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21全新一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巩固1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方法。
2.通过多种形式的大量练习,使学生能正确、迅速地口算10以内加减法,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培养学生正确、迅速的口算能力。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头饰、萝卜图片、信箱图片、“一休”图片、投影仪。
教学过程:
我们学习了1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方法。今天上一节练习课。
(板书:练习)
看谁能做到又对又快地口算。
(在学生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进行口算基本功训练。一共设计了十三种形式,练习内容注意多样性、阶梯性和趣味性。)
1.练组成:
口算要算得又对又快,必须记熟数的组成,齐练2—10各数的组成。
(1)对口令:
练习2~5各数的组成。
(2)口答:
①7的组成有哪几组?
②9的组成有哪几组?
(3)打手势:
练习6和8的组成。
(4)打手势说组成:
边打手势边说10的组成。
2.板演:
今天,“一休”来到我们班,它要看看你们学习得怎么样,给你们出了几道题,谁来做?(贴“一休”图,并板书下面各题。)
3○4=7 6+4=□ 7+3=□
8○2=6 □+□=□ 7-3=□
□-□=□
□-□=□
3.读题计算:要求读准题、算对数。(投影)
10以内加减法题10道。
4.悄悄算:(投影)
(单号组同学先算,把得数悄悄告诉同桌同学,同桌同学同意他算的结果,就点点头;不同意,就举手向老师报告,老师再带大家讨论谁对谁错。做几道题后,换双号组同学计算。)
10以内加减法题10道。
5.订正板演,并提问:
(1)第一组题3、 4、 7各叫什么? 8、 2、 6各叫什么?
(2)第二组题为什么6+4等于10,而4+6也等于10呢?10-6=4是怎么算的? 10-4=6是怎么算的?
(3)第三组题“+”表示什么意思?7+3=10表示什么意思?
“-”表示什么意思?7-3=4表示什么意思?
注意:常有人把加法做成减法,把减法做成加法。做题前要先看符号,是“+”时,要把两个数合起来;是“-”时,减几就从被减数里去掉几。
6.打手势算:(投影)
老师说出10以内加减法题共10道。学生打手势表示口算的结果。
7.对口令:(投影)
老师按投影的题,说10以内加减法题10道,同学说得数,要求脱口而出。
8.游戏——“评选优秀邮递员”:
黑猫和白猫是邮递员,由两位学生扮演。每人送10封信,每封信上都有一道题。谁先算出这道题得几,就把信投进贴在黑板上的编号是几的信箱里。送信时,谁投得又对又快,谁就是优秀邮递员。
谁当黑猫?(发黑猫头饰让学生戴上。)
谁当白猫?(发白猫头饰让学生戴上。)
比赛结束,检查后给获胜者发奖。
9.视算:看算式写得数。要求看准题,写对得数。视算题是10以内加减法题,共8道。
10.听算:听题写得数。要求听准题,写对得数。听算题是10以内加减法题,共8道。
11.游戏——“拔萝卜比赛”:
白兔和灰兔比赛拔萝卜,由两位学生分别当白兔和灰兔。老师说10道题,谁先算出得数,谁就到黑板前面来拔编号是几的萝卜。拔得又对又多的获胜。
谁当白兔?(戴白兔头饰。)
谁当灰兔?(戴灰兔头饰。)
比赛结束后,给获胜者发奖。
12.速算比赛:
计算课本上的式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题目见课本第46页第10题,共20道题。
完成后订正,评出前五名并发奖。
13.智力竞赛:看谁最能动脑筋。
(1)和是10的加法算式有哪几道?(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差是3的减法算式有哪几道?(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14.:
这节课我们做了大量的练习。10以内的加减法必须做到计算正确,得数脱口而出。我们还没有达到要求,今后还要加强练习,争取全班所有的同学都能做到正确、迅速地口算。
新课标2021全新一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2页例4及例4下面“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三十的第5~10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的推想过程,加深对面积单位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推想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的推想过程。
教具准备
皮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与思考
1、让学生说一说如何计算一个长方形的面积。
2、做下面的题,并说一说是怎样推想的。
5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3平方米=( )平方分米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教学例4。(把例题进行改编,让学生直接测量课桌的长、宽,计算出面积,再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1)学生测量课桌的长、宽各是多少厘米?(测量结果可以保留整厘米)求桌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保留整百平方厘米)合多少平方分米?
