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小学数学实用教学设计五篇

王明刚老师

六年级小学数学实用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技能目标: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特征,能运用按比例分配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意识和喜欢数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过程:

★情感铺垫

我们的学习口号是:(快乐学习 快乐成长)

心动不如行动,耕耘始于今天。你准备好了吗?

人要从心底里快乐起来,生活里才会处处布满阳光!那就开始我们的快乐之旅吧!

[设计意图]:提倡快乐教育,发放快乐意念,营造和谐、快乐的教学氛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使学生怀着愉悦的心情学习。

★创设情境,理解问题中比含义。

有人说,要让自己快乐,最好的方法是先令别人快乐。真希望这节课老师能给你们带来更多的快乐。看,刚才老师调制了三杯甜甜的蜂蜜水,你们想不想尝一尝?不过,虽然都是有蜂蜜和水调制出来的,可是我的配制的味道并不一样。(多媒体出示亮出你的“神眼”)

水 蜂蜜水蜂蜜和水的比

第一杯5ml75ml

第二杯10ml50ml

第三杯 25ml25ml

你们来猜一猜看屏幕上的问题,先想一想,再议一议。(出示想一想,议一议:)

蜂蜜和水的比是1:15,把蜂蜜看作( )份,水就是这样的( )份,蜂蜜水一共是()份。所以,蜂蜜是蜂蜜水的(—),水是蜂蜜水的(—)。

蜂蜜和水比是1:1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叫怎么分?(平均分)而前两种情况是不是平均分呢?没错,蜂蜜和糖是不等量的,所以不能是平均分。在生活中,很多时候,不是把一个数量平均分配的,而是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的。显然,平均分只是按比分配的一个特例。今天我们就走进生活中的比,揭示课题。

猜一猜:这三杯蜂蜜水哪一杯最甜,说说你的想法。

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牛顿) 那你们的猜想对不对呢?下面我们请两位同学做一次品尝师。

★探讨学习:按比分配

师:中医有句话:“朝朝盐水,晚晚蜜汤”。说的意思是:每天早起空腹喝淡盐水,每天晚上睡前喝蜂蜜水。这样对身体健康有益,科学上讲喝蜂蜜水就按按照蜂蜜和水的配比是1:5来配最好。 下面就请你凸显你的“慧眼”,算一算“要配一杯240毫升的蜂蜜水,按照蜂蜜和水的配比是1:5来配,配制这样一杯蜂蜜水,需要蜂蜜和水各多少毫升?”(多媒体课件出示例题)

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解决方法

师巡视辅导:写好的,可以和你组内的成员交流一下你的想法,有不同的方法都可以写下来。

请不同做法的学生上台展示,交流汇报。

方法一:根据比的意义,

蜂蜜水平均分成份数为:1+5=6

每份为:240÷6=40(毫升)

蜂蜜:40×1=40(毫升)

水: 40×5=200(毫升)

追问:“6”表示什么?为什么要“÷6”?

方法二:根据分数的意义求出结果。

1+5=6

蜂蜜:240×1/6=40(毫升)

水:204×1/6=20(升)

追问:为什么要“× ”?你能不能告诉大家 表示什么?

3、引导小结:两种方法,比较喜欢哪种呢?我个人觉得这两种方法各有千秋,都不错,建议大家都掌握。(以方法1为例讲解)这种方法是根据比的意义,看看一共分成几份,先平均分求出每份的具体数量,再各取所需,乘各自分得的份数。(以方法2为例讲解)这种方法是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看看每种物体各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再用分数的知识来解答。

答案正确吗?能否想办法检验一下?引导生说出

(1)180+20=200(毫升)

(2)20∶180=1∶9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将学生自主探索的结果进行梳理。学生把各种各样的方法汇报完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在这个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倾听学生的意见,将学生已有的经验与这节课新的知识增长点有机的联系起来,使得学生能够比较轻松得掌握新解决问题的办法。】

★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师:刚才我们共同探讨解决了这样一道“按比分”的问题,觉得有困难吗?有信心独自完成一道这样的题目吗?好,信心是成才的基石.没有信心的人,将一事无成.那就试试看你的身手怎么样” (出示“试试看你的身手”)

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有着植树造林绿化家园的传统美德。有句谚语说 “绿树成荫,空气清新。”3.12日是我国的植树节这一天,学校把栽7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6人,二班有44人,三班有50人。三个班各应栽树多少棵?

