都是边塞诗,但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不相同。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简要说明。
2、这两首诗所采用的表现手法也不相同,请任选一个鉴赏角度分析这种不同。
简析:这是两首边塞诗的比较鉴赏题目。所拟的两道题目带有较强的综合性,但命题角度指向性很明确:第1题是要求从内容角度比较抒发情感的差异性;第2题是从一个小角度比较艺术手法的差异性,虽然是一个开放性题目,但作答角度单一,要求很低。考生一般能作答的。只要把握了题目考什么,怎么考,再读诗歌就有的放矢了,轻松多了。
参考答案:1、高诗写景,表现了将士牧马归来,胡马北去的和平宁谧的图画;写笛声,表现了盛唐豪情和一些人的怀乡之情。李诗写景,表现了边塞环境的险恶和景象的荒凉;写笛声,表现了怀乡的迷惘和无限的悲凉。两诗所选景物不同,传达出来的感情基调自然不同。高诗婉,李诗哀。
2、炼字角度:高诗中的一个“满”字就写出了牧马时节梅花凋零的合理性,洋溢着一种盛唐豪情,更隐喻着全体将士怀乡的不伤之思。李诗中一个“尽”字,写出了全体戍边战士的绵绵不断的乡思。
或:修辞角度:高诗中妙用通感,将《梅花落》的笛曲的听觉转化为梅花飘落的视觉形象,由边地无梅而引发战士对家乡梅的思念。李诗用恰当的比喻,如“沙似雪”“月如霜”,写出了边塞环境的险恶和荒寒。
或:技巧角度:高诗虚实结合,象征暗示。“雪净”写春来,象征边危化解后的和平,“月明”暗示边塞的安静,“牧马”暗示胡马北退和戍边战士牧归,“羌笛”暗示边烽暂息的安闲。前二句实写边塞和平生活,后二句虚写,抒发将士心志。而李诗则用烘托铺垫,以“沙似雪”“月如霜”来渲染环境险恶,衬托战士的乡思之情。
题型五 “关键说”分析型
「题型评点」
古人写诗十分讲究构思,十分注重炼字、炼词,往往一字一词关乎全诗主旨、思想感情,因此这一字一词便成了诗歌构思的线索甚至是关键。命题者抓住这一点以小见大来命题,可以考查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把握程度。2002年高考语文卷诗词鉴赏题目改革就率先考了这种题型,随后几年高考都不同程度地考查了这种题型。它以小见大,难易适中,考查全面,将仍被命题者看好。
「命题特点」
题目中先指出某字、词和句是全诗之关键,要求你谈谈你的理解。有时和评价性题目命题格式一样,要求先判断,再阐明理由。一般设置一个大题量。常见的提问方式方式:
①某词语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以?
②有人认为某词语是全文的关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简易思维」
1、抓关键词(句)的位置:题目中(如《春夜喜雨》中的“喜”字),诗歌有开头,诗歌的中间,诗歌的结尾。
2、抓关键词(句)对主旨的突出作用:点明主题(开头),强化主题(中间),深化主旨(结尾)。
3、抓关键词(句)在结构上的作用:统领全篇,深化主旨。
「典型题例」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行又开封。
前人评价这首诗时说“意万重”一词是全诗的关键,“意万重”是什么意思?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简析:此题要求我们理解全诗的关键,并对之作评价。一共三问,第一问是为答后两问服务的,因此只要理解了“意万重”的内涵,后两问就容易多了。从题目和诗中景物来判断,诗人的“意万重”就是说不完、道不尽的愁绪。
参考答案:“意万重”就是指诗人心中说不完、道不尽的愁绪。同意这种说法。“见秋风”起“作家书”之念,“作家书”又起“意万重”,正是“意万重”,欲说还休,所以在家书中“说不尽”,怕“说不尽”方才引发“临行又开封”。可见诗中的一切内容都是由“意万重”引起的,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变化也是由“意万重”造成的。
「举一反三练习」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弯,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月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前人评论这首诗时认为“凉”字用得最生动传神。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同意。一个“凉”字既写出了月色的秀丽明朗,又点出了春雨过后凉爽宜人的气候,更与后面的“镜”字相照应,表达出了月光明洁,水色清澈的优美意蕴。有力地衬托了诗歌意境的创设。
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处士卢岵山居 (温庭筠)
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
(1)试分析本诗的颔联或颈联,对景物描写的特点作具体的分析。
(2)通过诗中的景物描写,你可以看出“卢岵山居”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从中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颔联写作者赴山居途中所见,是近景。苍苍古树生长于石缝之中,仿佛与石连为一体;泉水湍急而清澈,水底的沙石清晰可见。这两句形象地描绘了山中特有的景物,表现了山居环境的古朴、清幽。 或:颈联写作者在山中看到的远景。一场春雨悄然而至,众多的山峰在雨中显得幽暗;山中云雾弥漫,那通往山居的小路弯弯曲曲延伸到云雾深处。这两句描绘了山居环境的高峻、幽深、奇特。
(2)“卢岵山居”地处高峻、偏僻的深山之中,风光优美,环境清幽,远离尘世。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山居的倾慕之意,对山居主人的赞许之情。
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赤 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同意。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4、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沉醉东风·秋景
挂绝壁松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
如果从作品的意境及作者表现的情感角度出发,你更喜欢这两首中的哪一首?为什么?
参考答案:这是一道半开放性的题目,只要能自圆其说,无论你认为哪一首更好都可以。关键是要能比较准确的说出该首小令所写出的意境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提示)两首小令都运用白描手法,状写秋景。但第一首作者把秋天傍晚几个特有的景物巧妙地组合起来,创造出萧瑟苍凉的意境,突出表现了羁旅愁绪。第二首小令作者写在秋意里对洞庭潇湘的观感,气象明朗开阔,意境宏伟,表现了开朗乐观的情怀。
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前人评析这首词,认为开篇一个“异”字统领词的上阕,请说说这里的风景异在何处?词引用“燕然未勒归无计”的典故主要抒发什么情感?
参考答案:首句抓住“塞下”这一特殊地域来写“异”的,雁去、边声、长烟、落日孤城、千嶂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组成了一幅“塞外关山秋景图”。引用典故是为了抒发将士报国之志。现在敌军末退,边境末宁,尽管厌战思归,但怎能有回乡的打算呢?既写出了作者为国建功的远大抱负,也是对戍边战士的激励鼓舞。
贵州高考排名17579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山东高考排名55787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南高考排名44720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辽宁高考排名9744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长春工程学院的水电站设备安装与管理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河南高考排名3360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8511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南高考排名32101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甘肃高考排名2524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高考排名27732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1088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三亚城市职业学院和漳州理工职业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洪州职业学院和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高考排名1343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24772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4710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的助产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江西高考排名10525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安徽高考排名3808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黑龙江东方学院和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青春.奉献诗歌
月圆夜诗歌
飞雪诗歌
爱的箴言诗歌
寂寞是你给的苦而思念是你留的伤诗歌
往事与未来诗歌
寂夜月华,染磬香一笺诗歌
青春畅笔的诗歌
今夜我为你写诗爱情诗歌
赞美大学校园的诗歌
诗歌感恩父母的爱
小学元旦朗诵的诗歌
句号现代诗歌
但愿岁月静好诗歌
醉妪翁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