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完整范文1
一、教材说明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苏教版]第十一册《圆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
2、会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直径;理解并掌握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3、能正确熟练地掌握用圆规画圆。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自主发现、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具演示
(1)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找出圆并感知圆,得出其是平面图形。
(2)比较与其它平面图形的区别,知道圆是曲线围成的图形。
2、师生对话
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圆,教师课件演示,并注意与球的区别,设置车轮是圆形的悬念。
(二)、探索新知。
1、各部分名称介绍
(1)师画圆,生注意观察
(2)讲解圆心的定义,并让学生知道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3)知道什么是半径、直径,明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4)新授中的巩固:在圆内找半径和直径。(根据课堂变化出示课件巩固圆的知识)
2、画任意圆和固定圆
(1)生画一个任意的圆。
(2)继续画一个固定的圆,并剪下来。
3、操作与发现
(1)明确要求,分小组进行操作。
(2)学生通过画、量、折等方法,探索同圆内半径,直径的特征及二者间的关系。
(3)学生操作后交流,并将交流结果记录在发现纸上。
(4)学生反馈交流信息,师生共同评价。
(三)、新知巩固
1、基本练习,巩固本节课圆的知识。
2、发散性练习,提高学生对圆的认识。
(四)、运用实际
用本节课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即课始留下的车轮问题。
(五)、根据课堂实际灵活进行总结或延伸。
四、课后反思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节课教师通过创设宽松、愉悦、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如导入中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如自我习作、操作表演、大家共赏,享受成功的愉悦,可激发学生探知的欲望。如让学生剪、折、画、量、议、找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可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会探索的方法。如通过学生评价教师、学生,师生平等相待,可解放学生的脑、手、眼,让学生大胆地想、放开去说、随心地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民主平等、开放自由、心心相映、情感交融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这样教学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置身于这样的学习情境之中,真正达到了让学生享受学习的意境。
北师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完整范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出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会用量角器量角。
(2)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初步建立1°角、30°角、60°角、120°角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联系生活,使学生理解量角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同时使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2)通过先估后量,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基本方法,能灵活、正确地测量各种不同位置的角,并感知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教学难点:会用量角器量角,会正确读出所量角的度数。
三、教学用具:
电子白板、量角器、三角板、多媒体课件,牙签。
四、教材分析:
角的度量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角和直角,并明确了角的概念,知道了角是有大小之分的基础上学习本课的知识,并为学生后续学习角的分类和画角打下基础。
五、学生分析:
学生对于角的大小有了初步的体验,并知道了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且有部分学生已经知道了量角器,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用量角器来测量角几乎没有体验。
六、教学过程:
课前一分钟:
师:同学们,喜欢玩儿游戏吗?我们一起来玩儿一个打蚊子的游戏。(链接到导入-大炮游戏)一次角度大了,二次角度小了,三次击中目标。
师:游戏中我调整了大炮的什么,最后击中了目标?
(设计意图:本情境设计既能围绕知识关键点、重点展开,却又点到为止,彰显了情境设计直接为教学服务的目的,不仅明确了精确角度的重要,更产生了一种欲罢不能和急切学习的心理状态。)
(一)复习角的概念和各部分的名称
1.提问:(1)怎样的图形叫做角?白板上画1个角。(2)说一说角各部分的名称。白板上书写:边、顶点、边。并演示延长。
(预设:根据学生的回答抓住角的两边都是射线,可以向一端无限延伸,教师用直线笔延长演示,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无限延伸的含义。)
2.白板上画几个角。
(1)让学生把这些角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给它们排队。
角1角 2角 3
(2)教师继续追问:“你知道角3比角1大多少吗?”
3.揭示课题
师小结:如果我们能够度量出这两个角的大小,问题就可以解决了。你们想不想知道它们究竟相差多少呢?(揭示课题:角的度量)
(设计意图:“思起于疑”,在导入环节,在让学生指出各部分的名称之后,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你知道角3比角1大多少吗?”抛给学生,由于无法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这个问题,一下激起了学生的疑问,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探究新知
揭示课题后,教师顺势提出,要知道“角3比角1大多少,可以使用什么方法?”
