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朱德的名人事迹

李盛老师

关于朱德的名人事迹1

朱德与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共同领导中国人民浴血奋斗,战胜千难万险,_了三座大山,_了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_,建立了新中国。但是,直到1928年,两位伟人才在井冈山第一次会面。朱德和毛泽东领导的两支革命队伍在井冈山会师是中国革命历的一件大事,意义非常深远。

朱毛是怎样会师井冈山的呢?

南昌起义失败后,朱德带领一部分队伍转移到了广东的三河坝。敌人很快纠集了10个团两万多人的兵力进攻三河坝。经过三天三夜的激烈战斗,虽然消灭了不少敌人,但是敌众我寡,又与主力部队失去了联系。为了保存力量,寻找有利战机,朱德决定转移。这时,一部分战士有些动摇了,朱德耐心地向大家解释,起义虽然失败了,革命遇到挫折,但这只是暂时的,前途是光明的。他宣布:“革命的跟我走,不革命的,可以回家。”有人问:“敌人这么强大,我们怎么办呢?” 朱德坚定的说:“我们打游击啊!_总有一天要被我们消灭。”

队伍又前进了,但仍然很艰难。部队打到湖南汝城时,一天夜里,战士们正在睡觉,朱德还在翻看报纸,考虑第二天的行动,突然一声枪响,他立即下令让警卫员通知部队转移。朱德交待说,现在情况不明,不到万不得已不准开枪。

大家提着枪准备撤退,敌人已经追了上来。敌人喝道:“朱德在哪儿?”一个战士答道:“在后面!”此时,朱德已来不及隐蔽了,他急中生智,随手拿起伙夫的围裙系在腰上。

敌兵厉声问道:“朱德在什么地方?快说!”

朱德不紧不慢地指着后面那间房子答道:“在后面!”

两个敌兵赶紧朝后面那个房子走去,可走了几步又转过脸来,不放心地问朱德:“你是干什么的?”

朱德用手掸了掸围裙,说:“我是伙夫头!”

这时天已经黑了,敌兵把朱德拉到灯下仔细一看,只见朱德脚穿一双破草鞋,身上穿着一件破衣服,胡子长长的,就赶紧去找朱德了。

朱德向警卫员使了个眼色,两人急忙跳窗户跑了。

朱德带领队伍到了湖南信丰时,就听说毛泽东上了井冈山,他还派毛泽覃上井冈山与毛泽东联系,准备必要时也转移上井冈山。

毛泽东知道了南昌起义的情况,很是关心,派何长工下山去打听起义部队的下落。何长工在广东韶关犁头铺找到了朱德。

朱德听何长工介绍了毛泽东上井冈山的情况,非常高兴。他激动地说:“我们跑来跑去,没有一个站脚的地方,正要去找毛泽东呢!前几天,我已派毛泽覃去井冈山了。”

第二天,朱德给何长工写了一封介绍信,还给了一些盘缠,让他赶快回井冈山,向毛泽东说明情况。不久,起义部队发起了湘南起义,敌人纠集了7个师的兵力进行围剿。为了保存实力,朱德决定向井冈山转移。毛泽东很快派部队下山去接应,朱德在汝城又见到了何长工。何长工说:“我们拼命往南打,没想到你们撤得这么快。” 朱德高兴地说:“你们的行动直接掩护了我们。现在,毛泽东在哪儿?”何长工说:“他带领部队打掩护,再过三、四天才能到这里。”

朱德和毛泽东在宁冈的砻市会合了。两位巨人历史的会面是在砻市的龙江书院。

朱德和陈毅先到了龙江书院。当毛泽东到来的时候,朱德和陈毅到书院门外迎接。朱德大步走向毛泽东,伸出大手,两位巨人的手掌紧紧握到了一起。他们使劲摇着对方的手,那么有力,那么热烈,这是一次历史的会见。

1928年5月4日,在砻市举行了“庆祝两支部队胜利会师”的大会。

会场设在砻市南边一个草坪上。用门板和竹竿搭起一个主席台,两侧插满了红旗,悬挂着'“庆祝两支部队胜利会师”和“_国民党_”的大幅标语。山茶花红,油菜花黄。笑声,歌声震天响,会场上人山人海。

