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唐诗美感的理解

阿林老师

对唐诗美感的理解

  但凡是现于笔下的东西,都少不了内容和手法。至于唐诗的美,也要从这两个地方入手。

  内容是种子,或是树干,它是诗所以为诗,以及支撑唐诗本身的活的灵魂。而手法是枝叶。有了它,无论时间、地点如何变换,也能感受诗篇的千种风采。古体诗歌发展到唐朝,不论是内容还是手法,都得到了登峰造极的诠释。

  事变了,人换了,可很多心情是轮回的。现代人也会有乡愁,你也可以望着一轮月华,发出团圆的祈盼;现代人也会有离愁,你也可以牵起一枝柳条道尽不舍之意;现代人也会不得志,你也可以仰天大笑夺门而出,用五花马、千金裘,换得一醉,醉出古今不变的情愫;现代人也会感慨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你也可以静下心来,解读去年的桃花应和着今年的东风;现代人也会有闲愁,你也可以恨一恨海棠无香、鲫鱼刺多什么的。

  如果,你读懂了唐诗,是透过了纷繁的手法读懂了它的内容。更进一步,你在生活中找到了与盛唐余音共鸣的心绪,那是唐诗本身可爱的生命力。无论用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在那个情境里,你跟作者是一心的。

  先从唐诗的内容入手,它是种子和树干,因为不繁复,也最容易解释其中的美感。记得小时候背的第一首唐诗是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当时只觉得好背,朗朗上口,后来才悟出作者的心绪是怎样一番起承转折。有一点纠结,还有一点希望和失望转换的可爱。

  对于这首诗,我们可以设置这样一个情景:我不远万里去深山拜访高人。山很高,路很难走,走到半山腰,已日过当午。我汗流浃背之际,想找一颗松树乘凉,走到树下,心下略感宽慰。忽遇一位眉清目秀的小道士,束冠拂尘,青衣白袍。我赶紧躬身一揖,便开口打听那位隐者的居所。小道士说:“先生抬爱,那正是家师。”真是不虚此行,“此间甚好,那你师父现在何处?”“他采药去了”我心中不禁一凉。“可师傅就在这座山上”“啊!是么!甚好!甚好!”“可山中云雾缭绕,我也寻不着他。”“……”

  一首普通的五言绝句,却有这样不普通的心绪起伏。这实在值得我们细细品读。内容真切、贴近生活,这继承了先秦《诗经》和《汉乐府》的遗风。具体的人生百态,是作者最真实的心情。

  唐诗的内容是唐诗美感的灵魂,而唐诗的手法,却让人们感受到了它美在何处。就像通过一片叶子,来分析树的本身。

  唐诗最突出的特征是对仗工整、炼字传神。杜甫的《蜀相》,一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其中“映阶碧草”对“隔叶黄鹂”,“自”对“空”,“春色”对“好音”。真是对出了蜀相祠堂外的自然春色,也对出了作者壮志难酬的心迹,一个“自”一个“空”的铺设,我们不得不为后文“出师未捷身先死”而动容。全诗不算华丽,作者炼字却是下了一番功夫。作者之沉郁,树立了另一种奇峰。他给了后人品不完的韵味。他的对仗和炼字也给全诗注入了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唐诗除了对仗,炼字之美,还有它的音律美。对仗,炼字赋予了唐诗的节奏,有了节奏,音律现于它的平仄声调起伏,还有押韵。一、二声是平声,三、四声是仄声。唐诗讲究仄起平收。即第一联最后一个字是三声或四声收尾,第二联的用一声或二声收尾。这样显得开头有张力,后边又收的余韵悠长。这种对美感的认识,是唐诗作者的智慧,也是唐诗千古传唱的原因之一。比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尽,四声,流二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目,四声,楼二声。这样的韵律,真正的使唐诗达到言有尽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至于押韵,是押韵脚。声母不同,韵母相同,自有一番变与不变的美感,也形成了唐诗前后呼应的气势。韵脚常常压在首联、颔联,尾联之间,也就是第一句,第二句,第四句。比如“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苔”“栽”“来”演绎出一韵千古的诗篇。

  唐诗美感的灵魂在它的意境,而意境离不开意象的.有机组合。唐诗的意象有:眼前的实景,也有胸中描绘的虚景;有现实的直观描摹,也有脑海里壮美的蓝图;有最细微的体察,也有见微知著的恢弘篇章;唐诗是自由的,你可以从破晓读到黄昏,也可以从日暮西沉读到繁星点点;有市井风貌,也有庭院深深的明媚。所有关于盛唐的景象,所有关于唐人向上的风骨都能通过唐诗很好的还原出来。不只有唐三彩,女子胡服戎装的的画像,还有那一首首唐朝的诗篇。

  说道意象之美组合之妙,我推崇李商隐。他的诗含蓄、温婉,明快、自然。虚与实,动与静,而今与往昔,都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他的典故在诗中也用的极好。最喜欢他的《锦瑟》,至于你读出了什么,就见仁见智了。比如:“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用典)。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奈何积累的不多,也只能分析唐诗美感的一角。豪华落尽,是一语天成万古新。恍惚间你捕捉到了作者的心绪,那一叶唐诗的扁舟,会载着你觅到那千古不变的绝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