(1)目测:用以个固定大小的角去比和量。白板演示。(链接到导入-置景导新)
(2)用量角器。板书“量角的大小,用量角器”。
1.认识量角器。
(1)白板工具栏中选取出量角器。学生观察白板上的或者自己的量角器上有什么。
(2)让部分学生尝试说一说量角器上各部分的名称。
(3)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链接到概念-量角器),补充并小结归纳:
量角器半圆周上所刻的线就是量角器的刻度线,每10格上标一个数。圆心就是量角器的中心点。外圆刻度(顺时针方向)从0度开始到180度止,内圆刻度(逆时针方向)也是从0度开始到180度止。
(4)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称。
(5)自学看书本的知识。
(6)学生汇报,教师边用多媒体演示边说明,并板书: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o”来表示。把半圆形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叫做1度的角,记作1° 。这里的“度”同温度的“度”不同,温度是“摄氏度”,也不同于用电的多少“度”,用电的“度”是“千瓦/时”。这两个地方的“度”是我们的习惯用语。
(7)、建立1度的观念。利用白板上的量角器画出1度。(画角要小心)
(8)认识几度。学生在白板量角器上找出20度、30度、60度、120度、135度、150度。并请一学生在白板上指出。
(设计意图:在认识量角器时,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量角器,知道量角的大小,要用量角器,并认识。在让学生认识1度的角时,放手让学生自主观察,这样将学生自主探索和多媒体演示补充有机结合,有效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1度角的实际大小的表象。)
2.量角。
(1)(窗口播放器)课件上出示书本上的∠1,提问:你能读出这个角的度数吗?该怎么办呢?
让学生尝试度量书本37页的∠1,并标上度数。教师巡视,注意发现以下几种错误类型的同学,但不急于纠正。
①错误类型一:中心点和角的顶点没有重合。②错误类型二:零刻度线与角的边没对齐。③错误类型三:内外圈读数反了。
(2)学生同桌之间说一说自己度量角的具体步骤。
(3)请学生说一说量角的方法和步骤。让刚才巡视中注意发现有错误的同学先汇报,同时教师要组织学生说说怎样才能避免以上错误,正确迅速地量出角的度数呢?
(4)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小结学生的量角的步骤:课件展示。
(5)教师一边演示量角,一边让学生对着课本上的∠1,跟老师一起用量角器度量。
(6)课件展示歌谣:中心对顶点,0线对一边,它边看度数,内外要分辨。(齐读)
(7)学生自主度量37页的∠2,同时同桌互相交流方法。
(8)教师再次点一下量角的方法和量角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3.角的大小决定因素。
(1)白板上画两个角(一个用小量角器画,一个用大量角器画):请学生说一说两个角有什么不同。估计一下,谁大谁小。
师: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请看到书本P38页例1。用量角器在书上具体量一量,并标出度数。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3)学生汇报哪个角大?”相信通过度量,绝大部分学生都知道两个一样大。教师此时要指出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并提出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的问题,学生很容易说出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链接到测量-想一想)
(4)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小结并板书:
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叉开的越大,角越大。
(设计意图:角的大小决定因素的教学,由猜测到验证,再到结论的得出,加深了学生对角的大小的认识,遵循了儿童的认知规律,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同时,也把角的两边是射线可以无限延长这一知识点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系统。)
4.摆角。(每人提供两根牙签)
(1)在自己的量角器上用牙签摆角:一人板演,在实物展台上摆相应角。
①摆一个1度的角。指名演示,同桌说说怎么摆的?
②摆一个直角。
③摆30度、45度、60度、120度的角,同桌互评。
④教师在白板上运用量角器画角,注意与直角形成对比。
(2)在桌面上摆一个50度左右的角。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在量角器上摆1度的角、90度的角,帮助学生建立特殊角的表象,再摆30度、45度、60度、120度的角,有利于学生正确判断所摆的角的度数是读内圈,还是外圈,从而解决量角时读数的难点。最后让学生脱离量角器,在桌子上摆角,培养学生对角度大小的初步估量。)
5.检测环节(白板出示)
(1)回应课前引入“角3比角1大多少”这一问题。通过让学生度量,计算出角3比角1大的度数。(漫游返回)(B、C组做)
(2)你能估出下面的角哪些角小于90°?哪些角大于90°?(画角在白板上)(B、C组做)
(3)书本38页做一做第3题。先让学生估计两个三角板上各个角的度数,然后把这些角描在练习本上,再用量角器量一量各是多少度?(A组做)
(教师进行小结的时候,注意提醒学生以后量角的时候,可以先心里把所要度量的角与三角形的角比一比,估计一下多少度,再进行度量。)
七、全课总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北师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完整范文3
教学内容: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9~41页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直线、射线和线段的性质,学习了角以及角的度量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是后面的学-行线性质、三角形、四边形等知识的基础,也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
设计理念: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好计划,提前打算,做事成功的机率就大。学习更是如此,每节课内容的学习如果能够自己先做好预习,那么你就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预习使同学们变得主动,站在主动进攻位置上的人当然容易打胜仗。有一位哲人这样说,预习是合理“抢跑”,一开始就“抢跑”领先,争取了主动,当然容易取胜。
教学目标:
1.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通过交流进一步体验直线的相交与不相交关系,认识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能判断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
2.能根据直线平行的意义,画出平行线;能在师生交流中掌握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步骤和方法,能正确地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3.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形成平行线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初步了解生活里的平行现象,产生学习图形位置关系的兴趣。
教学重点: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
教学难点:借助三角尺、直尺等工具画平行线。
预习指导:
同学们,我们不仅要向他人学习,更要向课本学习。下面就请你打开数学书39、40页,认真学习吧!通过学习,相信你一定能解决下面的问题。
一、填一填
1. 互相平行,其中 平行线。
2.下面哪几组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是的在下面划(√),不是的在下面划(×)。
( ) ( ) ( ) ( )
3.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互相平行的例子并记录下来:
① 是互相平行的。
② 是互相平行的。
二、画一画
1.想办法在下面画出一组或几组平行线,比一比谁想的办法多。
2.让爸爸妈妈欣赏一下你画好的平行线,告诉他们你是怎样画的?
