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一个童话故事杂文随笔

李盛老师

如何读一个童话故事杂文随笔

  (或名一个立志丁克的人来谈谈教育孩子的问题。这是前几天在自己公众号里面发的一篇,刚巧拿过来充下数,这样我便顺利完成了这个星期的命题作文)

  去年,因为工作原因,看了一些格林童话。感觉是很崩溃的。倒不是老了不相信王子公主一起去幸福生活了,而是那些故事实在是很不讲逻辑。比方说《青蛙王子》,那个公主不信守承诺,还骄横跋扈,一点都不可爱,青蛙就缠上了她,然后她把青蛙一丢,青蛙被摔了一下变了王子还和她结婚了。王子难道不该嫌弃她吗?难道不想为她摔自己报仇么?王子到底看上她哪一点了?不知道给孩子讲故事的爸爸妈妈们有没有遭遇过这样的提问。

  但有可能,没有那么多逻辑,才是童话的本质?就像是《西游记》里面,也有很多不讲逻辑的地方,孙猴子的尾巴一会儿有一会儿没有,但是我们看的时候却从来都不想去追究,在故事需要的时候,它就出现,故事不需要的时候,它就消失。孩子就是喜欢啊,因为很好玩啊。青蛙王子爱上公主,就爱上了吧,为什么要问为什么?兴之所至,不知所起,不知所终,童话也许是这样的。

  可现实生活不是啊。基本的三观和逻辑还是需要建立的,如果不趁着小时候建立,要等到何时呢?

  做《格林童话》的时候,找的一个校对,是位出版社退休的老师,对很多事情的态度,实在是……非常认真的。还是举《青蛙王子》的例子吧,里面有一段情节大约是这样子的,在青蛙帮公主找回了金球之后,公主却不想履行承诺,然后青蛙就说,你要如何如何,否则我就去告诉你爸爸国王。校对老师把这句话删了,旁边标注说:导向性不对,容易教会小朋友要挟。

  唉,小朋友要挟还用这种书来教吗?“你再哭我就不要你了!”“你不听话爸爸就打你了!”家长不是都天天这么说么?

  《列那狐》的故事,应该也是家喻户晓的,列那狐是一只狡诈的狐狸,把一堆动物耍得团团转,确实很有趣,可同时,列那狐是一只邪恶的狐狸,他吃了很多鸡和兔子,而最后,他没有受到什么恶有恶报的惩罚,他依靠狡诈逃脱了,很多无辜者就那么白白牺牲了。

  郑振铎先生曾经翻译过《列那狐》,他当时读到了两个英文版,一个只有另一个的三分之一长度,以列那狐得到惩罚为终,但是另一个版本,列那狐施诡计逃脱了惩罚,又一通诡计把所有动物耍了一遍,最后志得意满地回了家。如果按照我们那位校对老师所说的导向性来讲,第二个版本,就不应该存在。但郑振铎先生在翻译的时候选择了第二个版本。“编译儿童书而处处要顾全道德,是要失掉许多文学的趣味的。”郑先生如是说。

  文学的趣味,这是一个可能令人误入歧途的东西。因为文学中很多高级黑,或是忏悔,它们在表面夸着某些东西,炫耀一样记录着什么东西,但实际上是在讽刺,是在鞭挞,是在否定。这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的'。

  说回童话故事,大多是根据民间传说整理而来的,在历代相传的过程中,许多故事被改造了很多,变得越来越合乎社会的道德规范,比如列那狐,就慢慢地变成了英雄,他为了动物的权益去斗争,他为了保护家人去耍诈。到了罗尔德·达尔的《了不起的狐狸爸爸》,这个故事其实依然能够看出很明显的列那狐的风格,但是这只狐狸已经彻底成了了不起的爸爸。

  但不管怎么改写,只要不是重新创作,那故事中总会有漏网之鱼,总有很多那种导向性不对的话语存在,还有很多不合乎逻辑的地方存在,所以如果给孩子读,真不是丢一本故事书给孩子让他自己去看就可以了的。孩子还是需要指引的。

  几年前在网上有一个热帖,是个关于外国老师如何教灰姑娘的童话的,引导孩子从很多其他角度来思考这个故事,比方说继母也爱她的两个女儿,比方说守时的重要性之类的。这帖真假不知道,不过确实引起了很大的影响,还催生了一批童话书,在讲故事之后提出一些角度独特的问题,以此作为卖点。这些问题实际上是在帮你探寻一些隐藏在故事中的坑。

  但家长实在不该把教育的责任都推给那些书。因为书不可能将所有的问题都提出来。童话,最开始的阅读,必须是亲子共读。家长要时刻留心着故事中存在的坑,给孩子塑造出最基本的三观和阅读习惯。古代的童话需要如此,现代的童话更加需要如此,因为现代童话作家们在创作的过程中,会故意挖出很多坑来,等着你往里跳。

  比方说,我个人很喜欢的詹姆斯·瑟伯的《公主的月亮》。可能有人不是很熟悉这个故事,这里篇幅有限,也不全讲,概述一下大意吧。故事内容是小公主病了,说要天上的月亮才能好,于是国王找来了他的很多能干的大臣,御用数学家,御用魔法师,御用史官,等等等等,但是都没有办法摘到月亮,而且他们每一个人对月亮的描述都不一样。最后国王的小丑想到了办法,问公主月亮是什么样的,公主说,月亮就是个指甲盖大小的东西,于是国王让工匠做了一个这样的月亮给公主。接着,国王又发现了一个问题,万一晚上月亮出来了,公主看到天上还有月亮,会不会明白自己那个是假的,在此生病呢。然后他又召集诸位大臣来想办法,都没有想出来,他们提出来的办法都不靠谱,依然是小丑去问公主对于月亮的看法,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个故事里面的坑简直四处都是,而且有些都上升到哲学层面了。这里只看大意,不去看那些字里行间的微言大义,都能提出一堆来:为什么大臣们想不出来办法,小丑却可以?为什么每个人对月亮的看法不一样?为什么公主的看法决定一切?

  这样的问题,当你在和孩子一起阅读的时候,有意识地引导他去思考,不是更容易到达深刻吗?总之,阅读童话的时候,请时刻保持警醒,有时候是为了避开雷,有时候是为了跳入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