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朱彦夫先进事迹

孙小飞老师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朱彦夫先进事迹1

朱彦夫,1933年7月出生于沂源县张家泉村。14岁参军,16岁入党,经历过上百次战斗,十次英勇负伤,三次荣立战功。在抗美援朝长津湖战役中失去了四肢和左眼,是特等革命伤残军人。

他放弃荣军休养院特护待遇,毅然回到家乡,并以惊人的毅力,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他担任张家泉村党支部书记25年,带领群众治理荒山,兴修水利,发展教育,彻底改变了山乡面貌。

他是活着的“烈士”

朱彦夫在朝鲜战场重伤回国,入院治疗初期,一直是“活死人”。没有人知道他的姓名、籍贯、部队番号。他所在部队确认他所在连队已经全部阵亡,被确认为“烈士”。

他伤势严重,昏迷不醒,医院采取抢救措施——截肢、剖腹。而且,不止一次地截肢、剖腹。主治医生叹息道:“他如果能够活上三年,就是奇迹!”

截肢手术以后,他各部位伤口深度感染。高烧不退,出现中毒性化脓症状。历经反复抢救,他的病情仍然没有起色。医院将他从“特号床”,转移到了“太平室”。“太平室”专门为危重伤员设立,接近于太平间。唯一不同的是躺在床上的人呼哒着一口热气,由两位经验丰富的护士专门守护。

他那不足一米长的躯体躺着一动不动,似乎已经油枯灯尽。伤口渗出的脓血浸入被褥,腥味扑鼻。唯有腮下和嘴角微微颤动的神经,证明他没有死去。

志愿军各部队派人到医院查寻本单位伤员,他所在团的查寻人员到“太平室”看到他却根本没有认出来。

进入“太平室”93个日日夜夜之后,他出乎所有人意料地复活了!

他的意识渐渐恢复,看清楚身边的护士,用微弱声音茫然问道:“这是什么地方?我在这里干什么?”守候他的护士高兴极了,一边用湿毛巾为他擦拭眼睛,一边趴到他耳边说:“这是在医院的病床上,你主要是太劳累了。你已经睡了很久很久,也该醒来了!”

他的意识继续恢复,感知到伤口的疼痛。他举起两只胳膊,发现手腕以下没有了双手。他动动双腿,发现膝盖以下没有了小腿和双脚。他癫狂了,拼命挣扎,狂撕乱咬包扎胳膊的绑带。

院长和主治医生听到喊声跑过来,看到从上帝手里夺回来的这条生命发出复活的信号,兴奋异常。他愤怒而又绝望地大喊大叫:“为什么把我的手和腿都割掉了?没有腿咋走路?没有手咋扣扳机?你快给我找回来!”

主治医生向他解释:“你伤口的深度和面积都很罕见,如果不截肢,就有生命危险,绝对活不到今天!”他仍然狂喊:“没有了手,没有了腿,我活着还有啥用!”

院长耐心地对他说:“你能够死而复生,就是很大的奇迹。你现在还能够呼喊,这已经很好啦!有什么要求你就说,也可以把心里的憋屈难受释放出来!”

他从“太平室”重新搬回“特号床”,终日郁郁寡欢。他想结束生命解脱自己,又想到指导员高新坡的遗嘱,想到战友杜玉民、万中祥、徐风明等烈士的托付……他在生与死的抉择中,苦不堪言。

主治医生认真地对他说:“像你这种情况,有勇气活下去才是英雄!轻生是自私,自杀是孬种!”这些话像一把重锤敲击着他的心,使他打消了轻生的念头。他在医院先后经历47次手术——颅脑取弹、面颊植皮、腹内排异、眼部摘取弹片、四肢反复截取……

他以超常的生命力不断地创造着奇迹:坐起来了;会大声说话了;手术部位愈合了……痛楚渐渐远去,大脑日趋清醒……

他一直是在“拼命”

朱彦夫不甘心在荣军休养院“重残所”里面被人照顾着度过一生,他想家乡、想母亲了。他身强体壮的时候保家卫国,伤残退役以后应该陪伴着家乡和母亲。他向组织上提出要求,经组织批准以后回到了张家泉村。

张家泉村是沂蒙腹地一个小山村,迈步脚踏山,出门眼见天。山连山,山套山,山山连环。村里200多户人家分布在东西长10公里、南北宽百余米的峡谷地带。

他离别家乡数载,归来就让全村炸了锅:四婶死了的儿子回来了!死人复活了!