讨论:分配什么?按照什么来分?

独立完成,请学生口头说,并说清“比”是怎么得来的。

小结:很多时候,题目里并不会明明白白告诉你“比是多少”,需要我们用慧眼去判断分析,找出它们是按什么比来分,再找出它们之间的比来进行计算。

小结:观察我们今天学习的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特点?

(已知总数量、各部分量的比,求各部分量)

怎么解答?(先求总份数,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最后求各部分量)

只要你是个有心人,你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需要把某一样事物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课前我们同学也做了调查,通过调查,大家发现生活中有哪些是按比分配的呢?

当学生列出了大量的生活素材后,教师出示一组生活素材:看来,同学们这次的社会调查的收获可真不小,老师也带了好些素材呢!你能帮助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吗?(出示:展现你的风采)

素材一:泥、沙子和石子的比是2:3:5。要搅拌20吨这样混凝土,需要水泥、沙子和石子各是多少吨?

素材二:里的菜地共800平方米,用 种西红柿。剩下的按2:1的面积比种黄瓜和茄子。三种蔬菜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米?

素材三:用120cm丝做一个长方体的框架。长、宽、高的比是3:2:1。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

★ 拓展延伸:智勇大冲关 等你来挑战

传说古代印度有一位老人,临终前留下遗嘱,要把19头牛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分总数的1/2,老二分总数的1/4,老三分总数的1/5。按印度的教规,牛被视为神灵,不能宰杀,先人的遗嘱更必须遵从。老人死后,三兄弟为分牛一事绞尽脑汁,却计无所出,最后决定诉诸官府。官府一筹莫展,便以“清官难断家务事”为由,一推了之。邻村智叟知道了,说:“这好办!我有一头牛借给你们。这样,总共就有20头牛。老大分1/2可得10头;老二分1/4可得5头;老三分1/5可得4头。你等三人共分去19头牛,剩下的一头牛再还我!”真是妙极了!

同学们,开启你的智慧,利用今天学的方法也来帮老人的三个儿子分一分牛,相信你定会赛过智叟!

六年级小学数学实用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99~100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理解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含义,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会利用利息的计算公式进行一些有关利息的简单计算。

2、情感性目标: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及口头表达能力,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实践性目标:学生在调查实践中了解储蓄的意义、种类,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4、体验性目标: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维。

(设计意图 :关注学生发展,整合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育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这是对长期以来以知识为本位教育目标的重要改革,也是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今后获取高质量生存条件的有力保证。所以,本节课根据教材特征结合学生的生活背景,按照关注学生发展理念的认识,确立了知识技能目标、情感性目标、实践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努力使学生在发展性领域和知识性领域获得发展、构建自我。对于本课的设计,本着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让学生通过对不同存款方式的操作,体验到货币的升值,也感受到不同的存款方式所带来的不同收益,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的价值,从小培养科学理财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税后利息的计算。

课前调查:银行储蓄凭证。

教具准备:课前搜集的有关利息的信息、多媒体课件、银行存款单、计算器、有关利率表格。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遵循《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逐步构建起关于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知识结构将得到发展。为此,本节课的设计根据新课标精神:“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去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数学只有与学生生活相联系才能显得真实和精彩。本着这样的理念,所以在课堂设计中利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课堂中充分让学生“做主”,通过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自主地发现掌握本金、利息和利率含义,体会在银行存款时利息的计算方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自信心。因此在教学中我遵照以“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共分为四个教学层次,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课前自学

1、预习课本P99~100

2、课前让学生分组或者自由结合到社会上进行调查、搜集有关储蓄的信息,把调查的结果、遇到的问题或感受记录下来。

3、向家长或银行工作人员了解课本上的相关内容。如储蓄的种类,银行存款的年利率、如何填写存款凭条等。

(设计意图: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学习新知前,先让学生预习课本。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帮助学生确实学好这部分知识打下基础。让学生分组进行有关储蓄知识的调查,组织学生进行有关的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的意识和实际调查的能力,分组调查中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能力)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1、开一个关于利率的发布会。

师:我们开一个关于利率的发布会。在调查储蓄的过程中,你搜集到哪些相关的知识?