(2)学生列式计算,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判断。
(3)学生讨论由平方厘米换算成平方分米推理过程。(100平方厘米是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数里面有多少个100平方厘米,就是多少平方分米。)
2、做例4下面“做一做”中的习题:(学生说出推想过程)
5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42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三、巩固反馈,掌握换算方法
1、做练习三十的第5题,说一说是怎样推想的?
2、做练习三十的第6题,请学生说一说推算过程。
3、做练习三十的第7题,求平均每平方米收芹菜是多少千克?已知什么条件?还需要什么条件?这个条件在哪儿?
面积单位间的换算
学生把测量后所列算式写在黑板上
新课标2021全新一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3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教学用连除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这是上学期学习的连乘计算的实际问题的逆解题,也可以用两中方法解决,即可以用连除的方法,也可以用先乘后除的方法。通过教学,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发展数学思考,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生活中一些问题可以用连除或是先乘再除的方法来解决。
2、能通过题中的图或文字找到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从题中找全信息,找到合适的解答方法;说出每一步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教学重点:掌握用连除或是先乘再除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光盘或者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发作业本,这件事天天做,大家熟悉吗?
为了使计算的方便,我们假设现在我们每组都是正好有10个同学。
(老师拿一叠本子,做要发的样子),这里应该有多少本?
仔细听老师准备这么发:我先发给4个组长,再请4个组长发给每个同学。
大家想一想,要求每人发到几本本子,你可以怎么列式?
学生可能会说:40÷4=10(本),10÷10=1(本)
4times;10=10(人),40÷40=1(人)
先交流第一种解答方法:指名说说每一步算式的意思。指出:发本子有2次平均分的过程,先是老师把40本平均分成4份,再由组长把10本本子平均分给了10个学生,所以对应的我们就可以列出2个连续除的算式。我们也可以把它们合起来写,写成:40÷4÷10=1(本)
学生读一读该算式,联想:我们前面学习过有关连除的计算,回忆一下,你可以想起这类算式还可以怎么变化?
交流第二种解法:指名说说这乘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注意单位名称为什么是“人”而不是“本”?指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要正确确定单位名称,写错了,也就说明你对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还不能理解。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连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当然有的时候这类题还可以用先乘再除的方法来解决。但不管你用什么方法算,你要清楚每一步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并正确写出单位名称。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书上的例题,请学生看题后说说看到的信息。
交流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找信息的时候,要从文字信息和图片信息两个方面找。
文字信息:224本书。图片:有2个书架,每个书架有4层。
注意观察2个书架有什么特点,要让学生发现:两个书架非常的相似,都有4层,每层放的书都差不多。
指出:放得这么整齐,才能说成是“平均分”,才能问“平均每个书架上每层放多少本?”
现在请你想一想,可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交流算法,注意要让学生说清楚每一步算式的意思。
可能的方法:224÷2=112(本),112÷4=28(本)
2times;4=8(本),224÷8=28(本)
如果还有别的方法,可以请该学生说一说,但要注意一个度的问题:学生如果能清楚地说,那就可以认可;如果说得非常的勉强,大多数同学都不为接受,那没有必要刻意地去找出更多的方法。
2、练习
(1)(p.11第1题)让同学分别从题中找到文字信息和图片信息,然后再交流各自不同的解答方法。
(2)(p.11第2题)方法基本同上,但要注意一点,学生可能读完题后,能感觉这是一道连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加上题中出示信息的顺序,估计会有学生列式为:150÷3=50,50÷2=25(天)
如果真有,要问学生第一个算式究竟表示什么意思?如果根本没学生能说个明白,那就要让学生选择更有把握的解法。
三、思考题:
商的十位可能是几?被除数的百位可能是几?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四、布置作业:
p.12第3~7题
新课标2021全新一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4
活动目标:
1.使学生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2.使学生联系实际,在具体的观察、操作中了解净含量的意思,初步感受不同的液体,容量相同,重量不一定相同。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与乐趣。
活动准备: 杯琴6套,常见容器若干,饮料若干瓶,台秤一部,量杯6只,植物油、水、牛奶各1升。
活动过程:
课前活动玩杯琴
(1)练习:各小组自由玩杯琴。
(2)表演:同学们,玩杯琴玩得开心吗?能不能给大家齐奏一曲?