重残卧床生涯使他的性格骤然改变,原有的刚直爽快、勇敢坦诚已经消减殆尽。他变得沉默寡言、抑郁多思。他羞涩、自卑、惧怕别人嘲笑的心理,与身体遭受重残密切相关。

他在任何陌生场所,都极尽所能保持一个完整人的形象。不卸假腿,不摘帽子,不摘墨镜,避免让陌生人感到惊讶。就连吃饭、喝水、穿衣这些生活琐事,他也极想独自一人“秘密”进行。

他双上肢在手腕上方5厘米处截肢,双臂神经剧痛,极难学会自己配戴假腿。他双下肢在膝盖下方7厘米处截除,即使装上假腿,走上十步八步也会因为腿短打弯双双脱落。

他不想让别人窥探他吃饭的“秘密”,他认为那是一种丑态。他知道,假如人们发现他罕见的“猪舔食槽”饮食方式,孱弱的母亲会急出病来,同情怜悯者会竞相争助,猎奇好事者会大肆宣扬。而且,还会越传越离谱。

他负伤截肢以后第一顿“自食”,是用断臂搓掉帽子,推掉墨镜,四肢扑在床上一点儿一点儿地爬到桌边儿,伸嘴叼着碗下压呈半立状态,慢慢地吸食。他的臂碴触扶桌沿儿,伤口末端神经就会剧烈疼痛。因为疼痛,他每一次只能够坚持半分钟左右。

他难过得想哭,想让情感在哭声中迸发。他在床上攒了攒力气,“腾”地一下子坐了起来。暗自骂道:真他娘的笨蛋!连哭一场都不能,这“哑巴”的滋味比哭还要难受。战场上头颅被烧得半熟没有哭,骨肉散架“大搬家”没有哭。现在反倒想哭了?没出息!

他顷刻间来了精神,身立臂摇,不知不觉中站立起来。他感到自己与受伤前一模一样,依然是一位整装待发、威风凛凛的军人。他挺胸立正,抬腿迈步,却“哐当”一声,囫囵个儿从床上栽了下来。想象中的英姿,也一下子被“哐当”没了。

医生判定他最多只能够活三年。可是,他经过六年苦涩煎熬艰难锤炼,不但活了下来,还逐渐做到了生活自理。他在一望无际的艰难中,一寸寸、一点点、一步步,向着生命的亮光挺进。

既然敌人的子弹炮火没有夺取他的生命,他要替牺牲的战友们活着。既然活着,就要活出名堂。随着时光流逝,他的自理能力越来越强。他已经不满足于简单地活着,他生发出强烈的愿望——我要工作!

他挑起村党支部书记的重任,一干就是25年。为着让乡亲们吃饱肚子,过好日子,他竭尽所能,竭尽所有,吃苦受累,不在话下。

他在崎岖的山路上,“站”着走,“跪”着走,“爬”着走。他一般都是晚上行动,因为白天出来怕被人们发现而特殊照顾。他穿着假肢行走山路,经常摔倒,有很多次跌倒滚下山去,摔得鼻青脸肿。

他在无数次的跌倒和滚爬中,带领乡亲棚沟造地,治山改水,劈山修田,重整家园。有村民打怵:村里总共百十号劳力,千亩荒地怎么改?他发了火:“我这个残废都不怕,你们怕啥?”

