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运动员感人事迹10篇

李盛老师

中国运动员感人事迹1

雅典奥运会女子举重比赛场上,当韩国人张美兰举起172.5公斤时,很多中国观众都绝望了,因为唐功红挺举只有超过180公斤才有夺金希望。“拼了,举起举不起都是英雄,死也要死在举重台上.”182.5公斤!唐功红把杠铃稳稳地举在头顶!她成功了,同时打破了女子举重75公斤以上级挺举和总成绩两项世界纪录!雅典奥运会上夺得75公斤以上级金牌,并打破挺举和19岁的李宁被世人誉为"体操王子"。那是一个灿烂的李宁时代。1988年前的李宁意气风发,享尽荣光,他是全国人民心中的明星偶像,鲜花、掌声、镁光灯,还有五星红旗、国歌,当然还有训练的汗水与伤病。但是,在1988年,李宁的体操之路被改写。那一年的汉城奥运会,李宁在最后一次比赛中意外失利,从吊环上摔了下来。尽管当时他是像惯常一样带着笑容走下赛场的,但回到首都机场,失掉金牌的李宁禁不住黯然神伤,孤独地走过一条偏僻通道……

随后,李宁宣布退役,那一年,他26岁。总成绩两项世界纪录(挺举182.5公斤,总成绩305斤)。

中国运动员感人事迹2

中国第一个奥运会冠军——许海峰,以为让中国人值得骄傲的选手!他曾下乡当过知青,他曾做过供销社的营业员,他曾梦想成为军人却一次次失败,他曾因为年龄大而被拒绝参加省射击队。但他用自己的实力在省运动会上夺得了射击冠军,并把省纪录提高了26环。他又以自己永不言败的精神为国家赢得了第一枚奥运金牌。正如他所说:“我生在农村,除非没有给我机会,给我机会我一定成功!”

中国运动员感人事迹3

中国选手董栋在3日奥运会男子蹦床比赛中击败俄罗斯“黑马”尤沙科夫夺得金牌,实现蹦床大赛的“大满贯”。奥运会和世锦赛双料冠军陆春龙战胜伤病获得铜牌后,激动流泪。他表示自己的目标本来就不是金牌,而是战胜自己。

中国运动员感人事迹4

林丹兴奋庆祝金牌时,李宗伟气喘吁吁坐在地上,豆大汗珠一滴滴往下流。教练想要扶起他,但李宗伟没动,因为腿还在隐隐作痛,他只想多歇一会。接受央视采访,李宗伟说到:“五场比赛,我每一次都是吃止疼药在打比赛。我已经做了我的全力去拼。”

中国运动员感人事迹5

与孙杨、叶诗文、焦刘洋的辉煌相比,曾经贵为中国泳军一哥的吴鹏无疑是此间最为失落的人。而在教练迈克?波顿看来,性格里缺少霸气似乎已经为悲剧的发生埋下了种子。

尽管赛前一再豪言要挑战菲尔普斯的霸主地位,但在男子200米蝶泳复赛中,1分55秒65的成绩却使其最终无缘决赛。要知道,奥运会前数次战胜菲尔普斯等名将的经历的确使其具备了创造历史的资格。

对此,就连吴鹏都感到有些莫名其妙。难掩失望的他坦言:“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谈起接下来的生活,吴鹏说:“会回到美国继续训练,顺便读书,还要准备明年的全运会。可能全运会之后会结束自己的游泳生涯。”

中国运动员感人事迹6

运动员有着我们无法企及的体力和运动技巧,但是他们也有普通人的心碎、乐观、追求和梦想。

他们要面对的可能也是我们要面对的,他们的故事也是我们的故事。

“神奇小子”朱启南落下了遗憾的泪水,但现场观众为这位小将送上经久不息的掌声。朱启南憾失了金牌,但金牌之外,还有感动。

朱启南坦言自己背负了巨大压力,当现场主持人宣布:“银牌获得者是朱启南,中国!”全场的观众起立报以最热烈的掌声,站上亚军位置的朱启南再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情绪,他不顾一切地挥洒着感激的眼泪。