(3)介绍:真好听!这么美妙的杯琴是如何制作成功的呀?
生:我们通过实验发现,杯子里装的水不同,敲出来的声音就不同。于是,我们经过添水、减水的反复调试,得到了1~7七个不同的音。有了这七个音就能演奏了。
小结:在相同的玻璃杯里装上不同量的水,敲击以后会发出不同的音。美妙的杯琴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作而成的。
一、估一估
1.导入:生活中,由于人们的需要不同,各种液体本身的用量也不同,因此,我们的生活中便有了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容器。今天,我们就来进行一个估计容量的能力大比武,把你在前面认识升和毫升中学到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都用上,比比谁的估计本领强!(有信心吗?)
2.集体估计,掌握估计方法。
教师出示若干个容器,指名估计容量,说说估计方法。
(1)980毫升光明房型牛奶
生1:这盒牛奶和我们前面数学课上认识的1升的伊利牛奶差不多大,所以我估计它的容量大约是1升。
(2)250毫升统一冰红茶
生2:我们知道1瓶AD钙奶的容量是100毫升,这盒冰红茶大概有两瓶AD钙奶那么多,所以我估计它的容量大约是200毫升。
(3)20毫升的小酒杯
生3:数学课上我测出了我一口大约喝10毫升水,这个小酒杯如果装满水,我感觉我两口能喝完,所以我估计它的容量大约是20毫升。
(4)教室里的红色水桶
生4:教室里的纯净水1桶19升,这个水桶比纯净水的桶稍微小些,所以我估计它的容量大约是15升。
小结:在前面认识升和毫升的过程中,我们通过观察、测量、估计等活动,已经知道了一些容器的容量。将这些已知容量作为标准记在脑子里,在估计时,与它们进行比较,可以帮助我们估计得比较准确。
3.小组内估计,锻炼估计本领。
(1)为了能在今天的估计能力大比武中有好的表现,许多同学都回家练习了一翻,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样练习的吗?
生1:我回家找了很多容器估计,还邀请爸爸、妈妈和我一起比赛,然后看上面的净含量,看看谁估计得比较准确。
师:能告诉老师你们的家庭大赛谁获胜了吗?
生1:大多数是我,有的时候是妈妈,因为许多东西是妈妈买的,她已经记住了它们的容量。
师:看来学习和实践都很重要!
生2:我回家把上面写着多少毫升和多少升的东西都看了一下,知道了很多常见物品的容量。
师:观察可以帮助我们积累经验,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生3:我还用自己在数学课上做的1升和100毫升的瓶子量出了一些容器的容量。
师:自己动手测量得到的结果在你脑子里留下的印象一定是最深刻的。
(2)通过回家的实践,每位同学都选择了几个容器带到了学校,接下来,我们就在小组里开展一个估计比赛。组长拿出一个容器,每人报0自己的答案,然后看看贴在底下的正确答案,比比谁估计得最接近。
4.小组估计比赛,比试估计本领。
估计得怎么样?谁最厉害呀?谁准备的秘密武器最厉害呀?下面就请每组拿出一个你们觉得最厉害秘密武器,让其他小组的同学来估一估(小组内可以进行讨论,在规定时间内拿出统一答案)。比一比,哪个小组估计得最接近。
5.交流活动感受,分享成功喜悦。
通过刚才的估计容量能力大比武,你有什么想法吗?
生1:我觉得估计容量一点都不难,只要记住了1升、100毫升有多少,其它的和它们比一比就行了。
师:是呀,大和小都是与标准相比较的。
生2:我在估计时首先是确定它用毫升还是用升做单位,比100毫升小的就与AD钙奶比,比1升大一点或小一点的就与1升的伊利牛奶比,再大一点的就与水桶比。
师:就是先确定一个大致范围,再进行具体比较。很好的方法。
生3:我觉得看得多了,到后来很快就能估计出它的容量了。
师:熟能生巧呀!