世世代代在山沟里面刨食的村民,全凭手抬肩扛搬运来2.3万吨土石方,垒筑起1500多米长的暗渠,修整出40多亩土地,穷山村第一次有了良田。

张家泉村除了地少,更缺水。他在数九寒天,带着大伙找水源,打机井。沂蒙山区十一月的天气非常寒冷,打了20多米的水井不出水,他非要下到井底去看看。乡亲们劝阻他别下井,他说:“你们那个脚不行,我的假肢不怕冷。我下去!”

当人们把他从井下拉上来的时候,冷水,血水,汗水交集,把他的假肢和断腿硬生生地冻在了一起。村民们心疼他,埋怨他:“你这不是在当书记,你这是在拼命啊!”

他要让张家泉村“山上松树带帽,山下林果缠腰”。25年里,17斤重的假肢他磨坏7副。当年的穷乡僻壤,历经三生三世,如今已经是万亩桃园,十里桃花,果实累累,繁荣昌盛。漫山遍野的桃花,“美景看不够,人在画中游”。村民们高兴,这是大家的心愿;他更高兴,这更是他的心愿。

他没有手,却把山村装点得花果飘香。他没有脚,却和乡亲们走出了一条幸福之路。

他的人生很“壮美”

朱彦夫有一句名言:“与其腐烂,不如燃烧。”他渴望求生自强,宁要一天的自理,不要永恒的护理!战士在战场上英勇杀敌是英雄,在寻求生活自理这个新战场上,同样不能够当孬种!

失肢者的潜能,只有从嘴巴上开发!他如果想要走向社会,首先要渡过“写字关”。他没有手,没有脚,而且眼睛看不清楚,嘴巴含不住物(兜不住涎水)。

他练习过很多次,终于可以用嘴写字了。只是神经失控,补皮弹性差,张合吃力,需要逐步适应。他用假腿倚住桌棱,躬腰低头,张大嘴巴咬住笔杆,笔尖在舌口的搓托下,在纸上徐徐蠕动。每一笔,每一划,都是两片嘴唇和舌头一翘一收、一伸一缩、一探一动指挥的结果。

写着写着,口涎顺笔而下,流到笔尖,洇在纸上,同落纸未干的墨迹融合,成了一滩滩淡灰色污渍。衔笔久了,口劲小了,写着写着,“呱叽”——笔掉了!那就歇一歇,再衔再写。短短十几分钟内,钢笔滑掉十多次,累得汗流浃背,也就能够写成几个字。写出来的字大得怪异,既不像汉字,又不像外文,只有自己认得出、看得懂。

他说:“只要活着,只要有信念,就没有啥做不到的。”他看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把一切献给党》、《牛虻》。为了教育、激励后人,他用嘴衔笔,用残肢抱笔,历时7年,创作完成两部震撼人心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极限人生》、《男儿无悔》,被誉为“中国当代保尔”。

他的人生与保尔形成对照:保尔也是重残在身,朱彦夫好像重残更甚。保尔重残后处处不顺,朱彦夫重残后异军突起。保尔和冬丽娅黯然分手,朱彦夫与陈希永伉俪情深。保尔独自一生孑然一身,朱彦夫儿孙满堂后继有人……

说起来,朱彦夫真是命大福大造化大呀!1955年,在人民公社医院工作的21岁护士陈希永嫁给了他。从此,陈希永成了他的双眼、双手和双腿,相依相伴55年。闷热的夏天,家里面既没有空调,也没有电风扇。妻子给他扇着芭蕉扇,他用两支残臂夹着笔写作。每写完一页都由妻子取下,然后再把一页页的书稿用针线装钉起来。朝夕相处的妻子,成为他的第一位读者。

夫妻俩相濡以沫,相敬如宾,不嫌不弃,不分不离,为儿女们树立了人生的榜样。他们的六个儿女,人人优秀。他们的六个孙子孙女,有的毕业于清华北大,有的就职于国家部委,有的就读于高等院校。

大女儿朱向华说:“父亲坚韧顽强,不屈不挠,经历坎坷,很不容易。受母亲的教育影响,做一个忠厚、诚信、善良、勤俭的人,我们一生都要一贯坚持。”

