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进行课前导读策略最新资料

秦风学老师

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资源。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就有必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下面给您带来小学数学教学进行课前导读策略,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对学生的课前预习进行指导

课前导读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这样,学生提前对教学内容有一些了解,不仅可以减少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的了解时间,还可以让学生通过预习对教学有一些期待,上课时更容易集中精力。当然预习并不是让学生随便来,还需要我们教师的指导。这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很多学生并不会课前预习,都把课前预习看成是简单的看书或者是对内容的死记硬背。我们教师应根据教学需求以及大纲要求,把握好重难点,为学生的课前预习做好指导工作。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能够准确理解和掌握已知内容,并能够对教学重难点和自己有疑惑难以理解的地方做出标记以便于在听课的过程中能够有侧重点,提高听课效率。

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阅读习惯

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他们容易依恋教师。很多教师会发现如果我们给学生布置了课前预习并有一个完成的课前导读案,那么学生就会很好地完成。但是如果我们仅仅是口头的布置,很多学生都不会完成或者完成不好。因此,基于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我们在低年级阶段,一定要坚持不懈地为学生做好课前导读的指导工作,让学生能够坚持完成好这项学习任务,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阅读习惯。

内容精炼,富有内涵

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数学阅读能力之后,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求也随之提高,此时教师导读提纲设计的侧重点也要有所改变。单纯的一问一答式显然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通常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可分为三个层次:①字面理解层次的问题;②理解、解释层次的问题;③激趣、创造层次的问题。导读提纲重点培养学生读懂课本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问题的设计要有概括性,富有内涵。

例如,在教学第十册“分数混合运算(二)”时,大胆放手,让学生围绕如何“分”或“合”来解决问题。结果证明绝大部分都能顺利掌握,从而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

有的放矢,培养能力

学生阅读数学课本能力提高了,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的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导读设计要更有针对性。

例如,在教学“体积单位的换算”时,通过让学生课前实际测量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和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观察并获得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大小的表象,并测量教室的长、宽、高,推算出教室的体积,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小学生应用数学或数学地思维的意识和能力不强,较难自觉地联系实际生活中各种事物的变化现象。因此,有针对性的导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质疑、归纳、类比、抽象、概括、推理、猜想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力求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或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例如“正比例”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采用让学生课前自学,课堂上组织讨论就自行解决了问题,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优差兼顾,重在启发

在学生能有效地自主阅读教材内容后,教师对学生进行课前导读中的“扶”的作用就要相应减少。但是要兼顾学困生,课前导读提纲中的问题题还是必要的,要“兼顾两头,满足中间”。此时对新授课的重、难点的分解上宜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思维空间更广,更富有挑战性,更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在课堂的分组讨论环节学生必然更能发表出自己的见解。

例如,在教学“估计费用”的导读提纲中设计了“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解法?”的问题,好多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就会自觉用多种方法解答,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后面的问题也迎刃而解了,不用教,学生也会解答。

适度超前,因材施教

对于优等生“吃不饱”的现象,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多少、难易,适当增设,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题目,实行超前的课前导读。

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可以设计“乘法分配律中提到的是‘两个数’,如果是三个数、四个数也适用吗?如果是一个书乘两个数的差也能适用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选择练习,不做统一要求,以体现“指导――自主学习”的“保底但不分顶”的教学思想,让优等生也感到学习的乐趣,满足他们好胜心强的心理。对优等生而言,没有难度的问题往往很难激起他们对学习的兴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