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总结

孙小飞老师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篇一

《口算除法》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除法,一位数乘多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后面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及除数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作为本单元的起始,如何让孩子们理解除法的算理是重点也是难点。

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对于计算的法则掌握的较快,但对于理解算理过程却只能做到似懂非懂,或者“懂你在心口难开”无法用语言来完整有条理的去描述。但新人教版的这册书很多内容都将重点放在了让孩子探究计算的过程而不是一味的追求结果,这对我们的教学是个不小的挑战。

在上本节课之前,我思索了很久,如何让孩子能够在课堂上对探究算理感兴趣、如何让孩子自然的理解除法计算的道理?围绕这些我在细节上做了一些准备,然后发现恰恰是这些小的细节让孩子们很快进入了状态,从而顺利的完成了学习任务。

在教学例1之前,我利用让孩子们去数100张手工纸并提问:如何能快速的数出100张手工纸?有一部分孩子很快就发现,要一张一张的数得数100次太慢了,于是就有同学举手提问:老师,这些纸能不能10张10张的分成一摞一摞的,这样数10次就可以了。大家一听觉得这个想法很好,于是我利用将100张手工纸捆成了10摞并且提问:如果一张一张的数,100里面有多少个“一”?如果一摞一摞的数100里面还是多少个“一”吗?孩子们马上反应出计数单位由“一”变成“十”,所以数的速度加快了。接下来我又提出:如何快速的数出40张手工纸?这时很多孩子都选择一摞一摞的去数。问他们原因,孩子们非常自豪的用数据跟我说明:如果一张一张的数要数40次,而如果十张十张的数只用数4次,可以省下36次。于是我利用孩子们的理解引入到本节课中,说明既然是口算除法那么一定要体现出快速计算,所以如何省事便是本节课的重点。这样进入例1过渡就比较自然,同时孩子们对于盖“0”再添”0“其实是在转换计数单位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通过本节课的尝试,我充分的感受到老师只有在课堂上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感悟,去交流,去学习,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新知识,才能提高他们的自我学习能力,也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篇二

《整理书包》主要是让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习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做到以下两点。

1、让学生经历分类的活动。

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提出整理自己书包的要求,请同这们把自己书包里的东西掏出来整理一下,小组内说说是怎样整理的。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确定分类标准。同时让学生在解决自己身边的总是中感受到将物品分类必须按一定的标准进行。

2、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

生活中的。分类是将具有同一特征的物品重新进行整理,是一个直观的过程,而数学中的分类则是将概念根据一定的特征进行重新归类,是一个抽象和过程。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分类的思想,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着手,提出整理书包的要求,由于整理书包的物品都是具体,直观的,学生可将书包的学习用品按三类进行摆放,或者按四类进行摆放,并且说说这样分的理由。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种整理的方法。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分类,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了解分类的方法。将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感受物体分类的方法。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篇三

学生自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主旋律,“以学生为主体”是当代教学的基本思想。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改为主动,是终身学习的基础。我认为,数学预习有以下四个优点:

一、利于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自学课本时,学生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往往不能很到位的理解某些知识,只是有一些模糊的认识,让学生大胆提出不懂的问题。尽管在老师看来非常简单,但这些问题是学生思考后的思维断点。由于学生间存在较大差异,有的问题具有思考的价值,有的甚至幼稚,我们重在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长此以往,水滴穿石,学生提出的问题肯定越来越精彩。

二、利于突出重点,提高教学效率。

经过预习后,有些简单的问题学生自己可以解决,教师没有必要在课堂上设置情境让学生解决。在单位时间内,解决三个问题与解决两个问题,哪个更有效率?不言而喻。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对自己疑惑的问题肯定会倍加关注。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的“模糊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究和澄清,鼓励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得。经教师的点拨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对教师来说,间接实施了因材施教。对学生来说,易突出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如果没有预习,学生的大脑会一片空白,不能及时与旧知识链接,会毫不批判的无条件接受。预习后,当认知发生冲突时,及时反思学习成果,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构建知识网络。

由于学生生活得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对同样的知识构建的途径必然也是多样的。但因课本编排的局限,不可能将各种想法全部展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在借鉴课本想法的基础上,展现多样化的见解,撞击出思维的火花。在预习的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满足于课本知识的获得,敢于向课本挑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见解,运用自己的智慧填补课本的空白点,从而达到对课本知识的深层次理解,构建自己清晰的知识网络体系。

四、利于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

在学生预习后,教师要相应的改变教学策略,不能照本宣科,原封不动的使用课本提供的素材。教师必须站在学生发展的高度,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从学科的总体目标拟定出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再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灵活的选用教法,设计合理的科学的教学过程。在教材处理上做到以教材为依据但不拘泥于教材。灵活多变的处理教材,让教材为师生服务,不要成为教材的奴隶。学生预习时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认识浮浅。因此教师更应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巧妙的将教材的知识思路转化成学生易于接纳的教学思路,并注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合适的空间。学生的心理结构、接受能力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例如,原文用的除法例子:课本上是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怎样分?重点是平均分及如何平均分。为了防止学生背答案而不去深入思考,可以改为:12根小棒,平均分成6份,怎样分?