2010年,陈希永因病去世,朱彦夫撕心裂肺,哭得晕了过去。老将军迟浩田闻讯,称赞陈希永是“*的沂蒙红嫂”。

2014年3月,*宣传部作出《关于授予朱彦夫同志“时代楷模”荣誉称号的决定》,赞誉他是共产党员和革命军人的优秀代表,是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杰出楷模。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学习他的先进事迹,弘扬他的崇高精神。

他的先进事迹,体现了共产党人坚定信念、崇高追求的志向,体现了基层党员干部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体现了伤残军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风貌。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子,是中国精神的伟大践行者,是当代自强不息的典范,是当之无愧的人民楷模,是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

人生本就不该有什么极限,因为所有的极限全部跨越之后,生命的能量就定格在最壮美的极限深处了。

朱彦夫:一员战场归来的老兵,一位沂蒙山区的老人,一个跨越时代的楷模,一座生命不息的丰碑!

朱彦夫,百次参战,十次负伤。九死一生,肢残眼障。他挑战极限,超越极限,精神伟大,人生不凡。他是人民楷模,他是生命丰碑,他是淄博人民的骄傲与荣耀。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朱彦夫先进事迹2

10月,淄博市沂源县张家泉村,漫山果树枝头上热闹起来,挂满一个个“沂源红”苹果。看到当年的荒山生机勃勃,村民们过上了好日子,曾经的村党支部书记朱彦夫满怀欣慰。在朱彦夫家,86岁的老英雄坐在床上,依旧是战士的英姿。

1947年沂源解放,那年冬天,14岁的朱彦夫穿上了军装。让他自豪的是,在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等上百次战斗中,他都立过战功。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朱彦夫失去四肢和左眼。是一辈子在疗养院被人伺候,还是回老家?“去”还是“留”,如当年的“生”还是“死”一样,摆在了他面前。最后,他作出决定:不能让国家养起来,我要回家。

1956年春,主动放弃荣军休养所特护待遇,朱彦夫毅然回到家乡——沂源县张家泉村。1957年,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在人生的第二个“战场”,与乡亲们一起奋斗25年。

一上任,朱彦夫就拄着拐,拖着17斤重的假肢,臂上搭着块随时擦汗的毛巾,深一脚浅一脚,到田间地头查看生产,逐门逐户查访民情。主意慢慢拿定:治山、治水、造田、架电。一个个山里人想都没想过的大工程,在张家泉村热火朝天地展开。他始终掌握第一手资料,春天的耕播、用肥、苗情他了解;夏天庄稼长势、旱、涝、虫、草荒他知道;秋天庄稼收割、打场情况他说得清;冬天整地、积肥状况他了然于胸。

全县第一个有拖拉机、第一个平均亩产过600斤;全乡第一个用上电、村民人均收入第一……谁能想到,这么多“第一”,竟是张家泉村,这个新中国成立初期村民连地瓜干都吃不饱、一到灾年就靠讨饭糊口的穷山村创造的。

在休养所颐养天年,不是很好吗?即使回到村里,也可以吃国库粮,衣食无忧,为什么非要干村支书这个苦差事呢?朱彦夫说:“虽然我没手没脚,但有心有脑,哪能吃闲饭?看到乡亲们连饭都吃不饱,我哪能袖手旁观?带领大伙过好日子,困难肯定不少,但再难,比战场上拼刺刀还难吗?与其腐烂,不如燃烧!”

那时候,村里没有办公室,朱彦夫家狭窄的屋子就是会议室。支部开会,一开就到深夜。他不止一次对全家人说:“咱家有特等残废这一个‘特’字就够了,绝不容许再有一个‘特’字出现!”

