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师说说课稿范文8篇

阿林老师

师说说课稿 篇1

  各位领导,前辈,老师们:

  大家下午好!

  作为一个年轻教师,今天能得到一次名师指路的机会,非常荣幸。真诚的感谢所有的老师们。

  在国培学习了这么久,聆听了很多专家教授们的高屋建瓴,收获满满。在今天的说课设计中我也尝试着学以致用,下面我将通过对学习前后的教学设计比较,来进行说课,也算是我这段时间学习的汇报。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第一课时。

  下面我将按三个步骤来进行说课,分别是说教材,说学法和说教学流程。

  一、说教材:

  有余数除法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是在学习平均分刚好分完的基础上而引申到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又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本节课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有余数除法的表达形式很抽象,二年级学生的尚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概括能力还不强。因此,本节课以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体验中感知,逐步抽象概括出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建立有余数除法的数学模型。

  新课标对数学课堂的提出的“四基”目标,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基于这样的认识我确定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动手实践体会平均分后有剩余情况,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知道有余数除法算式中各部分所表示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经历有余数除数知识形成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全面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平均分的活动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理解有余数除法表示的意义。

  教学难点:渗透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

  二、说学法:

  在杨良春老师的课,他提到课堂是以学生为本,所以我们要从凸显学生主体的视角出发,建立了每节课的学法。

  所以本节课我采用的是让学生操作感知,有余数除数的产生的必要性。 然后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建立有余数的除法模型。最后在有层次的练习中,巩固应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然后通过小组交流得到能力的提升。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当然老师主导的作用也必不可少。

  三、说教学流程(见)

  本节课我将按照以下四个环节来进行导学。

  一、活动导入,初步感知。

  如果按照一堂常态课的设计,我会先给出问题:6个面包每3个一袋,可以装几袋?然后类比推进到7个面包每3个一袋,可以怎么装?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想通过这样的对比活动来感知有余数产生的必要性,实现表内除法到有余数除法的过渡。

  在学习了阎教授的新课程的解读一课,她提出课改改革的本质之一就是课堂的开放性。于是我做了这样大胆的尝试,我把活动的素材换成同时出现3种不同的食物,分别按种类每3个一袋,可以装几袋?

  对比之前的设计,丰富的素材让学生更能体会有余数除法产生的必然性,也增加了更多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学习也变得更多样化了。

  作为本节课第一个合作活动,我会给出明确的合作要求。

  活动一:将三种食物(6个面包,7个苹果,8个糖)按种类每3个装一袋,你会怎么装?

  (1)动手操作:独立分一分,用简洁的方式表示。

  (2)说过程:同桌互相说一说平均分的结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动手分一分的过程中,自己经历平均分后正好分完和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让余数的概念在动手操作中初步感知,并且能通过同桌互相说,互相纠正补充,能规范有余数除法的表达。

  赵雄辉教授说到,让学生自主学习后的“展示”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因此我们可以在展示中抓住某些课堂生成的资源来突破重难点。

  比如,在汇报展示中,学生会有不同的方法来表示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比如“圈一圈,摆一摆”的方法。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老师始终记得自己的主导地位。老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追问来挖掘问题的本质,决定课堂的走向。因此我会追问:

  1、为什么剩下的1,2个为什么不继续装?以此来突破余数的含义。

  2、将上面平均分的情况进行分类,你会怎么分?为什么?目的是区别有余数除法和表内除法的情况。

  3、生活中你能找到像苹果,糖果这样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吗?目的是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广泛性。

  在这个过程中,完全是通过学生的合作,汇报,质疑,补充。老师的追问就达到了初步感知的作用,开放的数学课堂会产生未曾预约的精彩。

  因为合作要求中提到用简洁的方式表示,当然也有学生补充了用除法算式的方法。此时学生会发现平均分正好分完的情况是可以用已学知识来解决的,但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就会与已学知识产生矛盾,所以有余数除法产生的必要性就体现出来了。

  我趁机赶紧追问:

  4、你会用算式表示苹果,糖果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吗?

  学生并不能马上确定用哪种算式来表达,因此我将安排第二个合作活动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会提示学生其余两种我们选苹果的分法情况来写一写算式。

  二、主题探索,建立模型。

  活动二:

  小组合作:把7个苹果,每3个装一袋,可以装2袋,还剩1个。用算式表示。

  1、先独立思考,用你喜欢的算式表示。

  2、结合图,在组内互相说一说算式中每个数字所对应的含义。

  3、组长分工,准备汇报。

  我们知道感知表象只是进行数学学习的第一步,我们要给学生建立起数学模型,设置这样的小组合作活动是让学生从具体情境中,通过从已知知识的类比迁移,通过小组合作,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的模型。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喜欢的算式表示,给予学生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不受思维定势的影响。然后让学生结合图,说出每个算式中数字的含义则是学生通过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真正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接下来小组展示环节,我们就可以看到数学模型从模糊到清晰的的建立过程,提高数学的符号意识。

  汇报反馈:

  方式1: 7-3-3=1(个)

  方式2:7÷3=2(个) 多1个

  方式3:7÷3=2(个) 1(个)

  从学生的汇报情况来看,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学生在本堂课中的发展,有的学生进行了表内除法的顺向迁移,有些学生还是停留在加减运算,甚至还有学生手足无措的无法完整的表示,掌握了这样的学情,我们接下来的问题串才更有针对性。

  追问1:你喜欢哪个算式为什么?