在朱启南的背后,是一条鲜为人知的艰辛路。他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在他父亲朱远看来,读书是改变命运的途径。于是,当这个男孩到了上学的适龄年纪,他就与父母一同来到了“大城市”温州,怀揣着借来的一点钱。那时,父亲朱远有卖过水果、打过临工,母亲谢爱芳帮人家做饭,住在条件极差的出租房内。在这种环境下,朱启南因营养不良特别瘦。他也从来不向大人要求什么,的玩具是5岁时候爸爸给的玩具枪。“18块钱,一共有8种不同的声音,你按一下就会响。后来那把枪被小外甥弄坏了,朱启南当时还伤心哭了一次。”谢爱芳如是说。

就是这把玩具枪,开始让朱启南对射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到了初一的下半学期,温州市业余体校教练看中了好动的朱启南。端枪、瞄准、扣动扳机……这样的动作让朱启南痴迷不已。在温州市的一次比赛中朱启南夺冠,这让他进入了省队。2003年,第一次参加全国城运会的朱启南显示出了超强的心理素质和稳定的技术水平,顺利夺冠。随着参赛次数和金牌数目的增多,朱启南进入了国家队。但谁也没有想到,朱启南会被挑中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更让人惊奇的是,他竟真的最终站在了奥运领奖台上。雅典后的四年,朱启南为了实现自己在北京奥运会上卫冕的目标,依然努力训练着。朱启南每次回家通常都是“坐坐就走”。

失金之后,朱启南坦言:“住进奥运村开始,就一直处于焦虑和困惑的状态。太想去赢得比赛了,我明白不能以卫冕冠军身份去冲击这枚金牌,但要真正抛开这一切真的不容易。”是的,对一个年轻人而言,这的确太难了。

中国运动员感人事迹7

穿蓝背心的这位姑娘名叫苏丽文,来自中国台湾。跆拳道简单说就是用脚的拳击。苏丽文在比赛中受伤,但她坚持参加铜牌争夺战。她用一条腿支撑自己,用伤腿发动进攻,并且首先得分。比赛过程中,苏丽文十几次摔倒,裁判多次询问她是否继续比赛,她都咬牙坚持了。亲眼目睹的人都流下了眼泪,没有人强迫她,教练也希望她放弃,免得伤势严重,造成残疾。但是,她自己坚持下来。虽然她没有得到铜牌,但是,人们在心中送给她一块金牌。苏丽文受伤坚持比赛,有人把她与刘翔作比较。孰是孰非?我们已不忍心评论,苏丽文给了人们难得的感动,这就够了。

中国运动员感人事迹8

李培永,雅典奥运会举重69公斤级的银牌得主。不过,在本届奥运会挺举第一次试举184公斤时,他不慎左侧脚腕扭伤导致左小腿痉挛。在接受了应急救治后,李培永又一瘸一拐地继续挑战第二次、第三次试举。尽管在第三次试举中,他曾将杠铃举至肩膀,但最终还是屈膝倒地。即使在倒下的最后时刻,他也没有松开抓杠铃的手。

第三次参加奥运会的李培永在赛后的记者会上说道“成绩虽然排名最后,但因为我已经尽全力了,所以不认为自己是最后。向给我加油助威的中国观众表示感谢。我已经等了4年,如果放弃第二、三次试举,可能会后悔终生,死也要试一试。”

中国运动员感人事迹9

曾经赋予中国人精神意义的中国女排,此次虽然未能卫冕,但依靠着拼搏精神最终还是赢得了一枚铜牌。在季军争夺战后,周苏红流下热泪,甚是激动。当初一次意外让汤淼失去了参加北京奥运会的机会,因此周苏红是一个人肩负着两个人的期望走上赛场的。当最后完成心愿后,周苏红甚至发表爱的宣言“奥运会后和汤淼的婚期不变!”

