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文化内涵解析

王明刚老师

《背影》文化内涵解析

  《背影》是朱自清的一篇散文。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

  《背影》文化内涵解析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活动都应是一种文化活动,学生在文化的熏陶下受到感化、美化、净化。《背影》就是最好的文化范本,在挖掘文本中的父亲文化,传承父亲文化,弘扬父亲文化,应是此篇教学之重点。

  关键词:《背影》 文化内涵 解析

  《背影》这篇纪实散文,广为传颂,令无数人感动的是宽厚、仁慈、深沉的父爱。作者以大量的笔墨描写了父亲坚强的外表下男人更为细腻、温柔的一面,如车站送别,父亲对儿子的拳拳之心,更是感人至深。可《背影》不是一般的写父子深情的散文,它还有更深的文化内涵。

  一.踏实的人生态度

  丧事完毕,父子各奔东西,父亲谋职,儿子求学,别离在即,父亲执意送子。送行过程中,父亲照看行李,送儿子上车,拣定座位,再三叮嘱,嘱托茶房,为子买橘……这一切的琐碎事宜,父亲却做得那样认真、耐心、周到。与其说是爱子心诚,不若说这是他一贯的踏踏实实的.人生态度。

  二.坚忍的生存精神

  八年前,祖母死了,父亲也失业了,“家中光景很是惨淡”,“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办丧事时,只好“变卖典质”,以填补亏空。父亲赋闲的愁苦,家庭的窘况,使人体验到了旧社会千百万中国人民失业挣扎、辛苦奔劳的普遍性。可在这样的境遇下,父亲喊出“天无绝人之路”,他启发儿子面对困境,不要悲观失望,应振作起来,努力摆脱困境。这就是父亲坚忍的生存精神的体现。

  坚忍,这是父亲如真金般的性格和精神特征,是父亲文化的内核。它是父亲“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饱经风霜,磨砺形成的。它映射出作者当时一个外出求学者、书生气十足的人,面对不幸的幼稚、脆弱和浅薄。这一父亲文化熏染着儿子:面对生活困境、心理危机,要有坚忍的生存精神。

  三.执著的人生信念

  父亲少年出外谋生,东奔西走,结果家中光景还是“一日不如一日”,“老境却如此颓唐”。据作者在《笑的历史》一文中写道:“当时家里负债累累,连利钱也不能够按期付了,大家便都不肯借了,而且都来讨利钱了。”父亲作为小有产者虽屡经挣扎,仍不免破产的可悲境遇。这就更深刻地揭示了父亲赋闲颓唐的缘由,绝不是父亲的无能和懒惰,而是黑暗的社会造成的。父亲在贫困拮据之中,回顾了自己一生的坎坷历程,父亲的性格应该日趋温和和恬静,与世无争。但是父亲居然不仅要发之于外,甚至严重到了“待我渐渐不同往日”。这些令人费解的举动,甚至难于接受的表现,正体现了父亲内心不甘而又无奈的烦恼,受挫的恼怒,及其执着的人生信念。

  父亲一生勤奋努力,辛苦奔波,有着执着的人生信念,原先还深信“天无绝人之路”,但是拮据艰难的生活威逼得他不得不发出“大去之期不远”的慨叹。痛定思痛,饱尝人生痛苦与目睹世态炎凉的父亲,这样的一个垂暮老人最终把一切都看开了,但信念不灭。“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执着的人生信念使得他:只得靠儿孙们出人头地,寄希望于未来。

  四.质朴的人性之美

  “望父买橘”这一细节描写,父亲越是感觉不到自己的费劲,自己的笨拙,越是忘却了自己的不雅观的姿态,就越是流露出自己心里只有儿子,没有自己。这就是诗意,彰显的是质朴的人性之美。如果不是这样,父亲很轻松地、很潇洒地、很轻快地把橘子买来了,就光剩下了实用性,一点诗意也没有了。

  这里,如果我们撇开孙教授所说的:“父亲执意自己去,越是不顾交通规则,越不考虑自己的安全,就越显示出对儿子的深厚情感。如果不是这样,左顾右盼地考虑上下月台的安全,就太理性了,没有感情可言,甚至煞风景了,朱先生这篇是抒情散文,以情动人。越是没有实用价值和情感的审美价值,反差越大,越是动人。”其实,彰显的是父亲质朴的人性之美。人在困难或灾难面前,所迸发的关爱他人、救助他人的行为,闪烁的是人性的光辉。我们应用这质朴的人性之美去熏陶学生,完善其人性。只有我们的孩子在具有人性的情况下,我们的读写、计算能力才有价值。

  父亲踏实的人生态度、坚忍的生存精神、执著的人生信念、质朴的人性之美,形成了特有的父亲文化,熏染着朱自清,也感动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