  比如:有学生会所喜欢第一种,就会有学生反驳:如果是100个面包平均分给3个人,那这样写太麻烦,除法算式更简洁。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简洁美,有余数除法的模型也逐步清晰了。

  在学生争论第二种和第三种哪种更好的时候,我会给出数学家是这样表示的

  7÷3=2(个)....... 1(个),强化学生数学的符号意识。

  此时有余数的除法就清楚的呈现在眼前了。

  7÷3=2(个)… …1(个)

  提问2: 你知道这个算式各部分名称是什么?为余数起名。揭示主题:顾名思义,这种算式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在操作感知和已知知识的基础上,给学生大胆表达的机会,时刻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学生会取出很多名字,“剩数”“多数”,肯定他们的想法,数学家们给出余数这个名字。

  追问3: 余数表示的含义是什么?你能完整的说说这个算式的含义吗?

  让学生在此理解这个有余数除法算式的含义。

  提问4:糖果的分法你能用有余数除法的算式表示吗?最快最迅速的应用。

  提问5:有余数除法与表内除法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对比观察,揭示本质。

  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操作,观察,对比活动,有余数除法的模型就牢固的建立起来了。

  接着我们就进入了第三个环节。

  三、巩固实践,深入理解。

  基础练习(见)是模仿性练习,利用类比的思想,及时巩固有余数除法的模型,素材的选择也从生活素材推广到数学图形,丰富有余数除法的类型,比如有余数为1,2,3等等,体现了数学应用的广泛性。

  提高练习:(见)原来设计的是举出生活中有余数除法的例子。设计意图是让孩子们感受到有余数除法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但是后来我结合这节课的重难点反思,这节课主要在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原来的设计要求太好,从时间上考量,有余数除法的计算要花费时间,所以我决定给出既有的有余数的模型,而且与原来的有余数除法两个单位不同,这次选择的是两个单位相同的这种模型,再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去发挥,学生举例的形式也不至于太单一,只要想哪些情境能用这个解决即可,当然老师要引导学生的举例的多样性,比如平均分和包含两种形式都要概括,等等,最后来概括哪些情况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

  (生活问题,周期问题等等)

  四、拓展提升,综合应用。

  在这堂课的末尾我设计了一道综合拓展题,力求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学生通过摆小棒,进行观察,比较,交流得出结论,也是为下节课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埋下伏笔,体现了数学知识连贯性和系统性。

  用一堆小棒摆五边形,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几根小棒?为什么?

  (1)分析题意,提取信息。学生动手试一试,进行猜测。

  (2)追问:5根可能吗?

  (3)追问:6根呢?7根呢?

  (4)再追问:那你认为最多可能剩几根?

  (5)得出结论: 所以有哪些可能呢? 1,2,3,4根。

  (6)提升: 那么如果是这堆小棒摆了4个5边形,有剩余,这堆小棒可能有多少根呢?

  本节课从装东西(初步感知),到观察特点分析(感知清晰),到抽象概念(形成算式),再应用概念,遵循了学生概念形成的一般规律,同时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体验到数学的科学性,数学的模型思想,数学的价值性等等。

  通过不同时期我对这节课的设计,我深刻意识到在一个月学习,我成长了不少。感谢国培,感谢老师们。这就是我这节课的所有内容,谢谢大家的聆听。

师说说课稿 篇2

  一 、说教材

  《第一次抱母亲》内容真切感人,语言朴实明快,毫不雕饰,但字里行间却饱含着一股浓浓的亲情。 这是一篇歌颂母爱的文章,用心去读,一定会为那日夜操劳、含辛茹苦的母亲而心疼,一定会被那伟大、无私的母爱所感动。

  因此,本次教学的教学重点就是借对重点语句的朗读感悟,体会母爱的无私与伟大,唤起对母亲的崇敬和关爱。

  教学的难点则在于文章的情感是那样的深沉,小学四年级孩子的认知与文章与作者的情感体验有一些差距,也许很难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很难将文章中的母亲与自己的母亲产生关联,感受往往只停留在文章的'层面,而不能联系自身。

  二 、说教法

  在设计这节课时把握作者的情感线索:难过—愧疚—感恩,引导学生揣摩文章的语言。让“感”从读书中产生,“情”在读书中交流,情感在交流中碰撞,升华,激起学生心中爱的体验,同作者一起感动母爱,想到回报母爱。阅读要“披文入景,披文入情”才能产生优化的效果。教学中主要通过抓重点语段,反复品读,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如抓住母亲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这段描写,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语言文字呈现丰富的内心视像,将文本语言伴随着感性的形象扎根到学生的心灵世界之中,在此基础上多次朗读,揭开文本深藏的内涵。

