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背影》中的父子情

张东东老师

  朱自清《背影》中的父子情

  朱自清的《背影》不以华丽词藻见长,而是以朴实的、感人至深的父子之情赢得广大读者的青睐。

  一、父子之间的关怀与眷念

  《背影》中令人动容的是在窘境中的父子深情,没有感情宣泄,没有华丽描写,通过质朴的语言流露出真挚的情感。

  作者刚到徐州时,正是祖母去世,加上父亲事业“交卸”的时候,可谓“祸不单行”,家道中落,以至于给祖母办丧事都要“变卖典质”、四处向人家借钱。但是即使在这种惨淡的光景中,父亲并不怨天尤人,为了不让“我”难过,特地安慰“我”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在“我”要回北京的时候,父亲因为“事忙”,本来是不必送“我”的。但是对儿子的爱始终驱使着他对儿子关怀备至:“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最后还是放不下心决定亲自同行,“怕茶房不妥帖”,“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到了车站,送儿子上车后,连忙为儿子“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在这里,对比父子俩的穿着:也许是服丧,也许是由于“颓唐”的“老境”,父亲只是“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即使如此惨淡,也为儿子做了件“紫毛大衣”,这其中又何尝不包含着浓浓的父爱。在车上,还“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在这里,“我”暗笑父亲的“迂”,觉得茶房的人与他们非亲非故,又是些“只认得钱”的人,拜托他们只是枉费工夫。但是父亲不这么想,他可能也想到茶房那些人不会真正照应儿子,只是出于对儿子的担忧和关心,尽一切努力罢了。

  在描写父亲给“我”买橘子的时候,作者用了颇多笔墨,细致地描述父亲的动作。首先文中说,“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本身就胖,加上“黑布大马褂”和“棉袍”的衣着,已经使父亲穿越铁道有点困难。接着说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至此,一个肥胖老人步履蹒跚、笨拙、艰难的“背影”浮现在我们眼前。此情此景,怎不教人心酸?以至于“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为了不让儿子太难过,还得表现地“心里很轻松似的”。父亲离开时,文中说父亲的背影被人群淹没,“再也找不着了”。一个“再”字,深深体现出“我”对父亲的眷念。在收到父亲的信后,看到父亲在信中虽然“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还要安慰他说“我身体平安”,想到父亲“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再看近几年“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即便“老境”如此“颓唐”,还是“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在“晶莹的泪光中”,作者对父亲的回忆永远定格在父亲那“戴着黑皮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的“背影”上。

  二、父子间的愧疚之情

  朱自清对当时破败的家境有颇多描写,无形中为父亲的“背影”提供了铺垫,在父亲的一言一行中,有的不仅仅是对儿子的爱与关心,更有父亲对儿子的愧疚。不管怎么样,在家境破败这件事上,或多或少都有父亲的责任。所以,他希望通过为儿子多做些事,多关心儿子以来得到儿子的原谅,同时也为了减轻自己的心理负担。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两个原本很亲密的.人如果发生了不愉快,认识到自己错误的那一方会努力付出更多,也会小心翼翼。文中写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也不乏“踌躇”、小心翼翼”,“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当作者劝父亲不必送时,父亲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本来已经说好不送他,并再三仔细叮嘱茶房的人,但后来出于某种程度上的内疚,他还是“踌躇了一会”,最后决定还是自己送儿子。其实,作者自己也提到,“我”当时已经二十岁,北京也去过两三次。在我们看来,这位父亲这样对儿子的关心与爱护即使稍显多事也无可厚非,殊不知,父亲这样关怀备至,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缓解内心的愧疚与不安。

  接下来,就是“背影”的出现:“蹒跚地走到铁道边”,“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父亲的“颓唐”背影跃然纸上。在那轻描淡写的几句对父亲动作的描写里,有的不仅是来自父亲的关爱,同样还体现出父亲的“老境”,从而有了作者的潸然泪下。文章有意对父亲的百般照顾、不厌其烦和 “我”的不理解与不领情进行对比。

  在车上,父亲对儿子百般嘱咐,又拜托茶房的人好好照应儿子。而“我”只是“暗笑父亲的“迂”,认为父亲多事。从文中作者出发前的相送,到在车站买橘子,这其中的父爱曾经让“我”觉得都是做父亲理所当然的情感表露。但是,父亲一次次“颓唐”的“老境”,又让 “我”有所触动从而产生心理活动上的微妙变化,让儿子也有了愧疚的感觉:文章开头“我”从北京到徐州,(当时“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接着发现家境已经窘迫到要“借钱办丧事”。在车上“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等到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看到家境的衰败,又想起祖母,心中感到十分悲哀,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在车上看到父亲为他买橘子时笨拙、艰难的动作,当父亲的身影淹没在来来往往的人里,“再也找不着了”,作者深深为父亲的“老境”感到心酸而留下眼泪;最后当作者收到父亲的来信,看到“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再次想到父亲的“老境”,终于流下懊悔与内疚的眼泪。

  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当拥有某种事物的时候不懂得珍惜,当失去它的时候才感觉到珍贵。当作者想起父亲对自己的种种的好,自己却没有理解父亲对自己的关怀甚至不领情,面对父亲的种种“老境”,深深由“子欲养而亲不待”而自责,同时也为父亲的“颓唐”和无助感到悲哀。

  不难看出,父亲与儿子的内心都是兼具爱与愧疚交织的复杂状态。对父亲来说,事无巨细都需要他挺身而出亲力亲为,因为他觉得内疚和不安,因为他必须全力履行不容推卸的责任,所以他很努力、很认真地做一个好父亲。其实,在这种艰难困苦情况下,父亲为儿子所做的一切努力,其珍贵之处都是平时所体会不到的。这种代表浓浓父爱的伟大背影,少了浮华,多了朴实,正是作者心中父爱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