学生分组汇报调查结果,开放的问题情景下,根据每组学生的差异,预计可能出现下列情况:(1)有关储蓄的一般知识,如储蓄的方式;(2)有关储蓄的相关概念,如本金、利息、利率、税后利息税的知识;(3)有关利息的计算方法,如有的小组利率的含义推导出利息的计算方法;(4)有关调查中遇到的困难、解决的方法和自己的感受。

根据每组交流的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并和学生共同整理储蓄的相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设计意图:情境的创设,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为学生提供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通过课前的调查充分感知储蓄的益处,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以谈话方式导入,为学生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不仅让学生感觉到亲切,而且从课的开始就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起到了开动思维的作用,使学生乐于参与数学活动。)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1、感知利息。

师:近年来,我们沂南县始终坚持富民优先的发展思路,以发展民营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工程,收到了显著成效。很多人家里都有了暂时不用的钱,你知道他们是怎样处理这些钱的吗?

生:存入银行......

师:人们常常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储蓄起来。那储蓄有什么好处呢?

生:放在银行比较安全;可以得到利息。

师: 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板书:利息)

小结:人们把钱存入到银行,国家可以把这部分暂时不用的钱通过多种方式投入到现代建议中去,这样可以支援国家建设,对国家有利,也使的个人用钱更加安全和有计划,还有利息,也可增加一些收入。我们可以这样概括:储蓄利国利民。

学生对于国家如何处理人民存入银行的钱,还有银行付给储户利息会不会亏本这些问题,搞不清楚。教师在这里向学生作一些解释是必要的,也是及时的。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要求,为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尝试大胆地开放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把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汇报整理,总结利息的求法,培养了学生信息的交流和处理能力。)

2、存款的方式。

师:根据国家经济的发展变化,银行存款的利率也在变化。谈谈你所知道的储蓄有哪几种,并举例说明,然后教师作适当的补充。有时会有所调整,而且,根据存款是定期还是活期,定期时间的长短,利息也是不一样的。

出示存款凭证条,并让学生说说每一栏表示什么意思,“客户填写”一栏该如何填写,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适当补充。

我们把钱存入银行,银行给我们一个什么凭证,证明你把钱存入了银行呢?

这些存单不仅能证明了我们把钱存入银行,还可以自由存款和取款。

这是老师的一张存款单(课件出示存款单,钱数:1000元、时间:一年、方式:定期),你能从这张存单上得到哪些信息,你是如何理解这些信息的?

学生一般都没有进行过实际的储蓄,多数学生都没有见过存单,所以这里老师把自己的存单展示给学生看,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学生观察讨论。

我们先来交流一下你能理解的信息。

生:我知道老师是在中国人民银行存的款。

师:你还知道有哪些银行吗?(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等)

生:我还知道老师存款的方式是定期存款。

什么是定期存款的存款方式?那你知道存款的其他方式吗?

生:整存整取,零存整取,定活两便、活期存款等

生:我知道老师存的是一千元人民币。

师:银行还办理外币储蓄。

(设计意图:传统的教学过程将学生禁锢在课堂上,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联系实际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教材中还给出一张银行用的存款凭条和利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知道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及简单的计算。这样在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出示一张真实的存款单,给学生一种真实的感觉,从而让学生更加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3、认识本金、利息、利率;明白利息的计算方法。

通过课前的自学,你知道这一千元就叫……?

对,我们把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

生:我还看到利率是百分之二点二五。

你知道什么叫利率吗?

利息/本金=利率(老师板书)

师:同学们手中都有一张利率表,大家看看。同桌之间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关于利率,你们还知道什么?

………

师:同学们了解的还真不少,你们能帮老师算算到期后老师可以得到多少利息?该如何计算呢?

生:“利息/本金=利率”。我还知道:利息=本金×利率。

师:既然大家已经知道了怎么样计算利息了,大家就来帮助老师计算一下,一年后我能得到多少利息?