  文章其实最感动的是最后一段,那是一颗对母亲感恩的心在震撼着我们。所以在处理最后一段时,我让学生深情地朗读,将自己和文本融为一体,用朗读,用思考,用言语抒发着感受。

  三、说学情

  如今的孩子是父母、长辈的“掌上明珠”,一向娇惯的他们普遍都将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认为是理所应当的,一味地只知索取而不懂回报,甚至经常向家长提出过分的要求。他们关心的往往只是自己,而很少去注意家长为他(她)付出的辛劳。生硬的说教难以为他们所接受,也许这篇感人至深的课文更能触动他们的心灵,唤起他们的情感。学生孩子的心灵是非常纯洁的,乐于去感受美好、亲近美好,只要引导得好,文中那位善良伟大的母亲一定能感染学生。学生又是善于联想的,他们一旦将自己的母亲与文中的母亲产生关联,他们便会回忆起那埋藏在记忆里却常常被忽略的点点滴滴,从另一个角度去体会母亲的付出、母亲的辛劳,从而升腾起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也许一节课不能改变什么,不能使学生对母亲的认识上升到一个理性的高度,但如果学生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感悟到“我要关心我的母亲,我要回报我的母亲”有这样一种朦胧的思想意识也就达到目的了。

  四、说教学设想

  (一)、走进文本

  (上课伊始,伴着舒缓的小提琴曲教师用描述性的语言渲染,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劳累了一辈子的母亲生病住院了,而且病得不轻,连护士进来换床单都不能下床。于是就有了我“第一次抱母亲”抱母亲只是一个偶然,抱母亲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却在儿子的心里激起了千层浪。请同学们自由地轻轻地读一读1、2自然段,想一想儿子第一次抱母亲是怎样的心情。

  (二)、感悟儿子内心的难过、愧疚之情。

  (通过对重点句的朗读、体会、联想真正体会母亲体重的轻深深地震撼着儿子的心。)

  儿子难过的心情你们是从哪些句子中读出来的。

  1、品读第一句“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没想到母亲轻轻的……差点仰面摔倒。”

  引导:我原以为( ),没想到( )。

  我原以为( ),没想到( )。

  这可是和我朝夕相处生活了几十年的母亲呀!你能把这份难过读出来吗?

  2、品读第二句“母亲说: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

  引导:“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而现在年老体弱的母亲大概只有( )斤。听着母亲虚弱的声音,儿子心里( )。带着你的体会再读这句话写儿子没想到的话。

  3、品读第三段话“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妹妹……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翻山越岭、年复一年”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把你们的朗读放到句子中去,读出母亲的不容易。

  (1)、反复引读,启发想象:

  夏天,烈日炎炎,母亲汗流浃背,她手里( ),背上( ),肩上( )。

  冬天,冰天雪地,母亲顶着寒风,她手里( ),背上( ),肩上( )。

  在我成长的日日月月,母亲就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她手里( ),背上( )肩上( )。

  (2)、研读“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从这些话中,你读出了什么?(母亲的心:她的心里只有儿女,舍不得儿女吃苦,就怕儿女累着。自己再苦再累都无怨无悔。儿子的心:我们能挑却没有挑,一直心安理得地让母亲去挑。此时儿子心里涌起的不仅仅是难过,还有深深的愧疚。)带着你们的体会再次朗读这些句子。

  (3) 、启发想象,感受“重担”。

  课文学到这儿,大家想一想,母亲肩上挑的重担仅仅是那一百多斤种的东西吗?我们家上有老,下有小,爷爷奶奶生病了,母亲( )。为了让我们兄弟姐妹几个吃得饱,上得起学,母亲( )。我们长大了,要出远门了,母亲( )。

  引导朗读:母亲,一个只有80多斤的弱女子,挑起了生活这副最沉重的担子,这份艰辛,等到母亲病倒了,病得不轻了,儿子才真正体会得到,愧对母亲呀!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回忆。

  (三)、感 动母爱,回报母爱。

  1、出示句子: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从母亲的表情,从母亲的话中,你看出了什么?听出了什么?

  此时此刻,听着母亲平常的话语,想着母亲拉扯我们长大的艰辛,看着手中两鬓斑白,体弱多病的母亲,儿子我纵有千言万语也无法表达对母亲的这份感激,我突发奇想想好好地抱一抱母亲。

  2、伴着音乐,老师深情地范读最后一小节。。

  3、老师语言渲染,指名读,齐读。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

师说说课稿 篇3

  【说教材】

  1.本课教材的地位、特点和作用:《真正的英雄》是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五单元的课文,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它通过里根总统对在航天飞机升空过程中七位宇航员的牺牲的沉痛追悼,表现了人类的伟大的探索精神,表现出我们对未知领域的顽强探索。这种精神,让每个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让他们为之深深触动。同时,从里根总统所表现出的深沉的情感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人类相亲相爱的美德。文章对学生能起到熏陶感染的作用,能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2.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加强对课文的朗读,感受其中思想感情。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类的伟大,科技的进步。 3.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勇于探险的勇气。