教具准备:课件、直尺、三角板、铅笔、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认识平行线
1.揭示课题
同学们,昨天我们回家认识了一位新朋友,他是谁?(平行线)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认识平行线。(板书课题:认识平行线)
2.理解概念
我们先来看一组生活中的图片。这些图片中隐藏着我们熟悉的线段,您能找到吗?谁能上来指一指?(根据学生指的情况闪动)如果把这些线段无限延长我们可以画出下面三组直线。
这三组直线,哪组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第二组)
第一组的两条直线是什么关系?(相交)它们相交的点叫什么?(板书:交点)第三组呢?你是怎么想的?刚才同学们都赞成第二组的两条直线是互相平行的,你是怎么想的?指名说说自己的想法。根据学生回答延长,它们相交吗?不相交吗?不相交,他们是什么关系呢?(互相平行)什么是互相平行?板书: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同一平面内你怎么理解?谁能说说看?互相平行你是怎么理解的?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的平行线,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出示一组平行线)如果这是一组平行线,我们可以怎么说?还可以怎么说?(直线a是直线b的平行线,直线b是直线a的平行线,直线a和直线b互相平行。)
3.练习:下面哪几组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是的在下面划(√),不是的在下面划(×)。你是怎么想的?
( ) ( ) ( ) ( )
4.找平行线
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互相平行的现象,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我们学过的平面图中也有平行线段请大家看大屏幕:下面每个图形中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各有几组平行的线段?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具体场景→抽象出“数学模型”→回归生活举例,一方面使学生在对丰富多彩的生活实例的观察、辨析中,加深了对平行现象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平行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的意识。“练习”是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辨别平行,更深一层提炼平行的意义。]
5.总结
认识平行线,观察思考很重要,如果能动手画就更好了。
二、画平行线
1.展示画好的平行线
课前我们都动手画了一组平行线,你是怎样画的?向你的同桌介绍一下你的画法。
谁愿意上来展示给我们大家看?
总结:刚才同学们展示了用不同方法画出的平行线段,让我们大开眼界。
2.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这儿有一条已经画好的直线,怎样画出它的平行线呢?你是怎样画的?
指名上台展示并介绍画法。
思考: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能画多少条?试着画一画。
3.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⑴如果在直线点上一点,要求经过这一点,画下面这条直线的平行线,也用直尺画可以吗?为什么?那你是怎样画的?和你的同桌说说
指名上台介绍同时示范。
⑵教师示范: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强调:先要找到三角板上的直角边,用其中的一条与已知直线贴紧,另一条紧贴着直尺,(直尺不能动),将三角板沿直尺平移,这样就不会有偏差了,移到一个合适的位置,再画出另一条边,这样得到了一组平行线。
⑶课件演示
⑷学生再画
⑸想一想:过直线外一点能给这条直线画几条平行线?
[设计意图:通过“自我展示”这一活动,让学生体会利用利用不同工具画平行线的乐趣。在这个基础上,重点介绍借助直尺、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方法再通过电脑演示,激起学生想动手操作的兴趣,在画的过程中,总结画平行线的四步骤:合、靠、移、画。]
4.回忆一下我们刚才画平行线的过程,其中我们应用了三年级学过的知识,它是什么?(平移)
这儿有一组平移的图形,你能在平移前后的图形中找到几组互相平行的线段?在书上指给同学看一看。谁来指一指?