师:如果我要存定期二年能得到多少利息,该如何计算?引起学生的知识需求,产生探究欲望。

学生可能出现下面三个算式:

1)2000×2.25%×2 2)2000×2.70%×2  3)2000×2.70%

比较三个算式:

1)2.25%是一年的年利率,2.70%是定期二年的年利率

2)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1:定期二年得到的利息等于本金乘二年期的利率。

生2:利率是“年”利率,利息的多少还与时间的长短有关,应该再乘时间。

师把公式填写完整:利息=本金×利率×时间(板书:×时间)

小结:存款选择的时间不同,利率也不同。计算时一定要选择与存款时间相对应的利率。

(设计意图:完全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完成新知的学习。这样为学生创设了思维的空间,探究的空间,交流的空间,注重了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即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即学会倾听又学会表达。)

4、学习利息税知识:

师:大家都算出了我应得的利息,但实际上我并不能得到你们算出的利息,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教师课件出示,国家规定:存款的利息要按20%的税率纳税。哪位同学能解释一下?

生:要扣除利息所得税,要扣除20%的利息所得税。

师:那老师到期后能得到多少税后利息呢?

学生计算后小组交流,生列式计算,允许用计算器。

然后归纳公式

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20%)(板书)

教师及时向学生进行要长大以后要做一个依法纳税的好公民。关于税后利息的计算最好还是建议学生用分步列式计算,先求出税前利息,再求出应纳税额,最后再求税后利息,这样有利于学困生掌握,而且还利于学生弄清每步求的是什么,同时在遇到求应纳税额时,学生才不会混淆。

小结:在计算时,要看清求的是利息还是税后利息,再灵活计算。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层层分析含义、比较数量关系,从而弄清“利息”的初步知识,知道“本金、利息、时间、利率”的关系,巧妙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是针对利息税,进行公民要依法纳税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纳税意识。)

(设计意图:学生各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我们教学的首要任务。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非常深刻。为了使学生对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得到巩固和加深,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在教法上注重课堂教学的灵活性、科学性。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抓住各知识的细节性、过渡性、完整性进行教学,同时、采用自主探究、观察、对比、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动手操作、汇报演示等学习策略激发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肯学、会学、善学,让学生在动手做一做、说一说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把握并突破重、难点,获取新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取。教学中还注重沟通师生的情感因素,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所有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1、基本应用:

(1)、例题:王奶奶要存1000元请你帮助王奶奶算一算存一年后可以取回多少钱?(整存整取一年的利率是2.25%)。

在弄清以上这些相关概念之后,学生尝试解答例题。

在学生独立审题解答的基础上订正。

板书:

方法一 方法二

1000×2.25%×1=22.50(元) 1000×2.25%×1=22.50(元)

22.50×20%=4.50(元) 1000+22.50×(1-20%)

1000+22.50-4.50=1018(元) =1018(元)

答:一年后王奶奶可以取回1018元。

师:我们存入银行所得的利息要缴纳利息税,利息税是利息的20%。王奶奶存1000元1年,到期利息22.50元,应缴纳利息税22.50×20%=4.50元,这样她存入1000元,到期后她可以实际得到本金和税后利息一共是1018元。

(2)、学生完成第100页的“做一做”。下面是张叔叔到银行存款时填写的存款凭证。到期时张叔叔可以取回多少钱?

四人小组互相检查对方的计算是否正确。选一到二位同学(实物投影交流)

这里既是一种实践应用,也是对学生课前作业的照应,体现了教学设计的完整性,又使学生通过解答,达到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102页第6、7题,学生尝试计算后,交流。完成练习时看清题目认真审题,有的要缴纳利息税,有的则不必缴纳利息税,像国债、教育储蓄就不缴利息税。

2、综合应用

(1)、王大爷在2009年1月1日把10000元定期存款二年,可是在2010年8月1日,急需用钱,你帮王大爷出出主意,该怎么办呢?