  重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类的伟大,科技的进步。

  难点:航天飞机和载人宇宙飞船的知识

  学情分析:初一的学生感性思维活跃,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对这篇具有震撼人心作用的演讲词,教师要给予学生朗读方法的指导,使他们能够从字里行间紧紧抓住文章的内涵。在朗读时既读出真情,又读出雄浑的气势。

  【说教法】

  1、朗读法: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讨论与点拨结合法: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给以必要的点拨,如课文中对七位宇航员身世的回忆及人们对宇航员的哀悼花的笔墨较多,航天飞机失事花的笔墨较少。要学习这种详略得当的写法。

  【说学法】

  当今时代是人类知识和信息迅猛发展的时代,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已不再是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让他们学会学习。古人也曾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使学生掌握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达到不教”的目标的方法。

  本节课让学生主动参与,相互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共同发展,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学法具体如下:

  1. 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并能快速掌握文章主要情节

  2. 朗读法: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3.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指导学生重点难点的突破

  【说教学过程】

  1、理解、积累“阴霾、迫不及待、孜孜不倦、锲而不舍、梦寐以求”等词语。

  2、了解悼词的写法,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内容。

  3、朗读课文,领会悼词的感情脉络,体味文章丰富强烈的感情。

  4、品味关键语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欣赏和理解能力。

  根据大语文观的要求,要求将语文课堂与生活、写作联系起来,以深化对文章的感悟,提高学生审美、写作的能力。再联系本文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热情参与,团结协作解决问题,并且适当插入写作练习。具体做法如下:

  1. 情景设置法:充分发挥多媒体创设情境,使学生融于课文之中,体验里根总统当时内心的激荡——对死难者的无限哀悼,对未来毫无畏惧的探索。

  2. 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带着感情的朗读,理解这篇演讲词的精髓。

师说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龙教版小学信息技术第五册第三课《美化教师节贺卡》第一课时,利用“背景”命令来设置幻灯片背景的方法。下面是我对本课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在PowerPoint的幻灯片背景设置,它以前面学过的插入文本框、艺术字、剪贴画、图片等知识为基础,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在图文并茂的幻灯片中添加背景的制作方法,使幻灯片更加的美观,为下一阶段PowerPoint其他内容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课面对的是小学五年级学生,通过一年多的师生感情,我对学生的了解,学生对我的教学方法非常熟悉,而且我的学生对信息技术课非常喜欢。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在幻灯片中插入文本框、艺术字、剪贴画、图片的知识,而且PowerPoint是学生接触的第三个office系列办公软件,所以这一方面知识对于的孩子们是不难掌握的。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认知能力、学习能力等的不同,所以会造成学生学习效果的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有一定的层次。这样才会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本课的特点,结合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智力水平,以及他们现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要,确立本课的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使用“背景”命令设置幻灯片的背景的方法,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综合素养。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教师指导等多种学习形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审美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会学习爱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成就感,为今后学会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同学们的互助交流合作中,培养合作意识和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

  由于本课学习的内容利用“背景”命令设置幻灯片背景,是学生必须掌握的PowerPoint基本技能,所以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背景”命令基本操作方法。五年级的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局限于他们的思维能力,利用图片设置背景时经常找不到所需信息,所以我把教学难点确立为:利用图片设置背景时,图片路径的选择。

  五、教法学法

  本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探究”“直观演示法”等。通过创设一个选美的情境,设置任务,引导学生自学教材内容,自己动手操作实践,并以视频演示的方式查漏补缺,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让学生带着任务通过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六、教学准备

  计算机网络教室、课件、演示视频、背景图片,学生通过前两节课制作的没有背景的幻灯片。

  七、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学科特点,结合五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引导质疑

  通过对比两张幻灯片引导学生找出以下内容:这两张幻灯片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那张漂亮?为什么?什么样的命令能设置背景让幻灯片变美?从而引出“背景”命令。

  设计理念:通过创设“选美比赛”这一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背景”命令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提出“背景”命令的位置,同时提示学生,通过单击鼠标右键也可以找到,学生自主探究“背景”命令使用方法,然后讨论用“背景”命令设置背景,有几种选项供大家选择?

  2、用随书光盘演示“背景”命令的操作方法,回答上面的问题。在演示结束后,教师着重演示用图片设置背景时,图片位置的选择,以此突破教学难点。

  设计理念:学生自主探究背景命令的使用方法,然后用教学视频演示,查漏补缺,充分的把学生放在信息加工的主体位置,视频演示会比教师演示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设置任务,合作操作,体验乐趣

  1、设置任务,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帮助老师完成那张没有背景的幻灯片,必须用上颜色、渐变、纹理、图案、图片方式,组内评议选择最好的一张,在全班展示。

  2、全班评议每一小组的作品,展开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表 。

  设计理念:以帮助老师做事,强化练习,巩固新知。相互比美,相互评价,以比美的方式调动学生情绪,激励学生进一步研究怎样设置背景。

  (四)归纳总结,深化提高

  1、今天学习了什么命令?这个命令有什么作用?