中国运动员感人事迹10

关于她的报道、新闻已有“充栋”之规模,她的故事、经历也为众多人耳熟能详。我们只简单地赘述如下:1973年2月6日生于河南郑州,身高1.50米。5岁随父亲学打球,1988年进入国家队,13岁就夺得全国冠军,15岁时获亚洲冠军,16岁时在世界锦标赛上成为女子团体和女子双打的双料冠军。运动生涯中共获得过18个世界冠军(仅次于王楠23个),并连续两届获得4次奥运会冠军(1992巴塞罗那女子单双打,1996亚特兰大女子单双打)。在乒坛世界排名连续8年保持第一,是排名世界第一时间最长的女运动员。

乒乓球被正式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是在1988年,在当年中国军团获得的5枚奥运会金牌里,乒乓球就占了2枚。四年之后的1992年,中国乒乓球队统治力更强,邓亚萍也开创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时代。

邓亚萍的成就非他人可以比拟,她已经成为中国体育的代名词之一,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最喜欢看她的比赛,在给她颁奖的时候会亲切地拍拍她的脸颊,还邀请她到洛桑国家奥委会总部做客。

1997年以后,退役的邓亚萍先后到清华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和诺丁汉大学进修学习,并获得英语专业学士学位和中国当代研究专业的硕士学位。2002年,邓亚萍在国际奥委会道德委员会以及运动和环境委员会两个委员会担任职务。2003年,邓亚萍成为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的一名工作人员。目前,邓亚萍担任北京奥组委奥运村部副部长。

四川汶川大地震后,作为体育界的代表,邓亚萍和杨扬、高敏等奥运冠军一起赶赴灾区,参加灾后心理救援。其实,邓亚萍的自身经历就是个励志的榜样,她因为身高的原因在刚开始练球时被挡在体校大门之外,但喜欢乒乓球的她并没有过早放弃,在父亲的带领下,她勤学苦练,绑沙袋,每天接球打球1万多个。十几年的苦练使她克服了身高的劣势,并改变了乒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统观念。这种精神也影响了她退役之后的道路,在学业面前,她依然没有退缩,从26个英文字母到现如今的北京奥组委官员,邓亚萍在乒乓球之外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她,也成为运动员个人发展的典范。

邓亚萍的故事还有很多,两次北京申奥代表、四次奥运火炬手经历以及现在的北京奥组委官员,赛场外的每一次冲刺都会让人想起她打球时的劲头儿:无所畏惧、顽强拼搏以及超强的自信。

运动员励志故事:刘翔已成伟大的运动员 励志传奇永远流传

他曾打破保持了13年之久的110米栏世界纪录,他是雅典奥运会的冠军,在北京奥运会上他因伤退赛,在伦敦奥运会前旧伤复发却毅然走向赛场。当29岁的刘翔踏上“伦敦碗”跑道的那一刻,在他跌倒后顽强地以单腿跳向终点时,他完成了一个优秀运动员向伟大运动员的转身。

就在此前一天,也是在“伦敦碗”,伊辛巴耶娃,这位已经30岁的俄罗斯女子撑杆跳运动员,分别在起跳4米55和4米75失败后,却毅然选择了更高的高度作新的冲击。这不仅仅是战术的使用,也分明是对失败的蔑视和对胜利的渴望,这种意志和勇气,同样也呈现在今天刘翔的身上。

伊辛巴耶娃也是雅典奥运会的冠军,与刘翔一样,他们在创造了耀眼的辉煌之后,每一次比赛,实际上都是在向自己挑战,他们因此承受了更多失败的痛苦。但对于渴望飞得更高的人来说,理想的呼唤远远大于摘金夺银的诱惑。他们的失败与崛起,比起他们的成功,更让人刻骨铭心,他们的励志传奇成为奥林匹克故事,将永远流传。

没有,只有更高。无论是刘翔、还是伊辛巴耶娃,人们固然期盼着他们在竞技场上能够创造出好的成绩,但是,在人们心底里,更看重他们挑战自我时,所表现出来的高贵精神气质,这是奥林匹克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真谛和魅力所在,与金牌无关。

伊辛巴耶娃不是冠军,刘翔倒在他钟爱的跨栏前,但他们都赢得现场8万名观众雷鸣般的欢呼,他们是伦敦奥运会的英雄。

随着年龄的增长、伤病的困扰,无论如何优秀的运动员终究都会退役,他们留下的不仅仅是数字化的竞技成绩,更会留下强大的精神力量,这是一个伟大的运动员给这个世界作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