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句子的含义的理解的技巧

孙小飞老师

  (一)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换了以后就达不到这种效果啦。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二)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句子的作用可以从内容、结构和表现力三个方面来分析评价。

  1、从内容看:

  (1)在记叙文性的文章中,主要起点题、点明主旨、强调作者的主要感受、深化或升华中心、发出倡议或号召等作用;

  1)表现人物的品质(写人或动植物的文章)

  2)揭示某种道理(记事的文章)

  3)抒发某种感情(写人或记事的文章)

  4)反映某种社会现象,表现某种主题(记事的文章)

  「实例分析」

  问:在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第3段中的"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这句话有什么意思?

  (2)在议论文中,主要起点名中心论点及分论点的作用;

  (3)在说明文中,集中揭示说明对象的特征或事理,有的句子还交代了原因或者依据。

  答:作者用排比的方式直抒胸臆,热情歌颂志愿军战士的高贵品质和精神。

  2、从结构看:在文章不同的位置,句子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涉及到开头、结尾、倒叙、插叙、顺序、过渡、照应等文学概念,就从其管辖的区域,应联系上下文,结合文学概念进行解答。

  (一)位于开头:1。点明主旨,总领下文;2、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3、为全文渲染某种气氛;4、埋下伏笔或作铺垫。5、开门见山

  (二)位于中间: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使文章层次紧凑连贯2。照应前文。

  (三)位于文末:1、总结全文;2、首尾呼应;突出文章主旨3。点名主旨,升华情感。

  「实例分析」

  问:在文章《驿路梨花》的最后一句,作者用陆游的诗句结束全篇:"驿路梨花处处开"这样写在结构上和内容上有什么好处?

  答:从结构上看,题文相应,形象地写出雷锋精神不断传递、处处发扬、升华了主题。注意:回答这样的问题不能就句论句,要联系原文,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

  3、从表现力来看:如运用修辞手法的效果:比喻、拟人、夸张等使表达内容生动形象;排比,反问增强表达力量等。再如句子对文章技法上产生的效果,如有的设悬生疑,有的对比映衬,有的烘托渲染,有的欲扬先抑,有的情景交融,有的小中见大,有的升华深化,有的象征寓意等。有的题型就是考查对句子的艺术效果的理解,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好各种艺术效果的表达方式,做到心中有数,有备无患。

  总之,我们在分析句子在文章中作用时,应从结构、内容、表现力(艺术效果)三方面考虑作用,然后逐一排除,切准某一方面具体分析。

  另外2、3两点在分析时往往可结合起来。

  例在《在烈日和暴雨下》中有这样一句 :“ 祥子一口气跑回了家。抱着火,烤了一阵,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 。首先观察此句运用了比喻修辞,再结合主题分析其在内容上所起的作用。此文的主题是反映以祥子为代表的老北京底层小人物的悲剧命运,揭露和控诉社会的黑暗和残酷的, 所以接着分析为,此句

  既写出了祥子当时全身哆嗦的状况,也暗示劳动人民的命运像风雨中的树叶飘摇不定,主宰不了自己的命运(反映了底层小人物的悲剧命运)。应该结合修辞手法和表达方法来分析。表达方式可以分为五类,不同的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的作用不同,在《读懂记叙文——表达篇》中,我们已经详细讲过了不同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的特殊作用,这里不再赘言。

  常用语句评价用词:语言

  1、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准确、严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2、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

  3、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含义分析题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又如“并不见佳,我以为”一句是为旗帜鲜明地强调作者对“雷峰夕照”这一胜景的评价是“并不见佳”。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

  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7)、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8)、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

  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

  ③总结全文的句子;

  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

  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

  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①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②主旨句它的位置不一,或开头或中间或结尾。

  ③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④中心句在语段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有升华主题深化主旨的作用。

  ⑤警示句它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启迪。

  ⑥矛盾句有些句子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寄托了深刻的寓意。

  ⑦情感句它凝聚了作者的喜怒哀乐、褒贬扬抑。

  ⑧引用句名言名句表现一定的思想内涵,也常作设题点。

  ⑨比喻句用比喻的方法说理抒情。

  ⑩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或饱蘸笔墨抒情。

  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1、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2、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起到例证的作用;

  3、说明文中描写、文艺性笔调起到点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

  4、夹叙夹议,记叙与议论交叉运用的写法,使文章在轻松活泼之中,阐发议论,

  读来饶有兴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而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我们主要讲的是修辞,我们把常见的修辞手法和针对修辞手法的答题模式做了一个小结:

  (1)比喻。答题:把……比作……,更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2)拟人:把……拟人化,赋予其生命力,使其形象鲜明,更生动地写出了事物……(人和物的相似性)的特点。

  (3)夸张:夸大或者缩小事物的本来面貌,目的在于突出事物某方面的特点,个别夸张包含着作者的情感,如:"那座山远看似乎直入云霄",这里表现了作者对于这一奇景的惊叹之情。

  (4)反复,反复包含间隔反复和直接反复,所谓间隔反复,就是在文中不断出现一个相同的句子,但是中间有间隔,在散文或者议论文中,这样的反复多半是为了强调作者的观点;无间隔反复则表现为呼吁型的,通常使语言更具有号召力和感染力。

  (5)对偶:句式工整,语言凝练,表意深刻,给人深刻印象。

  (6)反问:有问无答,答在问中。比陈述句语气更强烈,更能引起共鸣。

  (7)设问:有问有答,一问引起读者思考,一答更能引发共鸣。

  (8)排比:句式工整,便于吟咏;加强语势,层层递进。

  (9)反语,褒词贬用,加强讽刺意味,批评……;或贬词褒用,(答题时注意找出贬义词对应的褒义词来答),如:我以孩子的"狡猾"的眼光,这里狡猾是贬义词,实际上写出了孩子的聪明、善解人意。

  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题目:"xxx"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章当中有什么作用。这样的题目我们要三步走:第一步回答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一步很容易被判断;第二步分析这种修辞手法的常见好处,比如说比喻就是更形象生动啊;第三步,结合文章的意思来分析这个修辞放在文章当中的具体的意思。这篇文章我们从结构、内容、表现力(主要是修辞)三个方面来总结了常见的句子理解的题型以及针对这样的题型的答题技巧,对于长久以来对如何答题深感头疼的同学,相信我们总结出来的模式一定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