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是哪个朝代的人

王明刚老师

  杜甫是哪个朝代的人

  唐代

  杜甫的一生:

  公元712年,杜甫出生。

  公元718年,杜甫能作诗,方才7岁。

  公元720年,杜甫开始学习书法。

  公元725年,14岁的杜甫开始同文人出游,能与他们对诗。

  公元730年,杜甫为19岁,身怀抱负和不羁,开始他的游历时期,与友人游历江南一带。

  公元731年至公元734年,杜甫花费了4年的时间在吴越一带游历。

  公元735年,杜甫回乡参与科举考试,但是未入选。

  公元736年,再次出游的杜甫在齐赵一带游历,结交友人苏源明。此后的五年杜甫均在这一代游历,在他三十岁的时候方回东郡。

  公元744年,回乡的杜甫在东郡呆了三年,在这里与“诗仙”李白相结识,两人共游齐鲁,访问各方名士,甚是愉悦。

  公元746年,35岁的杜甫去长安参与考试未入选,便客居长安十年,为谋取生活常作为儒生为权贵门上客,献诗。

  公元755年至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的爆发到平定期间,杜甫曾任官职左拾遗,后因耿直谏言为人所诬被贬,期间认识到统治者腐朽而辞官,而后一直在躲避战乱而逃,生活窘迫至极。

  公元770年,59岁的杜甫病逝舟中。

  杜甫的历史影响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穷困潦倒,但却傲骨铮铮,才华横溢。首先,他倾一生之心血,以诗的形式记载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杜甫35岁以前,正值唐代的开元盛世,国泰民安,他在游览祖国山河之时,写出了大约130余首歌颂王朝,抒发壮志的诗。如“杜陵一布衣,老大意转挫,许身一何愚,自比稷与契”。“老夫怕趋走,率府且消遣,耽酒须微禄,狂歌托圣朝”。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向往,即使落第,也没有消沉,因为繁荣兴旺的太平环境,能为他提供施展才华的地方。安史之乱以后,他饱历战乱的磨难,战争、流离等成为他的诗的主题,如“野旷天清无城声,四万义军同日死”,“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人骨”,又如“落雁浮寒水,饥乌集戍楼。市朝今日异,丧乱几时休”。安史之乱后,国难并没有结束,吐蕃又成为唐王朝的威胁,杜甫带着对唐王朝的绝望,离京入蜀,又出蜀东去,在长达11年的流浪生活中,用诗记载了各地人民的.生活与渴望归故乡的愿望。如“百年同弃物,万国尽穷途”,“满目生悲事,因事作远游”,“今春看又过,何日是旧年”,反映了唐王朝经过安史之乱后国家衰败,人民绝望的事实。总之,杜甫一生的诗作,反映了唐朝因安史之乱而由盛转衰的历史。

  其次,杜甫以敏锐的目光,犀利的语言反映了唐朝中后期的社会现实。虽然杜甫在年轻时期寄希望于王朝,但安史之乱的爆发及唐王朝的腐败,使他对整个社会有了一个深切的了解,于是写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富家厨肉臭,战地骸骨白”,“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抒抽茅茨空”,“贵人岂不仁?视汝如莠蒿”等让人觉得有“恨声出纸上”的绝句,而造成这种贫富不均的原因则是“关中小儿坏纪纲”,于是他讥讽道:“唐尧真自圣,野老复何知!”通过这种深刻的揭露,反映了唐代整个社会现实。

  再次,杜甫以饱满真挚的感情、生动丰富的语言描写了广大下层人民的生活,并对他们寄予深切的同情。杜甫反映广大人民的代表诗作为“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这些诗篇描写了战乱下的人民苦难。入蜀后,杜甫把自己的命运和劳动人民密切联系起来,写下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如此高尚境界的诗篇,即使在临近死亡、饥寒交迫的小船上,他仍关心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用干枯的右手写下了“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的绝笔,表达了杜甫对人民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