三、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四、课后探究:
把一张长方形纸照下面的方法对折两次,在打开。
这几条折痕互相平行吗?量出每条折痕的长度,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在课堂练习中,我是以书本为主的,强调掌握基础知识为主的。当然,给予一部分学生拓展也是很有必要的。最后,我以一个探索活动结束练习。]
北师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完整范文4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第六册教科书第92—94页。
目标预设:
1.让学生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并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 发展统计观念。
3.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①理解平均数的意义。②会计算平均数。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平均数
1.第一轮套圈比赛
(1)师:看!体育组的男、女生正在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
第一个出场的是2个队的队长:李小刚和吴燕。想不想看看他们的成绩?
(2)师:第一轮比赛: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你是怎样比出来的? (6<10,比个数 或 直接从统计图中,条形的高度看出的)
2.第二轮套圈比赛
(1)师:比赛还在继续:男生要加油了!出场的是谁?张明套中……
女生也不甘示弱!成绩如何?
(2)现在看3个男生和3个女生的成绩,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的准一些呢?你是怎样算的?
(3)第二轮男生套的准些!男生赶上来啦!男、女生平手!
3.第三轮套圈比赛
(1)师:最后的机会来了!男生最后出场的是谁?套中了多少个?再看女生!
(2)现在,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只比总数不公平,男女生人数不一样!)
(3)讨论:比什么才公平?男生4人共套中28个,女生5人共套中30个。怎么比呢?
师小结:男女生人数不等,不能只比总数,比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才公平!
二、移多补少,认识平均数
1.出示男生成绩统计图。
(1)师:先来看男生成绩统计图。只能用眼睛看,比一比,看谁的眼力好!
你能从图中看——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吗?
师:你怎么看出来的?(引导学生口述移多补少的过程,课件演示)
师小结:从多的里面移给少的,使每份同样多,这叫做“移多补少”
(2)师:“7”是指每个男生都就套中了7个吗?
师小结:这个“7”是将男生每个人套中的个数通过“移多补少”以后得到的结果,它是4个男生套中的个数的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2.出示女生成绩统计图。
(1)师:再看女生成绩统计图。这次,比一比,看谁估计的准?
估一估,女生平均每人套中了多少个圈?写在自己本子上,不给其他人看!
(2)师:你估的是几?
(3)师:有估计10个的吗,可能吗?为什么?
女生平均每人套中4个,有可能吗?为什么?
(4)你怎么估计出来的?
3.师:现在你能快速评判出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
解决这个问题,是谁帮了我们的忙?平均数还真有用!
三、深入研究,计算平均数
1.计算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师:刚才我们是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出平均数,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方法求平均数?
师:谁来算一算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2.计算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你能计算出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吗?(生自练,汇报)
3.对比
(1)师:计算的结果与“移多补少”的结果一样吗?
(2)师:为什么计算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时用总数除以4,而计算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时除以5呢?
4.师小结:我发现同学们的数学素质很高!眼力好,用移多补少看出平均数;会动脑,还会用“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方法计算出平均数。这两种方法你喜欢哪种?哪种好?实践出真知!下面,我们试一试!
5.及时练习
(1)练习“想想做做”第1题。
①出示3个笔筒(6枝、7枝、5枝)
师: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笔?生汇报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求出来的?
②变成5个笔筒(9枝、1枝、3枝、6枝、2枝)
师:平均每个笔筒有多少枝?师追问:为什么不用“移多补少”的方法?
③师小结:求平均数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方法。
(2)练习“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3根丝带,这三根丝带的平均长度是多少?(生动笔算,汇报,交流)
追问:18厘米大概在什么位置?到屏幕上来指一指。
四、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 篮球队员的身高。
师:你们身高大约多少?打篮球需要高个子!
师:听田老师说,请你判断。对的打“√”,错的打“×”。准备好笔!
(1)那么,篮球队里每个队员身高都是160厘米。
(2)李强身高155厘米,有可能吗?(口答)
(3)王明是中锋,队里最高的,他可能身高多少厘米?(口答)
师:课前,田老师拍了他们的照片,介绍给大家认识:请看!
哪个是李强?哪个是张宇?
2.游泳有无危险。
(1)小红身高130厘米,她在深110厘米的儿童游泳池练习游泳有危险吗?
(2)小南身高130厘米,他在平均水深110厘米的池塘游泳,下水游泳不会有危险呢?为什么?