让学生明白,如果定期存款中途取时,只能按活期算

生:可以先向别人借钱,等存款到期后,再归还借款。

生:可以用存折作抵压,从银行贷款,然后等存款到期后,再归还借款。

这里是本课的高潮所在,学生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知识或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

(2)、课后实践、体验储蓄过程

师:请同学们课后把平时积攒的零用钱存入银行,在储蓄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你能想办法解决吗?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存入问题银行,我们下节课继续交流讨论。

(设计理念:针对学生差异,实施多元评价。我精心设计练习,让学生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第二个层次的练习设计为实践延伸,对学生提出具有挑战性的要求,让学生获得实践体验,感受到所学的知识能运用于生活。体会到在实际生活中要根据个人的不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款方式,体验到不同的存款方式带来的不同益处。课后要求学生去亲自实践,体验储蓄的过程,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评价体系,不仅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语文和数学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的水平上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各种教学活动外,还给学生提供各种展示自己的机会和空间。在课内进行交流时,教师还能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给出知识性、行为逻辑性、实践性、合作性等方面的多元评价方式,使不同的学生认识了自我,有利于他们的再发展。)

板书设计

利率

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

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

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为学生提供直观性的顺思维与逆思维两种形式,使学生一目了然,并能依据板书归纳和小结本课时所学的内容。)

六年级小学数学实用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主动体会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能运用运算律进行有关分数的简便计算,体验简便运算的优越性。

2、使学生在理解运算顺序和简便计算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一个算式中有两级运算,先算二级运算,再算一级运算.

(2)如果算式中有括号的,应先算小括号里里面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检验的学习习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 教学难点

(1) 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 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准备:

大、小两个中国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铺垫。

1、谈话:同学们认识老师手里的这个东西吗?(学生:是中国结)同学们喜欢吗?(学生:喜欢)那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做中国结可以吗?(学生:可以)

2、出示复习题(板书):① 18ⅹ4+18ⅹ6 ②(4+6)ⅹ18

3、会算吗?谁能说说运算顺序?

4、提问:你喜欢算那一道算式?为什么?

5、小结:①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谁能说说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②在计算的过程中,可以怎样使计算简便?(可以使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6、今天我们也可以使用运算律来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板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学生齐读一遍)

二、自主探索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1、拿出刚才的中国结,出示例1信息:大的中国结每个用米彩绳,小的5

3中国结每个用米彩绳, 5

2、现在,要做18个大中国结和18个小中国结一共用彩绳多少米呢?

3、谁来说说看怎样列式?

4、师板书出其中的综合算式: 2323×18+×18 (+)×18 5555

5、师:像这样在一道有关分数的算式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我们就称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6、会算这两题吗?和同桌互相说说运算顺序。

7、全班交流运算顺序。

8、学生尝试计算,指明板演

9、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①请板演的学生说

②个别学生说

③在小组内互相说

10、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以前学过的整、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一样吗?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小结并板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也是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把整数的运算律推广到分数。

1、讨论:刚才的两个算式,你喜欢算哪一个?为什么?

2、小结:第二个算式因为括号内的和是整数,所以计算比较简便

3、这两种算式有什么联系呢?(符合乘法的分配率)

板书:2/5×18+3/5×18 (2/5+3/5)×18

4、小结: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中同样适用。我们在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要恰当地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四、练习巩固

1、做练一练第1题

①同桌互相说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

②全班交流答案。

③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小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通常是一次计算出一个得数,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乘除法连在一起时可以同时运算。做完后要仔细检查是否正确。

6、做练一练第2题

①独立完成

②交流时,说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律或运算性质,为什么要这样算

③提问: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在使用运算律时,有什么特别之处

7、小结: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在使用运算律时,常常是使用运算律凑成整十或整百、整千数再计算,但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在使用运算律时,通常是凑成整数,或者观察是否有利于约分。计算步数较多的题时,要随时注意使运算简便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六、作业布置

六年级小学数学实用教学设计4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以前学过的用归一、归总方法解答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能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2、 提高学生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能力和对正、反比例的判断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解答应用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

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归一、归总应用题。

教学难点:

正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

教具准备:投影仪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一辆汽车行驶的速度不变,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行驶的时间和速度。

看上面的题,回答下面的问题:

(1)各有哪三种量?

(2)其中哪一种量是固定不变的?

(3)哪两种量是变化的?这两种量是按怎样的规律变化的?他们成是什么关系?

3、这节课,我们就应用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张大妈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2.8元。李奶奶家上个月用了10吨水,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

(2)学生读题后,思考和讨论下面的问题:

① 问题中有哪两种量?

