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寄全椒山中道士》全诗鉴赏

黄飞老师

  【原文】

  《寄全椒山中道士》

  作者: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恃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注解】:

  全椒:今安徽全椒县,唐属滁州。

  郡斋:滁州刺史衙署的斋舍。

  “涧底”二句:指想象山中道士隔绝人世的幽独清苦生活。

  荆薪:柴草。

  煮白石:《神仙传》云:“白石先生者,中黄丈人弟子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时人故号曰白石先生。”

  瓢:将干的葫芦挖空,分成两瓣,叫做瓢,用来作盛酒浆的器具。

  风雨夕:风雨之夜。

  山中客:指全椒县西三十里神山上的道士。

  涧:山间流水的沟。

  束:捆。

  空山:空寂的深山。

  行迹:来去的踪迹。

  【韵译】:

  今天在官邸斋舍中觉得冷清,忽然想起隐居全椒山的友人。

  他或许正在山涧底捆绑柴荆,回到家里点火熬煮白石充饥。

  我本想捧持一瓢醇香的美洒,在这风凉雨冷的'秋夜去拜访。

  然而满山遍野尽是纷纷落叶。到何处去找寻老朋友的足迹?

  【评析】:

  这首诗乍看无甚惊人之句,好象一潭秋水,冷然而清,颇有陶渊明的风格,向来被称为韦诗中的名篇。有人说它“一片神行”,有人说是“化工笔”(见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评价很高。

  题目叫《寄全椒山中道士》。既然是“寄”,自然会吐露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但忆念只是一层,还有更深的一层,需要细心领略。

  诗的关键在于那个“冷”字。全诗所透露的也正是在这个“冷”字上。首句既是写出郡斋气候的冷,更是写出诗人心头的冷。然后,诗人由于这两种冷而忽然想起山中的道士。山中的道士在这寒冷气候中到涧底去打柴,打柴回来却是“煮白石”。葛洪《神仙传》说有个白石先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 还有道家修炼,要服食“石英”。明乎此,那么“山中客”是谁就很清楚了。

  道士在山中艰苦修炼,诗人怀念老友,想送一瓢酒去,好让他在这秋风冷雨之夜,得到一点友情的安慰。然而再进一层想,他们都是逢山住山、见水止水的人,今天也许在这块石岩边安顿,明天呢,恐怕又迁到别一处什么洞穴安身了。何况秋天来了,满山落叶,连路也不容易找,他们走过的脚迹自然也给落叶掩没了,那么,到何处去找这些“浮云柳絮无根蒂”的人呢?

  诗虽淡淡写来,却使人觉得诗人情感上的种种跳荡与反复。开头,是由于郡斋的冷而想到山中的道士,再想到送酒去安慰他们,终于又觉得找不着他们而无可奈何;而自己心中的寂寞之情,也终于无从消解。

  诗人描写这些复杂的感情,都是通过感情和形象的配合来表现的。“郡斋冷”两句抒写,可以看到诗人在郡斋中的寂寞。“束荆薪”、“煮白石”是一种形象,这里面有山中道人的种种活动。“欲持”和“远慰”又是一种感情抒写。“落叶空山”却是另一种形象了,是秋气萧森、满山落叶、全无人迹的深山。这些形象和情感串连起来,便构成了情韵深长的意境,很耐人寻味。

  这首诗,看来象是一片萧疏淡远的景,启人想象的却是表面平淡而实则深挚的情。在萧疏中见出空阔,在平淡中见出深挚。这样的用笔,就使人有“一片神行”的感觉,亦就是形象思维的巧妙运用。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苏东坡很爱这首诗。《许彦周诗话》载:“韦苏州诗:”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东坡用其韵曰:“寄语庵中人,飞空本无迹。’此非才不逮,盖绝唱不当和也。”施补华《岘傭说诗》也指出:“《寄全椒山中道士》一作,东坡刻意学之而终不似。盖东坡用力,韦公不用力;东坡尚意,韦公不尚意,微妙之诣也。”这便是自然和造作的分别。韦应物这首诗,情感和形象的配合十分自然,所谓“化工笔”,也就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