五、机动练习,拓展应用
机动:回到我们男女生的赛,引导学生看题,提出问题。
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想到大于12的数。
北师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完整范文5
教学内容:
江苏教育版数学教科书三年级(下)P100-101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以“米”、“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含义。
2.能正确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知道自然数和整数。
3.结合操作,明白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知道小数也是十进制计数。
4.在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数学活动中,与人合作交流,培养发现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其含义、读、写。
难点:建立小数与十进分数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教师:米尺、课件、计数教具
学生:米尺、学习单、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在“米尺”中初步感知
1.(出示米尺,结合情境)学生观察发现:课桌长1米。
2.(继续情境)师:你知道课桌的宽、高分别是多少米吗?试着在学习单上写一写。
(1)交流课桌宽。
发现宽不足1米,答案可能有:
① 4/10米 师:为什么用4/10米表示?
② 0.4米 师:你是怎样想的?
③ 4米 预留空间,让学生纠错。
小结: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4份可以写成4/10米,也可以用0.4米表示,也就是4分米。(板书:4/10米 0.4米 4分米)
(2)交流课桌高。
①师:你是怎么表示高的?现在觉得还能怎么表示吗?(意在让学生用分数和小数表示)。
②在米尺上指出表示课桌高的长度,说说这样表示的理由。
3.提问:在米尺上还能找到其它长度吗?
学生分小组在米尺上指一指,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4.全班交流,概括小结。
(1)同一长度可以用不同形式的数表示。
(2)十分之几米就可以写成零点几米。
(3)表示对应长度的方式不同,含义是一致的。
5.揭示课题。(板书:认识小数)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对小数与十进分数的联系能从形象具体抽象到含义理解,利用长度测量和单位转换是较为直观渐进的方式之一。因此,以教材例题中测量课桌的宽和高为素材,引导学生从不满1米开始思考如何表示,调动已有知识和经验,联系分数的含义,由十分之几米可以表示几分米,引入零点几米(小数)也可以用来表示。以此为基础,开始小数含义的认识历程。这种从源头起步,从需要出发的教学设计,对直观感知小数的含义十分重要。
二、在“价格”中有所感悟
1.师:这块橡皮的价格你能用小数表示吗?
(1)学生先写一写、圈一圈。思考为什么这样表示?
(2)交流为什么这样表示的理由。
①学生图示中表达的理由。
②数学含义中表达的理由。
2.观察小数,了解各部分的名称,以板书强化对小数点、整数部分、小数部分的认识与书写。
3.十分之几的分数为什么可以用零点几表示?
①学具操作,引导发现小数和整数一样“满十进一”。
②含义理解,明确十分之几的分数可以用零点几表示。
4.专项练习:几元几角与几点几元的互换。
5.回顾反思,抽象概括。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在初步感知小数的基础上,将几元几角改写成用元做单位,以图示、表达的方式了解学生对小数含义的认识程度,再次让他们自主建立小数和分数的联系,使小数的含义由最初的感知渐进到理解,再通过学具操作,引导发现小数和整数内在的“满十进一”共性。
另外,设计直接让学生探索整数部分不为0的小数,一方面是为学生学习提供新空间,另一方面是由熟悉的事物和环境实现认识纯小数向认识混小数的过渡与发展,避免“小数比整数小”的错误认识。
三、在“设计”中巩固认识
1.选择适合自己的材料设计自己想表示小数。
2.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共同分享。
(1)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
(2)整数部分不为0的小数。
3.介绍自然数、整数概念。
◇设计意图:学生对小数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学生自己投入、自然建构。“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①因此,提供学习材料,预留学习空间,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将小数与分数、整数融合,完成直观感知下的形象到抽象的认识。符合数结合形,自主构建小数的认识进程。
四、全课总结
请学生回顾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河南高考排名1955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吉林外国语大学和湘潭大学兴湘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黑龙江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甘肃高考排名54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和天津城建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高考排名715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与地球结构有关的知识点有哪些
应聘文员个人求职简历模板五篇
军人入党申请书最新版格式通用五篇
以危机为话题作文范文五篇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培智数学三年级教案最新模板
三年级数学第一课教案例文
新版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最新模板
最新一年级数学跷跷板教案模板
二年级下册数学统计教案文案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在新疆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河南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河北高考排名18497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17460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要多少分宁夏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湖南师范大学在云南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广东高考排名24743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在宁夏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的审计学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安徽高考排名2639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安顺学院要多少分广东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广东高考排名9412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高考排名67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洛阳科技职业学院要多少分甘肃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福建高考排名4683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的数控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和辽宁工业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赣州职业技术学院和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在内蒙古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四川高考排名142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最新二年级数学奥运开幕教案例文
数学课程教学计划范文
数学功课新学期教学计划范文
最新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范文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范文
最新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文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范文模板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例文
数学期末教学工作总结范文
数学八年级下册教学计划模板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八年级下册数学的教学计划模板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学计划模板
数学个人教学计划范本五篇
高一数学备课组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