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认字,巩固看拼音识字的能力。
2.读诗体会这首古诗的节奏和韵味美,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会背诵。
3.认识本课的八个生字,学会笔画“竖折”,并学写“山、日”。
学习重点:
1.能借助拼音认字读古诗。
2.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学习新笔画。学写生字。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识字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教学准备:
录音带、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这个地方叫鹳雀楼,看,我们到了。
播放鹳雀楼的录像。
2.看课文中的图,说说景象如何?
3.有一个古人他到了鹳雀楼这个地方,还写了一首诗,我们听听吧!做好指读姿势。
播放配乐朗读《登鹳雀楼》
4.你们想读这首诗吗?请你准备好,小声地方跟着老师读一读。
学生活动:学生手指书边读诗边认字。
5.自己再读一读,在不认识的字上点上点。
6.这次咱们指着书大声地跟着老师读,注意点点字的读音。
二、理解古诗意思
1.我说一句话,你说一句诗中的话,咱们试试。
师:太阳靠着远山落下去了。
生:白日依山尽。
师:黄河之水向大海奔去。
生:黄河入海流。
师:要想看得更远,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你们真棒,将来也能成为一个小诗人,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诗中的景象(播放录像)太阳下山,江水滚滚,奔腾而去。
3.见到美景,你再来读诗,读出你的高兴与喜悦吧!
设计理念
注重创新思维、想象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给学生创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机会,采用读、想、议、画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指导背诵。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4个字,能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知道诗歌的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准备
学生:本课生字卡片、画纸、画笔。
教师: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释题,感知全诗
1.课件出示书上插图,提问:
孩子们,请你们仔细观察,你在图上看到了哪些景物?
2.简介作者王之涣及鹳雀楼的地理位置。
小朋友们在图上所看到的这座楼,名叫鹳雀楼,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位于山西省永济县的黄河边上,楼高三层,建好后有鹳雀在上面栖息,因此而得名。
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好诗《登鹳雀楼》。孩子们,你们想和这首诗交朋友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听老师范读。
要求:老师很想朗诵这首名诗,可以吗?请孩子们认真听老师朗读,看看字音是否读得准确到位?
学生评价。
2.自读,初步感知古诗内容。
(1)请孩子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古诗。
(2)你认为哪些字难读,需要给大家提个醒?在难读的字下做上记号。
(3)学生交流,练读难读的字。
(4)小老师教读难读的字。
3.检查学生认字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打乱顺序,学生抢读,教师重点指导“登”、“雀”、“鹳”的字音。
(2)学生在学习小组内利用生字卡片用同桌互读、抽卡片读、开火车读等方式比赛认字,互当小老师考考别人。
(3)教师抽读,适时鼓励。
三、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识字,分四人小组交流识字方法,互相检查识字情况。
2?借助多媒体课件,师生共同交流难写的字,教师范写。
重点指导“入”,将“入”与“人”比较记忆。
3?学生认真完成课后第三题的“描描写写”,为自己满意的字画上“”。
四、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指导读诗,读出节奏。
(1)请生赛读,师生共同评价。
(2)根据评价,画出诗的节奏。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能按照这样的节奏朗读吗?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自己练习练习。
(3)同桌孩子比赛朗读,互相评价。
(4)全班齐读,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2?图文对照,了解诗意。
(1)反复吟诵,图文对照,同桌互相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2)课件播放与诗相配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全班交流对诗的理解,教师适时点拨“欲”、“穷”的意思。
(3)作者登上鹳雀楼后,他能看见些什么呢?他会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大胆地想象一下。
你可以用语言说一说,也可以用你手中的画笔画一画。
(4)结合评价学生发言和绘画,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更上一层楼以后会看见什么?
