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戏赠杜甫》翻译赏析

刘莉莉老师

李白《戏赠杜甫》翻译赏析

  《戏赠杜甫》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其古诗全文如下:

  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前言】

  《戏赠杜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写给杜甫的一首短诗。这首诗语言明白如话,生动诙谐地塑造了杜甫苦心作诗的形象,体现了李白与杜甫之间的真挚友谊。

  【注释】

  戏赠:意思是开玩笑的话。其实,所谓开玩笑,往往表现了至交之问的真情实话。

  饭颗山:山名。相传在长安一带。“饭颗山头”一作“长乐坡前”。长乐坡也在长安附近。

  笠子:用竹箬或棕皮等编成的笠帽,用来御雨遮阳。

  日卓午:指正午太阳当顶。

  借问:请问的意思。

  太瘦生:消瘦、瘦弱。生为语助词,唐时习语。

  总为:怕是为了。

  作诗苦:杜甫曾自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这里所指的正是杜甫一丝不苟的创作精神。

  【翻译】

  至今记得,在饭颗山上遇到老朋友杜甫,头上戴着竹笠日头刚好是中午。请问老兄自从分别以后为何如此消瘦?恐怕都因为这一段岁月里作诗太费辛苦。

  【鉴赏】

  杜甫有很多写李白的诗,而李白诗中写到杜甫的,只有四首。其中还有一首是否李白所作学术界尚存争议,它就是这首《戏赠杜甫》。

  这首《戏赠杜甫》大约作于公元746年(天宝五年)秋天李白与杜甫在兖州最后一次相遇时。此诗幽默诙谐,甚至滑稽梯突,类似于打油诗。其实这并不是李白嘲讽杜甫作诗拘束迟缓,更不能说李白看不起杜甫。李杜二人自公元744年(唐玄宗天宝三年)在洛阳相识并结下深厚友谊,直至公元762年(唐代宗宝应元年)李白去世,彼此十分了解和尊重。他们交往密切,曾同游齐鲁,此后虽难相见,但仍相互关心、思念,杜甫“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春日忆李白》)成了千古名句(“春树暮云”已成歌颂友情的成语),二人的友谊成了我国文学史上的`千古佳话。

  《戏赠杜甫》是朋友间的游戏文字,谑而不虐,体现了李白对杜甫的知己和关爱。一方面,杜甫“穷年忧黎元”,写作极认真,“语不惊人死不休”,正如宋人葛立方在《韵语阳秋》里说的那样,“杜诗思苦而语奇”(接下来的一句是“李诗思疾而语豪”)。另一方面,他又仕途坎坷,穷困潦倒,可能营养不良。李白显然了解这些,而自己的处境也不比他好,不过达观些,随便些,又大了十一岁。因此,李白实际上是以此诗劝慰杜甫,诗歌当不了饭吃,不要为了写诗太苦了自己,太瘦了不好,要注意自己的健康。

  李白作诗比较洒脱,信口拈来即是诗,而杜甫作诗向来是苦费心思的,苦用心的结果在李白的眼里便成了身体消瘦的原因,这样不仅作诗苦的“苦”字有了着落,连太瘦生的“瘦”字也有了来历。诗的后两句采用了一问一答的形式,新颖别致,给人以亲切之感。李白是把人生的诗情揉得最好的人之一,从《戏赠杜甫》这首诗中可见一斑。