二、量一量
1.导入:为了更好地认识升和毫升,上周数学活动课,我们去逛了一趟时代超市。你们在超市里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生1:本来我们以为液体应该都是用升和毫升作单位的,但是洗洁精却全是用克和千克做单位的,而锅、碗、盆子、杯子也不是用升和毫升做单位,是用厘米做单位的。
生2:我们在卖一次性杯子的商标上发现,除了毫升,还有CC和盎司这样的容量单位。
生3:我们发现可乐和雪碧的瓶子里都没有装满,上面还空了一截,其他饮料一般都是装得满满的。
生4:我们发现牛奶也是,有的用毫升和升做单位,有的用克作单位。
2.对于你们的发现,我也很感兴趣。就像你们说的,容量单位除了升和毫升,还有CC、盎司等,我特意买了用CC、和盎司作单位的两种一次性杯子。每组发两个,请你们利用桌上的量杯和水,来研究一下它们与毫升有什么关系?
(1)每组一个9盎司和300CC的一次性杯子,实验研究。
(2)你们是怎样做的?有什么发现?
说明:CC其实是你们五年级将要认识的另一种计量单位立方厘米的英文缩写,1毫升就相当于1CC。而盎司则是一种英美国家使用的计量单位,英制的1盎司大约是28点几毫升,美制的1盎司大约是29点几毫升,所以,盎司并不是一种国际通用单位。在我国,酒吧里喝洋酒会以盎司计量,而其他地方不常使用。
3.刚才你们还提到,可乐和雪碧的瓶子里都没有装满,上面还空了一截,其他饮料一般都是装得满满的。那我就想了,这一瓶可乐明明应该是600毫升,上面空了一截不是短斤缺两吗?
生1:我觉得没有,因为瓶上标的是净含量,就是指里面的600毫升。
生2:我认为600毫升就是指瓶子里一共能装600毫升可乐。
(1)什么叫净含量?
师:净含量是瓶子里饮料的多少还是瓶子能装多少饮料呢?可乐公司有没有短斤缺两呢?于老师从超市购买了一些饮料,供你们研究。
(2)学生实验研究。
(3)交流实验结果:通过实验,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1:我们组的1瓶可乐没有装满,瓶上标的净含量是600毫升。通过测量,我们发现里面的可乐刚好是600毫升。
生2:我们组测的是220毫升的袋装红梅牛奶,净含量确实是220毫升。
生3:我们组测的是1瓶装得满满的饮料,瓶上标的净含量是500毫升。通过测量,我们发现确实是500毫升。
生4:我们测的一瓶美年达饮料也没有装满,但通过测量,我们发现里面的饮料不但不少,还超出了它瓶上标的净含量。
师:确实,净含量就是指瓶中液体的多少,而不是指瓶子能装多少液体。比如这瓶可乐,净含量600毫升,就是指里面的可乐是600毫升。那瓶子的容量是否刚好600毫升呢?大于还是小于600毫升?
说明:根据国家对定量产品包装的规定,包装上必须标明净含量。假如实际量低于所标净含量,则视为短斤缺两论处。只要是合格的商品,它的实际量不但不会少于所标净含量,有是还会超出净含量。
三、称一称
1.刚才还有同学说到,牛奶有的用升和毫升作单位,有的用克作单位。那牛奶是否也和水一样,1升就是1千克呢?
(1)提出猜想:这三个烧杯里分别装有1升水、1升牛奶和1升油。你认为它们的重量相等吗?
(2)学生猜想,说说想法。
生1:我觉得牛奶和油应该和水一样,1升就是1千克。
生2:我认为牛奶和油都比水重,因为牛奶和油都比水粘稠。
生3:我认为油应该比水轻,因为油总是浮在水的上面的。
2.实验验证:将三种液体分别称一称。
3.交流实验结果:1升水的重量正好1千克;1升牛奶的重量大于1千克;1升油的重量小于1千克。
小结:不同的液体,容量相同,重量不一定相等。
四、活动总结
今天,我们围绕升和毫升的有关内容,进行了估一估、量一量、称一称等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吗?