(5)教师小结:
要想看得远,就要站得高,登得越高,眼界就越开阔。
五、熟读成诵,想象意境
1?孩子们,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再次朗读这首诗吧。你可以和同桌比赛读,可以扮成诗人来读,可以找自己信任的伙伴合作读……
2?配乐朗读古诗,想象诗歌意境。
(1)配上动作,表情朗读。
(2)闭眼想象画面读。
3?借助媒体指导熟读成诵。
4?抽学生背。
5?齐背古诗。
六、总结全诗,拓展延伸
孩子们,祖辈们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古诗,你们想多了解它们吗?老师给大家推荐《必背古诗80首》、《唐诗300首》等课外阅读资料,希望你们能和古诗交上朋友,在今后的学习中“更上一层楼”。
教学目标:
1、识字8个
2、写字3个,认识新笔画学习笔顺,先里头后封口。
3、背诵 教学重点: 山的书写,背诵《登鹳雀楼》
教学难点: 认字
教学方法: 引导法、图示法
学习方法: 讨论法、自学法、想象法
教具: 图片、识字卡、小黑板
学具: 生字卡、识字卡、10个*卡
导学步骤:
老师
学生
导课
授新
读诗
认字
写字
谈话:十月一日国庆节的时候,咱们班的小朋友都去旅游 了好多地方,谁能说一说,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游一个好地方。 板书《登鹳雀楼》 放录音:《登鹳雀楼》 出示黑板 古诗 指导读 师范读 指导画出会认的字 检查的字 出示生字
1、山
2、日 抽生画太阳的形状
学习笔画:先里头,后封口 师用文具盒演示: 先进入,后关门。
3、板书目 抽生画眼睛 小结:以后有机会去鹳雀楼看一看。 抽生说
齐读课题 整体感悟
画出节奏 生自由读,小组读,选出好的生表演读
生画出会认的字
同桌互认 给卡片排队 同桌说一说怎样记住这些字 生用△画出来
生观察图:中间高,两边低 口头组词 生画 口头组词、说话 生讨论写法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认识"楼,入,雀,依"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境
1、 小朋友,今天我要带大家到山西游玩一次。瞧,(出示挂图)我们就来看看这座亭子以及周围的景色。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 (学生回答)
2、你们真聪明!对,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登鹳雀楼》(齐读)
二, 自渎课文
1、有些小朋友迫不及待的想要看看登鹳雀楼的美景了。那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吧!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自渎课文)
2、我看到小朋友都读得特别认真,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 (指名读,男女生读,小组赛读)
3、大家都读对了,而且都会自己停顿啦,真了不起!我们一起读读,注意大家的声音应该很和谐。(学生齐读课文)
三,学生生字
1、小朋友读书读得很认真,很正确,可见昨天在家里书读得很好。可是不知道大家生字预习得怎样
2、(出示生字卡片)这一课的生字宝宝很想认识大家,我们先在心里和它们打招呼,待会我请小朋友开开火车。(默读生字)
3、每个小朋友的眼里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现在就请已经准备好的小朋友来读啦!小火车开起来(楼,雀,依,入,欲,穷,目,更)
4、你们真了不起!小火车开得又快又好!你能帮它们找朋友吗
四,写字教学
1、小朋友读得好,组词组得更好,不知道是不是能写好呢 下面,我们一去把其中的4个生字好好的写一写。
2、入:与"人","八"比较。组词:入口,出入,进入。
楼:左窄右宽。右边"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后一笔是捺,"女"第一笔是撇点,最后一笔横稍长,托起上部,组词训练。
3、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
2、能说出古诗的意思。
3、学会"欲,穷,目,更"4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上节课我们已初步领略了鹳雀楼的美景。今天,我们将再一次走近鹳雀楼,尽情欣赏美景。不过,在此之前,我要给大家进行一次测试,过关的小朋友才能和我一起欣赏美景。
(出示黑板)先在心里默读,
二、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简介作者。(板书:王之涣)
(2)释题。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永济县。因常有鹳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楼共三层。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指名说出题目的意思。(将学生引入诗境)
(二)理解词句的意思。
1、学生默读诗句,查字典理解词语,并结合词义自己小声说出每句诗的意思。注意启发学生,对每个词加以理解后,适当添加一些恰当的词语,再调整一下顺序,把意思连起来。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指其中一组讲给其它小组听。
5、小组内互讲。(以上学生活动不少于15分钟,意在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
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尽""入海流"的意思。这里教师应向学生讲清:鹳雀楼距离黄河入海处有千里之远,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第三,四句:理解"欲""穷""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 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三)反复诵读,启发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默读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什么 (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板书:看想)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看到的 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的想法 诗人看到了什么 (板书:白日 尽 黄河 流)
2、指图(这就是鹳雀楼。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气势壮丽的景色:夕阳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黄河水滚滚地向大海流去。)
3、学生边想象,边描绘画面。
4、小组内互相描绘。(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想象和表达能力)
5、教师小结设问:鹳雀楼共有三层。这是诗人登上二层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黄河构成的气势壮阔的图景,那么看着眼前的景象,诗人有怎样的想法呢 (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上一层楼)诗人登高远望,写出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板书:站得高看得远)这两句表现了诗人一种怎样的精神