② 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③ 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3)根据上面三个问题,概括: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4)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5)将答案代入到比例式中进行检验。

2、修改题目:王大爷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多少吨水?(学生独立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并交流订正,使学生明确例题的条件和问题改变后,题目中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正比例关系没变,只是未知量变了)

3、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书店运来一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捆18包。如果每包30本,要捆多少包?

(2)学生根据例题的解题思路,思考:题中已知两个量?什么是一定的?已知的两个量成什么关系?思考后独立解答。

(3)指名板演,全班评讲。

4、做一做:教科书P59“做一做”1、2题,让学生先判断两个量的关系,再进行解答。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教科书练习第3、4题。学生读题后,先说说题中哪个量是一定的,再独立进行解答。

2、完成练习第5、6、7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步骤是什么?

六年级小学数学实用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会应用这个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研究探时的意识,追求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资源

1.实物投影仪—台。

2.每小组《验证表》一张。验证表举例结论

3.卡片若干张。

(1)商不变的规律;

(2)分数的基本性质;

(3)比的基本性质。

三、教学实施方案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教课标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70—71页。教学形式: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学流程:创没情境——验证猜想——展示交流——意义构建——巩固拓展。

评价方法:目标评价、师生评价、组际交流评价。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中“0除外”的道理。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验证表,卡片等。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发猜想。

目标:

(1)复习旧知,为学生发现问题、产生猜想奠定基础。

(2)启发学生大胆猜测,提出自己的假设。

过程:

(1)复习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通过填写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表,让学生发现比、除法、分数有很多相似之处?

(2)复习商不变的规律和分数的基本性质。

通过复习,引导学生联想:在除法中有商不变的规律,在分数中有分数的基本性质,那么比有没有类似的基本性质:

提出猜想:

(1)学生讨论比有没有类似的基本性质。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如:比和分数、除法有很多相似之处;一个比就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看成一个分数,就可以遵循分数的基本性质等。最后得出比的基本性质。

(2)猜想比的基本性质的内容。引导学生根据商不变的规律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内容,猜测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2.小组合作,验证猜想。

目标:

(1)引导学生对验证猜想提出各自的想法与途径?

(2)组织实践活动,揭示知识本质,让学生自己获取知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3)营造协作学习氛围,组织讨论研究、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协作学习意识。

过程:

(1)小组讨论:这个猜想成不成立?是否具有普遍性?用什么方法来验证?

(2)小组代表发言,说出本组思路。

A组:我们想用一个比,用它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得到新比,看比值变不变。

B组:我们想用一个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一个分数或者一个小数,看它的比值变不变。

C组:我们想把不同的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看它们的比值变不变。

通过学生发言,让学生互相启发,产生灵感,对验证猜想的方法进行比较,使自己的实践活动更加具有科学性,更严谨。

小组合作,试着验证:

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想法,用一个比或多个比进行验证,对验证结果进行初步总结。填写《验证表》。

3.展示交流,感受过程。

目标:

(1)理清知识脉络,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感受到探究过程,使学生学到科学的研究方法、

(3)培养学生的条理性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

(1)用实物投影展示各个小组的《验证表》。

(2)各小组代表发言,本组所得的结论。

(3)老师引导学生比较各组的结论。

(4)引导学生讨沦比的基本性质是否具有普遍性,有没有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比值变了的。如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0,比值会怎样。

4.意义建构,体验成功。

目标:

(1)通过整理归纳,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2)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信心。

过程:

(1)引导学生讨论哪个组的结论比较全面,怎样说更严谨。

(2)集体归纳,板书。

(3)体验成功:我们发现的这个数学规律就叫比的基本性质,许多科学家都是这样提出猜想、实践验证,发现了许多大自然的奥秘,还有许多奥秘需要我们去发现、创造。

5.巩固拓展,灵活运用。

目标:

(1)利用不同形式的练习使学生熟练应用比的基本性质、

(2)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

过程:

(1)(出示)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第71页练一练2)边练习边讨论:怎样运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怎样化简最快最好。

(2)总结方法:联系旧知,灵活运用。

(3)灵活运用,抢答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