新课标2021全新一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渗透建模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教学难点:归纳、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师生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跳绳和踢毽子吗?我们班哪位同学跳绳比较强?谁踢毽子比较强?
学生自由发言。
2.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例题1情境图,你能从图中获取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自由说)
追问: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1)跳绳的有多少人?
(2)参加活动的女生有多少人?
(3)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3.导入新课。
在过去的学习中,我们进行过很多的加法运算,你知道在加法运算里有哪些基本规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加法中
的运算规律。(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加法交换律。
(1)提出问题:求跳绳的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计算?
(2)列式解答。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8+17=45(人)
追问:还可以怎样列式?
教师板书:17+28=45(人)
(3)观察发现。
提问: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数?结果都是多少?再观察算式,说说它们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发现:这两道算式都是求跳绳的总人数,加数相同,得数也一样,只不过是把两个加数的位置调换了一下。
引导: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将这两道算式连起来呢?(等号)
师板书:28+17=17+28
(4)照样子写一写。
让学生试写等式,并投影展示。
提问: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5)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这种规律。
学生在各自的练习本上表示规律后,交流各自的表示方法。
(6)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明确: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上面的规律可以写成:
a+b=b+a
教师指出: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
(1)课件出示问题:跳绳和踢毽子的一共有多少人?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注意不同的解答方法,并指名两人板演不同的方法。
(3)组织汇报交流。
解法一:先算出跳绳的有多少人。
(28+17)+23
=45+23
=68(人)
解法二:先算出女生有多少人。
28+(17+23)
=28+40
=68(人)
提问: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观察、比较这两个不同算式的计算结果。
追问:这两道算式的结果相同,我们可以把它写成等式吗?怎样写?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28+17)+23=28+(17+23)
(4)加深认识、探索规律。
①课件出示下面两道算式,让学生算一算,判断下面的○里能不能填等号。
(45+25)+16○45+(25+16)
(39+18)+22○39+(18+22)
②组织观察:这几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从这些例子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得出:这两个算式中,三个加数分别相同,加数的位置也相同;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
和不变。
追问: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这个规律可以怎样表示?
师板书:(a+b)+c=a+(b+c)
小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56页“练一练”。
让学生说说每个等式各运用了什么运算律及判断的依据。
第三小题既交换了位置,又改变了运算顺序,所以该小题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完成教材第58页“练习九”第1、2、3题。
(1)第1题中的最后一小题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第2题是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这在过去的计算过程中有学习过,通过这几题的练习加深学生的认识。
(3)第3小题让学生通过计算和观察、比较,进一步认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让学生计算,并说说每组中两题的联系。
比较每组中的两题,说说哪一题计算起来更加简便。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河南高考排名1955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吉林外国语大学和湘潭大学兴湘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黑龙江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甘肃高考排名54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和天津城建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高考排名715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初中写人叙事作文大全范文模板
数学教师教学实用任务计划
道德绑架高二议论文800字五篇
数学课堂任务教学计划
数学教师教学实用任务计划
数学课堂任务教学计划
数学教学个人计划范文
新版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最新模板
最新一年级数学跷跷板教案模板
二年级下册数学统计教案文案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在新疆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河南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河北高考排名18497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17460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要多少分宁夏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湖南师范大学在云南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广东高考排名24743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在宁夏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的审计学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安徽高考排名2639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安顺学院要多少分广东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广东高考排名9412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高考排名67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洛阳科技职业学院要多少分甘肃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福建高考排名4683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的数控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和辽宁工业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赣州职业技术学院和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在内蒙古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四川高考排名142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最新二年级数学奥运开幕教案例文
数学课程教学计划范文
数学功课新学期教学计划范文
最新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范文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范文
数学教学工作通用分享计划
数学教师教学必看计划
高一上学期数学年度教学计划范文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苏教版模板
小学创设问题情境的数学教学方法范文
三年级数学上册练习六教案模板
六年级数学知识导入的系统教学方法模板
数学九年级下册的系统教学计划范文
最新二年级数学排队问题社团活动教案例文
数学教学基础工作计划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