两支部队的领导和各界人士组成的主席团走上了主席台,庆祝大会开始。何长工主持大会。当他宣布庆祝大会开始时,军号吹起,鞭炮齐鸣。执行主席陈毅首先讲话。他说,今天是五四纪念日,我们在这里庆祝两支部队的会师,意义非常重大。他宣布,两支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同志任军长,党 代表是毛泽东同志。

朱德在大会上讲话。他说,两支部队的汇合,意味着中国革命的新起点, 我们有了根据地,我们的力量更大了。我们两支队伍要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他还风趣地说:“我们大家都很高兴,敌人却难过了。那么,就让我们的敌人难过去吧,我们不能照顾敌人的情绪,我们要彻底把它们消灭!”

毛泽东也发表了讲话,会场上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和欢呼声。毛泽东和朱德的巨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开始了中国革命的新纪元。

关于朱德的名人事迹2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我党建立的第一个根据地,朱德和毛泽东领导的两支部队在井冈山会师,是中国革命的一件大事,它象征着中国革命的一个新的开端,也是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的重要基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造的井冈山精神,今天仍然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中国革命的一大胜利。但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处境非常困难。根据地地处山区,百姓不多,经济困难,部队的供给不能保证。 特别是,由于国民党_的不断进攻,围剿,经济上封锁,部队吃粮都很困难。在非常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部队还要下山去筹集和运送粮食。部队所需粮食都是靠下山打土豪解决。要从山下把筹到的粮食运上山。山高路陡,到山下运粮要走几十里路。那时候也没有汽车,全靠人挑,战士们经常要下山去挑粮。毛泽东和朱德虽然军务繁忙,每天夜里都工作到很晚,但还要亲自与战士下山去挑粮,这在现在是很难想象的。朱德当时已是40多岁的人,身为军长,日夜操劳,但他仍然和战士一样,亲自下山去挑粮。直到现在还流传着“朱德的扁担”这样一个故事。

到运粮那天,朱德穿一双草鞋,头戴斗笠,和战士们一样用一根扁担挑着满满一担米,汗流满面地走在崎岖的山路上。从山上到山下的茨坪有五六十里地,从天亮出发,要到天黑才能回来。战士们见军长每天日夜操劳,白天还和大家一起下山挑粮,都很心疼,就劝他不要去了。可是,怎么劝也没有用,有的战士就想了一个办法:把军长的扁担给藏了起来。军长没了扁担,还怎么去挑粮?可是,朱德又设法找来一根扁担,而且在扁担上刻了三个字:“朱德记”。

到山下运粮的地方越来越远。这一天,部队要到宁冈挑粮。多远呢?离井岗山足有200里地。当天回不来。

装粮的同志想照顾照顾军长,少给他装点粮,朱德不干,亲自把箩筐装满。这还不算,又把专门带来的两个口袋都装了半下。有的战士急了,说道: “军长, 您那么大岁数,少挑一点吧,我们每人多挑一把就行了.”朱德不答应,一脸严肃地说道:“我为什么要少挑?我挑得动嘛!”朱德挑了多少粮食呢?一过秤;142斤。好家伙,真不简单,走的都是山路,一边是崎岖小路,一边是万丈深渊,革命真是不容易啊!

路远了,挑粮的队伍要在半路住一宿。战士们凑在一起商量怎样减轻一下军长的担子。第二天一早,几个战士来到军长跟前,还没张嘴呢,朱德就先开了口:“怎么样,你们是不是要跟我比赛比赛啊?”班长谢长生一听比赛来了劲,赶紧说:“好啊,谁先到山上谁英雄。”一个战士拉了一下班长的衣角,谢长生忽然恍然大悟,说:“比赛可以,但有一个条件。”

朱德问:“什么条件”? “你年岁大,把粮食给我们每人分一把!” 朱德听了,赶紧挑起箩筐上路了。

朱德挑着100多斤的重担,大步大步朝前走,要是不认识的人,怎么能相信这挑担的人竟是军长!