6、指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7、小结:后两句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至今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引导学生领悟哲理,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指导朗读,背诵
1、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同座互读互评,指名读,大家评)
2、小结。
3、背诵全诗。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认识"楼,入,雀,依"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境
1. 小朋友,今天我要带大家到山西游玩一次.瞧,(出示挂图)我们就来看看这座亭子以及周围的景色.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 (学生回答)
2. 你们真聪明!对,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登鹳雀楼》(齐读)
二, 自渎课文
1. 有些小朋友迫不及待的想要看看登鹳雀楼的美景了.那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吧!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自渎课文)
2. 我看到小朋友都读得特别认真,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 (指名读,男女生读,小组赛读)
3. 大家都读对了,而且都会自己停顿啦,真了不起!我们一起读读,注意大家的声音应该很和谐.(学生齐读课文)
三,学生生字
1. 小朋友读书读得很认真,很正确,可见昨天在家里书读得很好.可是不知道大家生字预习得怎样
2. (出示生字卡片)这一课的生字宝宝很想认识大家,我们先在心里和它们打招呼,待会我请小朋友开开火车.(默读生字)
3. 每个小朋友的眼里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现在就请已经准备好的小朋友来读啦!小火车开起来(楼,雀,依,入,欲,穷,目,更)
4. 你们真了不起!小火车开得又快又好!你能帮它们找朋友吗
三,写字教学
1. 小朋友读得好,组词组得更好,不知道是不是能写好呢 下面,我们一去把其中的4个生字好好的写一写.
2. 入:与"人","八"比较.组词:入口,出入,进入.
楼:左窄右宽.右边"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后一笔是捺,"女"第一笔是撇点,最后一笔横稍长,托起上部,组词训练.
3. 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
2. 能说出古诗的意思.
3. 学会"欲,穷,目,更"4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 上节课我们已初步领略了鹳雀楼的美景.今天,我们将再一次走近鹳雀楼,尽情欣赏美景.不过,在此之前,我要给大家进行一次测试,过关的小朋友才能和我一起欣赏美景.
(出示黑板)先在心里默读,
2. 二,(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简介作者.(板书:王之涣)
(2)释题.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永济县.因常有鹳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楼共三层.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指名说出题目的意思.(将学生引入诗境)
(二)理解词句的意思.
1.学生默读诗句,查字典理解词语,并结合词义自己小声说出每句诗的意思.注意启发学生,对每个词加以理解后,适当添加一些恰当的词语,再调整一下顺序,把意思连起来.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指其中一组讲给其它小组听.
5.小组内互讲.(以上学生活动不少于15分钟,意在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
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尽""入海流"的意思.这里教师应向学生讲清:鹳雀楼距离黄河入海处有千里之远,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第三,四句:理解"欲""穷""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 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三)反复诵读,启发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默读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什么 (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板书:看想)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看到的 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的想法 诗人看到了什么 (板书:白日 尽 黄河 流)
2.指图(这就是鹳雀楼.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气势壮丽的景色:夕阳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黄河水滚滚地向大海流去.)
3.学生边想象,边描绘画面.
4.小组内互相描绘.(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想象和表达能力)
5.教师小结设问:鹳雀楼共有三层.这是诗人登上二层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黄河构成的气势壮阔的图景,那么看着眼前的景象,诗人有怎样的想法呢 (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上一层楼)诗人登高远望,写出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板书:站得高看得远)这两句表现了诗人一种怎样的精神
6.指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7.小结:后两句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至今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引导学生领悟哲理,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指导朗读,背诵
1.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同座互读互评,指名读,大家评)
2.小结.