对家人严苛得近乎“残忍”,但朱彦夫对村民却百般呵护。他的大女儿朱向华告诉记者,父亲每月的伤残金,大部分都用在了集体的事和接济村里的穷人、病人上。上级每月配给他的白面、红糖,他也总要分一些给四邻八舍的老年人、五保户、病人和烈军属。家里的鸡蛋也不让孩子们吃,用作公务招待。公社、县城来人,到了吃饭点儿,他就自掏腰包在家里招待。

前不久,张家泉村现任支书刘文合又来到朱彦夫家。一落座,朱彦夫就扒拉开自己的日记本,搓出一张纸条交给刘文合。这是老书记的习惯,自从朱彦夫患脑梗塞后,思维就难以一直清晰。看电视时,有什么致富项目和信息,觉得村里能用上,或者自己有什么建议,他就写下来,等村里来人交给他们。

朱彦夫是个发光源,释放正能量。在他身上,没有暮气,没有怨气,没有骄气,而是处处彰显着勤俭朴实的优良作风、感天动地的浩然正气。从1952年开始,到1996年突发脑梗塞倒在讲台上,44年间,朱彦夫拖着残腿,每请必到,奔走大江南北,无偿作了1000余场报告,听众达几百万人,所到之处,都会引起听众的强烈共鸣。

谈吐间,他有军人的豪气,也有沂蒙汉子的朴实。他常拿自己开玩笑,身上的伤疤每到阴天下雨就疼,他说自己是“天气预报”;假腿走在泥水里,他说这就是优越性,零上100度不觉得烫,零下100度不冻得慌。“我当了一辈子‘小偷’,14岁偷着去参军,从疗养院里偷着回家,当村支书也是瞒着家人偷着干上的。晚上想出门查看工程,老伴、子女都不让,我就偷着去。见熟人就躲到庄稼地里,要不让他们发现了就背着你、推着你,你就看不到想看的东西了,就不自由了。”在朱彦夫心里,“偷”是一种幸福。

朴实,追求“无我”境界——谈“人民楷模”朱彦夫事迹的时代意义③

共产党人讲“无我”,是境界,是胸怀,是格局,是心中无私,全心全意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是心中有民,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时时为老百姓着想,处处为老百姓办事。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朱彦夫的事迹平凡而伟大、朴实而闪光,他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无私奉献,触动着你我内心最敏感的情感。

朴实,是立身之本,是大爱无私的人生态度。朱彦夫作为一级伤残军人,毅然放弃优越的特护待遇,主动回到家乡为群众服务。他担任村支部书记25年,没有领过工资,作了上千场报告,没要过一分钱报酬,还用自己的抚恤金办夜校,自当教员教群众识字,自掏腰包采购公用物资。“作为共产党员,你就得这么干,不这么干,这个共产党员就是假的,就是虚的。”朱彦夫这些朴实话语,折射着坚定的信念,体现着“无我”的境界。

朴实,就是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不计个人得失,展现的是一种伟大的“无我”境界。共产党人讲“无我”,是境界,是胸怀,是格局,是心中无私,全心全意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是心中有民,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时时为老百姓着想,处处为老百姓办事。朱彦夫用行动展现了共产党员的“无我”境界。

朴实“无我”的人,常常也是精神富足的人,还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起初,自己走几步不摔倒,就是一种幸福;干村支书,为群众多办点好事,也是一种幸福;苦熬七年,写成一本书,奉献给社会,更是一种幸福。”在这里,朱彦夫对幸福的理解是那样朴实,完全超越了个人欲望。从朱彦夫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奉献者的“无我”风采,听到的是一曲奉献者的“无我”之歌。

心底无私天地宽。今天,我们讴歌英雄、崇尚楷模,不应该止于“诚心正意”的敬仰,而应该有起而行之、始于足下的行动,扎扎实实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朴实而“无我”,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获得不平凡的人生,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成就。人人如此,涓滴之水终将汇聚成不可阻挡的时代洪流。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朱彦夫先进事迹3

您曾说“我死过很多回,但只要不是最后一次死亡,我就还努力!”作为一名战士、村支书、作家,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您都最大限度释放着自己的光和热,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奉献精神、为民初心、坚强勇敢。作为“人民楷模”,您的精神指引着我在基层广阔舞台书写属于共产党人的新荣光。