中午,在一个叫斜源村的地方休息了一会儿,继续上山。两个战士不由分说,把朱德两个箩筐上的口袋抢了去。朱德要去追,两个战士已经走远了。没办法,朱德笑着说:“这小家伙!”朱德和战士们一起把粮食挑上了山。

后来,红军长征到了延安,仍然非常艰苦。国民党_为了扼杀革命,对延安又实行了经济封锁。毛主席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朱德总司令虽然已是半百的老人,也亲自纺线种菜。他经常到菜地里劳动,浇水、施肥,他种的南瓜可大了,一个南瓜几十斤重,创了纪录。

朱德的扁担和大南瓜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革命胜利来之不易,艰苦奋斗不能忘。

关于朱德的名人事迹3

1912年秋天,朱德同昆明师范学院学生萧菊芳结婚了。

这时候,朱德是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年轻教官,许多人都很关心这位年轻少校的婚事。

在朋友的巧妙安排下,朱德来到萧菊芳家里。菊芳对这位年轻英俊的少校颇有好感,见到朱德时,羞答答地同朱德说了一席话。这在当时是相当“革命”的举动了。

在这次见面中,朱德感到萧菊芳是一个诚实和相当进步的姑娘。朱德还发现萧菊芳的一个秘密:她没有缠足。这一大胆而又进步的行为又使朱德对萧菊芳增加了不少好感。

不久,朱德和萧菊芳结婚了。

婚后的一段时间里,朱德依旧住在云南陆军讲武堂,整日带兵操练,萧菊芳继续在师范学校读书,住在学校的集体宿舍里。朱德和萧菊芳只有在星期天才能团聚。凭朱德当时的地位,完全可以在昆明找一套别墅住,可是朱德和萧菊芳没有这样做。多年以后,朱德曾经自豪地说:这婚事并不是资产阶级的。

1916年初,朱德随讨袁护国军第1军北征,开往家乡四川。这时萧菊芳已经怀孕了,也许是想念丈夫,也许是想念丈夫的家乡,朱德出征后,萧菊芳毅然坐轿子来到泸州,在泸州租了一所小小的住宅,同朱德住在一起。

9月底,萧菊芳生下一个男孩,取名保柱。保柱为这个小家庭增添了许多欢乐的气氛。萧菊芳为养育保柱日夜辛劳,却不知病魔突然袭来。保柱出生后数个月,萧菊芳患了类似赤痢的热病,不幸去世。

关于朱德的名人事迹4

朱德元帅出生在四川仪陇一个世代佃农的家里。他从小就热爱劳动人民,乐于为乡亲们做好事。

有一年,四川大旱,朱德的家乡一连数月,滴雨未下。土地龟裂了,禾苗干枯了,连饮水也发生了困难。乡亲们只好翻山越岭,跑到十几里外的地方排成长龙担水。

这天,朱德上山去割草,发现山坡上有一片草长得特别茂盛,草底下的土很潮湿。他想下面可能 有泉水,就约了几个小伙伴来挖。你一镐,我一锨、费了好大的劲,才挖出一个深坑。可水呢?点滴 也没见。有的小伙伴泄气了,撅着嘴巴说:“这里根本就没有水,咱们白干了。”

朱德却不肯罢休,他仔细观察了坑的四壁,耐心地对大家说:“如果下面没有泉水,这么旱的天气,泥土哪能这么湿?我们看准了的事情,就要干到底。只要朝最湿的地方挖,一定能挖出泉水来!”

在朱德的带动下,大家又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挖了不久,一股清泉果然从地底下汩汩地冒了出来。大家高兴得跳了起来,都说朱德有主见,有毅力,又为村里做了一件大好事。

关于朱德的名人事迹5

1928年12月,朱德率领部队在资兴驻扎,敌人闻迅来抓朱德。在这万分危急的情况下,朱德见逃不脱敌人的包围,使走进一家祠堂的厨房,随手拉了一条围裙系在腰上。敌人冲进来就问:“你们的总司令在哪里。”朱德指指身后:“在后面。”敌人又问:“你是干什么的?”朱德干脆地回答:“我是伙夫。”但几个敌人仍有些不放心,把这“伙夫”拉到灯下上下打量了一番,见他穿得破破烂烂,胡子老长,真是一副伙夫样。于是信以为真,便急忙到后面搜索。朱德趁机打开窗子,逃之夭夭。