  2、“背景”命令中各个选项你最喜欢哪一个?请说说你的理由。

  3、引出下一课内容,提示预习

  为了检验和促进每个学生达到预期的目标,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是必须的,也是有效的。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建构。

  八、板书设计:

  美化教师节贺卡

  颜色

  渐变

  “背景”(设置) 图案 (作用)使幻灯片美观

  纹理

  图片

  教学反思

  本堂课环节设计巧妙,过程紧密相连,使学生始终处于自主、紧张的学习状态中,由“以教定学”转变成“以学定教”。绝大多数学生可以灵活的掌握“背景”命令,但由于学生个情的差异,仍将有个别学生不能掌握这一命令,这就需要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去发现和指导。

  我要以一句话来结束我的说课:“给学生一个方法,胜于给学生一个结果”以上是我对本课的一些粗浅见解,不当之处望请批评指正!谢谢!

师说说课稿 篇5

  教学目标

  1、语文与生活: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解释;并能查字典,准确理解加点字的意思;能过运用这种方法,预习课文,弄懂不理解的字与词。

  2、诵读与积累:熟读并背诵古今贤文(真理篇)。

  3、写好钢笔字:描红《学会合作》,注意行款整齐,字体工整。

  4、口语交际:漫话奇思妙想,旨在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测和奇妙的幻想,并能勇敢流畅的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

  5、写好毛笔字:学写毛笔字"医""匪",注意字。

  教学重点 语文与生活和口语交际。

  教学难点 语文与生活和口语交际。

  教学准备 投影或小黑板。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

  二、语文与生活

  1、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为"鉴往知来"中的"鉴"选择合适的解释。

  ①引导学生通读这段文字,整体感知着段文字的意思。

  ②品读"学习历史的意思是什么?一言以蔽之,就是‘鉴往知来’。"同桌互相讨论,师引导学生理解。

  ③引导学生细读课本中"鉴"的解释,

  ④交流:指生说出选择,并说明选择该义项的理由。

  ⑤师总结,生再读句子理解。

  2、运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弄懂句子中带点字的意思:款款、徐、拂、隅、鲜。

  3、预习即将学习的课文,用这个方法弄懂不理解的字或词。

  三、诵读与欣赏

  1、自读《古今贤文(真理篇)》,借助字典解决生字,并理解一些成语的意思。

  2、检查朗读情况,指生读,即时正音。

  3、生再读文章,进行讨论文章的意思。

  4、交流:引导学生说出对文章中一些句子的理解,师可适当予以补充,并再次朗读文章。

  5、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快速记忆。

  6、指导背诵全文,教给学生方法,理解记忆法。

  四、总结

  五、布置作业

  完成第 二 四 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检查前一节课的作业

  2、小结

  二、写好钢笔字

  1、审题。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学会合作》这段话。

  (2)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这些钢笔字的特点,揣摩运笔方法。

  (3)让学生说说写钢笔行楷的注意点。

  3、练习。

  4、反馈。

  三、写好毛笔字

  1、学生观察课本中的两个字"医""匪".

  2、教师示范书写,讲解要点。

  3、学生书写,教师巡回指导。

  4、评讲书写作业。

  5、学生再次练写。

  四、总结本节课学习情况并布置口语交际的预习。

  第三课时

  一、导入:

  愿意把你们的奇思妙想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吗?

  二、指导:

  1、教师明确本次口语练习的步骤:先小组讨论,然后每组派代表上台讲,其余学生评议。

  2、学生分组,讲奇思妙想。

  3、每组派代表上台讲。

  4、全班同学评议:谁想得奇妙,讲得精彩。

  三、反馈:

  1、教师对学生讲的奇思妙想进行评议。

  2、讲一讲自己的奇思妙想。

  3、并发出号召

师说说课稿 篇6

  《老人与海鸥》是安排在“人与动物和谐篇章”的第一课。学习这篇课文为学习其他课文打下学法基础和情感基础!

  主要内容:《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感人故事。一位老人十多年如一日,每逢冬季来临,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鸥,风雨无阻;老人去世后,海鸥们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充分展示了人与动物的和谐。

  文本结构:课文条理清楚,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则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两大部分之间呈因果关系。

  【说学情分析】

  知识水平: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速度,继续围绕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提高阅读速度。本课时学生已扫清字词障碍,读通读准文章。

  能力水平: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捕捉关键词句体味情感的能力,继续巩固这一学法。

  情感态度:抓住兴趣点——孩子天生就喜欢小动物,每个人与动物之间都可能发生很多有趣的、令人难忘的事。所以学习这篇课文,很容易和学生产生共鸣,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引导学生呵护动物!