“捐躯赴国难”,您将奉献抛洒在长津湖畔。在长津湖畔“250高地”,17岁的您和战友们,冒着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顶住了敌人两个营的十几次进攻。为坚守阵地,您身负重伤,经过93天、47次手术,终于战胜了死神,却也永远失去了手脚和左眼。生逢盛世,肩负重任,*的基层党员干部,是党伟大事业的继承者,要“甘于奉献、甘为人梯”,以无私奉献作为夯实理想信念的基石,让理想信念的硕果如繁似锦。在工作中“有一份光便发一分光,有一份热便发一份热”,锲而不舍地干好每一件事,跑好属于自己的“那一棒”,为祖国发展添砖加瓦。

“不甘伏枥志空赍”,您让初心绽放在张家泉村。本可以在荣军院里安度一生的您却毅然回到家乡,勇挑村支书的重担,与群众同甘共苦,奋斗在您人生中第二个“250高地”。您拖着重残之躯,带领父老乡亲治理荒山、兴修水利,让远近闻名的“讨饭村”呈现出“山上松树带帽、山下林果缠腰”的景象。正是因为有您、有您们、有千千万万奋战在各自岗位的奉献者,才有了今天的美好生活。作为服务群众最前线的一名党员干部,您的事迹鼓舞着我,一切难题只有在实干中才能解决,一切愿景只有在实干中才能实现。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我将“撸起袖子加油干”“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努力用“一身泥土”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赢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热血书春秋”,您把坚强书写进两本小说。“放下了锄杆子,拿起了笔杆子。”您始终牢记抗美援朝战场上指导员牺牲前的托付,为了告慰英烈,您以残肢抱笔,耗时七载,用掉半吨纸,以惊人毅力完成了《极限人生》《男儿无悔》两本小说。在您的身上我看到了先烈的不屈意志,残疾军人的自强不息,共产党人的坚强刚毅,您以极限人生书写了人生极限。作为基层党员干部,我将珍惜广阔舞台、担当奉献,以“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迎接新挑战、化解新矛盾、解决新难题,奋力书写好*精彩人生答卷。

生命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腐烂,另一种是燃烧,您选择了第二种。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您用信念诠释着党员本色,以钢铁般的意志造就了奋斗不止的人生,您是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楷模”。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朱彦夫先进事迹4

为保家卫国,您少年参军、血洒疆场,负伤落下终身残疾;为重铸荣光,您放弃护理、回到家乡,带领乡亲走出贫困;为告慰英烈,您用嘴衔笔、残肢抱笔,著书传承革命精神。“我是雪地里的蚯蚓,虽然没手没脚,却可以使冰封的土地松软。只要永不言败,敢于挑战极限,绝路也可以逢生”,《极限人生》中的这句话便是您人生最真实的写照、最生动的注脚。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您浴血战场、以身许国,用行动诠释爱国情怀。在您10岁时,父亲被日本侵略者残忍杀害;14岁那年,您参军入伍,跟随部队南征北战,历经战斗上百次;17岁时,您在朝鲜战场上身负重伤,昏迷93天后,竟奇迹般生还。醒来之后,您发现手腕以下没有了双手,膝盖以下没有了双脚,甚至连左眼也失去了光明。面对这副残缺的身体,您多次尝试一死了之,却发现连自杀都成了奢望。“轻生是自私,自杀是孬种,有勇气活下去才是英雄!”想到牺牲的战友,想到指导员的遗嘱,您又重新燃起活下去的希望。成千上万次的练习,您学会了吃饭;无数次的跌倒、爬起,您学会了站立;年复一年的坚持,您终于能够生活自理。您用实际行动向我们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员的坚毅和顽强!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您放弃护理、回归家乡,带领乡亲们走出贫困。作为特等伤残军人,您本可以在荣军休养所里安度一生,但您却放弃了安逸的生活,选择回到家乡张家泉村开启新的人生。25年的村党支部书记生涯,您拖着十几斤重的假肢,看遍了山山水水,走遍了寸土寸田,访遍了家家户户。为提高村民的文化水平,您建图书馆、办夜校,培养了村子发展的中坚力量;为解决村子的水源匮乏,您打水井、修水渠,彻底解决村子的用水难题;为让村民早日用上电,7年的时间,2万多公里的奔波,15公里的架电材料,您让点油灯成为张家泉村的历史。没有左眼,您却让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没有双手,您却把山村装点得花果飘香;没有双脚,您却带领乡亲们走上了一条康庄大道。

