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之《送魏万之京》原文赏析

阿林老师

唐诗三百首之《送魏万之京》原文赏析

  【作者简介】李颀(生卒年不详),字、号均不详,汉族,河南颍阳(今河南登封市西)人,唐代诗人。开元十三年中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李颀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著名诗人皆有来往,诗名颇高。其诗内容涉及较广,尤以边塞诗、音乐诗获誉于世。

  《送魏万之京》

  作者:李颀

  朝闻游子唱骊歌,昨夜微霜初度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是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解:

  1、之:往;到……去。

  2、关城:函谷关。

  3、御苑:君王居住的宫室,这里指京城。

  4、蹉跎:说文新附:蹉跎,失时也。

  韵译:

  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

  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黄河。

  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

  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

  潼关晨曦催促寒气临近京城,

  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

  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

  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意在抒发别离的情绪。魏万曾求仙学道,隐居王屋山。天宝年间,因慕李白,南下吴越寻访,行程三千余里,为李白所赏识。魏万是比李颀晚一辈的诗人,然而两人却是十分密切的忘年交。故诗的结句含有对后辈叮嘱勉励的意思。

  诗开首用倒戟法落笔,点出出发前,微霜初落,深秋萧瑟。颔联写离秋,写游子面对云山,黯然伤神。颈联介绍长安秋色,暗寓此地不可长留。末联以长者风度,嘱咐魏万,长安虽乐,不要虚掷光阴,要抓紧成就一番事业。

  全诗善于炼句,为后人所称道,且叙事、写景、抒情交织,由景生情,引人共鸣。但诗中有朝、夜、曙、晚四字重用,却是一疵。胡应麟说:惟其诗工,故读之不觉,然一经点勘,即为白璧之瑕,初学首所当戒。

  李颀,四川人,唐代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四十五岁时中进士,曾任新乡县尉,因为很久都没有得到升迁,就辞职隐居在河南颍阳。李颀隐居之后,醉心于炼丹求仙,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著名诗人皆有来往。李颀诗内容涉及面较广,尤其以边塞诗名扬天下。《送魏万之京》是李颀写给魏万的送别诗。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游子:指魏万。离歌:离别的歌。初渡河:刚刚渡过黄河。魏万家住王屋山,在黄河北岸,去长安必须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设想魏万在途中的寂寞心情。

  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关城:指潼关。曙色:黎明前的天色。催寒近:寒气越来越重,一路上天气愈来愈冷。御苑:皇宫的庭苑。这里借指京城。砧声:捣衣声。向晚多:愈接近傍晚愈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勉励魏万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年华。蹉跎:此指虚度年华。

  《送魏万之京》整首诗大概的'意思是这样: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黄河。 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潼关晨曦催促寒气临近京城,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送魏万之京》是一首送别诗,被送者为诗人晚辈。诗中一、二两句想象魏万到京城沿途所能见的极易引起羁旅乡愁的景物,中间四句或在抒情中写景叙事,或在写景叙事中抒情,最后两句劝勉魏万到了长安之后,不要只看到那里是行乐的地方而沉溺其中,蹉跎岁月,应该抓住机遇成就一番事业。诗情调深沉悲凉,但却催人向上。

  魏万曾求仙学道,隐居王屋山。天宝十三载,因慕李白名,南下到吴越一带寻访,最后在广陵与李白相遇,计程不下三千里。李白很赏识他,并把自己的诗文让他编成集子。临别时,还写了一首《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的长诗送他。魏万比李颀晚一辈,然而从此诗看,两人象是情意十分密切的“忘年交”。李颀晚年家居颍阳而常到洛阳,此诗可能就写于洛阳。

  《送魏万之京》这首诗以长于炼句而为后人所称道。诗人把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如次联两句用了倒装手法,加强、加深了描写。先出“鸿雁”、“云山”——感官接触到的物象,然后写“愁里听”、“客中过”,这就由景生情,合于认识规律,容易唤起人们的共鸣。同样,第三联的“关城树色”和“御苑砧声”,虽是记忆中的形象,联系气候、时刻等环境条件,有声有色,非常自然。而“催”字、“向”字,更见推敲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