  教学目标】

  1、学生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文段,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

  3、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感悟课文的优美语言,体会人与动物应和谐相处。

  教学难点: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教学时数】

  2课时

  设计思路】

  为了更好地突破目标,本课教师教法先扶后放,以读为本,创设情境;学生学法自读悟情、激情美读, 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对话升华中,抓重点文句,品重点文段,入情入境地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的亲情,感悟和谐之美。

  【教学统览】 1.入境,再现感人故事;(预设5分钟)

  2.入景,欣赏和谐画面; (预设18分钟)

  3.入情,体会灵魂震撼; (预设15分钟)

  4.入心,化作实际行动。 (预设2分钟)

  【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一、入境,再现感人故事。

  1.美读词语。(撮嘴呼唤 应声而来 、亲昵说话 抑扬顿挫 啧啧称赞 翻飞盘旋 瞻仰遗容 肃立不动)

  2.画面呈现。老师引导学生说出脑海里浮现的四幅画面;老师板书:喂养、呼唤、交谈、送别。

  3.串讲故事。老师请个别学生串讲画面,再现一个感人故事。

  [设计意图] 这样设计给学生回顾故事提供有效的帮助,旨在让学生在直奔重点段落前,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基调有一个整体感知。

  二、入景,欣赏和谐画面。 (课文的第一部分)

  画面一:老人喂海鸥。

  1、范读,谈感受。在朗读时要注意读好“很小心”、“退开一步”、“撮起”、“呼唤”这几个词。

  2、朗读指导.课件出示“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着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师引读:(引语中要定准节奏,读出味道!)

  海鸥来的多了,吃得快了,请你欢快地读读。

  海鸥来得更多了,吃得更欢了,请你更欢快地读读。

  海鸥吃得心满意足了,老人也放慢了速度,谁能这样来读读。

  3、想象画面.“海鸥飞成的乐谱能唱出一支怎样的歌?”(课件出示填空:_____之歌)学生可能会说“快乐之歌”、“飞翔之歌”等等。

  4、配乐齐读.个性化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感受老人喂海鸥的画面是一篇有声有色的和谐乐谱,让画面和音乐融为一体,让灵动的画面唱起美妙的歌。

  5、总结学法:刚才我们采用体味关键词句,读中感悟,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

  画面二:老人呼唤海鸥的名字。

  1.感同身受.让学生抓住爸妈给孩子取名来理解老人为海鸥取名.拉近生本距离.

  2.语言文字训练.(“抑扬顿挫”.)先与形近字区别,再解释词语的意思,最后造句。

  3.师引读,生接读.师生一起用亲昵的语气和抑扬顿挫的语调呼唤海鸥的名字。

  4.教师总结过渡到画面三。

  画面三:老人谈论海鸥。

  1、学生同桌对读:练习老人与作者之间的对话。

  2、指导朗读。(以读代讲,师及时指导朗读)汇报时,引导学生留意文中描写的老人“生动”的眼神,“亲昵”的语气和“抑扬顿挫”的语调,营造出和谐之声,感受浓浓的爱。

  3、小结板书:十多年的来,老人与海鸥就是这样相依相伴,在老人的心中,海鸥就像他的——生:儿女;在海鸥心中,老人就是他们的——生:父亲。老人与海鸥,他们就是——生:亲人。(板书:亲人)

  [设计意图] 这里有含义深刻的文句,教学时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字里行间寻觅老人对海鸥的爱。为此,通过教师范读、创设情境引读等,学生悟读、练读、男女生对读、美读,入情入境读。在读中体会情感,抓住“起起落落”引导读出节奏,读出味道!同时抓住“抑扬顿挫”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画面一详细指导,学法总结,为后文学习做了学法指导和打下情感基础。

  三、 入情,体会灵魂震撼 (课文的第二部分)

  1、结合老人感人的报道创设导语:(出示老人喂海鸥的画面,教师引读13、14、15自然段,出示四个场景的句子)。

  场景1——海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

  场景2——海鸥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

  场景3——海鸥纷纷落地,在老人遗像前站成两行,肃立不动……

  场景4——我们收遗像时,海鸥像炸了营似的扑过来……

  1、结合平时积累。谈谈海鸥心情:恋恋不舍、难舍难分、焦急万分、心如刀绞……

  2、结合插图理解想象。师:这一幕就像发生在亲人生死离别场面,你感受到了什么?(相机指导读出个性化体会和感受)

  3、句子对比,体会用词准确。首先师问:这里用了“扑”这个字,为什么不用“飞”呢?(换词对比谈感受,相机指导读)

  4、小练笔“如果你是白色旋涡中的一只海鸥,你会鸣叫什么?(目的是让学生把前面的课文和自己的感受说进去)”。

  5、写法习得。请你仔细研读这几个场面,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把这个场面写具体的呢?☆ 动静结合 ☆ 细致描写 ……

  [设计意图]本环节重点抓住描写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肃立不动”“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等句子,引导学生朗读感悟,从海鸥的动作中体会海鸥对老人的深厚情义。挖掘“扑”字的运用之巧妙,旨在体会作者如何准确用词来表达情感,抓一字悟妙用,也是在引领学生懂得如何遣词造句,推敲语言。在这一环节中,我还注重了读写的有机结合,在学生充分品读感悟的基础上,安排学生想象海鸥的鸣叫,设身处地的想像海鸥在倾诉些什么。写话的过程,是练笔的过程,也是对文章感情的体会和升华的过程。

  四、 总结全文,延伸情感

  1、师指着板书小结:因为老人与海鸥的情谊,所以才有了这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的感人场面,虽然老人走了,但是他关爱动物的善举将由我们传承!