“铁骨扬正气,热血书春秋”,您残肢抱笔、七易书稿,用小说传承革命精神。“只要你能活着回去,就要想办法把咱们的牺牲写下来,传给今天的人和后代……”指导员牺牲前的嘱托一直萦绕在您耳畔。为了完成战友的临终遗愿,为了让世人铭记英雄的壮烈牺牲,为了革命精神能够代代传承,您用7年时间完成了《极限人生》这部激荡浩然正气的生命之作。两千多个日夜里,您伏身桌前,用舌头舔舐着书页,汗水浸透了稿纸;4本翻烂的字典,50多支用坏的笔,几百斤作废的稿纸,这是您写作历程的最好见证。一项重要的使命完成了,但您创作的脚步并没有因此停下。1999年,您又将第二部自传体小说《男儿无悔》捧给了世人。

命运给了您太多的苦难,正是这些苦难,铸就了您无比坚定的理想信念、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怀、敢于担当的实干精神。作为青年党员,我们一定会像您一样肩负起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使命,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决心、“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胸怀,投身到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去。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朱彦夫先进事迹5

朱彦夫是长津湖战役的亲历者,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失去了手脚和左眼,成为了一名一级伤残军人。他本可以躺在荣军院里“养”一辈子,但却拒绝了躺在“功劳簿”上休养,毅然回到家乡山东省沂源县张家泉村,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朱彦夫虽然失去了手脚,但是终其一生都在为党增光、为国出力、为民造福,活出了“极限人生”。让我们一起学习朱彦夫前辈的感人事迹,读懂活出“极限人生”的精神力量,汲取奋斗*、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力量,活出我们的“极限人生”。

活出“极限人生”的力量来源于“虽九死其尤未悔”的忠诚品德。自14岁参军以来,朱彦夫始终听党话、跟党走,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绝对忠诚。在战场上,他是忠诚的战士,三次立功,十次负伤,为坚守阵地失去手脚和左眼;在工作上,他不负党和国家的重托,带领乡亲们打赢了一场漂亮的脱贫攻坚战。古人云:“天下至德,莫大乎忠”。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是最基本的政治素养、最根本的政治要求、最重要的政治品德。作为一名*的党员干部,我们要学习朱彦夫前辈那种绝对忠诚的品德,自觉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好“两个维护”,牢记“永不叛党”的铮铮誓言,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鲜明绝对忠诚的政治品德。

活出“极限人生”的力量来源于“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为民初心。朱彦夫在立下卓越功勋以后,拒绝躺在“功劳簿”上,毅然回到家乡造福百姓。为改变家乡贫困落后的面貌,他拖着17斤重的假肢,到田间地头查看生产;为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他带领村民将荒地“赶牛沟”“舍地沟”“腊条沟”变为沃土。经过25年的艰苦奋斗,把昔日没水没电没良田的小山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模范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党员干部,应当像朱彦夫前辈那样始终坚守为民初心,常怀忧民、爱民、惠民之心,始终做到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用心用情用力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活出“极限人生”的力量来源于“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奋斗精神。朱彦夫说:“我死过很多回,但只要不是最后一次死亡,我就还努力!”他因为患心脏病,放下了“锄杆子”,却立马拿起了“笔杆子”。他从未上过学,就一点点“ 啃字典 ”;他没有双手,就用残肢抱笔,耗时七载,用掉半吨纸,以惊人毅力完成了长篇小说《极限人生》《男儿无悔》。生命不止,奋斗不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完成的,作为*的党员,我们要学习朱彦夫老前辈那种“只要不是最后一次死亡,我就还努力”的奋斗精神,不懈奋斗、锐意进取,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