诚然,小学生年龄小,还不知道如何去预习,这就需要教师有步骤的分阶段进行辅导。对于刚刚起步的小学生(如一、二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在一节课结束时流出5分钟时间来一起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为他们在家如何预习给予示范,以此逐步培养学生预习的能力和意识。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就可以通过布置预习作业来促进学生预习。在预习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篇四

《小熊开店》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除法计算课,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可是在前面的学习除法的认识和意义的过程中,已经或多或少得渗透了除法的计算,很多同学已经知道了“想乘法算除法”,只是没有明确地告诉学生可以用乘法口诀来计算。所以,我认为用乘法口诀求商这一点,多数学生应该是较容易的就能学会和掌握。相对来说还是除法算式该怎么列这一点,倒是还有很多学生不明确。如例题中,20元钱能买几辆坦克?若是让学生填空的话,学生们都能很快地完成。可是,列算式就有些糟糕了,就像课堂上有学生列出乘法算式。也有不少学生会把除数和商混起来。所以在课堂上,列算式这一环节用了相当一部分时间。为什么现在的学生对于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会如此模糊?这在以前的老课程当中是从未出现过的问题。出现如此情况,教师到底该如何引导呢?这些问题还是需要好好思考的。

《小熊开店》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入手,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把评价贯穿于师生互动的活动过程中,从而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在有趣、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知识,增长能力,使数学课堂成为生活与数学的桥梁。但是在练习方式的处理上和一些引导语上,还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如:练习第1题“小鸟回家”有14道乘除口算题,本人将其设计成游戏,使得每位学生只有独立口算一题的机会;练习第3题“动物赛跑”设计成“数学接力”,同桌合作也才口算一题。这种设计使得课堂表面热闹,但效率很低,而且做一道乘除口算题难道还需要同桌合作吗?在课堂上学生的练习量不足,练习不到位,怎么可能达到熟练运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目的呢?

是又如:在解决“20元可以买几辆坦克”时,要求四人小组讨论计算方法,说一说这个问题“要平均分什么,怎样分?”,在需要学生独立思考选择算法的时候,这种引导语,实际上起了暗示用除法计算的作用。我一说,全班同学都懂得用除法计算了。如果是对个别百思而不得其解的学生,这种暗示也许还有积极的作用。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这种问法就太没有思考价值了。

《小熊开店》一课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让学生掌握利用2—5的乘法口诀来求商的方法,这即是一个教学重点,也是一个教学难点。而我却没有很好地完成这一教学任务。

在教这一课时,我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比如,20元钱买文具盒,一个文具盒4元,可以买几个?孩子们会异口同声地回答买5个。但一让他们列式,很多学生写成20÷5=4。我领着孩子们分析了题里的数量关系,让孩子们明确每个数字所表示的含义,但是在做时还是错。

下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我认为学生掌握不好的原因在于教师,教师在帮助学生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时,分析的不够到位,怎样利用口诀求商的问题解决的不够好。这道题就应该这样解决:当学生说出可以买5个时,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5是哪来的?为什么等于5?然后全班汇报,教师及时总结,在孩子们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接着再出一道类似的问题,让学生分析,使学生真正明确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篇五

泰戈尔有一句名言说得好"我们把世界看错了,却反而说世界欺骗了我们".我们面对的是少年儿童,是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珍爱他们.

1.和谐课堂,快乐学习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园地,教师工作的根据地,我们应该重视课堂教学.把和谐带入课堂,使课堂充满活力.只有在宽松、平等、和谐、生动、充满活力的氛围,才能诱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创造思维。教师的教学艺术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应把愉快与热情传给学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心情愉快充满激情地投入数学学习中去.

2.生活课堂,更有意义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永远无法割舍.离开生活的数学是苍白无力的.数学只有在实践中得以延伸.生活是数学的生命之源.

教师应尽力创设情景、创造条件,将课堂与学生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激发思维.如我们学习《四边形》一章中,判断“等底等高的两个平行四边形拼在一起还是平行四边形”咋一看没错.但通过实践动手操作就会发现“等底等高的两个平行四边形拼在一起不一定还是平行四边形”.

3.灵活课堂,轻松学习

学生不是学习机器,教师应合理科学安排.改变超强度、大题量、机械训练,用时间加汗水提高成绩的陈旧做法,要提倡精讲精练.只讲思路、讲方法、引导自己去发现、去探索,把学生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把思维过程还给学生,培养激励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如教学“一个钝角中去掉一个锐角,剩下的是什么角”就不能固定一个答案.再如估算“390×15”答案可以是7800,也可以是8000.凡事不可一概而论,要学生灵活掌握及运用.而实际生活中如“四年级同学去秋游.每套车票和门票49元,大约准备多少钱?”算式49×104这里49看作50,但104则看作110不能看作100,这样才合理更实际.

面对应用题不得死板硬套,应掌握方法,有些题有多种解法.有的题可从问题着手,有的题则从已知条件着手.只有掌握了方法,举一反三,就可做到轻轻松松学好数学.

4.幽默课堂,充满活力

一个有幽默感的人,定受大家的喜爱,幽默驱赶烦恼,带来欢笑.学生也喜欢有幽默感的教师,在教学中恰倒好处的课堂幽默,完全可驱赶学习的疲劳,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能开拓学生思维的敏捷和判断力,能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如一次一学生在课堂老往后转,还不时说话,我看了他几回,他仍然旁若无人视而不见,我不动声色走到他身前,话锋一转提高嗓门对着他说“你屁股上按了滚珠儿啥”从来没有听过这句话的同学一下全乐了全变精神了,看着这位同学会心地笑.接着我意外发现这下所有的学生都聚精会神地听,仿佛一下精神百倍.此时此刻我顿时明白,幽默让我让学生得到美的体验,感受到幽默的魅力.

总之,数学教学充满学问充满魅力,数学课堂更是魅力无穷.教师只有做有心人,善学善钻善创新数学课堂就会生机勃勃,课堂会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