  2、布置作业。学生所感悟到的这种人与动物之间和谐相处的情感不应该随课的结束而结束,应及时的进行拓展。所以我还布置了课后练笔内容:写一写生活中自己与小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

  [设计意图] 这是一篇至情至美的课文,我们希望这节课能结束在感情的至高点,所以我们在学生激情满怀的美读之后,用一段真情告白来为这节课画上一个句点,当然,课是结束了,这种情感我们却希望它延续下去,所以,我们在作业中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这是学生学文后情感的梳理,借作者的情思与心声来传学生学文之后的感受,融情感升华与文字训练于一体,这是小练笔应承载的一项功能,在本处,我想这种功能是必要的。

师说说课稿 篇7

各位领导、评委老师:

  下午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高一《经济常识》第七课《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第二节第二框的《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我准备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教法、教学过程这六个方面来对这一课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本框题是第七课第二节第二框的内容,一方面是对《家庭消费的内容》这一框知识的延伸,同时又为讲授《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做好铺垫,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另外,该课题与高一新教材《经济生活》的第一课《生活与消费》密切联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修内容。教材围绕为什么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以及怎样树立正确消费观念依次展开,介绍了五点:不抑制消费;不超前消费;注重精神消费;科学消费;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教材首先从提倡适度消费入手,适度消费是正确的消费观念的重要内容,教材主要指明了消费主要与国情及家庭收入相适应,既不滞后又不超前消费。其次提出要注重精神消费,提出这一点主要是针对家庭消费只注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文化消费这种不平衡、不协调的消费现象,指出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必须协调发展,不可一轻一重。接着要求要提高消费的科学性,科学消费是正确的消费观念的重要内容,教材主要提到在现实生活中,落后、愚昧、无知、不文明、不卫生的消费仍然大量存在,因此要求要改变这些落后的消费习惯。最后,教材提出要发扬艰苦奋壮斗、勤俭节约精神。这一点实际是对“树立正确消费观”这一问题的归纳和总结,也是正确的消费观的本质和中心所在。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运用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2.过程与方法:

  在分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问题时,采用问题解答法,情境导入法等。同时能结合现实经济生活中不合理、不科学的消费现象,使学生认清其危害,从而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向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分析、审视自己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鼓励学生敢于剖析自己、修正自己,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的重点内容在于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确立的依据主要是要依据教学大纲所规定的。

  本节的难点主要在于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确立的依据是这部分的内容理论性较强,学生较难理解。

  四、说学情

  经过一个学期多的高中生活的学习,学生已经能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对于如何学习政治这一科也都有自己的方法,但由于本校属于农村中学,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原有的知识储备较少,在理解一些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时比较有难度,因此在讲课的过程中尽量避免纯粹讲理论,不在理论上做太大突破,只是点到为止。同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正确消费观的教育。

  五、说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考虑采用以下教法:

  (一)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正是针对学生蕴藏着的学习的主动性,把学生带入情境,在探究的乐趣中,激发学习动机”设计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学生抽象理论知识,从而使学习由被动灌输变为主动的学习。教学中把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社会现象的分析、学生生活的情境联系起来,可以加强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具有重大意义。

  (二)问题教学法。在本部分的学习中,本人贯彻主导与主体相结合的原则,采用问题教学方法,教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扮演好“主导”的角色,采用问题式教学法,通过学—导—学,培养学生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多媒体教学法。根据教学多感官共同参与原则,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视听效果,提高课堂效率。

  (四)讨论法。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经过几个人共同的讨论往往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同时讨论法也是贯彻学生是学习主体的主要步骤。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利用活动,设定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唤起学生的兴趣是学习活动的基础。针对本框的内容,结合学生本地的实际,本人利用学生回答本校学生使用手机的情况,秦始皇是否使用过手机。通过这一活动,引起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带入这一设定的情境中,活跃课堂气氛。从而能够把学生引入这一情境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授:问题设疑,导议相依,情境解答

  “学贵有疑”,精心设计问题,以疑导入,启发思考,层层诱导,讲议结合。

  关于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学生通过情景思考,可以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几种正确消费观的教学。在本部分的教学中,本人主要设计了几个情景,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和相关材料,自主的学习,解答。在这一环节中,本人主要设计如下五个问题:1、正确的消费观主要有哪些内容? 2、什么是适度消费?如何判断一种行为是否是适度消费?3、阅读美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的故事,分析她们两种消费行为?4、观看漫画“小儿麻痹症”,分析漫画讽刺社会上哪种错误的消费行为?5、读图,想想这样的消费观对吗?