3.背诵全诗.
(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教学要求
1.会读会写6个生字,认读4个生字。
2.理解诗句内容,回答课后问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生字、朗读并背诵课文是重点。
2.指导理解诗句意思是难点。
课前准备挂图、生字卡片、CAI课件。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并解释题目,激发兴趣
板书诗题并解释诗题。
【鹳雀楼】旧址在今山西省永济县。前面可以望见中条山,下面临近黄河。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楼共三层,是当时文人游览的胜地。此楼北宋时还存在,后来被河水冲毁。题目的意思是登上鹳雀楼。
【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唐代著名诗人。
二、教师范读
教师一边读,一边演示电脑课件(画面:诗人正站在黄河边的鹳雀楼上观看景色,太阳渐渐地落下山去。)
三、学生轻声读,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
四、指导学习生字
1.教师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书生字,带领学生读音、组词。
2.学生书空练习。说说记生字的方法。
教师重点指导:
楼:lóu,读边音。“木”字作偏旁时,捺要写成点。入:rù,独体字,两笔。注意和“人”区别开。穷:qióng,三拼音,上下结构,写时不要少写宝盖头下面的撇和点。目:mù,全包围结构,要和“日”字区别开。更:gèng,读后鼻音。独体结构。有7笔。层:céng,读平舌音,后鼻音。
五、课堂练习
1.组词:
人()日()
入()目()
2.在练习本上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齐读课文。
二、导读课文,适时演示电脑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大意
1.指名学生朗读后,逐行导读。
2.指名试读试讲后,教师精讲点拨:
第一句:白日:此处指傍晚的太阳。依:挨着,靠着。山:这里不是专指某座山,而是指连绵起伏的群山。尽:完。这里指落日渐渐沉下去了。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仅次于长江。入海流:向大海流去。其实,鹳雀楼距离大海尚有千里之遥,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但是,无论怎样曲折迂回,最终还是要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这句诗的意思是: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一轮落日靠着连绵起伏的群山快要沉下去了,黄河水正奔腾咆哮着向大海流去。
第二句:欲:想要。穷:穷尽,含有彻底的意思。千里,不是实指,而是夸张的说法,指很远很远的地方。更;再。这句诗的意思是:要想把很远很远的地方的景物都看到,就要再登上一层楼;也就是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三、体会诗的意境
1.引导思考:想一想,这首诗写出了什么样的景色?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1)这首诗写出了壮丽的黄昏景色。作者站在鹳雀楼上,先向西眺望,看到泛白的太阳依傍着群山缓缓下沉,再俯视黄河,望着奔腾的河水向东流去,这是一幅多么壮丽的景象啊!目送落日,直到它逝去为止;放眼黄河,欲目送它流入大海。既有雄浑壮丽之景,又有留恋遐思之情,情景交融,意境开阔。(2)这首诗还表达了作者开阔的心胸和观察美景的情趣。诗人面对日落水漾的壮丽美景,游兴未尽,不能满足,他急于扩大自己的眼界,还想看得更开阔更高远,于是写出了要看尽这千里风光,必须再登上一层楼。
2.小结: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描绘了祖国雄伟壮丽的山河。
四、指导朗读,背诵课文
1.教师放朗读录音。学生跟读,朗读时要注意读出节奏、重音和韵脚。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自由轻声读三遍。齐读三遍,练习背诵,检查效果。
五、课堂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填空:
()依山尽,()入海流。
欲穷(),更上()。
板书参考
探究活动
1.组织一次登高的活动,让学生说说登高望远的感受。
2.收集与这首诗有关的资料,然后大家交流,看谁收集的多。
教学内容:
九年制小学语文第一册《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远望”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字。
2、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远望道理”。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古诗录音、有关古诗的资料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言激趣
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进行古诗背诵比赛 ,看一看谁的古诗背得又多又好,是“诗王”,好不好。
2、当学生背到《登鹳雀楼》时,教师引言导入,板书课题。(出示CAI课件)这天,当诗人王之焕来到了黄河边上的鹳雀楼,登楼远望,一轮红日依傍着山巅逐渐下落,在脚步下,黄河波涛汹涌,奔腾入海,非常壮丽 。这时,诗人王之焕想道:如果想要看到更为广阔的风景,就必须努力再上一层楼,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9、《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3、介绍黄河。出示CAI课件。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请学生读古诗,检查预习情况。请学生把学习的情况告诉大家。
2、请学生用“O”圈出自己还不认识的字,并去向自己的朋友求教。
3、听教师范读儿歌,正音。
4、教师领读儿歌,学生跟读。
5、分小组读。
6、学生试读。
7、同桌互读。
8、抽学生读。
9、自由读
10、齐读。
11、表演读。
三、学习生字
1、请学生用“ ”画出生字。
2、学生自己试读。
3、小组学习,把自己会读的告诉伙伴,把自己不会读的向别人请教。
4、师教读,正音。出示CAI课件帮助学习生字。