1929年2月,国民党刘士毅部乘黑夜包围了驻扎在项山的红四军军部。此时,朱德的妻子伍若兰要朱德先走,随部队突围,自己掩护,朱德不肯扔下妻子不管,正在争执之时,房门“哗啦”一声被踢开,十几个黄蜂似的敌人揣着枪,气势汹汹冲了进来。伍若兰迅速夺过朱德手中的枪,随即故意对冲进来的敌兵呵斥说:“你们不在前边打仗,跑到我屋里来干什么?”说着,回头对站在一边的朱德大声命令:“老伙夫!还不出去打一桶水来给军长洗脸!”朱德“唔”了一声,点头答了个“是”,抽身欲走。一个瘦猴模样的家伙用枪拦住朱德,另一个敌兵用枪口对准伍若兰,第三个敌人旋即夺下伍若兰手里的驳壳枪。 “他是你们什么人?”敌人逼问道。

“他是我和朱德的伙夫!”伍若兰异常镇静地答道。敌兵见朱德满脸胡须、身着普通士兵装束,觉得不象当大官的样子,也就将主意力转向伍若兰:“妈的!朱德睡在哪里?”此刻,朱德乘机提着一只小桶走出房门。

“他在后边那间屋里睡觉,”敌兵为抢头功,争相往里边那间屋冲去,伍若兰扭身飞出房门,飞也似的朝村外跑去,由于她当时身怀有孕,加上一颗流弹射穿她的脚踝,不幸被敌人抓获。1929年2月8月,伍若兰英勇就义,敌人还将其头颅解送长沙示众。

伍若兰的死是朱德终身的一个遗憾和隐痛。然而,如若不是不起眼的普通相貌和装束作护身符,即使有伍若兰的机智勇敢,朱德也难以脱身。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伙夫式的形象特征再一次帮助他出脱了危难和火海。俗话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朱德的平易近人,与士兵打成一片,不仅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潜在的护身符,在危难时候大显身手……

为人之所不敢为,行人之所不敢行

1938年春,日军调大量兵力向临汾一带大举进攻,与由临汾动身回太行山前线的朱德在安泽以东的古县镇遭遇。当时,朱德身边有200多警卫通讯战士,日军则是极富战斗力的苫米旅团。兵力悬殊。但如果避而不打,则必然使尚未做好迎敌准备的临汾军民遭受重大损失。朱德没有考虑个人的安危,坚决主张顶住这股敌人,拖延敌军的西进。

交战开始时,日军摸不着头脑,不知道遇到了多少部队,停下来打了一天,不敢前进一步。第二天,敌人通过侦察,得知遇到的并不是大部队,而是朱德和跟随他的少数警卫部队,便以为是立功受奖的大好时机到了。

一小时后,十几架日军轰炸机,满载炸弹,飞到沁县西南面古县镇的上空,来了个轮番轰炸,小小的古县,顿时变成了一片火海。 日军的指挥官们惊喜若狂,又是饮酒祝贺,又是发电报捷。

正当大家为朱德的安危担忧的时候,传来了进攻临汾的日军在半路上被阻截的消息,说明朱德并没有遇难,还在指挥作战。

原来,山西省东南部有两个叫古县的地方,一个在沁县附近,一个在安泽县附近。日军指挥官从地图上一看到沁县西南的那个古县镇,就急如星火地命令空军去轰炸。敌人做梦也没有想到,就在他们把那个古县镇炸成一片火海,欢庆胜利的时候,朱德却在安泽县附近的古县坦然自若地指挥着战斗,以极少的兵力阻击着强大的敌军。他充分利用公路两旁都是山地的有利地形和敌人不熟悉当地情况的弱点,以及敌人害怕被八路军乌黑袭击的心理,巧妙地利用路边山地地形,阻止敌人,与日军激战3天3夜,使周恩来在临汾的工作得以顺利结束,为保证广大群众和国民党在临汾、洪洞的军政机关安全转移羸得了时间。

这一传奇式的战役,充分显示了朱德过人的胆略与超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