  通过对第1个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学生能够对本框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了解正确的消费观有哪些,同时由于本问题比较简单,适合于分层次的教学。第2个问题主要是针对什么是适度消费,以及如何判断一种消费行为是否是适度而设置。通过解答,学生能够清楚什么是适度消费,可以区分超前消费和抑制消费这两种消费形式。第3个问题主要是对第2个问题的延伸,通过一个中国老太太和美国老太太的故事,使学生理解信用消费,区分信用消费和超前消费。设置第2个和第3个问题的解答,主要是为了突破本课的难点,学生在前面学习基础上了解了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但具体来说还不太明确,通过对超前消费和信用消费的学习,可以更清楚消费对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意义。第4个问题主要是通过漫画“小儿麻痹症”的,使学生清楚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关系。什么样的消费观才是科学的?学生往往很模糊,本人主要通过呈现几张有代表性的图片,在回答第5个问题中,让学生在看漫画和老师的讲解中了解什么是科学消费观。

  正确的消费观最后的一点是要求要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在这方面本人主要是略讲的方式,没有大量的进行说教,主要是让学生明确要求要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并不是要做为一种消费方式,而是一种精神在贯彻着的。

  (三)以讨论为手段,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是讨论阶段,通过事先对本班学生使用手机情况的了解,再经过对呈现问题的讨论,可以起到巩固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自己所学应用于生活中来。本人设置的讨论题目是“结合自已的亲身体会,以及今天所学想想学校为什么要开展禁止学生使用手机的活动?”。学生在上课前的情境激起学习的兴趣,同时又在结束前再对先前的情境进行思考,从而加深了学习的印象。

  (四)练习及作业布置

  巩固新知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过程,练习的形式和内容可以多样化,但要以能提高学生技能、发展能力为目标。因此本人主要设置了两种练习,一种是高考问答题,一种是辨析题,学生结合自已的亲身体会,以及今天所学知识,学生对开放性试题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师说说课稿 篇8

尊敬的各位评委: 下午好!

  我是高中数学__选手,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高中数学(必、选)修_《_______》第__课时。 我尝试利用新课标的理念来指导教学,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和评价分析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的设计,恳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主要对_______的学习,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它是在_______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同时又为_______学习奠定了基础,所以它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同时它也是历年高考的热点、难点问题。

  2、 教材重、难点

  重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难点突破: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认真观察思考,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办法来实现重难点突破。

  二、教学目标分析

  新课标指出“三维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应该以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正确价值观。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以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把这两者充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新课标指出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因此目标的制定和设计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____在教材内容中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教学应实现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的概念,初步掌握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归纳、抽象、概括,自主建构_______等概念;能运用_______解决简单的问题;使学生领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在_____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数学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教学过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基于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高二学生的年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以

  下教学方法:开放式探究法、启发式引导法、小组合作讨论法、反馈式评价法。

  2、学法分析

  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题,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影响教学效果最重要的因素。在学法选择上,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观察发现法、合作交流法、归纳总结法。

  四、教学过程分析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新课标指出:“应该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从我们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出问题,问题的设计改变了传统目的明确的设计方式,给学生最大的思考空间,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2)引导探究,建构概念。

  数学概念的形成来自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但概念的高度抽象,造成了难懂、难教和难学,这就需要让学生置身于符合自身实际的学习活动中去,从自己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经历“数学化”、“再创造”的活动过程.

  (3)自我尝试,初步应用。

  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的模仿与记忆,数学思想的领悟和学习过程更是如此。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亲身经历和实践体验,师生互动学习,生生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4)当堂训练,巩固深化。

  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使学生深切体会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方法,从而实现对知识识的再次深化。

  (5)小结归纳,回顾反思。

  小结归纳不仅是对知识的简单回顾,还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知识、方法、经验等方面进行总结。我设计了三个问题:(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技能?

  (二)作业设计

  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对本节课学生知识水平的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延伸与,注重知识的延伸与连贯,强调学以致用。通过作业设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看到自己的潜能,从而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的形成.

  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必做题

  (2)选做题

  (三)板书设计

  板书要基本体现整堂课的内容与方法,体现课堂进程,能简明扼要反映知识结构及其相互联系;能指导教师的教学进程、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通过使用幻灯片辅助板书,节省课堂时间,使课堂进程更加连贯。

  (2)五、评价分析

  学生学习的结果评价当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评价。我采

  用及时点评、延时点评与学生互评相结合,全面考查学生在知识、思想、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在质疑探究的过程中,评价学生是否有积极的情感态度和顽强的理性精神,在概念反思过程中评价学生的归纳猜想能力是否得到发展,通过巩固练习考查学生对____是否有一个完整的集训,并进行及时的调整和补充。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敬请各位专家、评委批评指正。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