注意后鼻音“登”、“黄”、“更”、“层”。
5、小老师教读。
6、叫号游戏。
7、用生字卡片开火车比赛。
8、扩词扩句。
四、指导书写生字。
五、朗读背诵。
六、探究学习,养成习惯。
1、收集古诗,看谁背得多。
2、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理解诗中重点词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重点:
1、弄懂每个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教学准备:
1、录音机、配乐朗诵磁带。
2、挂图、活动的诗人和太阳。
3、田字格黑板。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学习古诗吗?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一起来背一背。(学生背诵)同学们都背得不错,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登鹳雀楼》)
2、齐读课题,注意正音。
二、解题、介绍作者
1、登鹳雀楼是什么意思?
2、登还可以说登什么?
3、揭示挂图。述:鹳雀楼在山西永济县的西南城上,前面可以看见中条山,下面临近黄河,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鸟儿鹳雀在楼台上休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台叫做鹳雀楼。有一天,唐朝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将要落山的太阳和奔腾的黄河,想了很多,就写下了这首诗。
三、整体感知
1、听录音。
2、听完录音,同学们的心里在想什么呢?
四、初读课文
1、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指名读后正音。
3、再读古诗,想想哪些词语你能理解,还有哪些不能理解,将不能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五、学习理解诗意
1、学习一二行。
(1)指名读。
(2)说说哪些词不懂,借助图画理解白日、依、尽。
(3)指名说一二行诗意。
(4)看图想象,说说黄河怎样流入大海。
(5)小结:这两行诗主要讲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慢慢落下去,黄河滚滚地流入大海。
(6)指导朗读。同学们想想,应该怎么读,试着在座位上读一读,指名读,齐读。过渡:看到如此壮丽的景象,诗人产生什么想法。
2、学习三四行。
(1)理解词语的意思:欲、穷、千里、目、更。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结合生活体验谈谈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师小结:要想看得远必须站得高,这是诗人写下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我们要多学习一些知识、本领,眼界才能开阔。(5)指导朗读。
六、想象诗情
1、听录音,看图想象诗人所观察的景象,诗人观察时的动作和神态。
2、表演:把自己想象到的情景表演给大家看。
七、指导背诵
1、看图练习背诵:指名背,分组背。
2、随音乐一齐背诵。
八、作业
1、指导写生字:登、欲、穷。
2、抄写、默写这首诗。
广西高考排名1979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12983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山东高考排名13697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蚌埠医学院和温州医科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安徽高考排名17794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南高考排名16110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7321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的石油化工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湖北高考排名2271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文理学院和浙江工商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河南高考排名16714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10225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高考排名4182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黑龙江高考排名5395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吉林高考排名2172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6458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佳木斯职业学院和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河南高考排名18074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南高考排名29188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南高考排名21882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醉翁亭记导游词怎么写-导游词范文
醉翁亭记的意思是什么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关于醉翁亭记教案汇编十篇
醉翁亭记原文、翻译、赏析(六篇)
登鹳雀楼教案范文九篇
登鹳雀楼教案模板汇总五篇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赏析
苏轼的蝶恋花赏析
登鹳雀楼教案模板合集8篇
登鹳雀楼教案范文汇总九篇
关于登鹳雀楼教案合集九篇
苏轼蝶恋花词赏析
关于登鹳雀楼教案锦集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